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更配哦

2020-12-17 劉老師聊就業

聊聊今天的課堂互動

今天的就業課講職業認知,在互動環節上劉老師請小夥伴們分享一下自己熟悉或希望的工作,參與互動的同學講到了公務員、戰地記者、水利局工作人員、遊樂場工作人員。這些都很好,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公務員,因為每次這樣的課堂互動上有兩份工作最容易出現,就是公務員和教師,好像天下除了這兩份工作就沒有其他工作了,很多比賽或者職業規劃作業中小夥伴們的目標職業也多是公務員或教師。其實對咱們科大的畢業生來說,進入公務員和教師崗位的比例很低。既然比例低,劉老師就不建議小夥伴們迷戀這兩份工作。

今天的第一份意外收穫是一位男生分享水利局的工作,他講到了進入的條件、工作的內容、發展的方向,雖然每個方面都是從他父親單位獲得的淺顯內容,但劉老師覺得這已經是最精彩的分享了,因為第一他拋棄了對如公務員、教師此類傳統意義好工作的迷戀;第二他的分享是從親屬現實工作中得到的一手資料;第三他從專業角度對未來工作進行了考量,因為劉老師上課的班級是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

今天的第二份意外收穫是兩位同學關於培訓機構和遊樂場工作的分享,讓大家知道跨專業就業不是那麼不堪。總之,為今天參與課堂互動的小夥伴點讚,你們讓劉老師長了見識。

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更配

無論以後要不要考研,最終大家都要面對就業。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什麼值得做這些自我認知的內容十分必要,但自我認知離開了職業認知,離開了什麼樣的準入門檻、什麼樣的工作內容、什麼樣的職業發展這些內容,自我認知的獨角戲好像也唱不起來。想做的事情社會有需求嗎?能做的事情有機會做嗎?適合做的事情哪裡去找?認為值得做的事情有奔頭嗎?如果把職業認知的問號和自我認知交織在一起,自我認識那指點江山的底氣可能就不一定那麼足了。所以,小夥伴們,劉老師建議大家除了認清自我以外還要在認清職場上下點功夫,最簡單的,自己想一下,除了公務員、教師之外,你還能列舉出那些你可能從事的工作?列舉出這些工作後你能說出這些工作的典型單位、招聘條件、工作環境、工作內容、職業發展等內容嗎?如果不能,那請在職業認知上補點課吧。

怎麼補職業認知的課

除了查閱資料外劉老師建議小夥伴們通過職業生涯人物訪談的辦法補職業認知的課。劉老師個人建議尋找從事自己目標職業的處於職場初入期、職業成長期、職業成功期的3個典型職業生涯人物來訪談,這可能會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中自己近期、中期、遠期目標設定、路徑規劃有幫助。訪談什麼呢?談工作性質、工作環境、所需教育培訓、所需資格技巧和能力、薪資福利、工作時間、職業發展、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當前工作等等。談完了做什麼?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加工,綜合分析訪談內容取捨、吸收、借鑑。

當然,除了職業生涯人物訪談外劉老師也建議小夥伴們通過實習實踐來增強職業認知。如果有機會到用人單位實習實踐,劉老師是強烈建議小夥伴們去的。通過實習實踐,你無非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喜歡這份工作,堅定了自己在這樣的單位工作的意願;要麼不喜歡這份工作,對此類單位老死不相往來。無論是那種情況,對自己都是收穫。喜歡了,可以近水樓臺,把實習實踐變成現場求職;不喜歡了,可以退避三舍,以後類似的單位宣講都不搭理。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更配哦。

