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何以成為辛棄疾的巔峰詞作

2021-01-15 藝林話史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豪放派詞人,其詞的藝術風格多以豪放為主,在雄壯豪邁中又不乏細膩婉約之美。既有「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沙場秋點兵」裡展現男子漢立志報國,戰場殺敵的英雄氣概,又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裡展現女性的柔情蜜意。但若論辛棄疾詞的巔峰之作,一般公認的是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明代楊慎在《詞品》中還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全詞如下圖:

這首詞的意思是:千古江山依舊在,但像吳大帝孫權那樣的雄才大略之主,卻已無處尋覓。無論繁華的舞榭歌臺,還是風流英雄的豐功偉績,總被無情的風雨吹打而去。斜陽中望見的大樹下,是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都說一代雄主劉裕曾經出生在那裡。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悍精良的北府兵,如猛虎出山一般南徵北戰,平南燕、滅後秦,好不威風。

他的兒子元嘉帝劉義隆卻有些輕率魯莽,想建立不朽戰功,卻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還記得四十三年前,我戰鬥在硝煙瀰漫的揚州路。真是不堪回首,太武帝拓跋燾曾經的行宮下,神鴉叫聲應和著喧鬧的社鼓,昔日的異族鮮卑皇帝的祠堂卻受著百姓的供奉。有誰會來尋問,廉頗將軍年紀已老,他的身體是否強健如故?

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當時的辛棄疾已經是一位六十六歲的花甲老人了,再大的雄心壯志也經不住蹉跎歲月的磨練洗禮。當時的辛棄疾已經被南宋朝廷閒置已久,就在他畢生刻克復中原、驅除金虜的志向即將破滅的前一年,他又被重新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這是因為當時朝政是由主戰派的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從表面看來,朝廷對辛棄疾似乎很重視,然而韓侂胄只不過是利用他主戰派三朝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後,一方面很感念韓侂胄的重新啟用之恩,積極布置北伐中原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朝廷內政治鬥爭的險惡,深感很難有所作為。

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宋文帝元嘉北伐的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然而,辛棄疾的意見並沒有引起韓侂胄的重視,所以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思今,心潮澎湃,於是寫下了這篇上等佳作。

這首詞為何被公認為辛棄疾的巔峰之作呢?我們今天就來解析一下它的不同凡響之處:

一、借「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抒發詩人對英雄事業的嚮往。

吳大帝孫權

東吳的雄主孫權繼承父兄的江東基業,胸懷大度、知人善用,在手下一幫能臣武將的輔佐下成就了江東霸業,將疆域拓展整個長江以南,三峽以東。讓雄才大略的曹操不得不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慨嘆。可是如今再也找不到雄主孫權開基立業的恢弘氣度,只留給後人可以談論的資本,可以瞻仰的舊跡。東吳過去的輝煌氣勢,往日繁華的歌舞臺榭,都已化為滄海桑田,鬥轉星移之後,已淪落消亡。

南宋自宋高宗「衣冠南渡」以來,主和派便佔據上風,君臣滿足於草長鶯飛的江南溫暖之地,整日沉浸在「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溫柔富貴鄉裡,面對金虜在故國中原的殘暴統治,面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北方人民整日對「王師北定中原日」的翹首期盼,南宋統治者們卻混混度日,不思進取,還大肆打擊主戰派的嶽父、韓世忠等人,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詩人是多麼希望南宋朝廷能有一位像孫權一樣的英雄之主能帶領大批能人志士驅除金虜、恢復中原失地。

二、借「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來闡明詩人一個空前宏偉的偉大志向。

這個偉大志向就是開創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由南向北的統一全國之路。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歷史上的分裂混戰和南北政權對峙時期,鑑於我國獨特的三級階梯地理環境和人文氣候因素,最終掃平天下,完成統一大業的往往是北方政權,鮮有南方政權通過北伐而統一全國的例子。如戰國時期的秦滅楚、三國末年的晉滅吳、南北朝後期的隋滅陳、包括宋朝的統一天下,都是在宋太祖通過由北向南的統一戰爭來實現的。歷史上的南方政權通過北伐中原而成功統一全國的只有一次半的成功戰例。為什麼是一次半呢?因為一次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的統一戰爭,這一次辛棄疾是不可能知道的。而這半次的成功戰例說的就是「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劉裕發動的北伐戰爭。

