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推動緩和醫療按病種付費

2020-12-20 健康界

如果到臨終之際,我們有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離開方式?

2018年10月13日,由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解放軍總醫院和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聯合舉辦的緩和醫療(安寧療護)國際高峰論壇上,不同領域的與會專家分享了關於生前預囑與緩和醫療的理念與實踐經驗。

「年輕時候偶然想到死,會覺得很可怕的事情,但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是隨時做好準備了。如果能沒有痛苦的死,那就感到非常幸運。」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韓啟德在論壇媒體交流會上說:「能夠選擇有尊嚴地死,對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

緩和醫療,又稱安寧療護,即這樣一種方式——幫助臨終病人沒有痛苦地度過最後時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緩和醫療有三個原則:重視生命並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提供解除臨終痛苦的辦法。

緩和醫療在國外已經普及了40多年,在中國起步也並不晚,但步伐緩慢。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生前預囑與緩和醫療還都是比較陌生的概念。

生前預囑:自己做「生死抉擇」

開國將領羅瑞卿之女、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副會長羅點點不止一次在媒體採訪中談及這段經歷。

2004年,患病入院的婆婆發生心臟和呼吸的驟停,情況緊急,醫生問家屬進不進 ICU。關鍵時刻,羅點點作出了停用呼吸機的決定。因為她依稀記得婆婆說過,不希望自己病重時切開喉嚨,插上管子。

婆婆去世之後,羅點點依然處於自我質疑與懷疑之中:「我有沒有這樣做的權利?」

直到在整理婆婆遺物時候發現一個小本子,上面寫著不希望過度搶救的要求,以及:「所以如果我到最後的時刻,我不能夠表達我自己的願望,一切的事情都委託點點來做,因為點點是學醫的」。

陳毅之子陳小魯也經歷過這樣的艱難時刻。據《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10月10日的封面報導記錄,71歲的陳毅的最後時刻被癌症折磨,只能靠呼吸機、輸液、強心針勉強維持。「他痛苦,大家也痛苦」,陳小魯試探著問301醫院的醫生,能不能不搶救了,讓父親平靜離去。醫生反問:「搶救不搶救,你說了算嗎?我們敢嗎?」

現代醫學在挽救生命的同時,也延長了瀕死過程。一個疑問同時困擾羅點點與陳小魯:能不能把選擇如何死亡的權利交還給本人?如何能在意識清醒之時有一紙文件,寫清楚希望如何離開,是不是能為這種困境提供一個出路?

2006年,羅點點等人創辦了「選擇與尊嚴」網站,提倡生前預囑和「尊嚴死」。2013年6月,羅點點和陳小魯等一起創辦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10多年來,羅點點逐漸把推廣生前預囑做成了一項事業。

據選擇與尊嚴網站解釋,生前預囑,是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籤署的,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是,不同於「遺囑」,生前預囑不管身後的財產怎麼分配,而是關注臨終前的生命質量。

而很多人了解到生前預囑,可能源於2017年3月份瓊瑤寫給兒子兒媳的一封公開信。當時即將邁入80歲的瓊瑤叮囑:「無論生什麼重病,都拒絕大手術、拒絕加強護理,絕不能』插管』,拒絕各種急救措施,只要沒有痛苦地死。」

目前,中國大陸使用的生前遺囑文本,在選擇與尊嚴網站上叫做「我的五個願望」。具體包括:我要或者不要什麼醫療服務,比如手術探查、放化療等;我要或者不要使用希望使用生命支持治療,比如心肺復甦術、胃食管等;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麼;我希望誰幫助我。

「我的五個願望」脫胎於一個美國的生前預囑文本。不過,美國的版本基於首先通過了一部專門的法律來保證其法律效力。就此而言,中國並沒有出臺相應的法律或政策法規。

「生前預囑現在是沒有法律效力的。」韓啟德在論壇期間解釋:「最後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有法律效力,但是在社會廣泛接受之前可能還需要有一個過程。」

據此前媒體報導中的公開數據,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3萬人籤署了生前預囑,表達了倘若到了臨終之際,希望以怎樣的方式離開。

