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生活,自然農法,和諧共生!

2020-12-18 還原生活和諧共生

親近土地,辛勤勞作,探尋自然農耕方法。一份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勞動中品味《老子》的智慧:夫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瑞和農業遵循的生產原則—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 堅持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依據大自然法則耕作。

關於環境 要求水源、土壤、空氣清潔,遠離汙染。

保持與動物牲畜的隔絕,避免糞便汙染土壤

播放音樂。科學研究表明,音樂所產生的和諧音波,能刺激植物體內細胞的分子發生共振,使那些原來處於靜止或休眠狀態的分子活躍起來,從而加快了植物細胞的新陳代謝,促進生長

關於土壤 主張作物在自然純淨的土壤中生活。

前期精細翻地,保持土壤疏鬆;中期作物生長過程中如需除草,須人工完成;後期要求作物秸稈、雜草、落葉還田

作物要求單一種植,不輪作。一塊土地上只種同一作物,其它時間休耕

關於農藥 不使用任何農藥。自然農法的田地裡較少發生病蟲害,自然栽培可使蟲害劇減。現實中,為了驅除蟲害,人們使用殺蟲劑或消毒藥。實情是,此類藥品滲入土壤中,反而構成發生蟲害的原因

關於肥料 不使用化肥或市面上的任何有機肥料,只使用天然落葉及雜草堆捂的植物性堆肥。相比慣性農法的作物,自然栽培可以減少風、水對作物的危害,作物的生命力更強。因為,土壤越清淨越有力量。農作物吸收了人工肥料以後,出乎意料的會變得孱弱。而人畜糞便或化學肥料等一旦為作物所吸收自然會化為毒素,此毒素即成害蟲的食物而促使其繁殖。另外,有些肥料本身就已經產生害蟲,這些害蟲以作物為食物而繁殖,使植物衰弱下去。這也是葉枯、莖折、花落、果實不熟的原因。如遇上風災或水災時,按自然栽培法種植者較為強韌,甚少倒伏,即使有,不久即可伸直復原,用人工肥料的就不行,一旦倒伏,則亦伏不振,因而損失慘重。

堆肥的功用,不僅能補充土壤肥力,還能避免土地乾燥、硬化,使之充分吸收水分和熱量,保持鬆軟。溫暖的地球中心是巨大的火團,由此不斷放射出地熱 ---- 即氮。這些氮就是上天所賜予的肥料,穿過地表至地上一定的高度而停留。遇上雨,與雨水一起落到地面,浸潤泥土,這便是自天而降的天然氮肥,其份量恰到好處,無過多或過少

關於種子 採用老品種,自己持續留種。

所有種子都保留著記憶:在怎樣的土壤裡培育長大?是肥還是瘦?氣候如何?雨量多少?種子逐年習慣這片土地,有些蔬菜味道變好,蟲害減少,產量隨之增加。那些記憶,讓植物習慣土地,也讓植物累積避開蟲害的抵抗力,以及努力紮根於大地,不要敗給自然災害......等等。

以愛心播種,相信種子的力量,相信作物能在自然的關愛之下茁壯成長。

關於產品 吸收自然土壤力量的作物的味道,除擁有真正的原味之外,還有自然的美味,以及滿足人體需求的能量。

關於自然農法 一切萬物皆有靈性,人的心情好壞會影響作物的成長。與自然交朋友,和植物對話,去感覺它們的生命內涵,去聆聽自然的呼吸。把自己交給自然,侍奉自然,營造一塊純淨的聖土

