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更有成就的孩子,父母做對了什麼?

2020-12-04 奇點家長大學

今日思考:

當孩子覺得我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內心有沒有一點被刺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更好地進入孩子的世界?

前幾天,微信群中刷到了一條八卦新聞,「新加坡李光耀孫子,李顯龍的兒子李恆武在南非開普敦出嫁了,與男友王毅睿上周五結婚……沒想到這麼優秀的基因香火在他們這一代熄滅……匪夷所思,瞠目結舌!」

在7分半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親朋好友都簇擁著這對新人,母親和妹妹在發言中幾度哽咽,回憶這一路走來的艱辛,後悔自己沒能早一點站在兒子和哥哥的身邊給予他力量和勇氣,所有的朋友們也在歡聲笑語中留下感動的熱淚。

母親的這一抱,訴說了一切的祝福

有朋友們一起撒歡兒玩鬧,這不是婚禮上最開心的時刻麼

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一起邁向幸福的未來

充滿著感恩、愛、歡樂與幸福的婚禮怎麼在新聞的描寫中卻變得如此不堪?甚至用「匪夷所思」、「瞠目結舌」來形容?更有甚者開始批判起了李家的教育方式,聲稱正是由於不良的家庭教育才釀成了「如此惡果」。那麼小奇今天就來和大家說一說對於這條新聞的觀感吧。

獨立思考至關重要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的是:新聞≠事實真相。真相我們處在一個信息高速發達的社會,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有人曾經統計,在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中,視覺部分大約有12G,聽覺部分也大約佔了11G。而在這海量的資訊當中,不乏無良自媒體的惡意傳播,能稱之為「真相」的又能有多少呢?《後真相時代》一書中提到,「網際網路拓寬了全球知識的傳播範圍,但同時也加速了錯誤信息和仇恨的傳播。」沒錯,我們正在津津樂道和轉發的信息,很可能就是假的,甚至是有意者加深仇恨以達到自身目的的工具。拿上述的新聞來說,經過調查發現,其實李恆武並非李顯龍的兒子而是其侄子,而他在南非結婚是2019年5月的舊聞,直到2020年3月,這段影片連同惡評開始出現在了社交網絡FB上面,而到了今年的11月,則開始傳播到了微信當中。這段視頻本身是臺灣YouTuber視頻主泰辣的婚禮宣傳影片,與李恆武並無干係。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新媒體當道的時代,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我們分享愛、歡樂、知識、能量,我們獲取關注、人脈、財富,但也不乏很多居心不良的人在借用新媒體的平臺的方便來達到自私自利的目的,這時候「判斷力」就成為了我們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良好的判斷能力能夠讓我們在各種資訊的「得知之後,吸收之前」,分辨其真偽及傳播價值。而判斷能力來源於什麼——獨立思考。只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更富有創造力,才能在未來為自己選擇正確的方向。


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身處在網際網路資訊時代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善意的傳播者,但也有可能變成惡意的傳播者,善惡其實就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就源自於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那我們要怎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以讓孩子足以正確做出選擇,與人為善呢?

01、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決策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總喜歡給孩子做決定,在哪裡上學,學什麼知識,交什麼朋友,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做出自認為最好的選擇。在孩子6歲之前對周圍的一切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時,父母的決定也許能夠更好地保護孩子的身心利益,但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有了成長的意識,開始擁有自己的思考,父母繼續保持著這種態度只會引起孩子的頂撞和厭惡,還會抹殺了孩子思維的成長。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儘量尊重孩子,以商議的語氣進行交流,對於一個話題,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進行闡述,但同時也要聽取孩子的想法,並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更加樂於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出結論,也更願意與父母分享。

02、降低姿態,在弱項上與孩子共同學習

在以往的觀念中,父母是孩子的倚靠,自然要懂得一切,為孩子解決一切問題,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超人,無所不能。但孩子終究有脫離父母的一天,我們如果一直以一種「超人」的姿態守護孩子,孩子就不會想要主動承擔責任。做父母的要適當展示自己的弱項,向孩子說明一個人長大的實質是既要接納美好,又要擁抱缺憾,但不放棄自己的進步。父母在自己的弱項上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一方面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

