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媒體人:藍綠基本盤已瓦解 島內政治生態生變

2021-01-14 環球網

臺海網3月1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楊思萍)民進黨資深黨員、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認為,學運改變了臺灣島內的政治生態,最直接的影響是導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素人柯文哲一鳴驚人拿下臺北,「像桃園、嘉義市等這些原本不大可能贏的地方,民進黨贏了,也都是受學運影響」。這意味著臺灣的選票結構發生變化,藍綠基本盤瓦解,公民運動和學生運動異軍突起,年輕人從對政治冷漠到積極參與其中。

吳子嘉認為,學運的深層次原因是階級矛盾的出現,它是階級矛盾爆發的產物,國民黨成為了民眾的出氣筒。但同時,民進黨也沒有很大的成長。學運關注的社會分配、權力分配問題,民進黨也沒有提出更合理的方案,可以說,太陽花學運後,國民黨是弱了,但民進黨也沒有變強。

他指出,學運之後,臺灣出現了幾個新的小黨,民進黨沒有能力將他們吸收,蔡英文現在提出的「進步大聯盟」,實際上是「反藍大聯盟」,意思是在「立委」選舉中,大家可以各自努力,但在「總統」選舉時,希望第三勢力可以幫助她。

相關焦點

  • 臺媒:臺北市藍綠基本盤改變了嗎?
    臺灣《中國時報》16日社論說:臺大醫師柯文哲將代表綠營出馬角逐臺北市長選舉,臺北市長選舉藍綠陣營人選已經確定,部分媒體在第一時間公布民調顯示,柯文哲與連勝文兩人支持度要不是在伯仲之間,就是柯微幅領先連幾個百分點。臺北市選民基本盤歷來藍大於綠,這種民意支持比率的變化,不禁讓政情觀察家開始研究,臺北是否出現「變天」的徵兆?
  • 香港《中評社》:「罷韓」過後 島內政治版圖會否大挪移?
    藍營在高雄長期處於「在野」,面臨基本盤萎縮、組織渙散、資金缺乏、人才斷層等系列問題,原本期待在韓國瑜執政後能夠有所改善,但僅一年多後高雄又重回綠營手中,且不光彩的罷免紀錄對國民黨政黨形象造成重創,短時間內很難恢復,而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勢必汲取上屆選戰大意失荊州的教訓,以更加綿密的布局強化基層經營,未來藍營再想贏回高雄難上加難。
  • 藍綠迷信基本盤 臺北市「三腳督」消失
    記者林伯東/攝影    年底臺北市長選戰,根據本報民調顯示,市長柯文哲支持度持續領先藍綠兩黨的市長參選人丁守中、姚文智。國、民兩黨期待的「藍綠歸隊」,至今看不出端倪,原本外界看好的「三腳督」,因藍綠判斷錯誤,又無力主導選戰,柯仍居領先態勢。    北市基本盤藍大於綠,從歷屆選舉得票數來看,藍營基本盤約四成、綠營三成。
  • 臺灣政治版圖大挪移,國民黨翻盤難
    但「罷韓」的後續效應遠未停止,在國民黨持續勢衰、提振乏力的困境下,綠營已開始為收復地方版圖而磨刀霍霍。 「罷韓」後緊接而來的將是高雄市長補選,民進黨推派陳其邁出戰已是呼之欲出,憑藉「大選」高得票率、八席「立委」全壘打以及「罷韓」成功的政治熱度,綠營對「光復高雄」勢在必得。
  • 臺灣媒體的藍綠情結:媒體背後都有政治主人
    臺灣媒體的藍綠情結:媒體背後都有政治主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5日 12:24 來源: 環球時報         臺灣擁有如此眾多媒體自然令人感到驚訝,但更令人詫異的卻是,島內媒體幾乎毫無例外都披上或綠或藍的政治色彩。臺灣東森新聞曾報導,去年10月美國聖約翰大學學者赴臺研究臺灣政局動向後直言,臺灣熱鬧的「民主政治」事實上只是民主幼稚的表現,其典型代表就是,作為政治第三極的媒體淪為政治鬥爭的附屬品。美國學者甚至直言,臺灣看似有數以百計的報紙、電視臺,「但細數只有兩家:藍媒和綠媒」。
  • 海峽時評:臺北的藍綠基本盤還存在?
    原標題:海峽時評:臺北的藍綠基本盤還存在?  連勝文自被提名以來,民調一直落後柯文哲,王金平樂觀評估,「連能贏的成分太高了」,主要理由依舊是藍綠基本盤,加上國民黨基層動員能力。應該說,王發言主要是拉抬一下連勝文的選情,臺北選民成分到底該如何分析呢?
  • 臺灣2020戰局:政治新生態或將定成敗
    作者:楊昆福 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去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對臺灣政壇影響甚巨,島內藍綠政治版圖發生了大幅異動,政黨格局乃至政治生態均也產生了劇烈的變化
  • 臺灣選舉之「六都」爭霸戰:藍綠死磕臺北臺中
    年底「九合一」選舉,藍綠兩大黨都以贏得「六都」為選戰重點。根據島內2014年最新人口統計,「六都」共有16,060,226人,佔全臺總人口數(23,382,948人)的68.6%。「六都」選戰,不僅被視為2014年這場選戰的勝負杆位,也被認為是2016年「大選」的前哨戰,直接關係著島內政治氣候的變遷。那麼,「六都」選戰的看點到底有哪些呢?
  • 國民黨選舉的潰敗與島內階級政治的復興