劉裕出生於草根,奮起與毫末,不曾有顯赫的家事,沒有滿腹經綸的學問,只是一處普通街巷出身的一位農家少年,出身貧寒,憑藉自己過人的勇猛和天才的軍事才能走上戰場,他騎戰馬披鐵甲,雄赳赳,氣昂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氣壯如虎,吞滅萬裡之外的強敵,先後定江南孫恩盧循之亂、平西川譙蜀之地,滅南燕慕容超,擒後秦主姚宏,收復洛陽,克復長安,立下蓋世之奇功,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巔峰,建立了南宋帝國。即便如此,劉裕也沒有完全完成統一大業,鼎盛時期的劉裕也只是把中原王朝的兩京洛陽、長安收復了,而河北,山西和隴西涼州之地還處在異族的統治之下。

但這已經是出生南方的少年劉裕做的最好的了,出身寒門卻踽踽獨行,換來的是萬眾仰望的帝王霸業,中間的艱苦創業,血雨腥風都在時間的雲煙裡蕩然無存,他的光輝業績被記入史冊,萬古長青。辛棄疾借劉裕的典故闡述自己立足江南,收復中原,驅除金虜的偉大志向,雖然前人均沒有成功過,但在這裡詩人卻敢為天下先,要學一學氣吞萬裡如虎的英雄劉裕,收復故土,北定中原,建萬世之奇功。

三、借「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建議當政者要慎重考慮、細心籌劃北伐大業。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劉裕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雖然「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但他曾三次草率的發動對北魏的北伐戰爭,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後一次北伐,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堅定了他北伐必勝的信心。但宋文帝卻急於求成,輕啟戰端,還用自己獨創的「遙控戰術」指揮千裡之外的北伐戰場,和後來的老蔣一樣,連每一個小部隊的戰場調度都要通過遠在千裡之外的自己的批准,使戰場指揮和實際作戰嚴重脫節,結果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大舉報復性南侵,一直打到長江邊上,弄得劉宋國勢一蹶而不振。這一歷史事實,是對當時現實所提供的歷史鑑戒,提醒韓侂胄要注意吸取前人的教訓,慎重謀劃後再圖中原,不要輕啟戰端。

四、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表達了詩人對江北之地人民的民族意識逐漸喪失的擔憂。

佛狸是北魏鮮卑狼主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佛狸祠是太武帝當年大舉南侵時修建的臨時行宮,北魏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卻不知道這一典故,把他當作保護神來供奉,表達了詩人的些許無奈和感慨。

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想起了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紮在太武帝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統帥金兵強渡長江。但完顏亮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還沒有渡過長江,金國宗室完顏雍就叛變了他,在東北老家的遼陽稱帝,頓時前線軍心動搖。虞允文趁機在采石磯大敗金軍,完顏亮也被前線將士絞殺。

當時年僅23歲的辛棄疾意氣風發,對收復中原充滿希望,並奉命南下,代表北方義軍和南宋朝廷聯絡,希望抗金大業能得到朝廷的支持。辛棄疾從老家山東啟程,單槍匹馬穿越千裡敵佔區,經揚州渡長江,最終抵達臨安(杭州)。完成使命之後,他聽說義軍領袖耿京被叛徒所殺,怒髮衝冠。回到營地帶50多人怒闖數萬金兵的大營,擒獲叛徒張安國再度南下。而且,這條千裡火線,辛棄疾連著走了三趟。

辛棄疾在這裡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前,烽火揚州路,北方淪陷區的人民同仇敵愾,與異族統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形成鮮明的對比,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的人民已經安於異族的統治,竟至於對曾經的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令最痛心的事。長此以往,北方人民有可能完全忘記故國,被異族同化。辛棄疾以此正告南宋統治者,收復失土,克服中原已經刻不容緩,如果繼續拖延,等大宋子民的民族意識喪失的話,中原就收不回了。