緩和醫療並非「放棄治療」

生前預囑,實際上是實施緩和醫療的第一步。

「就目前的醫學模式來說,在你沒有任何聲明的情況下,醫院在你病重時一定要盡全力搶救。如果臨終時候想要不插管、不進ICU,需要本人提前做聲明,這樣才能在符合醫療倫理和本人意願的情況下進行緩和醫療。」羅點點在論壇媒體交流會期間解釋。

羅點點表示,傳統的醫療模式給醫生救死扶傷的天職,緩和醫療實際上是在醫學倫理上又提升了一個新的層次。

「很多人不怕死,但怕痛」,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韓濟生教授表示:「醫生過去更多是考慮怎麼搶救,重點關心什麼時候手術、心臟復甦、人工呼吸,責任是救命,但沒有想到讓病人減少痛苦、有尊嚴的死亡也是醫生的責任。現在有疼痛科,但也沒有把這個事情作為主要對象。」

緩和醫療並非「放棄治療」,針對的是過度搶救與過度醫療。緩和醫療並非讓末期病人「等死」,也不建議他們在追求「治癒」和「好轉」的虛假希望中苦苦掙扎,甚至假「安樂」之名自殺,而是要在最小傷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讓末期病人的最後時日儘量舒適、寧靜和有尊嚴。

那麼,一個關鍵環節是,籤署生前預囑之後,會在什麼時間點進入到緩和醫療過程?

「這不僅僅是一個臨床醫學專業問題,還牽扯到保險賠付,所以臺灣最開始推廣的時候,也不能完全複製歐美的標準。」臺灣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臺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推動人趙可式表示。

據趙可式介紹,臺灣城大整個醫院分了六個小組,有癌症組、社區組、非癌症組、ICU、小兒科、急診組,有1600張床,每個小組的情況都會不同。

香港的緩和醫療同樣已非常完善。「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準入點,針對不同階段的患者制定不同策略,在不同時間階段介入,一般會在是提幾個月進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教授Wai Kit DavidHui表示。

Wai Kit DavidHui介紹稱,緩和醫療會有很多不同的模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有合適的這種模式,最好的方式是要用研究來證明哪一種模式是最合適的。

目前,中國內陸的緩和醫療仍處於發展期,尚未形成統一的模型與準入點標準。不過,多名與會專家均表示,「中國內陸也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了,比如今天這個論壇,是世界上最多人參加的緩和醫療論壇「。

「臺灣的安寧療護走了35年,至少我自己做了35年。我覺得內地三年就夠了,一定會比臺灣做得好。」趙可式表示:「因為推廣安寧療護,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世界頂尖的人才都在這裡。」

在中國推行緩和醫療需按病種納入醫保

根據《人民日報》的報導,截止2016年底,我國僅有146家機構開展緩和醫療。與之對應的是,2016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31億人。「社會對緩和醫療需求巨大,目前遠遠不夠」。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解放軍總醫院原副院長範利表示。

「中國人的死亡質量是很低的。在國際生命質量的報告中,81個國家我們排在第71位。評估有很多標準,其中我們的安寧療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做得不好,沒有在全民開展這樣一個理念。」範利介紹。

對於生前預囑的推廣工作而言,較於自下而上的民間理念普及,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也是關鍵。「從全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國家和政府一定是主體。」羅點點介紹稱。

「緩和醫療推行也要分階段,慢慢形成社會共識,推廣到一定程度,然後形成生前遺囑的法律效力。」韓啟德在回答界面新聞記者提問時候介紹:「當然公眾基礎也特別重要,在中國我們對死還是看得特別重,如果認知基礎不夠,強行去推也可能適得其反。」

2015年,韓啟德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就「推進緩和醫療(安寧療護)發展」專題開展全國調研。此次論壇上,調研組分享了最新的河南調研成果,其中提及重要的一點是,推進緩和醫療的發展,醫保支付方式等配套措施很關鍵。

「很多安寧病房是社區醫院在做,運作過程中會遇到費用維持的問題。因為安寧療護用藥非常少,主要是護理和一些心理照顧,按照醫保都是非常低的。比較好的平均起來,大概一天報銷水平也就是200塊錢,如果是在三甲醫院按照大醫院的治療方法,他們平均每天的收入要1000多塊錢。」韓啟德介紹,按照現在費用的算,從事緩和醫療的醫生和護理人員收入上不去,對工作開展也是障礙。

