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能柔曲的因而能自我保全,懂得糾正的便能變直,能低洼凹陷的則能自我充盈,懂得護守現成的穩定則能得到真正的逐漸更新,索取少則能得到更多,索取多則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迷惑。
「曲則全」據說漢武帝有個奶媽,把他從小帶大,兩個人感情十分深厚。奶媽因為覺得皇帝是自己帶大的,有靠山,所以在外面做了犯法的事情(「嘗於外犯事」)。後來漢武帝知道了,準備依法嚴辦。奶媽只好求救於東方朔。東方朔教奶媽一個辦法,說:「你切勿求皇 上饒恕你,這件事情只用嘴巴來講是沒有用的。 等皇上下令要辦你的時候,會叫人把你拉下去, 你什麼都不要說,只要走兩步便回頭看看皇上,不斷地回頭看他。切記,什麼求饒的話都不要說,餵皇上吃奶的事更不要提,否則一定會人頭落地。可是如果按照我教你的方法去做,或許還 有希望保全你。」
於是,奶媽就照著東方朔的吩咐,在漢武帝要辦她的時候,走一兩步就回頭看看皇帝,鼻涕 眼淚直流。東方朔站在旁邊說:「老太婆,你還看什麼看啊?皇帝已經長大了,還要靠你餵奶吃嗎?你就快滾吧!」東方朔這麼一講,漢武帝聽了很難過,想起了從前奶媽的種種好處,畢竟是從小被她帶大的,現在要把她綁去砍頭,心裡實在不忍。於是「帝悽然,即赦免罪」。 如果東方朔直接去向漢武帝求情,漢武帝就會更加生氣,甚至可能會懷疑東方朔同奶媽有不 法的往來,連東方朔也一起抓起來查辦。可是東方朔設的這個計策,用不著直接求情,皇上自己就後悔了,也不會怪東方朔與奶媽有往來。而且當皇上的,特別是漢武帝這樣「窮兵黷武」、很自我的皇帝,尤其討厭被臣子所左右,東方朔用這種方式可以把恩惠算在皇上身上,不至於讓皇上 覺得自己被臣子的意見所左右而心生反感。
「枉則直」,歪的東西把它糾正過來,就變成直的了。但是如果糾正太過,又會變成彎曲的, 所以有「矯枉過正」的成語。晏嬰有一次對曾子說:「車輪雖然是圓的,可是卻是用山上的木頭做成的,木頭可是直的啊。這是因為有好的工匠把直的木頭拿來加工, 使之變成彎曲的圓,中規中矩。木頭的本身雖然 有枯槁的地方,或者是有結疤鼓出來,或者是有個地方凹下去,這都是缺點。可是經過木工的雕琢,這些缺點就都沒有了,便可發出堅強的作用來。所以說,要學會做一個君子,便要謹慎小心,致力學問修養,一天一天慢慢地琢磨成器,如同木工做車輪子一樣,慢慢地雕鑿,平常看不出效果,等到東西做成功了,效果就出來了,到這時候,才看出成績。」這就是告訴曾子,人生的學問道德修養,不是一下做得好的,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可見想要「枉則直」是需要時間的,是要慢慢地琢磨的,不能幻想一下就達到效果,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窪則盈,低洼的地方水才會聚積;敝則新,有上才有下,有舊才有新。少則得,索取少則能得到更多;多則惑,索取多則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迷惑。人生是一個自我磨練、自我完善的過程,幾十年的時間,前面一段不懂世事,後面一段幹不了事,剩下能幹事的就是中間一段,正是青年到壯年的寶貴時間,若不能把握,就會萬事成蹉跎。
年輕人總會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惑,也總會獲得一些機會、一些收穫。最忌諱的是,在挫 折時浮躁,在收穫時淺薄。浮躁和淺薄都不能成就事業。
比如說,大學生剛畢業的時候找工作,有的人一心只想進那些大企業大公司,認為只有在那 裡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可是大公司人人想進,那些進不去的怎麼辦?不得已選了小公司,整天唉聲嘆氣,認為自己是大材小用、明珠暗投,然後一邊漫不經心地上班,一邊尋找機會跳槽。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可是這樣的人其實很傻。誠然,大公司大企業實力強大,制度完備,有著良好的培訓機制,對於人員的鍛鍊也很重視。可是它們的缺點也是同樣顯而易見的,公司裡人才濟濟,剛畢業的學生有幾人能在其中嶄露頭角呢?那麼多的精英分子都在等待上位,輪到畢業生的時候只怕幾年的時間都過去了。
而小企業小公司裡人才沒有那麼多,如果畢業生有較強的實力,老闆往往會拿你當個寶。而 且因為人員較少,晉升的空間大、時間短。或許 別人在大公司裡還只是一個普通業務員的時候,你在小公司裡已經是部門經理獨當一面了。
當然,這需要你能夠靜下心來,不驕不躁,小公司裡能學習的東西也同樣很多。當你的要求 不那麼高時,能把自己的位置擺低,真誠地去學習,那麼就會「少則得」,因為虛心而獲得更多。這是對於那些妄想一步登天的人們的一個小小的建議,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對於現實人生的意義。
道家是能出世也能入世的,有體有用。「曲則全」,「枉則直」,都是極其實用的生活智慧。「曲則全」是做人處世與自利利他之道。為人 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便可事事大吉了。 換言之,做人要講藝術,便要講究曲線美。比如 說要批評別人,直接指責那別人當然受不了,可是如果換種語氣,說得委婉一些,那麼對方接受 起來就容易多了。所以,直道而行固然好,可是適當情況下走走曲線也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