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天才是1%的靈感和99%的汗水」)
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大家都很熟悉,它來自世界聞名的發明家愛迪生(1847-1931),這句話最初則是被刊登在1932年9月的Harper’s Monthly(哈珀月刊)上。注意,沒有後半句。
然而,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終身有一個死對頭。他的名字叫尼古拉·特斯拉。
特斯拉之所以鮮為人所知,是因為,他與出現在中國9年制義務教育啟蒙階段教科書上的愛迪生不同,他是一位擁有極高天賦的塞爾維亞族青年,他的一生恰好詮釋了天賦異稟和執著,甚至有些瘋狂。
而愛迪生塑造的形象在他說的話中就可見一斑,他不斷提起「汗水」和「一次次的實驗和試錯」。
特斯拉的一生,相較愛迪生,對大部分人來說,太沒有借鑑意義了。
一來有多少人有他這樣的記憶力和科學靈感、天賦?二來讓這個社會有序運轉的不是天才,而是努力的人,當下的社會最需要的依然是努力的人。
然而,今天我想說的是,即使每個人的天賦不如達文西、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曠世奇才,但是每個人都有長處,甚至在某一方面真正擁有出色天賦,等待著我們去發現、發掘。
這裡強調的是對自我個體的正確認知和評估,對自身各方面進行比較之後,得出的結論。而非與他人比較。
針對天賦的評估,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有很多機構在做,但並不成熟,一來缺乏權威認證,二來機構遍地,分辨所需的門檻較高,非專業人士根本無法辨別其專業性,為了避免錯誤或片面的測評結果誤了孩子的未來,還是不要輕易購買服務為好。
在國際上較為權威的一項測試是1946年在牛津創立的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英文名為「Mensa」,是拉丁語的「圓桌」的意思,是指智商相近的人平等的圍坐在一起進行交流。
創始人是律師羅蘭德·貝利爾和科學家兼律師蘭斯·韋林。這兩位自認為智商頗高的人編制出了一整套高難度試題以測試人的智商,而俱樂部是後來發起的,專門招攬能夠通過測試的高智商人群。
「門薩」從創立至今都秉持中立和非政治、不營利原則。如今,擁有10萬多名會員。它的測試卷有30道題,答對23道,是148分,達到加入「門薩」俱樂部的標準。但是,通過考試的100人中,僅僅最拔尖的兩個會被吸納為正式會員。
當然,即使是創立已久,有一定歷史積累的「門薩」測試,其最終分數也並不是評估一個人智商和天賦的絕對標準。
現有的測試機構多是通過一些科學設計的試題,來測評一個人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推理能力、語言能力、理解能力、數學能力、空間能力等。
但我必須強調,單一的測試無法全面的測評一個人的天賦,更無法作為絕對的參考,去做人生選擇,因為天賦太多樣了,它涉及幾乎有所有的科學領域,包括心理學、生理學、腦解剖、遺傳學等等,同時在科學家做研究的時候,又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研究的結果,要從無數個因素中,準確找到最相關的那個,再去判定相關程度,也需要多年的努力和無數的實驗,變量太多了,還有很多共識還未達成。如果要測試各方面能力,務必選擇相對權威的機構,而結果也只能是更具參考價值,因為絕對的智商測試標準還不存在。
一個人,能在孩提階段就了解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水平,從而專注發展長處,自然是最理想的。但是這很難,某一方面的天賦被發現,需要運氣和不斷的嘗試。
因此需要兩個基本條件,1.給孩子創造展示天賦的機會,比如在早期多嘗試不同的興趣愛好,2.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及時發現孩子的天賦。
有時,可能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先觀察到孩子的突出能力,之後在興趣培養過程中再次確認孩子的天賦,在培養中涉及的專業人士也可以幫助做一些判斷;有時,是家長主動給予孩子嘗試各種技能的機會,從而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
在自己擁有天賦的方向上堅持努力,比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費力追逐,更值得推薦,也更容易有所建樹。
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個事實也是在我們竭盡全力開發自己的天賦之後,必須接受的。
如我前面所說,尋找天賦是找出自己所有特質中最長的那一項,是對自身能力的評估,認識自己,是發掘自己的第一步。
對天賦的開發也是跟過去的自己比,只要自身天賦的潛能得到了最大程度開發,就是一個人自我的不斷進步和超越。
對天賦的發掘,只求竭盡所能,自我發掘,無需制勝全人類,這不現實,而且還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到達一定程度,面對結果和既定事實,要學會坦然接受。天才往往更容易不服輸,因為曾經站立在最高點,自尊和自負會讓人無法坦然承認,自己天賦已經到達極限,會繼續逼自己。
這時,跟自己和解,跟世界和解,生活才能繼續。能夠找到天賦所在,是幸運的,能夠到達自己天賦的至高點則依然是人生的勝利。
儘早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然後一路堅持,發掘天賦(這個過程叫努力),最後遇上更強的對手,一覽那山之高,也看到自己的極限所在,應該會百感交集,最後一定要坦然,感嘆一句:「攀登自身天賦的高峰,這個過程真是太爽了!」
最後,我再來詮釋一下愛迪生的那句話「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天才,就是在自己最擅長最具天賦的領域,付出最大的努力。
其實,這一點與當下中國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雖然教育實踐著實有些走偏了~),有關教育觀的理論中明確指出,教育根本目的是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非平均發展,同時發現特長,讓學生個性發展。也就是,教育要讓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有所發展,同時也擔負著發現學生特長從而有針對性的加以引導和促進的使命。
如果,你發現孩子某一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千萬不要阻止他/她去發展這個長處,無論是體育、音樂、舞蹈、烹飪還是數學、物理、天文、化學,在具體可以到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語言能力等等,在學校全面發展的同時,絕不要忘了對孩子擅長的領域加以觀察、引導和開發。
全面和特長並不矛盾,因為全面著重的是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卻不要求全部出色,而特長加上努力則更容易成為佼佼者。
By 未名的樹
Picture©en.wikipedia.org
Copyright claimed. 版權聲明: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使用,對未經許可或未註明出處的使用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