韓啟德建議,要推動將緩和醫療按病種付費的支付方式。「今年各種醫保改革文件都出來了,如果把緩和醫療作為一個病種來收費,就會有效地改變現狀。」

原標題:生前預囑:我們可否選擇「尊嚴死」

相關焦點

  • 韓啟德:緩和醫療應被納入基本醫療|緩和醫療藍皮書發布
    內容涵蓋了緩和醫療在全球的發展、我國老年人的離世狀況、國內安寧緩和醫療的供需情況、緩和醫療發展的可能途徑以及來自臨床一線的實踐經驗和反思。現代緩和醫療創建於20世紀60年代。短短50年,它在全世界,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有了相當成功的經驗。
  •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死亡是必經之事,緩和醫療應納入基本醫療
    新京報快訊(記者 戴軒)近日,《中國緩和醫療發展藍皮書(2019-2020)》發布。在發布會上,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表示,緩和醫療應被納入基本醫療中,醫保也應該給予合理保障。韓啟德介紹,所謂緩和醫療,就是在生命基本無望的情況下,不以治癒為目的的醫療照護。緩和醫療受益的主要人群是老人。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已達2.3億人,今後每年還將大幅增加。2016年有1.84億人患老年慢病,732萬老年死亡者需要緩和醫療(90%以上死於慢病)。
  • 醫保按病種付費範圍再擴大 明年我市將增加到231個病種
    醫保支付方式,是醫保管理部門與定點醫療機構結算醫療費用的具體辦法,關係著醫保基金的平穩運行和參保群眾、醫療機構的切身利益,對於保障參保群眾權益,規範醫療服務行為,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推動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 贛州市醫療保障局召開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座談...
    贛州市醫療保障局召開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座談交流會 信息分類: 文件編號:
  • 12月1日起福建省42個中醫常見病種將按病種收付費
    據福建省醫保局消息,從12月1日,包括丹毒病、項痺病、中風病、心衰病等在內的42個診治方案成熟、質量可控、費用穩定的中醫常見優勢病種,將實施按病種收付費改革。在榕省屬公立醫院以及第九〇〇醫院,凡主診斷、主操作符合病按種收付費管理規定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患者及自費患者住院均納入按病種收付費範圍。
  • 醫保支付又迎來新改革:繼「按病種付費」後,「病種分值法」對醫患...
    醫保支付手段改革又有新動作了:今年10月,國家醫保局印發《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這個被稱作「DIP」的新付費方式,似乎聽起來更為陌生而新鮮。DIP和DRGs(按病種收費)的區別在哪裡?DIP又會對醫療機構的管理和考核帶來怎樣的新改變?
  • 難普及、難開展的緩和醫療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11月29日,在《中國緩和醫療發展藍皮書2019~2020》發布會上,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表示。「每個人都要去世,這個過程有時很快,有時卻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一階段往往是很痛苦的,應該讓每個人在這一階段都得到好的健康照護,少受痛苦、有尊嚴地死去。」
  • 醫保局下發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
    剛剛,國家醫保局發布《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試點工作方案》)》。計劃用1-2年的時間,將統籌地區醫保總額預算與點數法相結合,實現住院以按病種分值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
  • 「按病種分值收費」是什麼意思?
    日前,國家醫療保障局頒發文件《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關於印發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醫保辦發〔2020〕45號](以下簡稱《試點工作方案》)。
  • 市醫保局按病種分值付費(DIP)編碼培訓進入實操新階段
    為順利推進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DIP)國家試點工作的全面開展,確保全市定點醫療機構在上傳編碼數據時準確無誤,市醫保局組織全市定點醫療機構相關編碼人員180餘名,在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編碼培訓授課活動。
  • 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關於印發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
    附件: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   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  2020年10月14日  附件: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  用1-2年的時間,將統籌地區醫保總額預算與點數法相結合,實現住院以按病種分值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建立起現代化的數據治理機制,形成數據採集、存儲、使用的規範和標準。逐步建立以病種為基本單元,以結果為導向的醫療服務付費體系,完善醫保與醫療機構的溝通談判機制。加強基於病種的量化評估,使醫療行為可量化、可比較。形成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下一步在更大範圍推廣打好基礎。
