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我認知是否堅定?

2020-12-20 美媽陳小泉

寫微博以來,我逐漸從一個幻象中醒過來:他人隔著屏幕對我的「喜歡」或「討厭」,更多的是一種投射。我其實是一個被投射的對象,承接了他人的內心情緒。

人都是有自戀情結的,或多或少而已。大多數人本質上其實只真正喜歡自己。很多情況下,我們被一個人吸引,很可能是我們在這個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我把自己的喜怒哀懼投射到了對方身上。

這就有點類似閱讀的療愈力。讀和自己境況類似的真實故事、人物傳記,看人家是怎麼走出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反覆看反覆讀?因為一遍又一遍地讀,我們會把自己的情緒和主人公的體驗交互在一起,然後看對方走了出來,就會覺得自己仿佛從中也獲得了能量,終有一天也會走出當前的困境。

其實,被並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喜歡」或「討厭」,是有代價的。如果自我認知不夠堅實,我承接了這種投射,把幻象當作真相,我的能量和對方的投射能量發生交互,我會困惑甚至痛苦。我可能會根據他人的投射,改變原有的自洽行為,為獲得他人的喜歡,或免於被他人討厭,而放棄一部分自我。

別人怎麼看待或投射我們,是別人的功課,但如果這份「喜歡」或「討厭」影響我們內在的自我評價,且給我們帶來了痛苦,那這就是我們的功課。若能藉由這份心理上的痛苦來向內看(很多從小的「乖寶寶」會極為清晰地經歷這份痛苦),這其實是自我修行的一個重大契機。

隨著自我認知逐漸堅實,如果不再期待通過他人的反饋來完成自我確信,如果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能知道:別人覺得我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別人的「內部體系」決定的,跟我本人是什麼樣的,沒有關係。而我是什麼樣的,只有我自己清楚地知道。那就沒有人能撼動我的感受,沒有人能攪動我的自我價值感——這份堅定的自我確信,會讓我繼續做自己,並繼續前進。

別人對你的評價會撼動你的感受嗎?你的自我認知堅定否?

推薦閱讀:

1、你好了,他就不必一生背負拯救你的妄念,就可以安心發展他自己了!

2、真正享受到自由的生命,會發展成什麼樣?

3、財富到底靠什麼來傳承?