    國民黨的這次敗選,對島內政治生態而言,具有一定的標誌性意義。這種標誌性意義,不僅表現在綠營勢力已經跨過了濁水溪,臺灣社會全面綠化,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主導臺灣政治二十多年的藍綠對立的族群政治,已經顯露出衰落的跡象。一 、臺灣族群對立背後的階級起源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解嚴以來,族群政治、認同政治逐漸成為臺灣政壇的主流政治形態。
  • 蔡英文執政一年失去中間選民支持,資深媒體人:她只剩兩條路
    蔡英文執政一年失去中間選民支持,資深媒體人:她只剩兩條路 李寧/中國臺灣網 2017-06-23 11:08
  • 剛當選連任,蔡英文就開始「政治追殺」韓國瑜了
    罷免韓國瑜的主力軍是「獨」派團體,民進黨只需從暗處推波助瀾即可,但民進黨顯然已經得意忘形,公開炫耀起追殺政治對手的計劃。高雄「獨」派團體2019年上半年就已發動罷韓案,2019年12月26日,「大選」前夕,罷韓團體將第一階段3萬份罷免提議書連同罷免理由書送至臺灣「中選會」,罷免程序由此啟動。根據島內「選罷法」規定,罷免程序分提議、連署、投票三階段。
  • 臺"九合一"選舉之"六都"爭霸戰:藍綠死磕臺北臺中
    年底「九合一」選舉,藍綠兩大黨都以贏得「六都」為選戰重點。根據島內2014年最新人口統計,「六都」共有16,060,226人,佔全臺總人口數(23,382,948人)的68.6%。「六都」選戰,不僅被視為2014年這場選戰的勝負杆位,也被認為是2016年「大選」的前哨戰,直接關係著島內政治氣候的變遷。那麼,「六都」選戰的看點到底有哪些呢?
  • 藍綠博弈引發臺灣頂尖醫院紛爭
    島內輿論認為,圍繞榮總院長人選的激烈爭論,並不會因為林芳鬱的走馬上任而結束,甚至還有進一步反彈的可能。從林芳鬱接任李良雄的消息傳出伊始,就引發了榮總內部的強烈反對聲,甚至引起藍綠陣營的激烈對抗。一個醫院的院長人選為何會掀起如此波瀾?林芳鬱又為何如此引人注目?
  • 「黑鷹」墜落震蕩島內選情,藍綠兩派競選活動被按「暫停鍵」
    島內藍、綠等各陣營候選人相繼宣布取消近兩天的競選活動。不過,表面的平靜下依然暗流湧動。網上抹黑、「陰謀論」和政治口水戰,並沒有為哀悼這場不幸讓路。有島內媒體3日回顧說,從2000年「大選」至今,島內選前基本都曾發生震驚全臺的重大事件。現在,這場發生在選前不到10天的高度敏感期的事故,將如何影響即將到來的選舉,引發島內外高度關注。
  • 再說臺灣選舉:國民黨的潰敗與島內階級政治的復興
    國民黨的這次敗選,對島內政治生態而言,具有一定的標誌性意義。這種標誌性意義,不僅表現在綠營勢力已經跨過了濁水溪,臺灣社會全面綠化,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主導臺灣政治二十多年的藍綠對立的族群政治,已經顯露出衰落的跡象。一、臺灣族群對立背後的階級起源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解嚴以來,族群政治、認同政治逐漸成為臺灣政壇的主流政治形態。
  • 「新物種」柯文哲通殺藍綠 或牽制蔡英文連任
    其次,民眾已經看厭多年來島內藍綠政黨的你來我往,你爭我奪,故對現有的這種藍綠政黨惡鬥充滿厭惡感。就在這時候出現新的人物柯文哲!他在四年前以無黨籍的身份競選臺北市市長,到現在他保持高民意支持度,這讓他有可能去衝擊2020,使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呈現出藍、綠、白三方競逐的狀態,這是過去在臺灣選舉過程中從未出現過的情況,所以民眾自然會好奇臺灣的政治生態版圖是否會出現新變化。
  • 民進黨狂攻三大「超級戰區」 試圖將藍綠分界線北推至大安溪
    作為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在島內政治版圖中地位非常重要。臺中市長選舉,被藍綠雙方視為兵家必爭的勝選指標,任何一方在臺中勝選,都能創造出全然不同的政治氣象。「在一片看好的情勢下,如果民進黨不能最終贏得臺中,蔡英文主席領導民進黨打贏選戰的能力,將受到重大質疑」,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說出的,正是深藏蔡英文心中的恐懼。  從回鍋擔任黨主席開始,蔡英文就一直勤跑臺中。
  • 臺灣「大選」民調:藍綠仍各自固守基本盤
    臺灣「大選」民調:藍綠仍各自固守基本盤 目前「藍綠兩軍」還是各自固守基本盤。  由於興票案的原因,調查發現,有四個百分點的選民表示,會因為「興票案」而改變投票意向不支持連宋配,而三成九的人表示,「興票案」疑點很多,應該要繼續追查。(文/周昕)
  • 大高雄「藍綠對決」戲碼可能改演「三國演義」
    東南網7月29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南臺灣的盛夏,讓「五都」熱度瞬間飆高,從原本的「藍綠對決」戲碼,可能改演「三國演義」,楊秋興是否參選大高雄,不僅牽動藍綠的選戰節奏,更攸關最後誰能勝出,也讓「五都」爭霸戰充滿戲劇張力。
  • 政治個體戶柯文哲,何去何從?
    顯然柯團隊更想透明化這次與劉結一會面的過程,但操作手法粗糙到不顧基本政治禮貌的地步。島內的政治觀察者也感嘆,這麼些年,選舉文化過度惡劣,以致臺灣政治人物的政治素養與禮貌倒退嚴重,鬧出許多不當的笑話。然而呢,支持者往往卻吃這一套。簡而言之,只要有票,政客是不惜為了迎合選民而堂而皇之地去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