而且,後來的史實也印證了辛棄疾的這一擔憂,崖山海戰,南宋的最後一支有生力量,正是在北方異族統治下被同化的漢族將領張弘範的主導下被消滅的。

五、借「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達了自己「烈士末年、壯心不死」,為收復河山願意戰鬥之死的愛國主義精神。

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盡忠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帶兵親臨前線。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願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詩人以廉頗自比,憂心自己有可能雖被朝廷啟用,卻不敢大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辛棄疾對當時南宋朝局內鬥不斷情況的十分擔憂,內鬥空耗國力,就怕重蹈宋文帝元嘉北伐的覆轍。後來,韓侂胄一伙人果然不能採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一次落空。

短短一首詞,辛棄疾卻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位歷史名人的典故,用典雖然多,但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更襯託了全詞的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詩人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後記:開禧北伐

果然,開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胄未作充分準備,便貿然發動北伐,史稱「開禧北伐」。宋軍兵分多路,紛紛出擊。但金軍方面早有準備,故宋軍進攻皆以失敗告終,只有一路連戰皆捷,但也無法轉變整個敗局。金軍乘勝分路南下,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被金國封為蜀王。面臨這種不利局勢,韓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金人又搬出陷害嶽飛時的老套路,提出要斬韓侂胄等主戰派,這一無理要求雖然被南宋朝廷拒絕,但宋廷內主和派卻又學習前輩秦檜開始了背地裡的陰謀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和楊皇后施展陰謀詭計,他們背著宋寧宗,在韓侂胄的上班途中像綁匪一樣先綁架了韓侂胄,然後像殺害民族英雄嶽飛一樣也將韓侂胄弄到一個秘密花園裡殺死了,開禧北伐以韓侂胄的兵敗身死而結束。

