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們來說一說小學數學課堂中經常講到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圖示法。
圖示法,就是通過畫圖的方法,找出問題中各種數量之間的關係,從而求得問題的解答。最常見的圖示法是畫線段與畫韋恩圖。
先看一道用「線段圖」來解決問題的例子:
例如:三隻船共運木板9400塊,甲船比乙船多運300塊,丙船比乙船少運200塊,三條船各運多少塊?
這道題,抽象理解比較難,而通過畫線段圖理解,就比較容易了,我們可以畫出如下的線段圖:
通過觀察上面的線段圖,我們不難發現,如果甲船少運300塊,丙船再多運200塊,三條船運的塊數就相等了。甲船少運300塊,則總數9400塊也少了300塊,那麼總數就只有(9400-300)塊,丙船再多運200塊,總數(9400-300)塊也多了200塊,那麼總數就是(9400-300+200)塊,這時候,三條船運的塊數相等。利用這時候的總數除以3,就得到了乙船的塊數,進而求出甲船和丙船的塊數。
解答:
(9400-300+200)÷3
=9300÷3
=3100(塊)
甲船:3100+300=3400(塊)
乙船:3100-200=2900(塊)
答:甲船運3400塊,乙船運3100塊,丙船運2900塊。
再來看兩道用韋恩圖解決問題的例子:
例:學校圖書館開放日的時候,五年級三班的45人都到圖書館借了書。統計借課外書的情況是:借語文課外書的共有39人,借數學課外書的共有32人。問:兩種課外書都借的有多少人?
這種問題,在小學的課堂教學中雖然很少見到,但卻是數學問題中一種常見的題型。這道題,可以通過畫韋恩圖的方法來解決,我們來看這道題的韋恩圖:
通過圖形,我們可以發現,A與B相加的和是71,這個和也正好等於E+C與C+F的和,也就是說E+C+F+C=71,而E、C、F的和是45,即E+C+F=45,由此可以求出C的部分是71-45=26(人),即語文數學兩種課外書都借的有26人。
解答:
39+32-45
=71-45
=26(人)
答:兩種課外書都借的有26人。
再舉一例:
例:四年級二班有42人,其中有28人是數學小數的成員,14人是語文小組的成員,有10人既是數學小組的成員又是語文小組的成員。問:有多少人既不是數學小組的成員也不是語文小組的成員?
同樣,這道題需要花韋恩圖解決:
根據韋恩圖,我們很容易發現E是18人,F是4人。那麼「?」所表示的人數應當是E+C+F=18+10+4=32(人),而全班有42人,於是既不是數學小組又不是語文小組的成員有42-32=10(人)。
解答:
42-(18+10+4)
=42-32
=10(人)
答:有10人既不是數學小組的成員也不是語文小組的成員。
練習:(答案在下一篇給出)
用圖示法解決以下問題:
果園裡豐收的時候,小明和哥哥都到了果園裡摘了柿子。如果哥哥給小明8個柿子,他倆就一樣多。如果小明給哥哥8個柿子,哥哥的柿子數就是小明的兩倍。小明和哥哥原來各摘了多少個柿子?戶外運動俱樂部有100個成員,其中會騎自行車的有38人,會遊泳的有75人,這兩項都不會的有10人。這兩項都會的有多少人?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10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96千米,它們相遇時距A, B兩地的中點處16千米.求A,B兩地的距離。 END
本文章中的引用:
例題的引用:
第一個例題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第一冊)》2010年7月版第53頁例題3;第二個例題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第一冊)》2010年7月版第56頁例題9,在選入的時候做了改動;第三個例題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競賽指導》2010年9月版第74頁例題8,在選用的時候做了改動。練習題的引用:
練習題1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競賽指導》2010年9月版第78頁習題2-8第5題,在選用的時候做了改動;練習題2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第1冊)》2010年7月版第58頁習題五第19題,在選用的時候做了改動;練習題1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競賽指導》2010年9月版第78頁習題2-8第1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