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法怎樣做到種地不施肥?

2021-02-15 生態農業

聽到我們說種地不施肥,您一定很驚訝吧?莊稼不施肥作物能長高嗎?答案是:能。而且長的還很好呢!

如果您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大自然中,沒有人幫原始森林的樹木或路邊的野草施肥,它們還是生生不息地健康生長,而且很多野果的天然風味也是我們人工所培育不出來的。

微生物是土壤生命力的來源,微生物系的健全是作物能夠茁壯成長的關鍵,而微生物的世界複雜的程度遠超過人類所能控制,大量施加這塊土地不可能出現的化學或天然物質都會對微生物造成嚴重的幹擾,當微生物系遭到幹擾之後,作物就容易生病。

土壤本身便已充分涵養農作物所需的各種養分,若是額外添加化肥和有機肥,反而成為大地、作物與人體健康的絆腳石。

植物的生長所需的東西靠的是根部和土壤中微生物的交換,而慣行農法的化肥和有機農業的有機肥,都是強迫作物吸收人類自認為的營養,是否真是植物所需,沒有人能給出滿意的答案。一種生長方式是植物依據自身所需主動交換,另一種是植物的被動灌輸,您認為哪一種生長方式下的植物會更健康呢?

田間的蔬菜,之所以不施肥就長不好,是因為它們被人過度照顧,失去自己從土地尋找生存下去的養分的能力。只需堅持無肥料,且自家採種幾次,作物就能回復自然生長的能力,作物本身的味道也會逐漸呈現出來。

農藥、化肥、除草劑這些現代農業的毒素我們是當然不用的了,而且就連一般稱為有機肥的肥料,甚至就連豆粕、菜粕和人畜糞便我們也不會使用。

只要不再施肥殘害我們的大地母親,她就會變得越來越乾淨,越來越有活性。當大地母親恢復了本來的生命力,作物產量的提升就是自然的結果。

不施糞尿肥還有個大大的好處,就是我們的農園從來沒有臭臭的味道,無論是自己澆菜還是朋友來採摘,都不必戴口罩了!

不施肥,肥從哪來呢?雜草就是天然肥!不使用肥料、不施用農藥、不除草,不使用轉基因、堅持自留種等,從持續涵養水土開始,種植綠能、收集陽光、限制收穫,這就是自然農法必須遵循的主要路徑。

一、把雜草當寶貝1、為什麼要說雜草是寶貝?

在自然農法的理論中,雜草和農作物沒有區別,它們都是土地上光熱積累的產物,都是自然給予人類的恩賜。

雜草,是整個生態食物鏈中最基礎能源。它們從一粒草籽開始,在充分利用土地上的每一粒陽光及土壤的養分後,千百倍的放大、儲存,再轉化為最全價的有機營養,這該是何等寶貴並值得我們珍惜?

自然農法以最小的付出獲取最大的收益,首先利用的就是這一自然力功效,把雜草當寶貝。

2、我們無需擔憂雜草

所謂「亮兜」,就是把農作物根盤附近影響農作物光合作用的雜草掃到、壓倒,達到合理分配光能並充分利用散射光的效果,從而獲得土地上乾物質最大化產出。

「亮兜」的方式源於果樹的管理,由於大多雜草的高度一般在五十公分左右,並不影響果樹的光合作用。為了確保果園的空氣流通,我們採取了「亮兜」這種簡單的治理方式。

源於這一思路,我們把莊稼種在草上面去,通過搭建網格式的架子,讓甜瓜、西瓜、南瓜等作物生長在雜草的上空,這類運用目前已經很廣泛。例如,利用高空吊繩來種植番茄、西瓜,輕鬆解決了作物在低空處與雜草爭光的問題,目的也是通過雜草來利用被浪費的間歇光,而追求土地乾物質總量的最大化。

