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傅幹
《三國演義》在我國廣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羅貫中刻畫出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諸葛亮更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他不但暢曉軍事,還可以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不戰屈人,正史中的諸葛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只是相比小說中的他,正史中他的口才有過之而無不及。
眾所周知,古代士大夫階級非常注重儒家思想,諸葛亮正是出生於這樣的名門望族,儒家思想中又非常注重「禮」。
即無論對誰,都要用詞文雅、不得失禮,所以說,士大夫階級的人說話,肯定不能像庶人一樣想到什麼說什麼,即使生氣,也要文質彬彬的引經據典。
諸葛亮就曾在曹丕篡漢後說出這樣的一句話,其堪稱經典,讀書不多的話還以為自己被誇了。
一、全才諸葛亮
根據史書的記載,諸葛亮的口才是當時無人能比的,口才的基礎是有靈便的大腦,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近乎是一個全才。
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年紀輕輕的他,竟能在草廬中就知曉天下大事,並預測出三分天下的局勢,不得不讓人嘖嘖稱奇。
除了準確的政治眼光,諸葛亮還熟讀兵書,精通兵法,在蜀漢時期,其領導的多起戰役都以弱勝強,幾乎動搖了曹魏的根基。
同時,諸葛亮還是一位發明家,其研究的諸葛連弩和木牛流馬結構巧妙,到了現在也仍為機械學愛好者津津樂道,我們嘗嘗用來祈願的孔明燈,更是蜀漢時期的軍事交流手段。
而且,諸葛亮還是一位美食家,我們今日說愛吃的火鍋,正是北伐時期諸葛亮為了方便士兵口味所發明的,甚至連饅頭,都是諸葛亮發明的便於攜帶的乾糧。
此外,他還暢通音律,史書記載他「好為《梁父吟》」,琴技高超,還善觀天象,能夠準確的判斷天氣,更是精通文章,其所撰寫的《出師表》更是今日被收錄到語文課本裡的經典,總之,他的這顆超級大腦幾乎掌握了古代全部的技能,說是全才都不為過了。
如此天才的他,自然能在罵人的時候引經據典,讓人初聽還以為被誇了,細細回味才發現吃了虧。
二、曹賊篡漢
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宏不理朝政,致宦官專權,百姓揭竿而起,同時,土地兼併的加劇大大加深了貴族同百姓間的矛盾,最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
當時,幼年的諸葛亮痛失父母,只好跟隨叔父躲避災難,年少的他目睹了蒼生罹難的人間慘,發誓要拯救黎民於水火。
漢靈帝崩,朝廷權力出現真空,漢靈帝其子劉辯繼位,史稱漢少帝,然而少年天子只有十歲,自然無法有效的管理朝政,宦官權勢日益高漲。
為了掃除障礙,宦官集團誅殺大將軍何進,各路軍閥趁機進京斬殺宦官,皇帝被迫出逃,後董卓以救駕之名入住洛陽,禍亂後宮、欺男霸女,即使是皇帝也不敢說什麼,而且,為了凸現自己的權勢,董卓甚至廢除了少帝,立其弟劉協繼位,這就是的漢獻帝。
不久後,董卓鴆殺少帝,震驚朝野,皇室的威嚴徹底不復存在。而後,各路諸侯聯軍以匡扶漢室的名義攻打董卓,董卓挾持皇帝遷都長安。
同一年,諸葛亮隱居山林,精學醫術,為百姓治病,隱居山林的他逐漸看透了諸侯軍閥的虛偽,他們名義上都要匡扶漢室,實質上卻以此為藉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諸葛亮想要重振大漢,卻沒有明主,只能靜靜的觀望著天下大勢。
後來,董卓被誅殺,董卓的殘餘勢力反撲,差點殺害了皇帝,就在這時,曹操前來接駕,曹操擁有強大的軍隊,可以抵禦亂臣賊子,而曹操也帶來了豐厚的食物,犒勞了皇帝與百官們。
