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檢法們為什麼不喜歡無罪判決?|檢察官說

2021-02-18 法客帝國

點擊上面藍字即可免費訂閱+關注!聯繫主編微信:lishulvshi

我們對誇誇其談毫無興趣,只專注「有用」的實務分享

[法 客 帝 國(Empirelawyers)出品]

原題:無罪恐懼論

作者:劉 哲(北京市人民檢察院)

日前在法律讀庫推送的《金庸父親被槍決的前前後後》一文中,看到這一段:

「鄧小平接見金庸之後,浙江省海寧縣委、縣政府與嘉興市委統戰部、市僑辦聯合組織調查組,對金庸之父查樹勳的案件進行了複查,發現是件錯案冤案,遂由海寧縣人民法院撤銷原判,宣告查樹勳無罪,給予平反昭雪。」

才知道金大俠也有這樣的身世。

這個夏天,聶樹斌的父親帶著兒子的無罪判決也走了。

他生前對老伴說:「現在吃的穿的都有,我再沒有什麼遺憾了,就是我走的時候,你記得把樹斌的判決書給我帶一份。我拿著到地底下好向人解釋,咱兒這一輩都清清白白。」

清白對人有多重要,幾乎跨越了陰陽兩界,可能會影響幾代人的命運。

我們辦的真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甚至是他全家人的人生。

雖然以審判為中心了,但為什麼我們還是會談無罪色變?

我們心中的恐懼到底是什麼?

這裡邊有什麼深層次的體制問題和心理成因,需要我們好好反思。

無罪怎麼了?

該判有罪就判有罪,該判無罪就判無罪,難道這不是最基本的司法規律麼?無罪又怎麼了?

無罪不就是一種實事求是、主持公正的司法態度麼?是非曲直不是本該這樣簡單明了麼?

但是現實並不是非黑即白的,現實永遠是灰色的。

想判無罪哪有那麼容易,無罪往往會深陷入體制內外的多重誤區之中,成為法律人的魔咒。也是制約法治進程的重要瓶頸。這也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不起訴、撤案等其他無罪化處理方式。

這是體制內外的一種普遍性的誤解,越是遠離辦案一線,誤解就越深。

一方面是因為亡者歸來等冤假錯案往往也是以無罪的方式予以糾正。

這些案件往往是時過境遷,不僅是無罪,而且是以審判監督程序作出的無罪判決。這些案件的處理給公眾以及體制內的其他人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所有的無罪判決中是最突出的,最吸引眼球。

給人的感覺就是冤假錯案長了一副無罪的樣子。

無罪成為冤家錯案的標籤,也比較容易識別。對於訴訟程序內做的無罪和另行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對生效判決作出的無罪,外行人卻也很難區分。

另一方面,無罪是極小概率的事件,給人的印象是無罪必有大事,而且還有相當比例確是冤假錯案造成的,已經逐漸讓公眾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

不是冤假錯案的無罪也鮮有報導,因為證據變化、法律意見分歧或者法律發生變更而產生的無罪是很難了解到的。能夠報導的、廣泛傳播的,都是冤假錯案的無罪,或者案件質量有相當大問題的無罪,這些報導更有挖掘點、更吸睛,傳播自然也就更廣。這些就構成了公眾對無罪的基本認知。

並非公眾無知,這種偏見是日積月累地信息選擇性供給的產物。公眾對無罪的陌生感、疏離感也對這種誤解起到促進作用。

有個老領導說,無罪就是你有責任。這個態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管理層和體制內的普遍看法。

無罪無疑是所有指標中最差的指標了。

無罪的判決就一定正確麼?也不一定。

但是無罪的判決被推翻的少之又少;極少數的無罪抗訴成功了,但是為了避免刺激法院,也同樣鮮有報導;至於經過審判監督程序作出的無罪,又被推翻再次追究認定有罪的,筆者至今就沒聽說過。

而且無罪也不是輕易做出的,程序是十分複雜,態度是非常慎重的,據此無罪就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公信力。而且指出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是準確到位的,因為也沒有完美的案件,證據鏈條絕對連貫完整,對證據的判斷理解,對全案證據的整體判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論證完整性是艱難的,否定完整性相對容易。對法律認識存在不同的理解也是正常的現象。

這些心理基礎與無罪就是冤假錯案也是異曲同工。

無罪就意味著案件質量問題,進而就意味著司法責任問題。

但,是這麼回事麼?

