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思考:
當孩子覺得我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內心有沒有一點被刺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更好地進入孩子的世界?
前幾天,微信群中刷到了一條八卦新聞,「新加坡李光耀孫子,李顯龍的兒子李恆武在南非開普敦出嫁了,與男友王毅睿上周五結婚……沒想到這麼優秀的基因香火在他們這一代熄滅……匪夷所思,瞠目結舌!」
在7分半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親朋好友都簇擁著這對新人,母親和妹妹在發言中幾度哽咽,回憶這一路走來的艱辛,後悔自己沒能早一點站在兒子和哥哥的身邊給予他力量和勇氣,所有的朋友們也在歡聲笑語中留下感動的熱淚。
母親的這一抱,訴說了一切的祝福
有朋友們一起撒歡兒玩鬧,這不是婚禮上最開心的時刻麼
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一起邁向幸福的未來
充滿著感恩、愛、歡樂與幸福的婚禮怎麼在新聞的描寫中卻變得如此不堪?甚至用「匪夷所思」、「瞠目結舌」來形容?更有甚者開始批判起了李家的教育方式,聲稱正是由於不良的家庭教育才釀成了「如此惡果」。那麼小奇今天就來和大家說一說對於這條新聞的觀感吧。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的是:新聞≠事實真相。真相我們處在一個信息高速發達的社會,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有人曾經統計,在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中,視覺部分大約有12G,聽覺部分也大約佔了11G。而在這海量的資訊當中,不乏無良自媒體的惡意傳播,能稱之為「真相」的又能有多少呢?《後真相時代》一書中提到,「網際網路拓寬了全球知識的傳播範圍,但同時也加速了錯誤信息和仇恨的傳播。」沒錯,我們正在津津樂道和轉發的信息,很可能就是假的,甚至是有意者加深仇恨以達到自身目的的工具。拿上述的新聞來說,經過調查發現,其實李恆武並非李顯龍的兒子而是其侄子,而他在南非結婚是2019年5月的舊聞,直到2020年3月,這段影片連同惡評開始出現在了社交網絡FB上面,而到了今年的11月,則開始傳播到了微信當中。這段視頻本身是臺灣YouTuber視頻主泰辣的婚禮宣傳影片,與李恆武並無干係。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新媒體當道的時代,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我們分享愛、歡樂、知識、能量,我們獲取關注、人脈、財富,但也不乏很多居心不良的人在借用新媒體的平臺的方便來達到自私自利的目的,這時候「判斷力」就成為了我們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良好的判斷能力能夠讓我們在各種資訊的「得知之後,吸收之前」,分辨其真偽及傳播價值。而判斷能力來源於什麼——獨立思考。只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更富有創造力,才能在未來為自己選擇正確的方向。
身處在網際網路資訊時代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善意的傳播者,但也有可能變成惡意的傳播者,善惡其實就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就源自於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那我們要怎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以讓孩子足以正確做出選擇,與人為善呢?
01、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決策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總喜歡給孩子做決定,在哪裡上學,學什麼知識,交什麼朋友,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做出自認為最好的選擇。在孩子6歲之前對周圍的一切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時,父母的決定也許能夠更好地保護孩子的身心利益,但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有了成長的意識,開始擁有自己的思考,父母繼續保持著這種態度只會引起孩子的頂撞和厭惡,還會抹殺了孩子思維的成長。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儘量尊重孩子,以商議的語氣進行交流,對於一個話題,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進行闡述,但同時也要聽取孩子的想法,並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更加樂於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出結論,也更願意與父母分享。
02、降低姿態,在弱項上與孩子共同學習
在以往的觀念中,父母是孩子的倚靠,自然要懂得一切,為孩子解決一切問題,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超人,無所不能。但孩子終究有脫離父母的一天,我們如果一直以一種「超人」的姿態守護孩子,孩子就不會想要主動承擔責任。做父母的要適當展示自己的弱項,向孩子說明一個人長大的實質是既要接納美好,又要擁抱缺憾,但不放棄自己的進步。父母在自己的弱項上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一方面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
03、引導孩子養成主動思考和分析的習慣
曾經在一篇報導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去歐洲留學的博士回到家鄉來度假期,母校的師生十分想要讓他分享一下學習的心得,於是就安排了一次講座,他欣然答應了。在講座中這位博士說,歐洲的教育令他最震撼的就是每個人要不停地去思考「我為什麼要做這項研究」?在國內,只要說自己對這個題目有興趣、想做做看,就可以了;但是在歐洲就不行,你一定得說服別人為什麼這項研究值得用納稅人的錢去做。
他們每個星期都有反思會,檢討實驗為什麼不成功,如果成功,也要探討可不可以完成得更好一點。
初時,他以習慣性的方法去應付:
-「對不起,實驗失敗了,但不是我不用心,是因為一些不可控制的外力因素」,最後還不忘加上一句:「我相信下次會更好」。
他以為老師會讚許他的正向態度,沒想到,老師馬上追問:「你如果沒有找到錯誤的地方,下次做還是會錯。用同樣的方法去做同一件事,卻妄想得到不同的結果,這是什麼人?」
同學都爆笑起來,是的,這種人是痴心妄想的瘋子啊!後來,博士意識到了自己的蠢鈍和不足,開始主動來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研究,也就慢慢得到了老師的肯定。老師說,其實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研究,在這個過程中的獨立思考才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很多時候我們懶得思考,一心想用前人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各種問題,我們不斷重複,又不斷跌倒,卻仍陷在一個死循環中無法突破。要知道世上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我們永遠不能夠用單一思維模式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孩子的獨立和自主不是在家長的庇佑下衍生出來的,而是要孩子通過自己的每一次歷練和嘗試中建立起來的,只有通過自己思維歷煉出來的經驗才是在未來真正能夠幫助孩子的制勝法寶。
接著,我們暫且放下新聞的來源,從惡評的角度看,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讓人非常寒心。評論上稱「這是一種反人類的現象」,恐怕說出這些話的人才是真正的「反人類」,擁有這樣思想觀念的人才是真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對父母來說,孩子象徵著未來的希望,我們一定都想養育出善良而非惡毒的孩子,讓孩子向著陽光而不是陰暗處生長。那麼,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呢?
