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中西交通史上,蒙元帝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新書中,宮崎正勝即從這一點出發,揭示了元朝在貨幣和外貿方面的特點,指出,元朝繼承了宋朝的紙幣傳統, 忽必烈將從波斯灣到中國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連接到了一起,創造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商業路線(歐亞大陸環形經濟區),為國際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使得中國得以在歐洲之前,成為「紙幣帝國」。
【文/宮崎正勝】
陸地世界的重組始於大草原
遊牧民族土耳其人顛覆了阿拉伯帝國
11 世紀,中亞大草原的遊牧民族突厥人控制了阿拉伯帝國,陸地世界出現了新的變化。
10 世紀時,國際貿易的發展,造成了貧富懸殊,再加上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鬥爭愈演愈烈,阿拔斯王朝開始衰退。什葉派便趁機在埃及建立了法蒂瑪王朝,在巴格達建立了白益王朝。
阿拔斯王朝的遜尼派是統治階級,生活富裕。他們從往來於絲綢之路的商人那裡購買了大量的軍事奴隸。這些軍事奴隸主要是中亞遊牧民族突厥人的子弟。遜尼派通過這個方法維持軍事力量和統治。雖然,遜尼派採用突厥傭兵,在提高戰鬥力方面暫時起到了作用。但是,這一措施也為突厥部落依靠軍事力量徵服阿拉伯帝國埋下禍根。
這一變化的開端是突厥人中的塞爾柱部落在全部皈依伊斯蘭教後,出人意料地佔領巴格達。接著,什葉派把哈裡發作為傀儡來控制的同時,建立了白益王朝。最終,塞爾柱部落推翻了白益王朝,從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那裡獲得了世俗統治者蘇丹的稱號,塞爾柱帝國( 1037 — 1194 )就此取代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的哈裡發本來打算在軍事上利用突厥人打仗,結果突厥人卻竊取了王朝的統治權,真是世事難料。儘管塞爾柱帝國通過合法手段奪取了阿拉伯帝國在各地的徵稅權,但是突厥部落的習俗與伊斯蘭帝國的習俗不符,突厥人之間不僅爭權奪利,而且無法為富裕的農耕社會帶來穩定的社會秩序。由於突厥部落的互相爭鬥,阿拉伯帝國分裂出的小國在西亞、北非各處紛紛建立。
與此同時,突厥部落從東面的山區入侵拜佔庭帝國。拜佔庭帝國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於是,拜佔庭帝國皇帝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 1088 — 1099 年在位)請求援助。羅馬教皇為了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組建了十字軍。從 1096 年至 1291 年,羅馬教皇與西歐各國國王斷斷續續派出軍隊進行十字軍東徵。
十字軍東侵 路線圖
亞歐大陸的脊梁在地理學上佔優勢
中亞草原遊牧民的崛起給陸地世界帶來了重大變化。從匈牙利草原到俄羅斯乾草原、蒙古高原直到中國東北平原,東西橫貫8000 公裡的大草原在地理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裡只要出現強大的騎兵部隊,馬上就可以統治乾燥地帶及其周圍地區。大草原是將伊斯蘭世界、中國和俄羅斯聯繫在一起的亞歐大陸的脊梁。而大草原的西部和東部便是突厥人和蒙古人活躍的地區。
蒙古人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稍晚,但他們利用以下三個條件統一了亞歐大陸:
由於遊牧民族突厥人的進攻,伊斯蘭世界陷入一片混亂;
中國東北地區的金徵服了中國的北方,南宋對金稱臣,中國處於混亂的分裂狀態;
烏克蘭人建立的基輔大公國不斷衰落。
最終,蒙古人統一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國家和部落,建立起大帝國,堪稱壯舉。從公元前 3000 年開始,亞歐大陸一直分為農耕社會、遊牧民地區和商人居住的區域,而今終於實現了統一。由於東西方交流的不斷擴大,處於亞歐大陸邊陲的歐洲人對陸地世界的關注不斷增強,對世界的認識也不斷拓展。在東方,蒙古人將主力部隊留在蒙古高原的同時,派出遠徵軍,經過數次遠徵,建立了蒙古帝國( 1206 — 14 世紀)。蒙古帝國可以說是以蒙古人為核心的各地遊牧部落的聯合體,或稱利益共同體。它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
蒙古高原、中原地區、中國東北,稱作元;
伊斯蘭世界,稱作伊兒汗國;
中亞,稱作察哈臺汗國;
俄羅斯,稱作金帳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