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一張清單
還記得電影《小王子》裡望女成鳳的媽媽嗎?帶著小女孩搬進了學區新家,為了幫助她贏得「成功的人生」而制定了異常嚴苛的「人生規劃表」。處於「高壓」下的小女孩,多麼渴望自由的翱翔!這張「人生規劃表」簡直是一個噩夢,但這種「清單式」的人生,對許多孩子也許並不陌生。
誠然,這是一個競爭日漸激烈的時代,一方面我們在感慨孩子課業壓力太大,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太高,一方面我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孩子成績好不好,才藝學得夠不夠多,有沒有按照常春藤大學標準打造履歷表,能不能考入好大學,從而有一個看得見的光明的未來。因為擔憂和焦慮,我們恨不得事無巨細的幫孩子準備好一切,孩子的時間就是我們的行動指南,隨便問幾個媽媽,就可以看到孩子排得滿滿當當的行程表。
對孩子,我們不遺餘力地
督 促 哄 騙
暗 示 幫 忙 嘮 叨 討價還價
以確保TA不會毀了自己的未來
讓他們把清單上的所有事情做好,
不浪費光陰,
每一分鐘都過得充實有意義。
直到……
有一天,孩子問:
我這樣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們是否無言以對?
清單式人生的害處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勇氣仔細看看這樣做的後果,你會發現不僅僅是孩子們把自己的價值簡單地等同於成績,而且就在我們把自己的意識強加於他們寶貴的成長中時,就像電影《Being JohnMalkovich》那樣,我們就在發出這樣的信號:「嘿寶貝,你能做到這一切全靠我。」 於是通過過分的幫助、保護和手把手的指揮,我們剝奪了孩子們發展自我效能的機會。(註:自我效能(sefl-efficacy) 是當代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對於通過自己的行動達成目的的信心,是一個包含了自信自律自強的概念,似乎和周易裡面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類同)。
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心理天賦,自我效能的重要性遠高於他們從父母的表揚中所建立的自尊。自我效能建立在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能夠導致某種結果,注意是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行為。
所以簡單來說,如果我們的孩子要建立自我效能,那他們要有更多的思考、計劃、決策、實踐、期望、妥協、嘗試、犯錯、想像還有體驗自己的人生。
我有沒有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努力的,有主動性的,因而不需要父母的參與和關心,我們大可放手讓他們自由發揮?我可沒有!
我要說的是,當我們把分數,成績,和獎項當作是童年的目標,完全為了將來能夠有希望進入那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學或者職業,那我們對於孩子成功的定義就太狹隘了。即使我們通過過度幫助讓他們達成一些短期的成果,例如幫他們完成作業拿到好成績,或者讓他們的簡歷更長點,可長遠的代價卻是孩子們的自我意識。
我要說的是,我們應該少把注意力放在那少數幾個他們能夠申請或者有希望進入的大學,而更多的關注他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掌握的技能,和健康狀況,這些讓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取得成功的東西;
我要說的是,我們的孩子需要我們減少一點對分數成績的苛求,而把更多的興趣放在一個可以為未來成功打好基礎的童年,放在一個建立在愛和「瑣事」上的童年。
我得向你們承認,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我有兩個青春期的孩子 Sawyer 和 Avery。曾經有段時間,我覺得我對待他們倆就好像對盆景樹一樣,我會精心的剪裁,把他們塑造得完美無缺,完美到確保讓他們進入那幾所最難進的大學。但是通過養育自己的兩個孩子,通過和上千位其他人的孩子一起共事,我意識到Sawyer 和 Avery 不是盆景。他們是不知名不知種類的野花,而我的任務是為他們提供養分,讓他們經歷錘鍊,愛他們使他們能去愛別人並收穫愛,讓他們能按照自己的軌跡收穫學業和事業。我的任務不是讓他們變成我想像中的 Sawyer 和 Avery,我的任務是支持他們成為熠熠發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