03、引導孩子養成主動思考和分析的習慣

曾經在一篇報導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去歐洲留學的博士回到家鄉來度假期,母校的師生十分想要讓他分享一下學習的心得,於是就安排了一次講座,他欣然答應了。在講座中這位博士說,歐洲的教育令他最震撼的就是每個人要不停地去思考「我為什麼要做這項研究」?在國內,只要說自己對這個題目有興趣、想做做看,就可以了;但是在歐洲就不行,你一定得說服別人為什麼這項研究值得用納稅人的錢去做。

他們每個星期都有反思會,檢討實驗為什麼不成功,如果成功,也要探討可不可以完成得更好一點。

初時,他以習慣性的方法去應付:

-「對不起,實驗失敗了,但不是我不用心,是因為一些不可控制的外力因素」,最後還不忘加上一句:「我相信下次會更好」。

他以為老師會讚許他的正向態度,沒想到,老師馬上追問:「你如果沒有找到錯誤的地方,下次做還是會錯。用同樣的方法去做同一件事,卻妄想得到不同的結果,這是什麼人?」

同學都爆笑起來,是的,這種人是痴心妄想的瘋子啊!後來,博士意識到了自己的蠢鈍和不足,開始主動來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研究,也就慢慢得到了老師的肯定。老師說,其實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研究,在這個過程中的獨立思考才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很多時候我們懶得思考,一心想用前人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各種問題,我們不斷重複,又不斷跌倒,卻仍陷在一個死循環中無法突破。要知道世上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我們永遠不能夠用單一思維模式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孩子的獨立和自主不是在家長的庇佑下衍生出來的,而是要孩子通過自己的每一次歷練和嘗試中建立起來的,只有通過自己思維歷煉出來的經驗才是在未來真正能夠幫助孩子的制勝法寶。


父母要如何對待孩子

接著,我們暫且放下新聞的來源,從惡評的角度看,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讓人非常寒心。評論上稱「這是一種反人類的現象」,恐怕說出這些話的人才是真正的「反人類」,擁有這樣思想觀念的人才是真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對父母來說,孩子象徵著未來的希望,我們一定都想養育出善良而非惡毒的孩子,讓孩子向著陽光而不是陰暗處生長。那麼,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呢?

父母應當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影片中的媽媽哽咽著上臺,一直後悔自己沒能早一點站在兒子的身邊,讓兒子一個人艱辛的地度過了多年,兒子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媽媽喜極而泣。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在敏感的社會環境中,這位母親用自己的行動來幫助兒子抵擋外界的有色眼鏡,高調舉辦婚禮,給兒子最大的支持,也給愚昧者一記當頭棒喝。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父母之愛子,更重要的是愛他的全部。這個世界上,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最深厚、最純粹、最無私的,從為人父母的那一天開始,我們就要無條件地將愛奉獻給孩子,這種愛超越世俗、無關金錢,無關物質,不是放縱,也不是溺愛——而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包容孩子,無論是否成才都體諒孩子,無論是否健康都照顧孩子,無論是否聰明都愛護孩子……不可否認,有些時候孩子會讓我們有一絲絲失望,因為他並沒有按照我們預期中那樣成長,但孩子並非父母去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為何不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呢?


