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逼著孩子獨立?揠苗助長換來的「偽獨立」,對孩子並無益處

2020-08-02 姜媽育兒記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儘快的獨立起來,因為只有獨立起來了,做父母的才能放心的讓孩子獨自去到社會上。所以父母在生活中都會有意識的引導和培養孩子,幫助孩子變得獨立,可是許多父母在方法上都未必是對的,用錯了方法,結果導致孩子的獨立不過是偽獨立。

想要逼著孩子獨立?揠苗助長換來的「偽獨立」,對孩子並無益處


小鄒的父親比較大男子主義,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是早早的承擔起家裡的許多事情,所以很早就擁有了獨立的能力。現在小鄒的父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想著要沿用小時候他父親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在小鄒五歲不到,他就已經要求孩子獨自出去買東西,經常在外面玩的時候,故意把孩子晾在一邊不理會。

漸漸的小鄒變得不愛說話,遇到事情很少找父母說,小鄒的父親還想著肯定是自己的教育方式起了效果,因為他覺得小鄒的表現就是獨立的表現。

想要逼著孩子獨立?揠苗助長換來的「偽獨立」,對孩子並無益處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做的這些不過是培養了一個偽獨立的孩子,小鄒根本就沒有得到任何的成長。相反小鄒變得非常的缺少安全感,不願意把自己遇到的事情訴說給他人,害怕與人相處。


獨立對於孩子來說多重要?


1、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獨立的孩子,他們更加的自信。因為一個孩子之所以能夠變得獨立,是因為這些事情他都經歷過,並且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的,因此他對這些事情有把握,相信自己能夠去完成。當他再去做這些事情時,就能夠自信的去完成,不需要過多的依靠別人。


2、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一個不能獨立的孩子,他是沒有辦法撐起來,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什麼事情都要依賴著父母來幫忙,只有孩子能夠獨立的去完成一些事情的時候,他才能夠更好的成長起來。


想要逼著孩子獨立?揠苗助長換來的「偽獨立」,對孩子並無益處


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有什麼傷害?


1、缺乏安全感


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適應獨立完成一些事情,面對一些事情,他們內心可能會感到恐懼和無助,這時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幫助,結果父母並不理會,最後只會讓孩子內心感到不安敏感。

比如父母和孩子外出遊玩,父母故意把孩子支開,比如和孩子說自己要去買什麼東西,讓他在原地等一等,想看看孩子有什麼表現。

其實這種試孩子的方式是非常不好的,孩子還小,面對外面的社會,首先他內心就是害怕的,其次他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危險,如果父母這樣強行去做,只會讓孩子弱小的心靈受到打擊。


想要逼著孩子獨立?揠苗助長換來的「偽獨立」,對孩子並無益處


2、不懂表達情緒


揠苗助長的獨立,教授的是要求孩子有情緒了也要憋著,不能釋放出來,這樣只會讓他看起來很幼稚。許多父母都會覺得,當一個人不隨便釋放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於色時候那就是成熟的表現,是獨立的象徵。

這其實是不懂表達情緒的一種表現,並非是成熟和獨立,一個獨立的人他也是會有不開心的時候,他也可以釋放自己的情緒,孩子還小,如果父母和孩子說他要把所有的情緒都憋在心裡,那只會讓孩子變得冷漠,變得孤獨,不懂表達情緒。


想要逼著孩子獨立?揠苗助長換來的「偽獨立」,對孩子並無益處


父母該如何正確讓孩子學會獨立?


1、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獨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最忌諱的就是父母想到一出是一出,一會想到了一個讓孩子獨立的辦法,就讓孩子去做。

培養孩子的獨立應該是從小事開始做起,一件一件的小事情,慢慢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比如簡單的收拾玩具,又或者是洗碗,這些都是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


想要逼著孩子獨立?揠苗助長換來的「偽獨立」,對孩子並無益處


2、遇到問題先讓孩子想辦法解決


孩子的獨立重點體現在他解題的能力,遇到困難和問題,孩子是否有能力自己去解決。想要培養孩子解決辦法的能力,那麼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著急的去幫孩子解決,先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孩子解決不了了,再幫他,這樣就能慢慢的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3、多肯定孩子


當小孩獨自完成一件事,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適當的肯定孩子,能夠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慢慢的孩子就會越來越獨立,孩子的獨立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能力,父母記得不要揠苗助長。

