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標準化的解析與展望

2021-02-19 川外地名研究中心

     我國現代60餘年間,地名領域的語言文字政策有三個顯著變化:由跟隨國家語言文字普遍政策到制定適用於地名的行業政策;由簡明的單項規定到逐步系統化的語言文字應用規範;由封閉式執行國內規章到同時遵循國際通行準則。其中,最值得記取的經驗、教訓莫過於深刻認知地名的特殊性——如果僅將地名看作標識地理實體的「冰冷」符號,至多是與人名、族群名、朝代名為伍的專有名詞,國家語言文字政策就不可能為它留出相對寬鬆、允許特例的空間,諸多語言文字問題也會伴隨形式上的「整齊劃一」接踵而來:

——換字顧此失彼。由於字義不完全對應,已廢異體字「砦、鉅、淼」的特定涵義不能由正體字「寨、巨、渺」闡釋,為字形整齊而犧牲字義的代價過於沉重。以同(近)音字替換生僻字,好寫易記卻令其文化底蘊蕩然無存:陝西古縣「盩厔」,地貌特徵為「山環(盩)水繞(厔)」,改作「周至」則無言以對;江西「鄱陽湖」依舊,派生的縣名「鄱」陽改作「波」陽,不僅割斷兩者地理聯繫,「鄱pó」也被誤導讀bō;黑龍江「璦琿hún」以近代中俄《璦琿條約》聞名,改作「愛輝」難免讓歷史生疑,也釀成「琿hún、輝huī」的讀音混淆。

——定音得中有失。當年成批審定縣名讀音,原則與依據不夠成熟,地方今對其成果的訴求有四:(一)願維持原定方言音,如浙江臺tāi州、廣東番pān禺;(二)原按普通話定音、現應改按方言,如河北樂lè亭、山東樂lè陵的「樂」,當地讀lào,以「樂lào亭大鼓」「樂lào陵小棗」聞名;(三)原按方言定音、現應改按普通話,如南京六lù合理應改讀「六liù」合,「六合山」確由寒山、獅子、石人、雙雞、芙蓉、高妙六峰組成;(四)字義爭執存疑,如安徽蚌bèng埠,「蚌」之本義既為河蚌應讀bàng,一說蚌bèng系表現魚蝦歡蹦的象聲字。

——拼寫左右為難。因遵循的《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僅適用於漢語環境,外語環境的中國地名羅馬化兩大難題未解。(一)聯合國倡導一國地名採用「單一羅馬化」形式,而我國尚存三種:漢語地名以漢語拼音拼寫,如:北京Beijing;蒙古語、維吾爾語、藏語地名採用本民族語的音譯轉寫,如:拉薩Lahsa;臺灣、香港、澳門地名多沿襲慣用拼法,如:香港Hongkang。(二)地名的「專名音譯、通名意譯」為古今中外慣例,而漢語拼音並無釋義功能,應否用外文「意譯」地理實體通名的爭端遍及各方且曠日持久。

     我國地名領域有待解決的其他語言文字問題,至少有三:一是歷史遺留,如臺灣的澎湖列島應改稱「群島」,因其64個島嶼明顯不是「線形或弧形」排列;寧夏、新疆的簡稱不該是修飾詞「寧」「新」,而應為指稱地域的名詞「疆」「夏」。二是當代產生,如河北「完縣」改作「順平縣」,主因是「完」在此處的含義被曲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而殖民地色彩的地名依舊,不合國內外慣例。三是見怪不怪,如自治州、縣名稱較長,最多為15字——(滇)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專名為單字的縣域,改為「市」或「區」便非用雙字專名不可,如(冀)定縣—定州區、(魯)鄒縣—鄒城市、(豫)輝縣—輝縣市、(渝)巴縣—巴南區。凡此種種,對地名領域語言文字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提出更高要求。