父母擁有科學的素養才能讓孩子更有成就感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當一個人長大之後,身上或多或少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這也就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父母家長擁有科學的素養才能讓孩子更有成就。

01、做有學識的父母

父母的學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眼界的高低也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一對有學識的父母,不可能養育出沒有教養的孩子,而一對沒學識父母培養出的孩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也會變得思想偏激,排斥學習、無同理心。幸運的是,李恆武的父母就是一對有學識的父母,他們知道人的性取向其實與後天的環境沒有直接的聯繫,而是與自身基因有關;(上世紀9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首次提出「同性戀基因」理論,並引起了全球的關注與討論;美國心理學協會和精神病學協會也曾發表聲明稱:同性戀不是疾病或精神類疾病,並且不能被「矯正」;2014年6月5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的一項新研究證實了哈默之前的理論,指出確實存在同性戀基因,而且這樣的基因不只一個。)他們了解兒子向自己坦白一切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他們更明白,外界的質疑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的相互支持和愛。現在大家常說「寒門難再出貴子」。其實這個「寒」並不僅僅指的是經濟上的不足,更多指的是精神上的貧寒父母學識能力上的貧瘠

02、做有教養、高素質的父母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輸入設備,孩子是輸出設備。意思就是,父母的一切行動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進入到孩子的頭腦,最終經由孩子自身消化和演繹出來。父母的為人、待人接物的方式、與人溝通的言語、為人處世的態度等,都會傳輸到孩子的身上,也成了孩子生活的參照。我們聽說過有孩子在母親的引導下為流浪漢送去食物,也有孩子將水淋在了服務員的頭上;我們常聽老話講要成才,先做人;我們也聽說過「生子當如郭麒麟」的讚美……這一切都說明了人教養與德行的重要。

作為星二代的郭麒麟,為人謙卑、做人嚴謹,雖然很小就輟學學起了相聲,但父親郭德綱卻一直對他嚴格要求:不上學可以,但是不能停止讀書,而且要比在學校讀得更多。近幾年,我們在電視上常常看見郭麒麟的身影,他尊敬師長、吃苦耐勞、還博學多才、飽讀詩書。可見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也許同人的學歷無直接聯繫,更重要的是修為與教養。而只有真正有教養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因為言傳身教的力量可以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03、做終身學習的父母

董卿在朗讀者中曾說過,「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因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也總想仿照父母的樣子成為與父母同樣的人,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教育的伊始。父母能夠秉著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吸取知識,不放棄自我成長,孩子就會在這樣的影響下變得更為自主學習,也更容易提高科學素養。

做終身學習的父母,構建學習型家庭生態,讓每一個人都在自身的領域不斷進步,強化各自的知識積累,增強家庭整體的社會適應性與創新能力。學習不單單是孩子的事,而是全家人共同的課題,更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

想知道如何能夠更有方法地教育孩子,讓孩子掌握思考的要義,愛上學習,家長們可以來學習這節課——《寒門學子散養到北大》,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大三的學姐裴鈺來探討,讓我們引導孩子真正將思維動起來,從被迫學習到自主學習,從逃避問題到獨立思考。

在課上我們將一起探討:

榜樣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如何讓孩子充滿興趣學習?怎樣應對孩子的「學習無用論」?

如何藉助外力教育孩子,讓孩子獨立思考?

哪些教育方式是應該避免的?

孩子應該如何選擇輔導教材和課外書?

如何制定學習時間表?如何讓孩子在假期也同樣保持自律?

在教育過程中怎樣正確依靠高科技和網絡的幫助?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刪)


#今日思考

當孩子覺得我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內心有沒有一點被刺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更好地進入孩子的世界?

(可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思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奇點家長大學