我們要的不是對付雜草,而是放任並利用雜草來採收陽光。因此,我們在「全園覆蓋」與「亮兜或者架空」之間,自然會有辦法讓雜草與農作物相宜共榮。對於雜草,在「完全放任」與「適當壓制」之間的那種靈活,想必大家都有。

二、從水土的根源開始——持續涵養水土、培肥地力

試問:我們日常的飲食是在消費糧食、蔬菜嗎?其實,更深入地想想,我們應該是在消費水土。特別是當我們無休止地抱怨和聲討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的食品早在水土環節上就早已出問題了。問題就出在我們對待水土的態度和方式上。因此,欲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就需要我們「從水土的根源開始」。因為,水土+農民=食品,唯有從根源處開始,真誠地愛水土、愛農民,我們才可能擁有真正安全、真正健康的食品。

那麼,我們如何持續展開水土涵養呢?

1、想吃好,必須先把水土涵養好

一方面,我們要嚴格限制獲取而確保具有足夠的安全綠能(雜草及秸稈等)反哺土地培肥地力,使農園徹底擺脫對外來可能有害物的依賴,更快實現農園綠能內循環。其實所有外來的養分也來自水土,而搬來倒去只會增加成本的消耗。因此,自然農法認為依賴外部的補充完全沒有必要。

另一方面,通過混播相益共榮性植物、達到人力的最小付出及自然產出物的高效轉化,從而逐漸構建出可持續的健康生產結構與模式。

把我們播種的農作物與雜草同等對待,放任它們自由競爭、自然生長並當它們全是食糧——要麼是土地的食糧,要麼是人的食糧。

事實上,也只有先滿足土地吃飽、吃好,之後才可能有讓人吃飽、吃好,這便是踐行自然農法並持續涵養水土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2、持續涵養水土、培肥地力

目前,大多土地在突然「斷奶」即停用化肥後,產出可能大幅下降甚至絕收,這就需要我們及時培肥土壤地力。

培肥土壤地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儘可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山區的自然森林覆蓋率一般均在90%以上,可利用的腐殖質或堆肥資源十分豐富,不難解決這個問題。而在平原地帶,耕地密集且長期基於人類的掠奪性獲取,地力嚴重衰竭,唯有大量播種豆科作物(豆科牧草、黃豆、綠豆等)和麥類作物並嚴格控制收穫量,以確保具有足夠的「綠能」返哺土壤並儘快恢復地力,這是我們培肥土壤地力的唯一途徑。

培肥地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莊稼當草來種、也可以把草當莊稼來種。確切地說,就是採取「廣種薄收」的方式,當播種的種子視同播散肥料一樣,把所有的植物視為綠能養料,並採取高、中、低不同的植物合理搭配後混播到土壤中。

這種粗放的混播種植辦法看似順理而不成章,其收效卻令人滿意。一方面,它剛好順應了自然農法「種陽光」的基本原理,又利用了麥類作物徹底吸收土壤中殘存的化肥遺毒並轉化為有機綠肥,同時,還藉助豆科作物天生的固氮功效而獲得相對更多的乾物質產出。

如果不經過大量存在於植物根皮內及根部周圍的有益菌的參與轉化,氮磷鉀是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事實上,也只有植物秸稈腐熟後,才是更健康的「全價營養」(包括有益菌及其它綠能),才可能滿足農作物的整體需求。(文/德風素食與生態促進會)