    其一,因其代表性講堅守。某一地理實體可有多種標誌:國徽、區旗、市花、校歌……而總領一切的是其語言文字表現形式――名稱。例如「北京」,僅此兩字一詞,相當半個臺灣省的沃土,數以千萬的人口,幾千年的歷史風雲,連同「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北京精神」)的地域傳統,無不囊括其中。地名,堪稱語言文字應用的縮影,用字、讀音、語詞、譯寫、拼寫問題應有盡有,且因事關國家與民族、歷史與文化、建設與生活而體現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為此,地名領域語言文字政策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基本追求不能改變,即:在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的大政方針引領下,以規範漢字、普通話讀音和《漢語拼音方案》為主體,發揮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輔助作用,實現我國地名讀、寫形式在國家層面、國際環境的「相對」統一與規範。

    其二,因其傳承性講文化。置身舉國通用非羅馬文字的特定環境,必須正視地名全球化趨勢與我國傳統地名保護的矛盾:作為地理實體標識符號,要求把握其「共性」,突出「外在」表現形式的統一,求得地名的通用、有序與便捷;作為地域的歷史載體、文化結晶,要求彰顯其「個性」,體現「內在」文化底蘊的不同,揭示地名的內涵、精髓與神韻。許多古老地名,其文化底蘊已滲透當地人文土壤,亟需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的關照:異體字「澂」退出社會流通後,雲南的縣名「澂江」被改作「澄江」,而當地固守凸顯邊疆歷史、民族情感的原有字形不離不棄;我國古代「武聖」關羽的故鄉——山西解州(曾為解縣),「解」在此讀hài廣為人知(另有「解xiè店」而不混同),處於該字已被認定的讀音jiě(解放)、jiè(押解)、xiè(姓氏)之外。

    其三,因其社會性講疏導。人類創造地名為自己服務,地名存廢牽動多少人的深層情感。判定地名的是與非,我國自古遵循「名從主人」「約定俗成」等理念,現行《地名管理條例》也強調:命名「尊重當地群眾的願望」,更名「徵得當地群眾同意」。同樣,「為人民服務」也是處理地名領域語言文字糾葛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我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帶來地名問題的錯綜複雜,以通用技術規範「一刀切」無異於「抽刀斷水」;不如借鑑大禹治水改「圍堵」為「疏浚」先例,少用「禁止」,多加「疏導」。例如:甘肅的縣名「宕tàn昌」申請定音成功,根本理據是自古相傳1700年的既成事實、全省2500萬人民眾口一「音」的客觀存在;日本、韓國等非羅馬文字國家的地名標誌,普遍採用羅馬化通名括注英文意譯,對我國化解同樣難題不無參考意義。

      顯而易見,語言文字政策是地名質量與地名穩定的根本保障,地名標準化是語言文字規範化的重要體現;同時,「標準」與「規範」又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標準化」與「規範化」則是日益接近理想境界的漫長過程。今後的任務,應以保持全國地名「相對」穩定為前提,立足於地名全球化、全球信息化,注重「以人為本」和「存在決定意識」,將國際準則、專業規範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在統一體系中照顧地名特殊性,在統一目標下求同存異,在「統一」的基礎上創新、漸進。