相關焦點

  • 那些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到底做對了什麼:如何抓住孩子語言發展關鍵期
    優秀表達力的大前提是腹有詩書,而不是信口開河、胡編亂造、前言不搭後語。有遠見的父母做對了什麼?我們不禁好奇,李浩源的父母究竟做對了什麼,培養出這樣一個「牛氣沖天」的孩子。其實,他也是出身於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是像你像我一樣的普通人,再一次打臉了「不一流的父母就不配擁有一流的孩子」這樣的言論。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光是基因,還有父母自身的意識和決定。
  • 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扮演什麼角色最合適?角色做對了孩子更出色
    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很重要,父母教育角色定位做對了,能助孩子成就未來。我們無論是在看古代劇還現代劇,經常會看到劇中淘氣頑皮的孩子在犯錯後,在父親氣的要責罰時,孩子就會跑到母親身邊去求情,這時候母親就會護住孩子,不讓父親責罰。
  •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什麼共同點?
    ,無論是完整的還是離婚的,往往會比那些父母相處融洽家庭的孩子更糟糕。」的孩子,不僅在童年時期的學業測試中表現更好,而且在30多歲時,他們的人際關係更健康,且有更大的學術成就。,對孩子的行為、幸福感、成就幾乎沒有什麼預見作用。
  • 創造力蓬勃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和老師都做對了什麼?
    ,他們做對了什麼?做對了什麼?我採訪了他們的父母,想了解是否有什麼特殊的養育方式,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成為了具有創造性的人。鼓勵孩子玩耍、有激情、有目標支持並鼓勵孩子的興趣因此,我又試圖去了解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做了什麼
  • 父母做對了孩子才能正確,行為永遠比說教更有教育意義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家長的行為影響,只有家長做得正確了,孩子才能夠做得更好,很多時候家長會忽略自己言傳身教的影響,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認為他們記不住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孩子的年紀正是他們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機,孩子即使表面記不住,其實已經把父母的言行印刻在腦中了。只有家長做對了孩子才能跟著做得正確。
  • 「別人的孩子會背詩認字」 那些人生開掛的孩子,都做對了什麼?
    文:育娃的璇璣一位母親說:「我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可記憶力特別差,該怎麼辦?看到別人家那些優秀的同齡孩子,會背古詩,看動畫片會認字……心裡就特別的著急。」那些人生開掛的孩子,都做對了什麼?所謂鍛鍊孩子的大腦,就是不一定要讓孩子背唐詩,去理解那些枯燥乏味的東西,這不是唯一的途徑;而是陪同孩子玩遊戲,做運動,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大腦。而媽媽的陪伴,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孩子內心深處的靈魂。
  • 【父母課堂】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我有一個朋友昕昕,不惜辭去公司一把手位置,回家做了全職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殫精竭慮,付出一切,可孩子不開竅,成績一直在下遊拍徘徊。6「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是父母學歷,經濟社會地位,家中藏書多少還是母親的生育年齡,說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點,即「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
  • 孩子成長的三個階段,父母的養育是關鍵的三個字,看看你做對了嗎
    養育孩子的「三部曲」,看看你做對了嗎?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想要什麼果,就種什麼因。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發現你家孩子是什麼種子,用適合那棵種子的方法去栽培。不要做的是:讓孩子看不到父母,由長輩撫養。可以的話,父母儘量陪伴。
  •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父母有24個共同點
    ,無論是完整的還是離婚的,往往會比那些父母相處融洽家庭的孩子更糟糕。,對孩子的行為、幸福感、成就幾乎沒有什麼預見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更好地運用了心理控制的人,在他們整個成年生活中表現出明顯較低的心理幸福感。不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侵犯他們的隱私,培養依賴性,引導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這些都是父母如何運用心理控制的例子。
  • 785/1000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我有一個朋友昕昕,不惜辭去公司一把手位置,回家做了全職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殫精竭慮,付出一切,可孩子不開竅,成績一直在下遊拍徘徊。大家可以先猜猜,哪些和孩子成績有關,哪些無關?有關:小孩擁有高學歷的父母無關: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父母學歷高,孩子成績優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畢竟他們很看重教育,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但是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成績並無影響。這個結果對於那些為了孩子的學業選擇隱忍的父母來說,簡直是致命一擊。