起訴是否意味著要百分之百的判決?起訴的條件是否要與判決完全一致?

如果不是,那麼無罪幾乎是必然的,只是一個概率問題。

也體現了審判的中立性,就是指控過來,不一定就獲得有罪判決。

另一方面,檢察機關也不能過於吹毛求疵,只要有一絲無罪的可能性就不能提起公訴。

說白了,司法依靠的就是一個內心確信。

既然是內心就沒有什麼百分百,更不要追求有罪判決率的百分百。

對於無罪案件追責,不能唯結果論,重點還是要看是否存在故意和重大過失。

如果無罪追責不能鬆綁,對無罪的恐懼就不能解除?

說什麼指控應該有一定彈性,應該勇於擔當都沒有用。

對無罪的態度不應該是恐懼,而是敬畏,敬畏的不僅是司法權威,而是法律的良知,而當事人無辜的眼神。

對無罪的恐懼絕不是檢察官個人意義上,而是整體意義上的。

無罪作為負面指標的壓力是至上而下的,指標層層通報,壓力層層傳導的。

這既有無罪等於冤家錯案的外部誤解和壓力,也有對自身職責能力的不自信。

表面上是對人的不信任和不自信,實際上是對司法制度的不信任和不自信。

不僅是外部的不信任和不自信,也有我們自己的不信任和不自信。

但是本質上,其實對公眾承受能力的誤解,覺得無罪多了老百姓接受不了,對司法公信力有損害。但是最後的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這是最大的恐懼和最深的誤解。

這就是計劃經濟對市場的恐懼,是一種確定性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其實司法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與市場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一樣的,自有其規律。

民眾心理的漲落起伏,與供求曲線的漲落起伏異曲同工。無罪的多了,大家也就習慣了,真沒事也就不害怕了。

這種我們以為的不良指標,反而成了司法公正的正向指標,不是進去了就一定有事。如果你沒事,那就很有可能不被定罪。無罪反而讓公眾免於恐懼,而不是增加恐懼。

正義可以得到伸張,只要你有道理。

另一方面,縱然再高明的犯罪人,對罪行的掩飾再深,公訴人只要內心確信,也可以大膽起訴,都應該接受法庭的審判。

對公眾承受能力的擔憂,其實是對不確定性的焦慮。

本質上是法治產品的「計劃經濟」:不是根據法治的需求供給法治產品,而是根據人為的測算、想像來提供法治產品。

這是以人有限認知的能力和有限的管理成本應對千變萬化、日益複雜多樣的法治需求變化,其結果就是供給日益無法滿足需求。

具體有三個方面的表現形式:

一是缺少與需求端的真正互動;

二是對負面消息缺少平常心;

三是人為製造平衡,從而失去了需求端的真實反饋。

「需求-產品-反饋-優勝劣汰-更好的產品」是司法規律的真實鏈條。

人為的代替需求、臆斷需求,最終必然切斷需求端和供給端的反饋鏈條,使司法規律失效,短期內可能會掩蓋一些質量問題,但最終必然喪失了及時改進質量的時機,失去優勝劣汰、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功能,效應就是市場整體疲軟,需求端對供給端失去信心。

司法責任制和去行政化的根本不僅是調動司法官主體,也就是司法產品的生產者的積極性。而是讓供給端與需求端建立直接的溝通反饋渠道,根據需求調整產品的供給,淘汰落後產能,提高產品質量,創新性的提供更加富有法治含金量的產品,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匹配和動態調整。

我們對無罪的恐懼其實就是切斷了無罪作為法治信號的反饋功能,失去了反饋互動的機會。

我們應該少一分恐懼、多一分敬畏,面對無罪的平常心其實就是對司法規律的信仰。

如果你信仰法治,你會知道無罪只是法治的自然規律。

就像痛感之於人體,雖然不舒服,但卻是避免重大風險必不可少的信號。

[法 客 帝 國(Empirelawyers)