(文章為藝林話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圖片來自網絡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說宋詞之三十四:品讀辛棄疾之《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請鑑賞辛棄疾滿滿家國情懷的詞《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也為自己鼓鼓勁: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我登上鎮江(京口)北固亭,眺望長江北岸,還清楚記得揚州當年戰火連天的情景。往事不堪回首,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的祠堂香火很盛,祠堂的烏鴉啄著祭品,祭祀擂著大鼓。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還能吃飯嗎?此詞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當時,辛棄疾當時已66歲。
  • 讀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感受詩人沉重悲憤的感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這首詞是詞人辛棄疾於六十六歲那年寫下的。那是辛棄疾正在擔任鎮江知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辛棄疾的詞多為豪放不羈,開拓了對詞的思想境界,曾經對辛棄疾來說的那些難熬的苦難日子,都成了他筆下的詩和遠方。
  •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閱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宋詞中的經典名篇,出自於「豪放並蒂、壯美曠達雙士」的蘇軾和辛棄疾之手,兩詞氣勢恢宏,同屬豪放詞,均借懷古而抒情。有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望遠,懷古憶昔,幾多感慨存諸心中,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的不朽傑作。 從《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的寫作背景來看,兩位詞人當時都仕途不如意,都空懷一腔抱負滿腹才情不能施展,處於人生低谷期。
  • 高二語文必修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理解性默寫填空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 2021高考備考:必背古詩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知識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作者登高遠望,表達對孫權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的景仰和對英雄被歷史的塵埃淹沒的感嘆的句子是「 ,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以「 , 」一句寫當年的遺蹟還在,英雄人物卻早已隨著歲月的流逝風消雲散。
  • 胡維平草書作品 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解讀南宋愛國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笑人間萬事
    初認識辛棄疾,還是在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的古詩詞見到的辛棄疾,背著他寫的那幾句膾炙人口的古詩詞,最熟悉莫不過是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詩詞中處處透露出辛棄疾的不得志,壯志難酬。面對著屬於自己的家鄉被別人佔領,化悲憤為文字,用自己的才華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卻不想辛棄疾的作品,成為了古詩詞中的佼佼者,被後人所銘記和研究學習。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 高宗的主和政策,讓辛棄疾在悲痛寫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高宗的主和政策,讓辛棄疾在悲痛寫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義端和尚以為有了投靠金兵的資本,便乘耿京疏忽之際,偷了他的大印,連夜逃向金兵駐地。耿京發現後,非常憤怒,因為這和尚是辛棄疾引薦的,就想殺掉辛棄疾。辛棄疾也很氣憤,當時南耿京表示了自己的立場,並且希望耿京能給他3天期限,讓他追捕義端;如果捉不到義端,他情願接受耿京的處分。
  •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裡的寄奴、元嘉、佛狸都是誰?
    南宋詩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極為著名。尤其是那句「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更成千古名句。但這首詞裡涉及到的人物相當之多,有孫仲謀、寄奴、元嘉、廉頗。還有一位,不看注釋估計讀者都不知道這其實指的是一歷史人物:佛狸。大家對孫仲謀和廉頗二位是耳熟能詳,但剩下幾位則鮮為人知。
  • 江南文脈|詩詞篇 25 辛棄疾《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懷古》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 古詩《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當年的英雄人物一去不復返
    宋代的詞人辛棄疾便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寫過一首感慨萬千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 深度品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1204年,辛棄疾就任鎮江知府。鎮江,在歷史上向來是英雄的建功立業之地。但在此時,成了南宋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所以每當辛棄疾登上鎮江的北固亭時,常常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吟詩作詞。而我們今天最為熟知的有兩首,一首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注 釋 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 寄奴:南朝皇帝劉裕小名,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仲謀,即指三國時代吳國國主孫權,他繼承父兄基業,西拒黃祖,北抗曹操,戰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後遷都建康,稱霸江東,為世人公認的一代英雄豪傑,辛棄疾對孫權很是佩服。 此後作者由京口這一歷史名城聯想到與京口有關的歷史英雄孫權與劉裕,以此順勢寫來,自然流暢,含蓄蘊藉,表達了時光流逝、歲月不居給作者帶來的無限悵惘的感受。
  • 辛棄疾的英雄情懷,在京口北固亭盡顯,還有那報國無門的詠嘆
    宋詞是我最喜歡的古代文體,其中不少名篇都非常熱愛,其中有一首堪稱豪放派的巔峰之作,一直在心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在南宋投降派佔主流的政治氛圍中, 儘管辛棄疾滿腹經綸、熱情如火,但他想要「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機遇卻幾近於零 。夢繞魂牽的北伐中原的恢復之念,註定了辛棄疾要成為歷史和國家的殉道者 。宋朝在接連不斷的內憂外患之中窩窩囊囊地苟活了 300年,只逼出了一批又一批以失敗而告終的英雄 。建功立業、恢復故土對辛棄疾來說,乃是一場仲夏夜之夢。
  • 古詩文101:九年級下冊,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宋]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京口,今江蘇鎮江。北固亭,在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下臨長江。②〔神州〕中原地區。③〔年少萬兜鍪(móu)〕指孫權年輕時就統率千軍萬馬。兜鍪,古代作戰時兵士所戴的頭盜。這裡指代士兵。④〔坐斷〕佔據。⑤〔曹劉〕指曹操與劉備。
  • 你還沒去過北固亭?辛棄疾都去了兩次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詞人,出生於金國佔領區,年輕時抗金歸宋,畢生力圖恢復中原,但因受朝廷主和派壓制,中年以後長期賦閒。從北側江面仰望北固山《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創作於鎮江任職期間,並且用了5個典故,活生生的一本歷史教科書。
  • 讀解中華古詩詞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上)
    作者:張老師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首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記得在高中時,就在語文書上學過,也曾經跟老師和同學們,為這首詩詞發生過激烈的爭論,如今想來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在讀古詩詞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當成是一張白紙,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不了解的典故可以查資料,千萬不要被語文老師所介紹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給自己造成了先入成見,尤其是關於作者內心思想的先入之見。
  • 古詩詞鑑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宋」辛棄疾
    衝關品鑑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南宋】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它與稼軒同時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鬱頓挫,同是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為千古絕唱,亦可見辛棄疾豐富多彩之大手筆也。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少時不知其意,如今再讀已淚流滿面
    辛棄疾被稱為「人中之虎,詞中之龍」。青年時參與起義軍,後歸順南宋,可惜壯志未酬,只能寄情與詞作之中。辛棄疾一生主張恢復國家統一,所以好多作品都書寫了愛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