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的人生大智慧

2020-12-20 騰訊網

老子在這裡講的是做人的辯證思想。只有暫時的後退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只有彎曲的東西才有伸直的可能;只有低洼的地方才能有充分的空間,只有老舊的東西才能更新和創新;只有擁有少量才能有更多的收穫,貪婪的人只能迷惑自己。老子說的不僅是做人的原則,更是領導者的思想境界。

在老子的思想中,「曲則全」指的是成功的道路,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存和發展的方式。

《易經》裡有句話是老子思想的最好解釋。這句話是:「往者屈也,來者信(shēn)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這段話呢?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信」的意思是「伸展」。在這裡,「伸展」反映的是陽的屬性,「彎曲」顯示了陰柔的狀態,「彎曲」和「伸展」是兩種存在狀態。人的一生中,有成功,有失敗,有坦途,也有挫折。伸展時,我們應該考慮彎曲。彎曲是為了伸展,這是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只有在屈伸過程中,一個偉大的企業才能實現相互的誘導和智慧。「利生焉」是在「能屈能伸」的心理調適過程中獲得生命的好處。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尺蠖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種小蟲子。他們走路的方式是通過彎曲和伸展他們柔軟的身體向前走。我們可以觀察到,毛毛蟲在前進的過程中有兩個動作,先是下半身的「彎曲」,然後是上半身的「拉伸」。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蟲子身體後半部分的「屈曲」是為了獲得身體前半部分的「伸展」。沒有「屈曲」,就沒有「延伸」,它不能前進。大動作的「彎曲」是為了大動作的「伸展」。只有大彎大伸才能有大進步。

「龍蛇之蟄」意為休眠。在這24個節氣中,有一個叫驚蟄的節氣,它和清明、穀雨等節氣一樣,代表著自然界萬物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轉換過程中的狀態之一。在冬天來臨之前,許多動物無法抵禦寒冷,找不到食物。為了生存,它們必須躲在洞穴或土壤中才能生存。這是休眠狀態。當春天回到地球上,一切都恢復了。那些冬眠的動物在雷聲中醒來,被稱為驚蟄。這裡所說的「龍蛇之蟄」,是指龍蛇在冬季冬眠以抵禦嚴寒,並在凍土下冬眠。「龍蛇之蟄」是為了「生存」,是為了保護和挽救他們的生命。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通過「龍蛇之蟄」來描述「彎腰」、「伸腰」的道理。

老子所說的「曲則全」,就是處理人的生命,保障人和自己的安全。作為一個生活中的人,我們需要和諧的關係,我們需要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和諧的藝術。英國曲線美學的倡導者肯特有句名言:「自然不喜歡直線!」它與「道」的意思相近。

此外,老子還告誡人們「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歪的東西糾正了它,變直了,但如果走得太遠,它又會變歪。只有在低洼地區才能積水。只有舊的才能帶來新的。如果你要求更少,你會得到更多。如果你要求更多,你會感到困惑。這些人生哲學是堅不可摧的。

在印度,有一個最著名的佛教學院,——孟買佛教學院。佛學正門旁邊還有一扇小門,只有1.5米高,40釐米寬。如果一個成年人從這扇小門進來,他必須站在自己的一邊,彎腰低頭,否則,他不能進去。為什麼?原來,這扇小門是新生的第一課。

根據佛教學院的教學安排,所有新生的第一堂課就是來到這扇小門,進出一次。這樣,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重複著同樣的動作,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側身進出,彎腰低頭。這裡我們不談尊卑禮節,也不談知識水平。這取決於誰能進出。當時,有一些新生聽不懂。當老師下課評論時,他說:進出大門方便而有尊嚴。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在生活的道路上,我們需要進入的並不是一個大的門,而是一個只有側身、腰彎、低著頭才能進入的小的門。那麼,只有學會放下一切的人才能進入,否則你就進不了理想的宮殿。

