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峰新著《問題解決與認知模擬——以數學問題為例》出版

2021-02-08 齊魯壹點

當前,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的快速興起及廣泛應用,為推動教育創新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智能教育是指人工智慧技術與教育的融合,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已經開始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與生態。智能教育時代,教育學術實踐活動與信息科學、腦科學以及認知科學進行交叉和融合,將有助於探索和發現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為了鼓勵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學科交叉,探索支持教育科學研究,教育部和國家自然基金委達成共識,已於2018年專門開闢支持教育研究的有關渠道,推動以自然科學範式和手段開展教育研究,特別是讓傳統教育科學與認知科學、信息科學相交叉,研究教育基本理論,從而推動有關教育的科學發展。

多年來,「人是如何學習的」是學者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嘗試探索學習機制。智能教育時代,亟需開展多學科視域下學習機制的研究,由魏雪峰撰寫的《問題解決與認知模擬——以數學問題為例》一書,綜合運用教育學、信息科學、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研究成果,提出了學習認知機制的理論框架,分析認知過程,實現認知模擬,並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應用。在心智、腦科學和教育(Mind, Brain and Education)之間建立橋梁,將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相結合。

該書認為:教學過程依賴於學習過程,數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問題解決是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將認知模擬技術應用於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過程,能科學認識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揭示認知規律,實現了技術、學習者和學習內容的有效契合,進而推動了人工智慧與數學教育的深度融合。該書將教育學與信息科學、認知科學、腦科學交叉融合代表教育未來發展方向,基於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及認知科學研究成果,構建了問題解決認知模型,分析認知過程,實現認知模擬,使問題解決這一隱式過程可視化,這一點是傳統教育研究無法實現的。問題解決認知模擬不僅有助於揭示學生認知規律,加深對「學習」這一內部過程的客觀認識,而且有助於對學習障礙學生進行認知診斷,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