  • 曾奇峰給父母的11句話: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
    可是,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就算有一本關於「怎麼做」的書,全部按照書上說的做,還是會製造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需要這本書,就能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如何影響孩子的人格?我總結了20句話,以便大家記住,今天先談其中的11點。01.
  • 那些有創造力的娃,父母都做對了什麼?
    文章的要點是: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讓孩子有成功的體驗非常重要,這可以讓孩子有成就感,增強自信,更願意去嘗試、去探索;而在不斷探索和嘗試的過程中,孩子會習得各種技能,也會有失敗的體驗和成功的感受;在孩子探索世界的時候,來自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寫好後,我就投給了《父母必讀》雜誌。
  • 自信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做對了這件事
    在孩子身上尤其如此。龍應臺在她的書中這樣寫:父母是有有效期的,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意思是說孩子離開媽媽就沒有了依賴和仗勢,就會變得膽小、不敢說話。那些沒有父母陪在身邊的孩子,看起來都是那麼膽小、不自信。記得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小視頻,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捨不得讓父母走,父母哄孩子讓孩子收拾衣服跟父母一起走,當孩子抱著兩件衣服出來以後,發現爸爸媽媽已經悄悄走掉了,那一瞬間,委屈、被拋棄的感覺湧上心頭,小小的孩子抱著兩件衣服在家門口放聲大哭。
  •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往往有這24個共同點
    他們之間往往保持健康的關係根據伊利諾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高衝突家庭中的孩子,無論是完整的還是離婚的,往往會比那些父母相處融洽家庭的孩子更糟糕。然而,另一項研究發現,童年時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孩子,10年後仍對父母離婚感到痛苦和悲傷。父母之間矛盾嚴重的年輕人,更有可能產生失落感和遺憾。
  • 最新研究: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父母有24個共同點
    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家長關係和睦,且行為表率良好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後更容易獲得成功。除此之外,優秀孩子的父母還有哪些特質呢?最新研究發現了24個共同點,包括:讓孩子做家務、教會他們勇氣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
  • 壓力是壓垮孩子的源頭,想讓孩子更有成就,我們應該這樣教育
    而這一天孩子在做數學題,因為數學題本來就有一些難度,所以導致孩子根本就沒有辦法在規定的時間內把所有的數學題全部都做完。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父母喜歡給孩子壓力呢?其實原因也是非常簡單的。,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有成就。
  • 「狠心」的父母,成就更完美的孩子,適合5-15歲孩子
    誰家的孩子不是父母的心頭肉?誰有不愛自己的孩子呢?誰都願意傾盡所有將一切都給孩子,可是你的所有是不是在孩子面前他們都會買帳呢?長此以往的無下線給予,會不會讓孩子認為那時父母應該的給的?我理所當然該得的?有時我們的狠心會讓孩子更健康茁壯的成長。學習督促「狠心」,該學習的年齡裡就得用心學,自己當天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就得利用自己玩耍的時間補習。
  • 美國最新研究: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父母有24個共同點
    ,無論是完整的還是離婚的,往往會比那些父母相處融洽家庭的孩子更糟糕。,對孩子的行為、幸福感、成就幾乎沒有什麼預見作用。不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侵犯他們的隱私,培養依賴性,引導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這些都是父母如何運用心理控制的例子。
  • 孩子做錯事怎麼辦?聰明的父母都知道這樣做,讓孩子未來更優秀
    小孩子想法簡單,媽媽幾句話就問出了實情,朋友見事情敗露心想今天是躲不過一頓揍了,沒想到媽媽並沒有打他,而是溫柔的告訴他,他想吃什麼可以跟大人講,但偷拿家裡的錢就不對了。他說現在想起來媽媽當時應該是強壓著心裡的怒火沒發作,就是怕刺激到他,讓他破罐子破摔,走向社會也做一些雞鳴狗盜的事。說來也怪,小時候犯錯無論父母怎麼打罵他都無動於衷,照做不誤,唯獨偷偷拿錢這件事,他再也沒有做過了,以後走向社會也沒有做過類似的事。
  • 這對父母劃掉了給孩子制定的「清單」,終於在這所學校成就了未來
    我們孩子的未來該有更多的可能性,成功的定義也該更開放、更多元。歡迎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參加6月20日上午10:00凱文校園開放日。聆聽徐濤校長的教育分享,感受凱文學子的全人教育成功,了解成就孩子未來的N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