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豪放派詞人,其詞的藝術風格多以豪放為主,在雄壯豪邁中又不乏細膩婉約之美。既有「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沙場秋點兵」裡展現男子漢立志報國,戰場殺敵的英雄氣概,又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裡展現女性的柔情蜜意。但若論辛棄疾詞的巔峰之作,一般公認的是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明代楊慎在《詞品》中還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全詞如下圖:
這首詞的意思是:千古江山依舊在,但像吳大帝孫權那樣的雄才大略之主,卻已無處尋覓。無論繁華的舞榭歌臺,還是風流英雄的豐功偉績,總被無情的風雨吹打而去。斜陽中望見的大樹下,是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都說一代雄主劉裕曾經出生在那裡。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悍精良的北府兵,如猛虎出山一般南徵北戰,平南燕、滅後秦,好不威風。
他的兒子元嘉帝劉義隆卻有些輕率魯莽,想建立不朽戰功,卻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還記得四十三年前,我戰鬥在硝煙瀰漫的揚州路。真是不堪回首,太武帝拓跋燾曾經的行宮下,神鴉叫聲應和著喧鬧的社鼓,昔日的異族鮮卑皇帝的祠堂卻受著百姓的供奉。有誰會來尋問,廉頗將軍年紀已老,他的身體是否強健如故?
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當時的辛棄疾已經是一位六十六歲的花甲老人了,再大的雄心壯志也經不住蹉跎歲月的磨練洗禮。當時的辛棄疾已經被南宋朝廷閒置已久,就在他畢生刻克復中原、驅除金虜的志向即將破滅的前一年,他又被重新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這是因為當時朝政是由主戰派的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從表面看來,朝廷對辛棄疾似乎很重視,然而韓侂胄只不過是利用他主戰派三朝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後,一方面很感念韓侂胄的重新啟用之恩,積極布置北伐中原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朝廷內政治鬥爭的險惡,深感很難有所作為。
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宋文帝元嘉北伐的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然而,辛棄疾的意見並沒有引起韓侂胄的重視,所以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思今,心潮澎湃,於是寫下了這篇上等佳作。
這首詞為何被公認為辛棄疾的巔峰之作呢?我們今天就來解析一下它的不同凡響之處:
一、借「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抒發詩人對英雄事業的嚮往。
東吳的雄主孫權繼承父兄的江東基業,胸懷大度、知人善用,在手下一幫能臣武將的輔佐下成就了江東霸業,將疆域拓展整個長江以南,三峽以東。讓雄才大略的曹操不得不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慨嘆。可是如今再也找不到雄主孫權開基立業的恢弘氣度,只留給後人可以談論的資本,可以瞻仰的舊跡。東吳過去的輝煌氣勢,往日繁華的歌舞臺榭,都已化為滄海桑田,鬥轉星移之後,已淪落消亡。
南宋自宋高宗「衣冠南渡」以來,主和派便佔據上風,君臣滿足於草長鶯飛的江南溫暖之地,整日沉浸在「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溫柔富貴鄉裡,面對金虜在故國中原的殘暴統治,面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北方人民整日對「王師北定中原日」的翹首期盼,南宋統治者們卻混混度日,不思進取,還大肆打擊主戰派的嶽父、韓世忠等人,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詩人是多麼希望南宋朝廷能有一位像孫權一樣的英雄之主能帶領大批能人志士驅除金虜、恢復中原失地。
二、借「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來闡明詩人一個空前宏偉的偉大志向。
這個偉大志向就是開創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由南向北的統一全國之路。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歷史上的分裂混戰和南北政權對峙時期,鑑於我國獨特的三級階梯地理環境和人文氣候因素,最終掃平天下,完成統一大業的往往是北方政權,鮮有南方政權通過北伐而統一全國的例子。如戰國時期的秦滅楚、三國末年的晉滅吳、南北朝後期的隋滅陳、包括宋朝的統一天下,都是在宋太祖通過由北向南的統一戰爭來實現的。歷史上的南方政權通過北伐中原而成功統一全國的只有一次半的成功戰例。為什麼是一次半呢?因為一次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的統一戰爭,這一次辛棄疾是不可能知道的。而這半次的成功戰例說的就是「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劉裕發動的北伐戰爭。
劉裕出生於草根,奮起與毫末,不曾有顯赫的家事,沒有滿腹經綸的學問,只是一處普通街巷出身的一位農家少年,出身貧寒,憑藉自己過人的勇猛和天才的軍事才能走上戰場,他騎戰馬披鐵甲,雄赳赳,氣昂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氣壯如虎,吞滅萬裡之外的強敵,先後定江南孫恩盧循之亂、平西川譙蜀之地,滅南燕慕容超,擒後秦主姚宏,收復洛陽,克復長安,立下蓋世之奇功,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巔峰,建立了南宋帝國。即便如此,劉裕也沒有完全完成統一大業,鼎盛時期的劉裕也只是把中原王朝的兩京洛陽、長安收復了,而河北,山西和隴西涼州之地還處在異族的統治之下。
但這已經是出生南方的少年劉裕做的最好的了,出身寒門卻踽踽獨行,換來的是萬眾仰望的帝王霸業,中間的艱苦創業,血雨腥風都在時間的雲煙裡蕩然無存,他的光輝業績被記入史冊,萬古長青。辛棄疾借劉裕的典故闡述自己立足江南,收復中原,驅除金虜的偉大志向,雖然前人均沒有成功過,但在這裡詩人卻敢為天下先,要學一學氣吞萬裡如虎的英雄劉裕,收復故土,北定中原,建萬世之奇功。