相關焦點

  • 地名普查結束 山東標準化處理不規範地名1545條
    記者從山東省民政廳獲悉,自2014年4月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啟動起,截至2018年6月,山東累計調查地名67萬餘條、審核入庫62萬餘條,標準化處理不規範地名1545條,新設地名標誌3.5萬餘塊,建成省市縣三級地名資料庫,開發了地名公共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服務、界線界樁管理等多個應用平臺。
  • 這個城市的地名標準化、規範化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
    廣東省汕頭市地名標準化、規範化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廣東省汕頭市地名標準化、規範化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至此,汕頭市市政基礎設施項目施工圖已全面執行地名標準化。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指引》的貫徹實施,各種標誌上的地名,均使用標準地名,尤其是專名和通名一律採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具有重要的意義。
  • 月球上有了中文地名 第一批地名漢譯共468條
    據新華社電為滿足月球探測、科學研究和社會應用的需要,解決當前月球地名使用中的混亂現象,實現月球地名標準化,民政部正式向社會公布第一批月球地名標準漢字譯名468條。據民政部區劃地名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月球地名標準化是地名國家標準化和地名國際標準化的重要內容。
  • 地名文摘 | 漢語拼音是實現我國地名拼寫單一羅馬化的唯一途徑
    使用漢語拼音方案,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我國地名走向標準化,真正與世界接軌的現實需要。地名的最初表現形式是語音,最根本屬性也是語音。語音的標準化,是解決地名交流困難的首要問題。例如,由於我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
  • 民政部為月球地名徵中文譯名 消除地名使用混亂
    本報訊(記者陳蕎)昨天,民政部發布消息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正在對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發布的月球地名進行中文譯寫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月球中文地名使用中的混亂,促進我國探月及相關科學事業的發展。  民政部介紹,在IAU公布的月球地名錄中包括18種月球地理實體類型(featuretype),即月球通名。
  • 月球地名首次有標準中文譯名(圖)
    月球資料圖片新華社/法新新華網北京9月2日電(記者衛敏麗)中國民政部近日正式向社會公布第一批月球地名標準漢字譯名468條,目的在於滿足月球探測、科學研究和社會應用的需要,解決當前月球地名使用中的混亂現象
  • 中國地名轉寫問題探析
    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提出「地名國家標準化」的概念。地名國家標準化就是在一個國家範圍內,用本國官方語言或其他語言統一和規範書寫標準地名,實現一地一名。一個國家如不能長期按照規範方式轉寫地名,不僅不能使地名充分發揮指示地理位置的功能,更難以推進地名國家標準化的開展。筆者在一些出版物中發現,同一中國地名在不同出版物中羅馬字母轉寫不是一地一名,而是形式多樣或並存多種,問題列舉如下表所示。
  • 漲知識 | 地名與國家版圖意識
    二、漢語拼音方案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的規範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世界地名標準化會議要求國際地名標準化應以各國地名標準化為基礎。這些國家如何實施該國地名羅馬拼寫法是當前國際地區標準化一項重要的課題。為了解決這一重要課題,聯合國地名標準化組織設置了非羅馬字母國家地名單一羅馬化工作組,其主要任務是從國際標準化角度分析、比較各種語言的羅馬字母轉寫法,進而幫助這類國家擬訂出羅馬字母轉寫方案。當然,國際地名羅馬標準化的基礎在於各國地名標準化。
  • 民政部為月球地名徵中文譯名
    東方網7月16日消息:昨天,民政部發布消息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正在對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發布的月球地名進行中文譯寫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月球中文地名使用中的混亂,促進我國探月及相關科學事業的發展。  民政部介紹,在IAU公布的月球地名錄中包括18種月球地理實體類型(featuretype),即月球通名。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原標題: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的故事』系列報導和活動契合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講話精神,帶動了公眾關注地名文化、自覺保護地名文化的熱情,喚起了全社會對地名文化的重視,為治理地名亂象,弘揚優秀地名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 中國統一城市地名標誌