關注法客帝國回復下列關鍵詞獲取

相應主題精華彙編電子書

  商業秘密  | 產權保護 | 執行

網際網路金融 |  保理  | 北京法院 |  文書樣式

委託案件

相關焦點

  • 對話 | 陳瑞華:法院為何不敢做無罪判決
    陳瑞華指出,中國大陸多年的刑事司法體制,公檢法已經形成固定的流水作業式的實踐模式,這個總體格局不改變,解決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問題仍然任重道遠。「冤假錯案就個案而言,看起來都有一定偶然性,但其本質上是結構性問題,是中國刑事司法病症的總爆發。根子問題不解決,冤案發生就是必然的。」    法院為什麼不敢做無罪判決?
  • 律師做有罪辯護而法院卻做無罪判決案例的「奇葩」現象解讀
    微信朋友圈有人轉發的一個案例,可以說驚瞎了我們的眼睛。這個案例是去年,也就是2019年6月15日出來的。這個案件的審理法院是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案號是(2019)粵0606刑初789號,案由叫開設賭場罪。那這個案件怎麼回事呢,為什麼筆者說驚瞎了我們的眼睛呢!這個案例,簡單一句話講,就是被告人所委託的辯護律師對被告人做有罪辯護,而最終法院所做出的卻是無罪判決。
  • 法官、檢察官、警察的工資待遇誰更高?誰更有優勢?
    公檢法作為政法機關中的「鐵三角」,既相互配合,也相互制約。但檢察院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對公安和法院辦案能同時進行制約和施加影響。相比之下,法院與公安之間在工作上基本無什麼交際,相互制約更談不上。到了審查起訴階段,檢察官若認為證據不足,既可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還可依法獨立做出不以起訴決定,或另定罪名起訴。
  • 檢察官的正義是什麼?
    如果不願意,又是為什麼呢?我們願意接受自私的、不完美的同類轄治,為什麼不願意接受更精確、更科學的機器的統治呢?人和機器的差別又在哪裡呢?人有正義感,而機器沒有。人有對事物善惡的基本判斷,有對生活經驗的起碼把握,有對人情人性的大致感知。可這些,機器通通都沒有。司法的目的不在於獲得科學、精確的結果,而在於獲得正義。
  • 為什麼我們需要無罪推定?
    我國刑訴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是我國立法關於「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規定。
  • 中國檢察官面臨6大職業風險:反貪得罪人致升職難
    很多案子就查不下去、不去查,老百姓有意見。」  說到民意,檢察官也是充滿壓力。一位檢察官說,現在社會上存在一個不好的認識,好像當官的就是貪汙犯。基於這種認識,群眾對檢察院的期望很高。但是,從法律的角度,有些群眾的舉報無法查證,達不到希望,就不滿意檢察院的工作。群眾上訪了,責任就是檢察院的了。
  • 無罪判決的法律認定問題
    近年來,諸多刑事案件以證據不足、事實不清宣告無罪,已超越了「真兇再現、亡者歸來」的局限,寧可錯放不可錯抓,是法治進步的體現。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法律認定,作出與之相應的判決。關於無罪判決,有兩種認定,結果雖是一樣,但事實上存在一定差異,評價內容有所區別。
  • 公訴人拒不到庭,法院缺席判決,對被告人判決宣告無罪
    休庭後,合議庭經多次討論、論證,三人一致認為本案屬於經濟合同糾紛,被告人不構成刑事犯罪。根據法院審判規則,對於有可能判決無罪的案子必須提交法院最高機構審判委員會討論。判決書清晰表述事實和證據,重點關注說理部分我們認定無罪的案子以前也有過,但最後跟公訴人溝通後,他們都撤回了起訴,所以真正在法庭上判決宣告無罪的情形還從來沒有出現過。
  • 張玉環申請國家賠償2234餘萬元:無罪判決後,仍生活在遺憾中
    最終經本院審判,判決如下:一、撤銷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01)贛刑一終字第375號刑事裁定和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2001)洪刑一初字第125號刑事判決。二、原審被告人張玉環無罪。本判決為終審判決。2.公安機關對賠償請求人的申請經審查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立案,並通知賠償請求人;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作出不予受理的答覆。
  • 「司機無罪判決」符合情理法
    人民法院報 2020-09-23 作者:張智全  法院終審判決被告人李某無罪,既是對刑法處罰範圍不能隨意擴大底線的堅守,又是對公眾基本情理認同的兼顧。  凌晨2點多,兩名男子飲酒後打車,因為車資問題和的士司機發生爭執。
  • 張玉環故意殺人案改判無罪,證據存疑被關27年,申賠700萬不多
    問法網獲悉,近日26年前因故意殺人罪被判無期的張玉環案再審獲得無罪判決。法院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進而宣告張玉環無罪。1993年10月24日,坐落於祖國東南的江西南昌天氣還很悶熱,水庫中出現了兩名男童的浮屍。兩名男童被打撈上來之後經確認正是張玉環村中失蹤的兩名男童。警方迅速將該案作為刑事案件進行偵查。
