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所以寄希望值得自己託付的人替自己完成使命這根本就是人性的陋習。超前教育之所以這麼有市場是因為需求體量大到難以想像。
李玫瑾教授曾在《開講了》欄目中就大批過超前教育的危害:對於那些還沒有達到標準發育年齡的孩子來說,超前教育只是一種浪費他們時間的行為。
其實我到從沒認為過李玫瑾教授的話會有家長不懂,其實她說的一切家長都懂,但是懂不代表理解,理解了不帶了會照做,照做了不代表會改進。結果就是家長真正的應對方法就是你繼續說你的,我聽著就行了,反正我也不會照做罷了。
李玫瑾教授的內容只有引導家長做好家長的工作,卻忽略了家長最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強。這才是關鍵,當然這種思想本身也是和教育相違背的,教育解決不了的問題卻能依託商業屬性來實現,不得不說「超前教育」的出現果真是極大限度解決家長好攀比卻無能的痛點。
優越感真就那麼重要嗎
或許也挺重要,但回答這個問題時候先想另外一個問題,讓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到底是滿足誰的優越感?難道不是家長在跟不如自己的人比的時候體現在自己身上的優越感嗎?
為了這種優越感家長傷的是孩子。從小打亂孩子的節奏規律,一開始比阿里的節奏還快,然後真的上學以後又把之前學過的內容重複一遍,如今很多孩子厭學,甚至學霸都厭學,那是因為當今教育中學霸的「添加劑」成分過多,自己不能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孩子怎能稱之為學霸?
曾經我看過一則報導,講述的就是一個「人造神童」的故事,主人公名字我記不清了,總之是個男孩,他媽媽在他五歲的時候就已經給他報了各種班,隨著孩子的成長其母親已經為他報了十七個補習班,這令他從一開始就走在了班裡的前列,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早已掌握了各種知識,而且還具備各種特長。
然而正當所有人對其充滿期待的時候,劇情卻急轉直下。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失去了培養自理能力的機會,在學習方面他嘲笑全校同學都是笨蛋,可是一個八歲的孩子居然大便不會自己擦。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小學三年級之前他因為學會了全部內容,導致他上課走神不聽講開小差成了常規操作,隨著年齡再一次增長,到了四年級的時候,這位神童一切數據都泯為眾人,就連賴以生存的學習第一也逐漸感受到了壓力。到了孩子初中時候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只能淪為班裡的中等生,而那些才華再也拿不出手,反而被曾經被自己嘲笑的人遠遠甩開。
如果你真愛的孩子,首要任務是讓孩子知道你真的愛他們
從另一方面講沒有父母會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的方式如果是拿孩子當成兌換自己優越感的籌碼,這種愛我覺得是有不如無。
如果要比為什麼不能比誰的父母更愛自己的孩子?自己想要優越感孩子也想啊!你怎麼就知道孩子與孩子之間不會比較誰的父母陪自己玩得多,還玩了更多有趣的遊戲?憑什麼只有家長才需要優越感呢?
把成長分為幾個階段的話,0~3歲屬於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體現為了孩子的自我安全意識以及生命健康意識的培養。4~6歲則是生命開蒙意識地培養,這個階段要開始注重孩子的生活習慣養成,7~10歲則是獨立思考意識,獨立面對困難意識的建立。
任何靠人為因素所構造的輝煌都是不堪一擊的「危樓」,你的孩子需要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優越感。不信可以問問當你在炫耀的時候你的孩子有沒有替你臉紅?
超前教育僅僅是超前了時間,把內容濃縮強行要求一個孩子在短時間消化,最後孩子不但沒有學紮實還產生厭學,由此可見浪費的又豈止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