漢獻帝欣然以為,他等來了一位大漢忠臣,然而,曹操不過是更狡猾罷了。
不久後,漢獻帝被接到許昌,住進了寬敞的皇宮,每天都有山珍海味的供養,還有各路稀奇文玩,然而,曹操卻不許漢獻帝插手政事,原來,曹操是想要借皇帝的威名加強自己的權威,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隨著漢獻帝的年齡漸增,想要恢復帝權的想法也日益顯著,起初,曹操還給足了面子,將一切大小政事匯報給漢獻帝。
然而,直到有一次曹操面聖時,漢獻帝的護衛將刀駕到了曹操的脖子上,威脅曹操返還政權,曹操汗流浹背,一直叩頭求饒,隨後才逃離了皇宮,不再面聖了,至此,皇帝與曹家的矛盾愈發公開化。
之後,皇帝破指血寫衣帶詔,號令天下忠臣共討曹賊,劉備作為皇帝的叔叔,自然也是衣帶詔的核心參與者之一,只是刺殺行動失敗。
曹操徹底被皇帝激怒,不顧皇室威嚴,也不念及自己「大漢忠臣」的人設,殺害了獻帝愛妃董貴人,劉備也被迫出逃許昌。
從劉備身上,諸葛亮看到了仁義之主應當有的品質,或許是命運的羈絆,在多年後劉備也聽說了諸葛亮的聲名,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為匡扶漢室的偉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諸葛亮出山後對於士兵訓練有素,不但增強了劉備的軍事實力,還在外交舞臺上長袖善舞,說服東吳聯手對抗曹操,一舉使得曹操統一全境的夢想化為泡影。
諸葛亮聯合東吳發動了赤壁之戰,不但為劉備爭取到了立足之地,還重創了曹操在北方的穩固統治。
為了全面控制皇帝,曹操殺害了長久以來與皇帝相濡以沫的伏皇后,堂堂天子不能保護自己的女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性命將延續到何時。
曹操生前就有篡位稱帝的想法,但是迫於蜀漢的壓力,一直不肯,最終在曹操死後,其子曹丕才廢除獻帝,自立為天子。史稱曹丕篡漢。
三、土龍芻狗
曹丕篡漢後,蜀漢舉國憤慨,群臣皆要劉備稱帝,延續漢祚。可是,杜微卻是群臣中的異類,他作為益州從事,雖然為官清廉,造福一方。
但是在得知漢獻帝被廢後,他堅稱大漢已經滅亡,不肯承認劉備的帝位,便隱居山林,無論誰請他出山,都無濟於事。後來,諸葛亮親自請他出山為官,他仍然不願出山,這時,諸葛亮直接祭出了一句罵人的話:
「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這句話罵醒了杜微,不久後便出山做官。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曹丕當時自立為帝,龍是天子的象徵,表面上看,這句話把曹丕稱作土龍,是表明了他只是一個亂臣賊子,根本不算天子
實際上,「土龍」也有被埋沒的人才的意思,芻狗明面上是說曹丕德行卑賤,實質上,這是一種祭祀用的祭品,是在暗諷杜微不願做官造福百姓,只會抱殘守缺,鬱鬱寡歡啊。
明面上是在罵曹丕,實質上卻在暗諷杜微,這句話堪稱巧妙。更凸現了諸葛亮強大的口才能力。
結語
諸葛亮的口才令我們感到欽佩,然而諸葛亮之所以能夠萬古流芳,更是因為他良好的品質,作為臣子,他一直以來都是忠臣的典範。
作為丈夫,他貴為蜀國丞相,卻堅持不納妾,作為父親,他以身作則,教導孩童,作為官員,他兩袖清風,造福百姓,諸葛亮真的可以說是一個完人了。
歷史的車輪滾滾,留下了無數精彩的故事,作為三國時期的核心人物,諸葛亮可以繼續活躍在新時代的文藝作品中,為人們津津樂道,更是凸現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古人常說,讀《出師表》不哭,就枉為人臣,其實,諸葛亮不但是古代忠臣的典範,他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的精神,仍然可以為今日的人們所效仿。
參考資料:《三國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