「自然農法」是「友善農業」,跟眾生和好,跟大地和好,是和氣、和愛、和諧的種植方式,是地球的守護者、生態環保的推手。

拯救地球生態,關心眾生健康,推廣新世紀飲食觀,主張淨化心靈,從吃開始。

相關焦點

  • 聶瑞東:雲頂山上的「自然農法」人
    生態農業源頭就是原生態的種子,幾千年來的種子都是農戶留種,它是自然抉擇的產物,老品種蘊含著作物天然的味道和自然的能量。聶瑞東就是這樣的一位遵循自然農法的莊園農場主,他堅持「自然農法」的作為是值得推崇的。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 百科
    我又用了五年的時間,請土壤、肥料學家研究土壤、地力的變化、未加處理的稻草的成分分解、肥效、脫氮現象、還原問題、與微生物的關係等等。另外,我還花了五年的時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覆蓋稻草的不耕作直播要比以前的插秧法,收穫量要大。」
  • 什麼是自然農法種植?
    1自然農法的概念自然農法依據自然科學理論,採用自然農法發展模式,通過物質自然循環,利用土壤改造減輕使用農藥、化肥等造成的環境負荷,也就是說自然農法是充分立足於自然力,高度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嚴格按照自然規律實施的農作方法及其體系。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還包括更多優質的能滿足人民迫切生活需求的生態產品。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第四,自然生態安全是事關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責任擔當。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福岡正信與自然農法:「無為」的農耕哲思
    在臺灣談到自然農法,知道岡田茂吉的人應該遠超過知道福岡正信的人。福岡正信年輕時生了一場大病,差點就此買單,在養病期間,從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學悟出了自然農法的構想,著有《自然農法》、《一根稻草的革命》等書。在他看來,現代科學農法雖然給人類帶來了進步,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但是它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弊端。什麼是自然農法?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原標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自然農法,如何造就一杯潔淨好茶?
    因此遵循自然規律的自然農法也是最經濟、環保、節能、和諧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何須為之?即便開花結果,到了合適的時節便乾枯,化作塵土供給舞臺上下一幕的生命:生敗自知,何人為之?自然也。農作物原本就是自然裡被人類鍾愛,特別栽培而馴化的植物。茶謂草中英,更是自然界的精華,蘊藏著大自然的信息與活力。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提出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願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部署。 總體上看,《建議》所確定的目標任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戰略部署既一脈相承,又根據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進行了重新定位以及指標化、體系化、具象化。
  • 秀明自然農法實施綱要
    (注1)自然堆肥的定義:參考第五章 栽培基準 3.資材 (2)有機資材 一項。 2.活動理念透過秀明自然農法,培育尊重自然的心,致力於改正違反自然的生活模式,以增進身心健康,將居住安心的良好社會保留給下一世代。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訪荷蘭萊頓大學執行院長雪勇光明日報記者 楊藝明 李盛明  作為最原始的人類生產活動——農業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最密切,基本上每個國家的大多數用地都是用於發展農業生產,因此
  • 無為,農法的極致 | 福岡正信
    他知道務農很辛苦,但確信務農又是腳踏大地、溝通天人之際的一種本原生活。福岡正信1913年出生,畢業於高等農林學校,主修微生物學。1937年因肺炎住院期間,頓悟 「無」 的哲學並決定回鄉當農民,試圖以種植柑橘和稻米來證明 「一切無用論」 的想法,從此開始實踐自然農法。1975年出版《一根稻草的革命》。1988年獲印度最高榮譽獎和菲律賓麥格塞塞獎。1997年獲國際NGO地球協會獎。
  • 微宣講⑧|方世南:大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方世南: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美麗江蘇,就是要追求實現經濟高質量全面綠色發展社會、高文明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社會、高素質生態理性現代人社會,蹄疾步穩地走向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社會。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4
    有機農業研究會的會員交納會費,自然產品以調節供給的方式分配給本會的消費者,這體現了共同體精神。生產者同處於一個流通機構中,不適用資本主義的經濟原則。當供求不一致時,則考慮投資加工原料或者產品賣給其他機構。有的地方採取委託銷售方式。銷售價格有的是隨行就市,有的是以生產費用為尺度,也有的低價優惠銷售。日本生活協會對自然食品興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