  • 張玉環無罪釋放後為什麼不提追究原兇?有三種聲音,哪種最可信?
    張玉環無罪釋放後為什麼不提追究原兇?有三種聲音,哪種最可信?江西涉嫌殺童嫌犯張玉環無罪釋放,重獲自由。激動高興之餘,張玉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是追究當年辦案人員的責任,二是申請國家賠償,三是好好贍養老娘。同時,他的家人、代理律師幾乎也表達了同樣的心聲。
  • 將人打成輕傷卻判無罪?
    本報訊(記者張吟豐 通訊員湯明鑫 袁蔚)「謝謝檢察官不枉不縱,讓正義得到伸張。」近日,湖南省寧遠縣檢察院檢察官來到一起故意傷害案的被害人家中回訪,被害人告訴檢察官。這緣於永州市兩級檢察機關抗訴的蔣某故意傷害案,二審後獲得改判,被告人蔣某由無罪改判為有期徒刑一年,這讓被害人蔣甲夫婦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
  • 趙作海案當年辯護律師是實習生 無罪辯護無人理
    2002年12月5日,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決趙作海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03年2月13日,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覆核後作出裁定,核准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上述判決。  辦案檢察官:  曾把案子退回去兩次  當年承辦趙作海一案的汪繼華曾是商丘市檢察院起訴科的檢察官。他稱,1999年接手趙作海案時,就和同事們發現公安機關對於趙作海殺人兇器和無頭屍體是不是趙振裳等方面的證據存在明顯漏洞,事實也不清楚,於是兩次退卷,要求公安機關補充偵查。
  • 司法考試—無罪推定
    無罪推定,訴訟人權利,與法定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情形未經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其有罪。
  • ​常委會委員:每當出現冤錯案件 公檢法三家都難辭其咎
    「刑事審判工作的難度不是打擊,而是如何做到『使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司法文明評價的最高標準,就是這一條」,委員徐顯明說,「避免冤假錯案是刑事審判永恆的工作。任何國家、任何司法制度下,都不敢作出一個保證,說我的司法制度可以百分之百地避免冤假錯案。
  • 淺論無罪推定原則
    ,實行疑罪從無,即當檢察官的舉證不能充分證明犯罪事實,對被告人是否犯罪有懷疑時,應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解釋,即無罪。」但細思之下,這個含義是存在邏輯悖論的——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在法律上是無罪的」,那我們為什麼能對其採取強制措施?照這麼說,任何程序都不能被啟動,因為一經啟動就必然會侵犯其權利。這樣既認為無罪,又追究其犯罪,還採取強制措施侵犯其權利,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合理性在哪裡呢?因而,要想實現邏輯自洽,就必須使其的內涵更狹義、更精準。我們先從其文本(text)上分析。
  • 胥敬祥案:羈押13年,河南首例無罪抗訴案贏得令人起敬
    1997年3月7日,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胥敬祥構成搶劫罪和盜竊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一年,合併執行有期徒刑十六年。判決生效後,胥敬祥沒有上訴。直至1997年的冬天,曾辦理胥敬祥案的民警李傳貴,因被指控在辦理胥敬祥案時涉嫌徇私舞弊,案卷傳至省檢察官蔣漢生手中。在查看材料後,李傳貴「案」成為胥敬祥得以翻案的重要轉折點。
  • 華裔富二代因5億天價保釋金轟動美國:為什麼眼下會被判無罪?
    檢察官稱,她因害怕失去兩個女兒的監護權而一手策劃了這場謀殺。案發三年多後,據BBC報導,經過長達12天的審議後,11月15日,陪審團認為,謀殺和陰謀罪指控不成立,Tiffany Li被判無罪。
  • 「太陽花」被判無罪:臺民眾不認同法界怒斥荒謬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海外網4月1日 電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318「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案,臺北地方法院3月31日審結,合議庭首度援引「公民不服從概念」,將被訴煽惑他人犯罪、妨害公務等罪名的「立委」黃國昌等22人判決無罪。民調顯示,有高達4成的臺灣民眾不認同北院的無罪判決,僅28.7%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