  • 按病種收費 2018重磅醫改包治百病
    近日廣西、浙江、四川、河南等多個省份密集發布擴大按病種收付費範圍的通知。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近三分之二省份已經實施或正試點實施按病種收費。  專家介紹,每個省約百餘種病種,是按病種收費,即「打包收費」。  也就是,患者就醫發生的全部費用,一次性「打包」交了。正可謂「包」治百病!
  • 我市被國家醫療保障局確定為「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
    2020年11月3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公布了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DIP)試點城市名單,我市成為我省唯一入選城市。國家醫療保障局要求各試點城市用1年至2年時間,將統籌地區醫保總額預算與點數法相結合,實現住院以按病種分值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到今年底,全部試點地區進入實際付費階段。建設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城市,將有利於我市持續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醫療服務透明度,提升醫保基金使用效率。
  • 南寧推進價格機制改革 2018年將試行按病種收付費
    政策解讀重點領域價格改革關係民生《實施方案》共6部分25條,特別是在重點領域價格改革方面,從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健全交通運輸價格機制,到完善各階段教育收費管理、推進旅遊景區門票及相關服務價格改革醫療服務價格——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則,到2020年,基本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係,建立有利於分級診療的價格體系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一直是市民關注的焦點。
  • 多省份實施按病種收費 打響2018年醫改"第一槍"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近三分之二省份已經實施或正試點實施按病種收費。業內人士表示,這一變化意味著我國醫改正邁出實質性一步。  按病種收費,即從患者入院,按病種治療管理流程接受規範化診療,達到臨床療效標準後出院,整個過程中發生的診斷、治療、手術等各項費用,都一次性打包收費。醫院按此標準收費,醫保基金和參保患者按規定比例付費。
  • DIP付費來了,你應該知道這幾點!|DIP|醫院|付費|醫療...
    作為醫療機構,我們只有先了解到DIP付費模式的特點,才能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小編對此總結了以下4個方面:(一)DIP不再細化單個機構預算額度,促進內部競爭:國家醫保局近期發布的《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重點強調,在DIP模式下不再細化明確每個醫療機構的醫保基金總額,以統籌地區為單位實行一個區域的醫保基金總額。
  • 唐山工人醫院分院婦產科開始按病種收費
    燕趙都市報冀東版記者王靜田  記者昨日從唐山市工人醫院分院獲悉,該院婦產科率先改變以往按服務項目付費的支付方式,嘗試對正常順產、剖宮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按病種收費,就是說準媽媽們從產前檢查到抱著寶寶回家,整個就醫過程所發生的各類費用(包括各類檢查、檢驗、治療、住院床位、護理、手術、醫療材料、用藥等)都限制在一個付費標準內
  • 安徽部分公立醫院試點按病種收費 闌尾炎等實行「一口價」
    新華社電 記者從安徽省衛計委獲悉,自2017年1月1日起,安徽省在蕪湖等10個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對急性闌尾炎、腹股溝疝等9類21種病種將實行按病種收費試點工作,意味著這21種疾病的患者在試點醫院就診的費用,將不再按照診療項目分項收費,而是實行「一口價」。
  • 江蘇力推日間手術按病種收費 20種病1天出院
    當天住院,當天手術,從住院到出院,24小時內搞定,不佔用醫療資源,醫保還能幫患者多報銷。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從江蘇省醫保中心獲悉,今年省人社廳要求各地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普遍開展日間手術按病種收付費,省裡推薦了20種常見手術,病人可在入住後的24小時內出院,還能實現至少80%的醫保報銷。
  • 20種日間手術將按病種收費 公立醫院診察費入醫保
    原標題:20種日間手術將按病種收費 公立醫院診察費入醫保 中國江蘇網10月28日訊 省人社、財政、衛計、物價等四部門日前聯合下發《關於推進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日間手術按病種收付費工作的通知》,要求在12月31日前,全省各地都要按要求實施日間手術按病種收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