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這裡講的是做人的辯證思想。只有暫時的後退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只有彎曲的東西才有伸直的可能;只有低洼的地方才能有充分的空間,只有老舊的東西才能更新和創新;只有擁有少量才能有更多的收穫,貪婪的人只能迷惑自己。老子說的不僅是做人的原則,更是領導者的思想境界。
在老子的思想中,「曲則全」指的是成功的道路,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存和發展的方式。
《易經》裡有句話是老子思想的最好解釋。這句話是:「往者屈也,來者信(shēn)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這段話呢?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信」的意思是「伸展」。在這裡,「伸展」反映的是陽的屬性,「彎曲」顯示了陰柔的狀態,「彎曲」和「伸展」是兩種存在狀態。人的一生中,有成功,有失敗,有坦途,也有挫折。伸展時,我們應該考慮彎曲。彎曲是為了伸展,這是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只有在屈伸過程中,一個偉大的企業才能實現相互的誘導和智慧。「利生焉」是在「能屈能伸」的心理調適過程中獲得生命的好處。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尺蠖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種小蟲子。他們走路的方式是通過彎曲和伸展他們柔軟的身體向前走。我們可以觀察到,毛毛蟲在前進的過程中有兩個動作,先是下半身的「彎曲」,然後是上半身的「拉伸」。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蟲子身體後半部分的「屈曲」是為了獲得身體前半部分的「伸展」。沒有「屈曲」,就沒有「延伸」,它不能前進。大動作的「彎曲」是為了大動作的「伸展」。只有大彎大伸才能有大進步。
「龍蛇之蟄」意為休眠。在這24個節氣中,有一個叫驚蟄的節氣,它和清明、穀雨等節氣一樣,代表著自然界萬物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轉換過程中的狀態之一。在冬天來臨之前,許多動物無法抵禦寒冷,找不到食物。為了生存,它們必須躲在洞穴或土壤中才能生存。這是休眠狀態。當春天回到地球上,一切都恢復了。那些冬眠的動物在雷聲中醒來,被稱為驚蟄。這裡所說的「龍蛇之蟄」,是指龍蛇在冬季冬眠以抵禦嚴寒,並在凍土下冬眠。「龍蛇之蟄」是為了「生存」,是為了保護和挽救他們的生命。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通過「龍蛇之蟄」來描述「彎腰」、「伸腰」的道理。
老子所說的「曲則全」,就是處理人的生命,保障人和自己的安全。作為一個生活中的人,我們需要和諧的關係,我們需要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和諧的藝術。英國曲線美學的倡導者肯特有句名言:「自然不喜歡直線!」它與「道」的意思相近。
此外,老子還告誡人們「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歪的東西糾正了它,變直了,但如果走得太遠,它又會變歪。只有在低洼地區才能積水。只有舊的才能帶來新的。如果你要求更少,你會得到更多。如果你要求更多,你會感到困惑。這些人生哲學是堅不可摧的。
在印度,有一個最著名的佛教學院,——孟買佛教學院。佛學正門旁邊還有一扇小門,只有1.5米高,40釐米寬。如果一個成年人從這扇小門進來,他必須站在自己的一邊,彎腰低頭,否則,他不能進去。為什麼?原來,這扇小門是新生的第一課。
根據佛教學院的教學安排,所有新生的第一堂課就是來到這扇小門,進出一次。這樣,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重複著同樣的動作,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側身進出,彎腰低頭。這裡我們不談尊卑禮節,也不談知識水平。這取決於誰能進出。當時,有一些新生聽不懂。當老師下課評論時,他說:進出大門方便而有尊嚴。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在生活的道路上,我們需要進入的並不是一個大的門,而是一個只有側身、腰彎、低著頭才能進入的小的門。那麼,只有學會放下一切的人才能進入,否則你就進不了理想的宮殿。
孟買佛教學院的第一課是關於佛教的哲學,實際上是人生哲學。每個人都想成功。這是對生活的追求。然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可以說沒有寬敞的大門。許多門需要側著,彎曲,低著頭才能進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世界上所有的門,跨過生命的門檻。這是佛教徒告訴我們的人生智慧。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臥薪嘗膽」和「負荊請罪」的故事。巧合的是,類似的場景發生在11世紀的羅馬帝國。1075年,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下令在羅馬帝國內部局勢不穩定時,將任命主教的權力移交給教皇。教皇甚至有權罷免皇帝。面對教皇格雷戈裡七世的威脅和挑戰,亨利四世召集主教會議罷黜教皇並與教皇抗爭。此時,格雷戈裡七世憑藉其強大的宗教力量廢黜了亨利四世。面對各種內憂外患,為了挽回朝不保夕的局面,亨利四世放下了皇帝的崇高身份,向教皇格裡高利七世「負荊請罪」。
1077年1月,26歲的亨利四世攜妻兒來到卡諾薩城堡。他站在雪地裡懇求教皇格裡高利七世接受他,並請求他的寬恕。然而,格裡高利七世卻讓亨利四世在雪地裡等了三天三夜,直到他受到了精神上的侮辱,才出來迎接他,並給了他一個寬恕的吻。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卡諾莎覲見」。
表面上看,亨利四世受到了侮辱,但他成了真正的贏家。」卡諾莎覲見「不僅使反對他的諸侯國失去了建立另一個皇帝的理由和藉口,也得到了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最後,亨利四世利用人民的力量驅逐了教皇格雷戈裡七世,最後他以一種實用主義的方式笑了,他就可以彎曲和伸展,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
從維納斯的雕像上,我們也可以理解不完美是一種美。維納斯雕像是米洛斯的傑作,世界聞名。它也是希臘的標誌性傑作。它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完美無瑕的藝術造型,浪漫富於想像的詩歌,感人奪魂的魅力,贏得了人們的讚賞。她雖然失去了雙臂,但在人們面前卻流露出一種遺憾之美。她讓人反省,讓人想像。她讓人們感覺到生活是什麼。
面對維納斯雕像,有多少人想過用斷臂將她連接起來,並提出了各種奇怪的想法。人們可能會認為,如果維納斯的身體完整,雕像將更加完美。但「完整」能成為「完美」嗎?生活中的真相告訴我們,美不一定是全部。維納斯失去了美麗的雙臂,卻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她不僅獲得了「想像」一詞所能描述的抽象藝術效果,而且將人們的思想帶入了一個神秘的王國。這就是維納斯的魅力。
其實,在生活中,不完整也有它的美。這取決於人們能否意識到。我們知道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存在都隨著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曲」的一種表現形式。恐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氣候條件而滅絕,而一些小生物則可以在這種變化中生存。暴風雨前那些挺拔的大樹,往往因為不能隨風彎曲,只能連根拔起,那些低矮的柳樹,雖然又弱又小,卻能在暴風雨面前生存。老子在這裡「枉」也是「屈」的意思。我們看到那些河流和道路,它們為了向前延伸,達到自己的目標,遇到高山,然後彎曲。老子說的話,才是他們實現目標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