相關焦點

  • 問題解決與認知模擬——以數學問題為例
    當前,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新的時代背景為教育研究及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隨著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湧現,為有效研究學習提供了新視野。  由魏雪峰博士撰寫的《問題解決與認知模擬——以數學問題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將學習置於多學科視角開展研究。
  • 徹底解決數學問題-《機器學習的數學》出版了
    相信不少讀者在學習《深度學習》、《統計學習方法》、《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等經典教材以及閱讀本領域論文、開原始碼的時候都曾經為那些數學符號和公式、定理感到困惑和苦惱。數學是對大家掌握機器學習造成障礙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沒有紮實的數學基礎,真正掌握機器學習談何容易?如何解決機器學習領域的數學問題?
  • [趣味數學]數學問題解決及其教學
    一、數學問題  對於什麼是數學問題,雖然目前尚無統一看法,但大體說來,它有以下特點:一是非常規性;二是重視情境應用,給出一種情境,一種實際需求,以克服一種現實困難為標誌;三是探究性。[1]從歷史角度來看,正是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推動了數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數學發展的歷史,就是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歷史。
  • 數學為我們解決的八個問題
    可以理解,數學是一門複雜的學科。即使我們從直覺上講是數學上的存在,我們大多數人也根本不願意做大量的事情。我們一直在腦海中加,減,乘和做更複雜的方程式。但是,這是一個問題,一旦在紙上將其翻譯成複雜的符號和諸如「衍生物」之類的外來詞。
  • 馬鞍山市作家丁守衛新著《大漢天下》出版
    馬鞍山市作家丁守衛新著《大漢天下》出版 2019-05-05 15:39:01   來源:皖江在線
  • 問題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機」——以12等分A4紙為例
    這種設想的基本思路就是,把知識學習融於問題研究之路,通過自主探究、師生對話與合作交流,最終在問題解決中建構知識。「問題研究」是學會學習的高層次體現,也是開放型教學的必由之路,既體現出數學的應用,又是數學的魅力所在。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好的問題就像「春風吹過大地,萬物充滿了生機(生命力和活力)!」
  • 提高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兩個案例思考
    實施研究時,研究的相關教師親自在課堂教學中執教;親自帶領學生對學習中的具體問題進行探討,並付諸於一系列的跟蹤記錄;親自組織學生進行規劃好的課外活動,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作下翔實的記錄,然後分析;親自觀察學生面對模擬的情境的處理方法,以此為依據做出鮮活的、具體的案例分析。
  • 高等工程數學:工程問題解決方案的數學基礎
    針對目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特點 (有全日制學術學位、全日制專業學位、非全日制學位),為迎合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戰略形勢,進行研究生數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目前科技正以加速的方式發展,數學也經歷了一場深刻的革命,新的數學思想、數學分支層出不窮,各種理論和方法相互交叉、互相滲透,使數學在實際應用中顯示出了超強的活力.
  • 從認知心理學問題解決的角度談「格物」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思維是一個高級的複雜認知過程,主要表現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人的思維從問題開始,沒有問題也就不需要思維。當人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希望問題得到合理解決,這就推動人們去思索問題的答案,尋求解決問題需要的知識,根據問題情境提出種種假設,並設法去驗證這些假設的合理性,這個過程就是認知心理學說的問題解決。
  • 基於認知負荷理論的問題式教學探究
    [4]之後,隨著布魯納對人類思維的研究、皮亞傑圖式理論的興起以及奈瑟《認知心理學》的出版等,認知心理學得到了極大的關注。[5]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約翰. 斯威勒(John Sweller)以信息加工理論為背景,以資源有限論和圖式理為基礎較為系統地闡述了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CLT)。
  • 情感計算的核心問題:認知如何計算?
    近幾年來情感計算、生物計算、認知計算的廣泛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關於實現認知計算,應該解決3個問題:提出一個既符合認知機理又與計算相呼應的認知計算模型;認知表徵的描述和量化;能夠實現認知計算模型。認知模型通常可以分為3類計算模型、數學模型和概念模型。認知心理學領域的認知模型以概念模型為主,概念模型採用非形式語言定性描述事物的本質、關係和過程;計算模型往往通過詳細的算法描述人類認知過程的細節;而數學模型利用數學公式描述變量之間的關係,一般也被看作是計算模型的一個子集。目前主流的認知計算模型主要分為基於認知架構的符號模型和聯結主義神經網絡模型。
  • 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一把鑰匙
    在綜合考慮了我們隊伍三人的能力優劣勢後,我們最終選擇了賽題中的C題,即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決策問題。該題目已知中小微企業的財務數據,要求基於這些數據為銀行制定合適的信貸策略。一開始,當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時,我們也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不過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冷靜下來思考:目前文獻中各類成熟的算法模型均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而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解決這類問題有沒有系統性的方法?
  • 數學家解決了一個數學中著名的長期未解決的隨機遊走問題
    在數學世界中,隨機遊走實際上比這還要更隨機與任意,這就如通過擲硬幣來決定每一漫步的方向。隨機遊走(英語:Random Walk,縮寫為 RW),是一種數學統計模型,它是一連串的軌跡所組成,其中每一次都是隨機的。它能用來表示不規則的變動形式,如同一個人酒後亂步所形成的隨機過程記錄。1905年,由卡爾·皮爾遜首次提出。
  • 【原創】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圖示法
    這篇文章我們來說一說小學數學課堂中經常講到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圖示法。圖示法,就是通過畫圖的方法,找出問題中各種數量之間的關係,從而求得問題的解答。最常見的圖示法是畫線段與畫韋恩圖。這種問題,在小學的課堂教學中雖然很少見到,但卻是數學問題中一種常見的題型。
  • 利用函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有效滲透數學模型思想,能夠幫助學生積澱從現實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本質的過程性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重視模型的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本節課為複習課, 學生已經在初二下學期和初三上學期學習了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對於函數的研究具備一定經驗,會應用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模型意識。
  • 針對性心理問題解決平臺
    來源:創業邦第一階段主要目標為餘光恐懼症針對性解決(已有完善而有效的解決方案,並獲得反饋),解決方案由在圈內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喜馬拉雅主播及相關症狀貼吧吧主,聯合多名專業諮詢師共同建立,潛在市場達15億。
  • 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四大策略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升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從思維與數學教學的關係出發,提供給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必須要懂得的「四個策略」。
  • 「問題解決」教學的實施策略學習心得
    ,馮老師開頭以觀察一個切巧克力的視頻為例,告訴我們要創設一個創造性的、有意思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馮老師從三方面進行了分享,第一方面問題解決是什麼?問題解決經歷了兩次變化,從應用題變成解決問題,從解決問題變成問題解決。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在第一學段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簡單方法,體驗與他人合作的過程。
  • 【德勤技術趨勢】情感計算的核心問題:認知如何計算?
    近幾年來情感計算、生物計算、認知計算的廣泛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關於實現認知計算,應該解決3個問題:提出一個既符合認知機理又與計算相呼應的認知計算模型;認知表徵的描述和量化;能夠實現認知計算模型。 認知模型通常可以分為3類計算模型、數學模型和概念模型。
  • 何為「問題區域」?---育兒新認知
    ,因為它決定我們將從什麼角度去解決問題。 今天分享一個全新的觀念,如何區分父母和孩子的問題區域?這裡提到的問題區,不是以認知中的對錯為劃分標準,而是以孩子和父母的情緒感受進行劃分。當Ta的情緒處於某種怒,哀,懼或其他非喜悅情緒的時候,說明Ta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Ta在問題區域。Ta需要解決這個沒有滿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