父母應當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影片中的媽媽哽咽著上臺,一直後悔自己沒能早一點站在兒子的身邊,讓兒子一個人艱辛的地度過了多年,兒子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媽媽喜極而泣。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在敏感的社會環境中,這位母親用自己的行動來幫助兒子抵擋外界的有色眼鏡,高調舉辦婚禮,給兒子最大的支持,也給愚昧者一記當頭棒喝。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父母之愛子,更重要的是愛他的全部。這個世界上,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最深厚、最純粹、最無私的,從為人父母的那一天開始,我們就要無條件地將愛奉獻給孩子,這種愛超越世俗、無關金錢,無關物質,不是放縱,也不是溺愛——而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包容孩子,無論是否成才都體諒孩子,無論是否健康都照顧孩子,無論是否聰明都愛護孩子……不可否認,有些時候孩子會讓我們有一絲絲失望,因為他並沒有按照我們預期中那樣成長,但孩子並非父母去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為何不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呢?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當一個人長大之後,身上或多或少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這也就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父母家長擁有科學的素養才能讓孩子更有成就。
01、做有學識的父母
父母的學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眼界的高低也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一對有學識的父母,不可能養育出沒有教養的孩子,而一對沒學識父母培養出的孩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也會變得思想偏激,排斥學習、無同理心。幸運的是,李恆武的父母就是一對有學識的父母,他們知道人的性取向其實與後天的環境沒有直接的聯繫,而是與自身基因有關;(上世紀9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首次提出「同性戀基因」理論,並引起了全球的關注與討論;美國心理學協會和精神病學協會也曾發表聲明稱:同性戀不是疾病或精神類疾病,並且不能被「矯正」;2014年6月5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的一項新研究證實了哈默之前的理論,指出確實存在同性戀基因,而且這樣的基因不只一個。)他們了解兒子向自己坦白一切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他們更明白,外界的質疑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的相互支持和愛。現在大家常說「寒門難再出貴子」。其實這個「寒」並不僅僅指的是經濟上的不足,更多指的是精神上的貧寒,父母學識能力上的貧瘠。
02、做有教養、高素質的父母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輸入設備,孩子是輸出設備。意思就是,父母的一切行動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進入到孩子的頭腦,最終經由孩子自身消化和演繹出來。父母的為人、待人接物的方式、與人溝通的言語、為人處世的態度等,都會傳輸到孩子的身上,也成了孩子生活的參照。我們聽說過有孩子在母親的引導下為流浪漢送去食物,也有孩子將水淋在了服務員的頭上;我們常聽老話講要成才,先做人;我們也聽說過「生子當如郭麒麟」的讚美……這一切都說明了人教養與德行的重要。
作為星二代的郭麒麟,為人謙卑、做人嚴謹,雖然很小就輟學學起了相聲,但父親郭德綱卻一直對他嚴格要求:不上學可以,但是不能停止讀書,而且要比在學校讀得更多。近幾年,我們在電視上常常看見郭麒麟的身影,他尊敬師長、吃苦耐勞、還博學多才、飽讀詩書。可見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也許同人的學歷無直接聯繫,更重要的是修為與教養。而只有真正有教養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因為言傳身教的力量可以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03、做終身學習的父母
董卿在《朗讀者》中曾說過,「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因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也總想仿照父母的樣子成為與父母同樣的人,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教育的伊始。父母能夠秉著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吸取知識,不放棄自我成長,孩子就會在這樣的影響下變得更為自主學習,也更容易提高科學素養。
做終身學習的父母,構建學習型家庭生態,讓每一個人都在自身的領域不斷進步,強化各自的知識積累,增強家庭整體的社會適應性與創新能力。學習不單單是孩子的事,而是全家人共同的課題,更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
想知道如何能夠更有方法地教育孩子,讓孩子掌握思考的要義,愛上學習,家長們可以來學習這節課——《寒門學子散養到北大》,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大三的學姐裴鈺來探討,讓我們引導孩子真正將思維動起來,從被迫學習到自主學習,從逃避問題到獨立思考。
在課上我們將一起探討:
榜樣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如何讓孩子充滿興趣學習?怎樣應對孩子的「學習無用論」?
如何藉助外力教育孩子,讓孩子獨立思考?
哪些教育方式是應該避免的?
孩子應該如何選擇輔導教材和課外書?
如何制定學習時間表?如何讓孩子在假期也同樣保持自律?
在教育過程中怎樣正確依靠高科技和網絡的幫助?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刪)
#今日思考
當孩子覺得我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內心有沒有一點被刺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更好地進入孩子的世界?
(可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思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奇點家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