孟買佛教學院的第一課是關於佛教的哲學,實際上是人生哲學。每個人都想成功。這是對生活的追求。然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可以說沒有寬敞的大門。許多門需要側著,彎曲,低著頭才能進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世界上所有的門,跨過生命的門檻。這是佛教徒告訴我們的人生智慧。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臥薪嘗膽」和「負荊請罪」的故事。巧合的是,類似的場景發生在11世紀的羅馬帝國。1075年,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下令在羅馬帝國內部局勢不穩定時,將任命主教的權力移交給教皇。教皇甚至有權罷免皇帝。面對教皇格雷戈裡七世的威脅和挑戰,亨利四世召集主教會議罷黜教皇並與教皇抗爭。此時,格雷戈裡七世憑藉其強大的宗教力量廢黜了亨利四世。面對各種內憂外患,為了挽回朝不保夕的局面,亨利四世放下了皇帝的崇高身份,向教皇格裡高利七世「負荊請罪」。

1077年1月,26歲的亨利四世攜妻兒來到卡諾薩城堡。他站在雪地裡懇求教皇格裡高利七世接受他,並請求他的寬恕。然而,格裡高利七世卻讓亨利四世在雪地裡等了三天三夜,直到他受到了精神上的侮辱,才出來迎接他,並給了他一個寬恕的吻。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卡諾莎覲見」。

表面上看,亨利四世受到了侮辱,但他成了真正的贏家。」卡諾莎覲見「不僅使反對他的諸侯國失去了建立另一個皇帝的理由和藉口,也得到了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最後,亨利四世利用人民的力量驅逐了教皇格雷戈裡七世,最後他以一種實用主義的方式笑了,他就可以彎曲和伸展,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

從維納斯的雕像上,我們也可以理解不完美是一種美。維納斯雕像是米洛斯的傑作,世界聞名。它也是希臘的標誌性傑作。它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完美無瑕的藝術造型,浪漫富於想像的詩歌,感人奪魂的魅力,贏得了人們的讚賞。她雖然失去了雙臂,但在人們面前卻流露出一種遺憾之美。她讓人反省,讓人想像。她讓人們感覺到生活是什麼。

面對維納斯雕像,有多少人想過用斷臂將她連接起來,並提出了各種奇怪的想法。人們可能會認為,如果維納斯的身體完整,雕像將更加完美。但「完整」能成為「完美」嗎?生活中的真相告訴我們,美不一定是全部。維納斯失去了美麗的雙臂,卻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她不僅獲得了「想像」一詞所能描述的抽象藝術效果,而且將人們的思想帶入了一個神秘的王國。這就是維納斯的魅力。

