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流傳最廣的宋詞,下片14個字中的兩個成語更是經典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綿延五千年沒有斷絕,詩歌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我國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皆出現於先秦時期,一是現實主義源頭《詩經》;二是浪漫主義源頭《楚辭》。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樂歌總集,由眾位採詩官收錄、加工、編訂,集合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稱為「詩三百」。
繼而是漢代的漢賦與樂府詩。這一時期,出現了「賦」——它脫離音樂,「不歌而誦」,是一種兼取詩歌與散文的綜合性的新興文體。
當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頂峰時期,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盛唐詩即是這座高峰的頂點。盛唐時期,詩壇名家輩出,風格多樣,流派紛呈。這與那個時期的經濟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而唐詩又分為憑古吊今的詠史懷古詩、表達作者的喜好和情趣的詠物抒懷詩、山水田園詩、送別抒懷詩,人們把詩歌玩到了頂峰,沒有發展的空間,於是出現了宋詞。
宋朝實行科舉制,要想加官進爵就得先讀書識字。大部分人都是憑藉科舉走上仕途,不過也不乏考到中年仍未中舉之人,沉迷於科舉考試一生無所成者大有人在。
但是做上官的詩詞的實力就不容小覷。像文學大豪蘇軾、憂天下之憂的範仲淹等等,今天我們解讀的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晏殊的一首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也可以說是他流傳最廣、最著名的一首。
晏殊開創了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一生富貴,仕途坦蕩,有充分的精力去創作,所以能創作出精彩的作品讓後人欣賞。
下面我們具體來賞析下他的得意之作。
流傳度最廣也是最吸睛的就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其中的「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妙不可言,兩個成語至今的流傳度依然非常廣,抒發出內心感傷與無奈,似夢似幻。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
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
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
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
「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裡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