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儘快的獨立起來,因為只有獨立起來了,做父母的才能放心的讓孩子獨自去到社會上。所以父母在生活中都會有意識的引導和培養孩子,幫助孩子變得獨立,可是許多父母在方法上都未必是對的,用錯了方法,結果導致孩子的獨立不過是偽獨立。
小鄒的父親比較大男子主義,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是早早的承擔起家裡的許多事情,所以很早就擁有了獨立的能力。現在小鄒的父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想著要沿用小時候他父親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在小鄒五歲不到,他就已經要求孩子獨自出去買東西,經常在外面玩的時候,故意把孩子晾在一邊不理會。
漸漸的小鄒變得不愛說話,遇到事情很少找父母說,小鄒的父親還想著肯定是自己的教育方式起了效果,因為他覺得小鄒的表現就是獨立的表現。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做的這些不過是培養了一個偽獨立的孩子,小鄒根本就沒有得到任何的成長。相反小鄒變得非常的缺少安全感,不願意把自己遇到的事情訴說給他人,害怕與人相處。
1、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獨立的孩子,他們更加的自信。因為一個孩子之所以能夠變得獨立,是因為這些事情他都經歷過,並且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的,因此他對這些事情有把握,相信自己能夠去完成。當他再去做這些事情時,就能夠自信的去完成,不需要過多的依靠別人。
2、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一個不能獨立的孩子,他是沒有辦法撐起來,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什麼事情都要依賴著父母來幫忙,只有孩子能夠獨立的去完成一些事情的時候,他才能夠更好的成長起來。
1、缺乏安全感
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適應獨立完成一些事情,面對一些事情,他們內心可能會感到恐懼和無助,這時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幫助,結果父母並不理會,最後只會讓孩子內心感到不安敏感。
比如父母和孩子外出遊玩,父母故意把孩子支開,比如和孩子說自己要去買什麼東西,讓他在原地等一等,想看看孩子有什麼表現。
其實這種試孩子的方式是非常不好的,孩子還小,面對外面的社會,首先他內心就是害怕的,其次他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危險,如果父母這樣強行去做,只會讓孩子弱小的心靈受到打擊。
2、不懂表達情緒
揠苗助長的獨立,教授的是要求孩子有情緒了也要憋著,不能釋放出來,這樣只會讓他看起來很幼稚。許多父母都會覺得,當一個人不隨便釋放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於色時候那就是成熟的表現,是獨立的象徵。
這其實是不懂表達情緒的一種表現,並非是成熟和獨立,一個獨立的人他也是會有不開心的時候,他也可以釋放自己的情緒,孩子還小,如果父母和孩子說他要把所有的情緒都憋在心裡,那只會讓孩子變得冷漠,變得孤獨,不懂表達情緒。
1、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獨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最忌諱的就是父母想到一出是一出,一會想到了一個讓孩子獨立的辦法,就讓孩子去做。
培養孩子的獨立應該是從小事開始做起,一件一件的小事情,慢慢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比如簡單的收拾玩具,又或者是洗碗,這些都是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
2、遇到問題先讓孩子想辦法解決
孩子的獨立重點體現在他解題的能力,遇到困難和問題,孩子是否有能力自己去解決。想要培養孩子解決辦法的能力,那麼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著急的去幫孩子解決,先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孩子解決不了了,再幫他,這樣就能慢慢的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3、多肯定孩子
當小孩獨自完成一件事,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適當的肯定孩子,能夠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慢慢的孩子就會越來越獨立,孩子的獨立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能力,父母記得不要揠苗助長。
育兒問題姜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姜媽育兒記,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