其實,在生活中,不完整也有它的美。這取決於人們能否意識到。我們知道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存在都隨著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曲」的一種表現形式。恐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氣候條件而滅絕,而一些小生物則可以在這種變化中生存。暴風雨前那些挺拔的大樹,往往因為不能隨風彎曲,只能連根拔起,那些低矮的柳樹,雖然又弱又小,卻能在暴風雨面前生存。老子在這裡「枉」也是「屈」的意思。我們看到那些河流和道路,它們為了向前延伸,達到自己的目標,遇到高山,然後彎曲。老子說的話,才是他們實現目標的最有效途徑。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曲則全,枉則直」是什麼意思
    我以前講過,《道德經》的章節和順序不是老子排列的,而是後人按自己的觀點整理的,所以我們就得打破章節的框框,用宏觀的思路來領悟老子的思維模式。《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的「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到底是什麼意思?
  • 曲則全,枉則直-道德經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以上節選自《道德經》。釋義: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
  • 根據周易臨卦,方可解透《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
    《道德經》第22章在帛書本中排於第24章之後。從內容看,似乎前後兩章有連貫性,其實主題是不同的,主要有兩方面區別:1、從《周易》看,《道德經》第24章對應《蠱》(帛書易寫為箇)卦,老子理解其為個體行為;第22章對應《臨》卦(帛書易寫為「林」),老子理解為群體行為中應保持的原則。
  • 《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委屈可求全,屈枉能伸直,低洼會盈滿,舊敝能成新,少的會變多,多也能變少,這都是自然而然的規律,事物總是在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人生亦無外乎陰陽的互變過程而已。明白了這個規律,主觀上去順應它,人生就可輕鬆容易地乘勢而為,不僅能夠事半功倍地心想事成,同時也能減少自己很多內心的憂患。
  • 曲則全,枉則直——道家的入世智慧進可攻退可守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能柔曲的因而能自我保全,懂得糾正的便能變直,能低洼凹陷的則能自我充盈,懂得護守現成的穩定則能得到真正的逐漸更新,索取少則能得到更多,索取多則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迷惑。
  • 《道德經》: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才是一種圓滿,這才是曲則全
    《道德經》: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道德經中的很多話都值得仔細的去揣摩,在我們之前也聊到過在22章中,聖人抱一說到過這樣一個道理,曲則全,枉則直。大概也是這個道理,或許有的時候看似不完美時,則才是一種人生的美好。同樣在聖人報一中,最後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成全而歸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古人所說的曲則全的道理,怎麼能是一句空話呢?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曲則全」利用「根」「果」的樹形結構來分析。「曲則全」可以轉換為:曲乃全之根,曲成就了全。舉個例子:人在沙漠中行走,由於沒有參照物,最終會返回原點。因為人左右腳長短不同,在行走時並不是絕對的直線,會有一個小小的曲率。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3)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曲則全,以無為應萬物知對錯
    曲則全是指聖人能夠曲盡其誠意,平等地、相應地待人,這時他的德就可以彰顯於萬物之前。 「枉則直」,聖人有高貴的道德品質,曲高和寡,與一般人有距離,難以與人民相近。如果不去改變自己順從他人去相應於他人而做,其他人就不願意跟從你,這時真理、道則不能伸張,不能為人所信受。聖人要枉自己的心而順從他人之意,以達智慧道德之伸張。
  • 思辨、思便、思變——《道德經》中跨越時空的人生智慧
    禍福相依的道理,不僅是思辨智慧的表現,更體現了老子「守住一顆平和初心」的人生哲學。《道德經》裡有言:道「無為而無不為」。這是一種「A是B,又不是B」的思辨思想。《道德經》裡有言:「大盈若衝,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這是一種「A是非A」的思辨思想。大的充實就是不充實,大的成就就是虧缺。老子深刻地認識到,任何事物都不只是由一面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
  •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微信公眾號:LONSHIDE小 編 微 信:hhbsdz001《道德經》源於易我中華文化,自伏羲一畫開天、神農畫地而耕、黃帝道政合一、堯舜貴族推舉、禹湯傳位有道、文武明堂清廟、孔子集其大成。老子之《道德經》,以最本源、最玄妙、最高明、最博大的觀點來解說易道,將天道、地道、人道的先天本有,合稱為「道」。與儒家「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相呼應,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先天地生,所以能生萬物。我們生而為人,其實不必刻意求道。因為道把我們生下來,就終生不離開我們,一直在我們的身上。
  • 《道德經》全篇最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的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 道德經:人生所有的刻意追求,都只會讓我們物極必反,凡事要有度
    其實這還要追溯到《道德經》上來。《道德經》中說這樣一段話: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老子《道德經》中還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其想要表達的重點,就是事物變化之一大通則,即一事物若發達至於極點,則必一變而為其反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物極必反」。
  • 《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8篇(第二十二章)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能量,博大包容;經藏,是高度凝練的精髓,通透玲瓏。心若簡單,世間紛擾終成空,回到本來清淨的狀態,忘卻煩惱。心若複雜,時時事事處處樁樁件件點點滴滴,似乎都在與自己過不去一般,凡事想得太多,清靜就所剩無幾。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3:第二十二章 曲金枉定,敝新少得
    《道德經》通行本十二章之前的,只有第九章筆者前面不曾點評。上一章展開論述「道、有、無」,我們來看看通行本第九章能否接的上: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67帛書《老子》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提示:[論德] 曲全 枉正 窪盈 蔽新 少得 多惑 [修身] 不自視 不自伐 不爭【原文】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直譯】曲則全,枉則正,因為曲折,所以事物就會有 向完美方向發展的趨勢;因為錯誤,所以事物就會有 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的趨勢;窪則盈,敝則新,因為低洼,所以事物就會有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道德經》:明白曲則全的道理,也是一種圓滿,這是大智慧
    《道德經》:明白曲則全的道理,才是真正的圓滿,這就是大智慧古人都說過這樣一句話:曲則全,不滿則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這個道理的核心叫做聖人抱一。說的也正是很多事物,不必太過於強求圓滿,有的隨後一件事情,適當的缺乏一些倒是一種真正的完美。在聖人抱一中有這樣一句話: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