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超市,發現今年的新玉米已經上市了,宋朝楊公遠作詩有云:「桂薪玉米轉煎熬,口體區區不勝勞。「是說,剛摘下來的鮮玉米,熬成粥之後十分的好喝,但是這裡的「玉米」是否是我們現在認知的玉米眾說紛紜,因為有史記載的是玉米是在明朝才引入到中國的。
玉米在美洲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墨西哥地區,有一個文化現象就是——玉米崇拜,就和中國的「茶、酒」文化一樣,得到了升華,玉米在這裡,不僅僅只是一種食物,而是被推上了神物的地位,在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傳說。
特拉洛克是古時候墨西哥的雨神,可以說是墨西哥的「蕭敬騰」,要知道,在古代農業經濟中,雨水在農業中可以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掌管著雨季和旱季,直接掌控了農業的命脈,這個被當地人崇敬的神也被叫做「玉米神」,由此可見,玉米在當地人心中崇高的地位。
中國有女媧造人說,那麼當時的墨西哥流傳的便是玉米造人說了,當地人認為人是由玉米創造出來的,創造出來的人類也叫做「玉米人」,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墨西哥的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他的代表作品《太陽石》中寫道:「你的玉米裙在飄舞歌唱,你水晶的裙子,水的裙子…「裡面也是把玉米和人類融合在一起。
那麼就是這麼的神奇玉米,是怎麼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呢?說到玉米的引入,不得不說的就是哥倫布了,就是那個歷史書上發現了新大陸的哥倫布,在15世紀末,哥倫布在美洲發現了玉米的存在並帶回歐洲,並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和食用。
在16世紀的時候,玉米正式傳入中國,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誌》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書中稱玉米為「玉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其葉苗俱似蜀黍而肥短。「這裡的「玉蜀黍」中蜀黍,並不是現在網絡用語叔叔的意思,而是玉米。
玉米傳入中國後,也是受到大家的歡迎,並且廣泛種植,到現在,玉米也是我國年產量位居第二重要的農作物。記得小時候,常聽姥姥輩的人講他們那時候是怎麼靠玉米面窩窩頭生存下來的,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玉米作為粗糧也是滿足人們營養的重要口糧。
現在鮮玉米已經陸續上市,鮮玉米除了熬粥還有一個最原汁原味的吃法,那就是水煮了。水煮玉米,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玉米原始的味道,香甜軟糯,記得小時候吃水煮玉米都是一顆一顆玉米粒兒的掰下來吃,現在都是抱著玉米棒大口大口地啃,倒是沒有小時候的童趣了。
別小看水煮玉米,挑選好食材、水溫等都要控制好,煮出來的玉米也會更加香甜,一起來看下吧。
食材挑選時間:
首先要在食材上下功夫,挑選出鮮嫩的玉米更事倍功半,現在超市裡的玉米有些用扒開了皮,直接用保鮮膜包裝,這樣我們可以看得更直觀,直接選擇顆粒緊密飽滿的即可,但是市場上有些帶著葉子的我們應該這麼挑選呢?
1、看外觀:先看玉米葉子,新鮮的玉米葉子顏色鮮綠,如果葉子顏色發黃,可能存放時間稍微久一些,玉米的水分含量就會比較小了。
2、用手摸:稍微扒開上面的玉米葉,這個很多攤主都是允許的,看看上面的玉米粒是否飽滿,用手指輕輕按壓一下玉米粒,含水量高的玉米粒會更有彈性一些。
【水煮玉米做法】
【主材】:玉米
【調料】:食用鹽
————做法步驟————
1、把玉米扒掉外面的葉子,保留2層最裡面的葉子包裹著玉米,然後把玉米放到清水中浸泡10分鐘;
小貼士:這樣做可以讓玉米補充水分,因為從摘下來到運輸到市場上需要一定的時間,水分稍微會有些流失,補充好水分會讓玉米口感更加糯糯的。
2、然後把浸泡的玉米撈出放入鍋中開始煮,記得一定要是冷水下鍋,然後加入少量的食用鹽;
小貼士:冷水下鍋不僅可以讓玉米熟得更快一些,同時也可以讓玉米慢慢適應溫度的變化,受熱更加均勻,如果玉米直接放入沸水中煮,剛才下鍋的玉米表皮就會迅速的受熱變熟,口感上會偏老,加入食用鹽可以讓煮出來的玉米香香軟軟。
3、煮上15分鐘左右,香噴噴、軟糯糯的玉米就可以出鍋了,用筷子串上,就可以開吃啦~
小貼士:煮的時間僅供參考,實際時間和火候大小、鍋的受熱程度、玉米的新鮮度有關係,可以使用筷子輕輕戳一下玉米粒,戳進去沒有濺出來汁水就是熟了,也可以看下玉米的顏色,下鍋的時候是淺黃色,煮熟之後玉米粒的顏色就是深黃色了。
結語
玉米新上市,可以趕緊買來嘗鮮了,簡簡單單的水煮玉米,營養價值豐富,口感軟糯香甜,鮮嫩多汁,一口下去,玉米的感覺在齒間綿綿的展開,最偏愛的就是這一口感覺了。
以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互相溝通交流,如果內容對你有幫助的話,來給我點個讚吧~
感謝大家聽我絮絮叨叨,我是熱愛美食熱愛記錄生活的荔枝,內容為原創,未經授權禁止搬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