想要逼著孩子獨立?揠苗助長換來的「偽獨立」,對孩子並無益處


育兒問題姜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姜媽育兒記,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越來越多的孩子「偽獨立」,家長的揠苗助長,讓孩子越來越依賴
    偽獨立和真正獨立之間的差距生活當中,像小玲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他們的特徵就是想讓孩子試著處理這個年齡段不該處理的事情,試圖通過這種超前的鍛鍊方式,讓孩子變得獨立。小玲已經跟大家證明了,這樣不僅不能讓孩子變得更獨立,還有可能讓孩子陷入危險當中。
  • 放任孩子獨自坐公交,教孩子獨立不是揠苗助長,3條準則不能忘
    ,忽視了強制性&34;對孩子未來成長中埋下的心理缺陷。是因為媽媽想要鍛鍊她的獨立能力,就讓她獨自乘坐公交回家,可誰知道小田由於不熟悉公交車的行駛路線,坐成了反方向的公交車,這才在車上急得大哭起來。最後小田在好心人的幫助下被送回了家。
  • 孩子越早獨立越好?揠苗助長的「偽獨立」,會讓孩子成長更混亂
    然而,在我看來,我反而擔心起這個小女孩來——這麼小的年紀就要把家裡的事情裝在心裡,她能承擔得了嗎?一旦出了什麼事情,她能夠應對嗎?其實,這種渴望孩子儘早獨立走向生活和社會的心情我們都能夠理解,可是別忘了,孩子畢竟年紀還小,心智還沒有成熟,這就決定了在某些時候他們會遇到這個複雜的社會所帶來的、他們尚沒有能力面對的風險。
  • 獨立=從不麻煩別人?心理學深度剖析「偽獨立」背後的心理機制
    答案是,如果非要說家長對孩子有責任的話,那麼父母的責任是「以孩子能吸收的方式教會孩子」,家長自以為自己提示過幾次,或者講過幾次孩子根本聽不懂的大道理就算盡到了教育的責任,這其實是一種誤區。當家長把孩子推出去獨自承擔後果的時候,懵懂中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拋棄的恐懼,同時也能接收到父母潛意識裡傳遞出來的「逃避責任」的信號,自然,孩子也會模仿父母成為一個不願(不能)自我負責的人。沒有自我負責的精神,就根本談不上人格的獨立。
  • 孩子的獨立需要順其自然,過早破殼對娃有害無益,只會讓寶貝受傷
    缺乏愛和保護的教育方式,根本不是家長以為的獨立教育,而是在把孩子往無盡內心深淵裡推,這種教育屬於偽獨立教育。可怕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父母都還堅信著偽獨立成長能夠給孩子帶來好處,有些家長只是打著偽獨立的幌子,成就的卻是自己想要偷懶、推卸責任的事實,有時候父母早早的撒手,不是急著讓孩子獨立,而是父母想要急著滿足自己培養出一個獨立人的成就感。
  • 想要孩子更聰明,千萬不要總是「揠苗助長」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對孩子的希望,更是對自己的要求。 其實, 作為父母來說,很多家長都有緊迫感,就生怕孩子跟不上,比不過別的孩子。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細節的積累,父母千萬不要為了圖省事方便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否則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並沒有好處,有些時候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大腦的開發和發育。
  • 孩子多大可以獨立坐著?並不是越早越好,揠苗助長傷害脊椎
    孩子多大可以獨立坐著?並不是越早越好,揠苗助長傷害脊椎導語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什麼方面都要攀比,尤其是生下寶寶以後,更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就會拔苗助長似的養育寶寶,其實這樣並不正確。就拿寶寶獨坐能力來說,有的家長發現寶寶學會翻身後想要自己獨立坐起來就興奮不已,甚至幫助寶寶鍛鍊獨坐的能力。其實,寶寶獨坐並非越早越好,偃苗助長很可能會傷害到寶寶的脊椎,那麼寶寶多大可以獨立坐著呢?
  • 培養孩子獨立,一愛二思三做,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持!
    過早逼迫孩子獨立,不注重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缺乏愛和支持的教育方式,根本不是在培養獨立性,而是在把孩子往深淵裡推。這種教育,根本就是偽獨立教育。真正的獨立教育是在有愛的基礎上,獨立思考,憑藉自己的力量處理與年齡相符的事。而不是不能依戀父母,不能求助父母。
  • 教授怒批家長接送孩子是溺愛,獨立很重要,但不能陷入「偽獨立」
    3.擔心孩子被欺負 孩子小,也是弱勢群體,對一些突發事件沒有處理的經驗,他們也不懂得主動去規避風險。社會上有些不安定的人群,他們往往就喜歡對孩子下手,而學校經常就成了他們的目標。比如校霸欺凌,小混混找茬,報復社會人員,這些風險往往孩子根本無法解決,必須要得到家長的保護才行。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孩子獨立能力?
    導語:幼年時期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段黃金期,最先應該培養就是孩子的獨立能力。幫孩子樹立獨立的意識,將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只有孩子有了獨立意識,才能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獨立、自立能力。
  • 孩子並非越早獨立越好,「揠苗助長式」成長,只會讓孩子加速失敗
    每次大人們坐在一起閒談,總是在各自比拼自家的孩子。有些家長誇自家的孩子獨立懂事,有的家長自豪自家孩子成績好。但有時候,家長對孩子的驕傲可能會害了孩子。寶媽小玉就發現了女兒的不對勁,在她心中,女兒一直是讓親朋好友羨慕的好孩子。女兒在學校會努力學習,回到家會主動給父母幫忙,從來都不會抱怨一句,而是非常懂事聽話。