4、人生課題的轉換

商業合作

預約諮詢

請添加微信號|coolzhao911

新浪微博|@美媽陳小泉

相關焦點

  • 情商|你對自我的認知和別人對你的評價是否重疊?
    所以,在情商這門課中,對自我的認知和學習內省變成了非常重要的必修課。# 自我認知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外界對他的評價存在過大的差異,就會導致兩者之間的聯繫失去了平衡。舉個例子,在你對自我的認知中,你是一名英雄,非常鋼鐵正義,但是在別人眼中卻認為你假正經,中二病。
  • 堅定果敢自信地表達自我assertiveness ▎學會自我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堅定果敢自信的表達assertiveness」同時也意味著尊重他人地想法、感受以及信仰。那些「堅定果敢自信的表達assertiveness」的個體會同時尊重別人的想法、感受以及信仰,這是一種重要的人際交往技能。在與他人交流時(無論是在家或工作場合,與上司、顧客或同事),「堅定果敢自信的表達assertiveness」可以能幫助你清楚、公開、合理地表達自我,但也不會損害別人的權益。
  • 自我認知的大智慧
    提升自我認知的「動靜」之道 在我看來,準確了解自己是一種「靜態」的自我認知,而我們還可以做一些「動態」的努力,通過不同方式提升自我認知。作為領導者,提升自我認知能做到更好的「自知」,進而能更好地做到了解他人、認知世界。 要「避短」,更要懂得「揚長」 無疑,在準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改變,是自我認知的最直接的應用。人常言「揚長避短」。
  • 觀點|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更配哦
    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更配無論以後要不要考研,最終大家都要面對就業。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什麼值得做這些自我認知的內容十分必要,但自我認知離開了職業認知,離開了什麼樣的準入門檻、什麼樣的工作內容、什麼樣的職業發展這些內容,自我認知的獨角戲好像也唱不起來。想做的事情社會有需求嗎?
  • 從迷茫到成功,如何自我認知?
    你是否會常常感到迷茫?你是否會經常感到空虛?你是否會經常對自己不滿意,感到自卑?你是否會經常覺得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你是否會覺得自己不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和生活?這些都是自我認知缺失或者錯誤的問題,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和諧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甚至自己與整個社會的關係。成功人的都是不斷在尋找自我,調整自我,自我實現的艱難道路上前進的人。尼採曾經說過,聰明的人只要能夠認識自己,就什麼也不會失去。自我認知能力絕對算得上是21世紀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PESA情感課程 在自我認知中收穫肯定,在愛與堅定中收穫成長!
    在新府學雲課堂的PESA情感課程中,老師以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為出發點,幫助和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和緊密的情感聯結,並從中獲得歸屬感,同時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能力。讓我們走進北京市新府學外國語學校7年級的孩子們,看看他們的故事,聽聽他們的觀點,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收穫不同的理解。許久未見,卻感受到了孩子們的成長!
  • 其實你可以說「不」|什麼是「自我堅定」(Assertiveness)?
    與拒絕有關的概念:自我堅定自我堅定(assertiveness)是指:能夠冷靜而正面地去堅持自己的觀點,維護自己的權益;既不具有攻擊性,不威脅其他人的利益;也不被動服從他人,放棄自己的立場。具備「自我堅定」的人,是自信的,但不是自以為是的。
  • 今日訪談第一期之自我認知
    並且保持著一個穩定且持續的認知2.這個認同會改變嗎?答:這個認知並非一成不變,但是大的改變一般發生在遇到人生的重大轉折的過程中3.如何完成自我認同?答:在不同的嘗試和選擇中,認識和了解真實的自己。在各種的情境中,辨別屬於自己的情緒、認知、體驗和思考、自己真正的期許和選擇4.自我認同的價值是什麼?答:自我認同是我們進行人生關鍵選擇的基礎。我們在面對未來的各種抉擇或者態度時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自我認同,往往會做出很多並不有利於我們的未來發展的選擇,並且常常會感到後悔。
  • 逆襲之路就是從自我認知開始的!五大維度刷新你的認知
    有夢想的人比只被為錢驅動的人眼神要堅定的多!通過以上兩個小例,我們發現我們一始終被自己以外的事物、人、環境所影響。大部分人一直忙於了解世界,忙於生計,從來沒有想過是否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的了解自己,探索自己。
  • 自我提升的秘密:你的認知體系決定了你的成長空間!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在36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到他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焦慮油然而生,他強烈地意識到不能這樣下去,他必須改變,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他慢慢改變自己的方法和路徑,最終實現自我改變,寫下《認知覺醒》,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此書找出自我改變的方法和路徑。
  • 結構化面試:如何作答自我認知類題目
    結構化面試:如何作答自我認知類題目由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結構化面試,2021京考結構化面試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創業與否,依託於你是否有強大的認知能力!
    2019年,是機遇與風險並存的一年,創業與否,依託於你是否有強大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對創業成功與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元認知能力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說,是個人對自己認知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
  • 關於升級自我認知思維軟體
    心理學裡,這叫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你在炒股,除了研究市場環境,一家公司的經營狀況之外——這是現實,你最好了解一下人們是怎麼想的,市場的情緒如何,這家公司經營得好,但是大家相不相信它經營得好?——這些不是沒有用的東西。大家相信什麼,很可能就會發生什麼。你的想法可以影響甚至是決定現實。那麼想法是如何影響甚至決定現實的呢?
  • 心理:自我篇,你是否成為了時光中最理想的樣子?
    自我又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生理狀態、社會與人際狀態的認知。你是否成為了那獨一無二的自我!!!嘿嘿,每張配圖都很有意思。你需要去想想未來時光中你的自我樣子麼?這麼多年過去,你是否成為了你想像中的樣子?
  • 王一博是一個低調,有自己的思想和認知的聰明人,眼神很堅定
    王一博是一個低調,有自己的思想和認知的聰明人,眼神很堅定一博知世故,但不願世故。他本可以世故,圓滑,迎合,不拒絕,但他不。怎樣在做自己的同時又不讓別人不適,怎樣在不迎合的同時又不讓別人尷尬,一博做出了榜樣。
  • 元認知訓練營系列專題(2)自我認知,發現內心深處的自己
    我們已經明白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而自我認知則是元認知中最難以突破的難點。人們往往對自我的認知普遍高於真實的那個自我,又或者對於自我的認知過於卑微。過於自信,過於自卑都不是真實的那個自我,這往往讓我們在現實社會中,無法準確的找準自己的定位,或激進、或保守、或衝動、或軟弱,從而導致我們錯過很多正確的選擇。
  • 意識表現和自我認知
    考慮到人類大腦已經進化和正在進化的方式,意識很有可能同樣具有漸進性意識的一個普羅大眾的意思就是自我認知,但是,它是否充分描述了意識的真實本質呢?嬰兒,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他們的自我認知都是不同的,甚至那些活著的和去世的,他們也擁有非常不同的意識狀態。
  • 《一個人的朝聖》:我就是「鏡中人」,直到走向「自我認知」之路
    為了寄回信他一個路口又一個路口找郵箱,就這樣踏上了一條毫無準備的旅程,忐忑卻從未如此堅定。這個故事,以一場87天627英裡的旅程為明線展開的。但我們隨著哈羅德一點點的回憶,窺視到他的人生之所以呈現孤獨無助、懦弱蒼白的真相。哈羅德從小「自我認知」就是有偏差的,他總是像第一次站在鏡子前面的嬰兒,透過「他者」的認知反饋,得到自己是個失敗而懦弱者的事實。
  • 結構化中的「自我認知」
    結構化中的「自我認知」 http://liaoning.hteacher.net 2017-04-17 15:34 遼寧教師資格證 [您的教師考試網]  深度剖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