三、借「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建議當政者要慎重考慮、細心籌劃北伐大業。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劉裕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雖然「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但他曾三次草率的發動對北魏的北伐戰爭,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後一次北伐,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堅定了他北伐必勝的信心。但宋文帝卻急於求成,輕啟戰端,還用自己獨創的「遙控戰術」指揮千裡之外的北伐戰場,和後來的老蔣一樣,連每一個小部隊的戰場調度都要通過遠在千裡之外的自己的批准,使戰場指揮和實際作戰嚴重脫節,結果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大舉報復性南侵,一直打到長江邊上,弄得劉宋國勢一蹶而不振。這一歷史事實,是對當時現實所提供的歷史鑑戒,提醒韓侂胄要注意吸取前人的教訓,慎重謀劃後再圖中原,不要輕啟戰端。
四、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表達了詩人對江北之地人民的民族意識逐漸喪失的擔憂。
佛狸是北魏鮮卑狼主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佛狸祠是太武帝當年大舉南侵時修建的臨時行宮,北魏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卻不知道這一典故,把他當作保護神來供奉,表達了詩人的些許無奈和感慨。
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想起了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紮在太武帝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統帥金兵強渡長江。但完顏亮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還沒有渡過長江,金國宗室完顏雍就叛變了他,在東北老家的遼陽稱帝,頓時前線軍心動搖。虞允文趁機在采石磯大敗金軍,完顏亮也被前線將士絞殺。
當時年僅23歲的辛棄疾意氣風發,對收復中原充滿希望,並奉命南下,代表北方義軍和南宋朝廷聯絡,希望抗金大業能得到朝廷的支持。辛棄疾從老家山東啟程,單槍匹馬穿越千裡敵佔區,經揚州渡長江,最終抵達臨安(杭州)。完成使命之後,他聽說義軍領袖耿京被叛徒所殺,怒髮衝冠。回到營地帶50多人怒闖數萬金兵的大營,擒獲叛徒張安國再度南下。而且,這條千裡火線,辛棄疾連著走了三趟。
辛棄疾在這裡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前,烽火揚州路,北方淪陷區的人民同仇敵愾,與異族統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形成鮮明的對比,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的人民已經安於異族的統治,竟至於對曾經的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令最痛心的事。長此以往,北方人民有可能完全忘記故國,被異族同化。辛棄疾以此正告南宋統治者,收復失土,克服中原已經刻不容緩,如果繼續拖延,等大宋子民的民族意識喪失的話,中原就收不回了。
而且,後來的史實也印證了辛棄疾的這一擔憂,崖山海戰,南宋的最後一支有生力量,正是在北方異族統治下被同化的漢族將領張弘範的主導下被消滅的。
五、借「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達了自己「烈士末年、壯心不死」,為收復河山願意戰鬥之死的愛國主義精神。
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盡忠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帶兵親臨前線。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願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詩人以廉頗自比,憂心自己有可能雖被朝廷啟用,卻不敢大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辛棄疾對當時南宋朝局內鬥不斷情況的十分擔憂,內鬥空耗國力,就怕重蹈宋文帝元嘉北伐的覆轍。後來,韓侂胄一伙人果然不能採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一次落空。
短短一首詞,辛棄疾卻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位歷史名人的典故,用典雖然多,但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更襯託了全詞的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詩人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後記:開禧北伐
果然,開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胄未作充分準備,便貿然發動北伐,史稱「開禧北伐」。宋軍兵分多路,紛紛出擊。但金軍方面早有準備,故宋軍進攻皆以失敗告終,只有一路連戰皆捷,但也無法轉變整個敗局。金軍乘勝分路南下,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被金國封為蜀王。面臨這種不利局勢,韓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金人又搬出陷害嶽飛時的老套路,提出要斬韓侂胄等主戰派,這一無理要求雖然被南宋朝廷拒絕,但宋廷內主和派卻又學習前輩秦檜開始了背地裡的陰謀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和楊皇后施展陰謀詭計,他們背著宋寧宗,在韓侂胄的上班途中像綁匪一樣先綁架了韓侂胄,然後像殺害民族英雄嶽飛一樣也將韓侂胄弄到一個秘密花園裡殺死了,開禧北伐以韓侂胄的兵敗身死而結束。
(文章為藝林話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