  • 培養孩子的獨立,而不是依賴成性
    現代社會,父母把孩子棒在手上,含在嘴裡怕化了,棒在手上怕碎了的這現象,其實父母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利的。從小就應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靠別人。孩子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對孩子是一種負責,有負責心的孩子是最棒的,父母也是很省心的。 父母應怎麼做才讓孩子沒有依賴性呢?平時就應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要獨立一人完成。例如生活中很多細節,是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做的,別心疼孩子的付出,孩子學會付出,對孩子的成長健康是有好處的。
  • 你努力追求的獨立,可能是「偽獨立」
    但有時這種獨立只是一種"偽獨立"。01 獨立並不意味著自我閹割《奇遇人生》第二季中,有一個"劉雯被導演說哭了"的片段。劉雯說:"我很愛我的工作,覺得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男朋友"。其他人說這種想法好奇怪,導演就說,"我覺得除了父母和孩子,我們還需要其他親密關係,工作和伴侶不能畫等號。有時候不是你不想找,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這裡面肯定會有一些讓你遺憾的事情。"劉雯又說:"我沒有覺得我一個人工作和生活很辛苦啊,我總是會記得一些很開心的事情。
  • 經濟獨立才換得到自由,至少是不被絮叨的自由
    ————————————我上大學後,跟父母經濟帳劃清。自那以後,一切花銷是我自己寫字籌的。至今如此。中間也反饋給過家裡許多錢和東西,具體數字記不得了,反正給爸媽買各色數碼和奢侈品、教他們使用,簡直算我的愛好。乍聽來很冷淡。但了解點我的諸位都知道,我和家裡的關係概無問題。
  • 與其揠苗助長,不如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其實,孩子是無辜的,一個16歲大的孩子能懂得多少呢?何況,兩年前她才不過14歲。真正有問題的是孩子的家長。據說岑某諾的父親事後還接受了媒體的採訪,並堅稱宣傳沒有誇大的成分。只是這個「證詞」著實有點欲蓋彌彰的意味。作為局外人,只能希望岑某諾的父親不要學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的父親,揠苗助長,最後讓孩子「泯然眾人矣」。
  • 「責任分散效應」告訴你,對孩子事事包辦,孩子永遠學不會獨立
    身為父母,我們自然希望孩子獨立、有責任心,可生活中,很多家長的做法卻完全違背了這樣的初衷。孩子初次嘗試自己做事情的時候,一出現失誤,爸爸媽媽就火急火燎地讓他&34;,直接代勞。還有的家長害怕孩子幫倒忙,連給他們嘗試的機會都沒有,從而事事包辦。然而,對孩子事事包辦,孩子會永遠學不會獨立。
  • 教孩子獨立不等於逼孩子獨立,想要孩子可以獨立家長要明白這三點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可以獨立自主,所以從小就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總是強調,甚至逼迫孩子獨立,這樣不僅會事與願違,還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想要孩子獨立自主,家長要明白這三點。01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家長應該知道,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誰的附屬品,父母在平時生活中要懂得換位思考,學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 學會對孩子「示弱」,培養孩子獨立性格,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
    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示弱的本質,是一種養育的智慧,是用柔軟化解衝突的技巧。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
  • 想要教育孩子學會獨立,你需要知道5個方法,趕緊學起來
    導讀:擁有健康自尊的孩子會成長為獨立負責的成年人。但是孩子們並不是天生就傾向於獨立——他們需要父母的指導。使用下面這些建議來幫助您的孩子走上一條負責任的、健康的道路。但是你那個只有兩三歲大的孩子還並不會掌握這些技能。你可能得等上個十幾分鐘甚至更久,才能讓他們自己穿上襪子和鞋子。在孩子長到十幾歲的時候,你會看到他們的一次「獨立」——你的孩子堅持認為他們所有的學業、社會關係和生活都在掌控之中,但這卻並不是你想要的那種獨立。你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但你在他們眼裡又是誰呢?
  • 孩子的獨立意識是成長的標誌
    前段時間有一條新聞引起熱議:父母在14歲孩子的房間裡安裝攝像頭,以隨時監控了解孩子是否在學習,導致孩子報警。即便是監護人,對孩子的管控也要注意邊界和分寸。且不說涉及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父母過度控制的教養方式,只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讓孩子把父母推得越來越遠,或者採取激烈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獨立和自主權。排斥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獨立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