    中新社石家莊九月二十五日電據來自國家民政部的消息,中國將在所有城市設置統一的標準規範的地名標誌,在地名標誌上禁止用英文等外文拼寫。  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靳爾剛說,統一規範地名標誌是為了符合國際標準、國家標準。
  • 中文地名識別與歧義消除——以中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地名為例
    3.系統結構及功能描述中文地名識別與歧義消除原型系統主要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概念關係庫生成、地理解析和地理編碼4個模塊,其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Fig.1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toponym recognition  and disambiguation prototype system對於輸入系統的Web中文文本,首先進行中文分詞等自然語言處理,隨後藉助概念關係庫及地名本體完成地理解析,最後根據地名本體和歧義消除算法,完成地理編碼。地理解析和地理編碼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步驟。
  • 《吉林省民政廳關於出版地名類圖(冊)監管辦法》
    一、監管職責   民政部門負責本級行政區域內地名管理工作,負責編纂、審核、出版、監督管理各種標準化地名出版物、工具圖書以及行政區劃圖(冊)等;承辦本級政府及上級部門交辦的其他地名管理事項。具體負責監管以下事項:   (一)承擔對有關部門編撰出版地名類圖(冊)的審核工作。   (二)組織開展對市場上銷售的地名類圖(冊)進行監督檢查。
  • 楚戰國老人認真查閱地名資料
    7月23日,大河君倡議小夥伴們集思廣益、共同來整理一份河南版容易讀錯的地名名單,得到眾多「河粉兒」積極響應,還有多位對地名頗有研究的熱心讀者結合自身經驗,幫忙答疑解惑。其中,中國地名學研究會首期會員、長期從事地名研究的鄭州市民楚戰國先生,看到大河報的相關報導後,連夜查閱資料,整理出一份部分地名的標準讀法「寶典」。    地名研究者咋解說?
  • 湖南建成地名地址雲平臺實現區劃地名業務信息化全覆蓋
    注重標準的規範引領作用從2016年開始,湖南省按照國務院地名普查辦「邊普查、邊應用」原則,以及民政部關於加強標準化建設的文件精神,開展了有關地名地址的系列地方標準編制工作。已完成終審的《湖南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規則》,是搶救性保護湖南少數民族語地名文化遺產的利器;正在制訂的《湖南省地名地址資料庫建設技術規範》,將對地名地址資料庫的規則及形式、管理功能、數據交換接口等方面進行規範,可促進地名地址數據常態化更新、地名地址審批管理和標準地名地址信息統一發布。
  • 地名文摘 | 地名地圖的編制研究———以杭州市蕭山區為例
    關鍵詞:地名地圖;標準地名;門牌數據;地名文化地名是指示地域空間位置的專有名詞和詞組,是最常用的公共信息之一,是現代社會進行各種交流、聯繫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地名地圖,顧名思義就是以地名及其背後蘊含的風土、歷史、民俗、變遷等為主要內容的地圖。地名與地圖關係密切,地名是地圖表示的重要內容,地圖是傳播和推廣地名的重要工具,地名地圖編制由來已久。
  • 中電聯電力標準化發展30年曆程回顧與展望
    中電聯電力標準化發展30年曆程回顧與展望 來源: 中國電力新聞網      日期:18.07.20三十年砥礪前行,奮發有為中電聯為電力標準化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三十年春風化雨,三十年春華秋實,中電聯標準化工作走過了30年的輝煌歷程。
  • 中國最難的15個地名謎語,一句話一個地名,有一個可能是你家鄉喔
    地名作為一個地方或地點的名稱,使用頻繁,是一個地方最響亮最具活力的符號。地名謎語,一句話就是一個地名,這一句話往往解析簡單明了,很容易給猜字謎者啟發;要麼就是一張圖片猜一個地名,這一張圖一般都非常明了形象,猜字謎者往往十分好奇。猜地名謎語非常有趣,每一個地名字謎都很接地氣,這讓讀者倍感親切,有時候無意中還能看到自己家鄉的名字呢!
  • 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方便市民查詢地名信息
    記者12月9日從濟南市民政部門獲悉,為切實提升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效能及服務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名的使用需求,推進全市地名文化資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和傳統地名挖掘工作,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濟南市民政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的濟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現已完成編制開發。
  • 美議員呼籲修改「中國佬」等涉種族歧視地名
    建立於1890年的美國地名委員會(The United State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負責全美地名的標準化,標準化的首要原則是正式的命名一定要符合當地使用習慣。委員會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9條具體的標準化規則,旨在規範勘探、採礦業發展以及南北戰爭結束後西部混亂的地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