相關焦點

  • 臨沂這位博士不愛講臺愛種地 自然農法種出天然無公害食品
    說起種地,朱家林有一位博士不得不提。他叫邵長文,農學博士,之前在臨沂大學任教,因為對自然農法情有獨鍾,2017年,他放棄三尺講堂,來到朱家林,過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幹就是三年。9月23日豐收節這一天,閃電新聞記者來到邵博士的農場,一見面,邵博士就向記者打開屋子裡一個大冰櫃,裡邊全是煮熟加工好的玉米。
  • 上海一男子成功實踐自然農法 不施農藥化肥(圖)
    三年前,老賈開始在南匯種地,一年多前安家崇明,和許多城裡人因為厭倦城市生活才到農村「歸隱田園」不同,他是為了實踐不使用農藥、化肥的自然農作法。  從兩畝水稻田踉蹌起步  2008年,賈瑞明在上海南匯租下一塊農田。因為只有他一人種地,就租了四畝。雖然談不上五穀不分,但從沒下過地的賈瑞明對農活基本一竅不通,只能靠書本和網際網路邊學邊幹。
  • 什麼是自然農法種植?
    自然農法充分強調利用自然系統機制和過程培育土壤,並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內部資源。在技術層面上要求不加入人為操作,減少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利用經過腐熟、淨化的秸稈、綠肥等培肥土壤,利用生物天敵、自然物質和物理、機械等方法防治病蟲害,採用間作、輪作、作物覆蓋和以草壓草等措施防除雜草,儘量少耕作或不耕作等。
  •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 百科
    自然農法(英語:Natural farming)是日本農民和哲學家福岡正信建立一種的生態農業手法,他在1975年出版的《一根稻草的革命》一書中,對此進行了介紹。福岡正信使用日語將他的耕作方法描述為自然農法(shizen nōhō),不需耕作,不需肥料,不需農藥,不需除草,仍然帶來豐收,驚異的〈自然農法〉。
  • 自然農法助力有機農業發展
    自然農法出產的農作物,保持著作物本身甘美的滋味,有著比較優質的口感。自然農法以天然的耕作方式生產綠色無害的農產品,滿足了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自然農法通過減少化學物品的使用來優化土壤,美化環境,為有機農業保留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自然農法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農作方法,可以保持恆久的生命力。
  • 聶瑞東:雲頂山上的「自然農法」人
    自然農法耕作起源於日本,主要特點是:擇荒地、自留種、不施肥、不灑藥、地連作。依循大自然法則的農業生產方式,以維護土壤生機的土壤培育為基礎,絕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和各種生長調節劑以及任何有殘害土壤的添加物。
  • 福岡正信與自然農法:「無為」的農耕哲思
    在臺灣談到自然農法,知道岡田茂吉的人應該遠超過知道福岡正信的人。福岡正信年輕時生了一場大病,差點就此買單,在養病期間,從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學悟出了自然農法的構想,著有《自然農法》、《一根稻草的革命》等書。在他看來,現代科學農法雖然給人類帶來了進步,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但是它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弊端。什麼是自然農法?
  • 無為,農法的極致 | 福岡正信
    ,是自然在創造;人甚至造不出一片葉子,是自然造出了它。福岡正信確信人可以不費什麼力氣就能種好莊稼,他把領悟的一套道家 「無」 的哲學用在種地上,並試圖讓其他農民追隨。他知道務農很辛苦,但確信務農又是腳踏大地、溝通天人之際的一種本原生活。福岡正信1913年出生,畢業於高等農林學校,主修微生物學。
  • 還原生活,自然農法,和諧共生!
    一份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勞動中品味《老子》的智慧:夫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瑞和農業遵循的生產原則—自然農法自然農法 堅持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依據大自然法則耕作。關於環境 要求水源、土壤、空氣清潔,遠離汙染。
