古人裡的士大夫階層,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舉手投足、字裡行間之內,用詞文雅。《論語-為政》中記載,「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意思是說,對於普通民眾的教化,要善於從「德」和「禮」兩個方面去引導。
這裡的「禮」字,蘊含著中國儒家的最高思想之一,即「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這裡的「禮」字,是一種自上而下形成的具有社會約束力的默認法則。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就會自然而然以「禮」為行事之準則。不過,如果僅僅因此就認為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從來不動肝火,總是文質彬彬,也從來說不出半句「罵人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文人的口誅筆伐,往往會來得更猛烈些。
以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蜀漢賢相諸葛亮為例,他一生中就有許多經典「罵段」,而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諸葛亮這句罵人話,針對的是曹丕。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武王曹操去世,其長子曹丕繼承曹魏江山。然而曹丕上位後,迫不及待做了一件大失天下所望之事:廢除東漢皇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自此,延續了將近200年的東漢王朝,就這樣轟然倒塌了。
曹丕竄漢這件事,立即引發了為數眾多的心繫東漢王朝的世族階層和以劉備、孫權為首的蜀漢與江東政權的極力反對,對曹丕此行的謾罵之聲不絕如縷。當時,蜀漢有一位大忠臣,名叫杜微。杜微一心向漢,也做過漢朝的官。漢朝衰微後,杜微自此再也不願意做官,無論誰請他出山,他都一概拒絕。
《三國志-杜微傳》載:「劉璋闢(杜微)為從事,以疾去官。及先主定蜀,(杜微)常常稱聾,閉門不出。」後來,諸葛亮親自去請他出來做官,他依然「自乞老病求歸」,不願出山。其實,杜微之所以不願出山,是他堅定地認為即便是擁有諸葛亮和劉姓的蜀漢政權,依然不足以接替東漢王朝,因此如果他出來為蜀漢效命,等於背叛了自己的良心。由此可見,杜微是一位真正高風亮節之人。
但是諸葛亮直接祭出一句「罵人話」:「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罵醒了杜微。「土龍」和「芻狗」在當時都不是罵人話,土龍類比被埋沒但有本事的人,芻狗是古代一種祭祀用的狗,非常受到人們的重視。從表面看,諸葛亮這句罵人話,不但不帶一個髒字,甚至會讓人覺得是在誇獎自己。然而實際上,他用了類比反諷的修辭手法,將曹丕比喻為土龍和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