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
□在讀博士生,廣州
讓我們試著回答一份試卷:以格言體陳述自己對人文、大學、博雅教育、科學、啟蒙、青春、革命、宗教等詞語的感悟;用連線來體現自己對戊戌變法、《新青年》創刊、王國維自沉、魯迅逝世等歷史事件及其發生年份的記憶;在關於「人與自我」、「人與人」的部分,思考「『圓滑』是一種虛偽的人生態度或處世方式嗎」、「你對『善意的謊言』怎麼看」等問題;在關於「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部分,回答「結合電影《雙城記》談談你對底層憤怒與法國大革命的複雜關係」、「應該優先保護走私熊貓的人的生命還是熊貓的生命」等問題;在「人與國家」部分,寫出自己認為是「國恥日」的日期,並說明理由。
這些讓人耳目一新的形式與內容都來自汕頭大學2006年至2007年「大學人文」課程的試卷。這試卷僅僅只是《大學人文講義》的附錄;或者說,它們僅僅是從「師生互動」、「自我教育」、「考核方式」等側面呈現了「大學人文基礎課」在汕頭大學所生發的課程效應。至於《大學人文講義》的正文,則可以說是忠實地記錄了從2006年起夏中義教授組織其他五名國內著名的人文教授共同在汕頭「空降」教學的實驗全過程:精神成人與大學生及無邊消費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從人生境界到日常生活;青春、性愛、婚姻;自我實現;直面困境的生存勇氣;人權及其歷史記憶;民主和憲政;儒教與基督教比較;由思考獲取道德生活;站在失敗者這一邊;科學精神的純淨氣質;環保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在我國大學人文教育的缺失與重建日益成為眾所關注的話題時,這顯然是一本集思想性理念讀物、學識性概念讀物與常識性交流讀物於一身的與眾不同的講義、筆記與教程。
以「消費主義與大學生」一節為例。在分析了底層平民曾經不用「消費」這個詞後,讀者已能逐漸認識到在商業廣告包裝下膨脹起來的消費主義其實是一種負面的思潮,讓人把日常消費水準是否高檔看成是生命格局中的第一目標,由此誘發的無邊無際、無法遏制的欲望更是觸目驚心。當消費主義孳生出實用主義的價值心理定勢,當貧困使人對大學失去想像,我們更有必要探討什麼是大學的理想與理想的大學。如果讀者明白真的大學文化指向的不是物質欲望與滿足,而是每個學生的靈魂成長,也就會自然明白為什麼「消費主義問題委實是一個與每位同學的生命選擇有關聯的真命題」。事實上,書中對每一個論題的起承轉合都基本做到了角度新穎、內容充實、韻味深長,能讓讀者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主動地思考:到底什麼樣的大學人文教育方式與內涵才值得我們去傳承?到底什麼樣的教育理想、自由精神、價值積澱、社會關懷、公民意識才值得我們去學習?
德國著名教育家威廉·馮·洪堡曾這樣強調大學的靈魂在於學術自由———「高校的生存條件是孤寂與自由」,「惟有通過對學術的研究,與科學的交道,對整體世界的反思,才能排演出最優秀的人才」。須知歐美大學人文傳統的深厚底蘊與完整傳承早已內化和體現在其孑然獨立、學術自由與科學精神之中,這絕非某些人文、歷史、文化傳統已被迫斷裂或對外界充耳不聞的國家和地區所能理解,因為他們熟識的往往只是被體制收編、喪失了獨立精神與創新活力的偽知識,只是在資本與權力合謀、民間智慧受限的商業氛圍中成為犧牲品的偽學術。
正如本書講者之一尤西林教授所說,「大學是現代人文精神制度性建設和生產的母體」。好的大學本來就應該是在對知識原理的追求和對道義價值的堅守這兩個基本方面培養大學生,而這又恰好構成了知識分子的基本品質。但當大學本身成為權力主導下盲目擴張的受害者和自我膨脹的怪物,當大量本來只夠格稱為專業學校的機構洋洋得意地宣揚自己的本科身份,當原本可以專心鑽研學問、努力自我實現的學生和大學教授被迫成為大專生和技能師傅,大學精神的載體終於蕩然無存;當一個低端的人才市場迫使絕大多數的人面臨重複性的、機械性的、高度專業化的、泯滅人性的就業壓力,當這種壓力制約了大學生的自由、尊嚴、好奇心與興趣,那些本應在相對超脫的環境中繼續培養的人格和學術品格也終於只能成為空中樓閣。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種種所謂「大學」其實已經與值得學生驕傲的大學教育漸行漸遠;而在扭曲的高等教育環境下,真正的大學人文教育之關鍵其實並不在於在學校裡教給學生什麼,而是在於讓學生們在未來離開校園後還能繼續學會堅持什麼、相信什麼、追尋什麼、懷疑什麼,還能保持著某種獨立的、自由的、批判的、創造的精神規範。
因此,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婉瑩教授在本書序言《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新聞人》中的殷切期望也才更顯可貴:人文基礎課程,是文史哲的入門,旨在蕩滌學生心靈,觸動其精神內核,拓展其思想境界;而年輕人真正的成長,是讓「精神成人」成為自我的內化和提升。不知道有多少成年人能無愧地宣稱自己具有「一個正直、平衡的現代人的精神基礎」,但在權威旁落、英雄失寵、小丑登臺、靈魂缺席、肉體狂歡的時代裡,當純潔和天真沒有成形的孩子們在歧路上找不到方向時惶然張望、面對激烈變故時無所適從,我們很有必要讓他們誠實地面對過去的篇章,讓他們擁有懂得了愛的心情,讓他們沿著自己的人生走下去,從十八歲一直到二十二歲,從二十二歲直到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涉及的「大學人文基礎課」的前身其實是汕頭大學的新聞人文基礎課程。如果說美國的法學院只招收已取得非法學本科學位的學生,是為了以此保證學生對旨在調整和規範社會關係的法學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那麼旨在記錄和反映社會關係的新聞學科要求其學生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修養也自不為過。何況新聞道德歸根結底也正是做人的道德,而記者這一與公共精神天然結合的職業更是要求未來的業者在接受職業技術訓練的同時,懷有對真、善、美和良好職業道德的景仰與尊崇,以及對從社會傳統中自然生長出來的規則的自覺遵守與服從。這無一不是大學人文教育的要義所在。
好的人文教育,應該是我們從身邊點滴小事、境遇與信息中獲得的生活經歷、生命體驗和精神力量,是我們的個體尊嚴、社會契約、民族認同所在,是我們當下所容身的世界的合理性、法統性與公正性的題中之義。從這個角度說,閱讀《大學人文講義》這樣好的大學人文教育讀物,不僅僅是因為你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一位合格的新聞從業人員、一個合格的成年人,更是因為你想成為一名真正的知識分子、一位真正的公民、一個真正將人類歷史進步的價值譜系內化為自身德性的「精神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