  • 秀明自然農法實施綱要
    ⑸含化學合成物的資材  ⑹天敵、小動物的利用  ⑺其他  ⑻資材的處理第六章 輸送、選別、調整、洗淨、儲藏、包裝等的程序管理第七章 秀明自然農法的階段附錄(參考資料1)秀明自然農法的農產物之標示第一章 秀明自然農法1.秀明自然農法的定義所謂的秀明自然農法是由岡田茂吉先生所提倡的農法
  • 自然農法思考 :自然農法的實操細則
    自然農法的實操其實是對土壤學與生態學原理的靈活運用。現在的可持續農業流派眾多,千奇百怪,我們常常戲稱之為「農法的江湖」。然而無論何門何派,何種農法,都離不開面對這幾個問題:(種植前)土壤類型、種植品類和品種;(種植中)是否翻耕、水、肥、雜草管理、病蟲害、播種方式(直播或育苗)。首先考慮種植品種。 品種與土壤類型、狀態(各方面指標)、運輸流通方式直接掛鈎。
  • 自然農法,如何造就一杯潔淨好茶?
    因此遵循自然規律的自然農法也是最經濟、環保、節能、和諧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何須為之?即便開花結果,到了合適的時節便乾枯,化作塵土供給舞臺上下一幕的生命:生敗自知,何人為之?自然也。農作物原本就是自然裡被人類鍾愛,特別栽培而馴化的植物。茶謂草中英,更是自然界的精華,蘊藏著大自然的信息與活力。
  • 農學博士「自然農法」種田 喚回10萬隻螢火蟲
    「自然農法」改造300畝荒地  2012年,王雪梅還是重慶市一名市級機關幹部。一次無意間與同事聊起糧食、蔬菜安全問題時,萌發了自己種糧食吃的念頭。  王雪梅和老公秦國新用了將近兩年,幾乎走遍了主城周邊的鄉鎮,最終選擇了座坪這500畝荒地,「這裡是沙壤土,更利於作物生長」。夫妻倆賣掉房子,先後辭職來到了麻柳村。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4
    有機農業研究會的會員交納會費,自然產品以調節供給的方式分配給本會的消費者,這體現了共同體精神。生產者同處於一個流通機構中,不適用資本主義的經濟原則。當供求不一致時,則考慮投資加工原料或者產品賣給其他機構。有的地方採取委託銷售方式。銷售價格有的是隨行就市,有的是以生產費用為尺度,也有的低價優惠銷售。日本生活協會對自然食品興趣高。
  • 《自然農法》農場,食材安全的「家」
    《自然農法》,在當今的中國而言,應該算是最純淨的健康農業了,因為他最主要的特徵「四不」:不打農藥,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劑,不種植轉基因水稻,完全與現代化學農業是個截然不同的種植方式,很多自然農法實踐者甚至還是不翻耕土地的。這樣的種植方式種出來的水稻,自然是非常安全非常健康的了。
  • 葡萄乾、普渡寺美女和自然農法
    踐行自然農法,遵循有機標準,不用化肥和農藥、除草劑以及任何生長激素,不與雜草對抗,不與蟲子對抗,不與細菌對抗,以平等心看待萬事萬物。在不違反自然規律、不造成汙染的前提下,對果園和菜地進行適當的管理。種植的根本是土地,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種出健康的食物。
  •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縣姜家鎮,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村——千島湖自然農法生態村。
  • 去無量山櫻花谷,尋訪芬芳山谷中的自然農法耕種,追尋中國最早的春天
    徒步其中,傾聽古老茶樹在原始森林中搖曳所發出的曠古聲音,得以觸摸遠古心跳,窺見自然如何造就萬物。不禁令人感嘆,人之於自然,是何其微渺。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無量山茶園中的茶樹,不會發生災害性病蟲害,無需進行人工蟲害防治。土壤肥沃,無需施肥。完全處於自然生長的狀態。
  • 當科技遇上樸門永續自然農法
    當科技遇上樸門農法,這是個很好的題材,數百年來,人類就一直運用科技去改變自然,人類決定我們想要什麼,然後就強迫環境去改變、適應人類,但樸門農法卻相反,樸門農法利用科技去觀察、
  • 《六》:這個日本人在大理自然農作與山水耕讀
    與農耕、音樂為伴,教當地農民用更自然的方法種地,給幼兒園的孩子上農業課。10月20日午後,在上海黃浦區的俱舍書院開展了一場關於名為「自然農作與山水耕讀」的新書分享活動。新書《六:一個日本人在大理的耕食與愛情》的作者上條遼太郎和蘇婭,作家趙松,以及主持人吳志超圍繞著自然農法、寫作、音樂、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等問題展開了有趣的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