相關焦點

  • 結構化中的「自我認知」
    結構化中的「自我認知」 http://liaoning.hteacher.net 2017-04-17 15:34 遼寧教師資格證 [您的教師考試網]  深度剖析自己!
  • 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篇
    許多有識之士和有大成者對於人生意義的解讀,大多立意高遠。對於他們來說,但凡意義,必然涉及人類的幸福和發展。這個觀點離常人太遙遠,或者說常人根本無法企及。即便剩下的人也有個人看法,但無奈都逃不過成功者的影響。這樣的觀點,或導致人為了意義而追隨成功者的腳步;或導致人一生渾渾噩噩,昏昏沉沉,結果是臨到死誰也不明白為何過這一生。
  •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資源和障礙影響職業決策,它們通過對個體自我效能感以及結果期望的影響,而間接對職業決策產生影響,並會對個體的目標選擇和行動產生直接的影響。    二、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的三種個人變量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強調在職業發展中起作用的三種個人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即自我效能、結果預期以及個人目標。
  • 自我認知的大智慧
    【MBA中國網訊】什麼是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最簡單直接的定義就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更通俗的說,就是「知道自己是哪根蔥」。善於自我認知的人,還能做到:不斷提醒自己要清醒、客觀的看自己;不斷自我反思,持續內省,從內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歸因於外);主動徵詢別人的反饋,從別人那裡了解真實的自我;願意挖掘真實的自己,尤其是深層次的自己,了解自己行為和特點背後的動機和根因;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懂得發揮優勢,也能坦然面對和管理好自己的缺憾和不足。
  • 論職場自我認知的重要性——鳳姐和愛因斯坦誰更厲害?
    作為吃瓜群眾的你,對以上兩個人物的形象是如何認知的呢?也和她兩的自我認知一樣嗎?我們再來看看被伏爾泰稱讚為天才中的佼佼者,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鍊金師、神學家、經典力學的奠基人牛頓,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
  • 為什麼要提升自我認知
    我們中有很多人都在迴避自我認識。我們試圖保護、維持和加強我們的自我認知概念以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我們並不想把自己的恐懼、不足、自我懷疑和不安,暴露在他人面前。如果我們敞開心扉地如實自我評估,我們可能會看到那些不想看到的。我們害怕讓人看到真實的自己,因為那樣會遭到他們的拒絕。
  • 關於升級自我認知思維軟體
    20 世紀後半葉的心理學,比如認知革命,人工智慧,認知神經科學,很大程度上都在證明一個在今天看起來像是常識的結論——人們頭腦中的想法,很重要。你會說,廢話!誰不知道想法很重要啊。但我打賭,你仍然可能在某些時候低估了它的重要性。比如我問你,想法和現實哪個重要?如果想法和現實之間出現不一致,你更關心想法還是更關心現實?你多半會更關心現實。
  • 意識表現和自我認知
    考慮到人類大腦已經進化和正在進化的方式,意識很有可能同樣具有漸進性意識的一個普羅大眾的意思就是自我認知,但是,它是否充分描述了意識的真實本質呢?嬰兒,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他們的自我認知都是不同的,甚至那些活著的和去世的,他們也擁有非常不同的意識狀態。
  • 【領導方略】領導者自我認知誤差與匡正策略
    無論是領導者還是普通組織下屬,對自身擁有清晰認知和角色定位都是必要且關鍵的一項個體技能。通過對自身專業素養、能力水平、角色擔當、職業責任等各方面指標進行精確認知和自我評估,組織成員能夠進一步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堅定工作信念、激發個體鬥志,在單位工作中更加完美地呈現出真實的自我。
  • 教資面試結構化答題萬能模板——自我認知
    今天帶來的就是針對這些題型的作答技巧,同學們注意收藏哦~結構化作為面試的第一環節,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考官對你的第一印象,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大家也不要太過於擔心,結構化整體的難度不是很大,只要你掌握好答題套路,多練習,當個過兒還是沒問題的,今天開始為大家一一講解。
  • 【專家觀點】疫情反思:認知自我 摒棄差異
    反思當前事態、清醒認知自我,是未來攜手共進的基礎。 反思一:對未知病毒的反應遲後:映射人類對「未知病毒」的認知缺憾 從中國來看,當病毒在中國武漢初次顯現的時候,我們對其傳染特性、危害程度的認知都是不充分的。
  • 人生職業生涯認知
    認知的不同階段,決定你人生的道路,以各自的身份入世!我們一生如夢幻泡影,變化無常,只有當你設下目標,為之努力奮鬥,生命才有意義!但現實是內心深處的孤獨和恐懼,打亂了你的人生,讓我們挫敗和無助!正因為我們的未來是不確定,是無常的,促使不斷的應對無常卻變成了常態!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用自己平日所積累的各種認知經驗寫成此書,和讀者一起開啟認知驅動,走出低效勤奮的陷阱。1.專注當下「一個人專注力的高低,可能預示了他今後成就的大小。」
  • 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在心理學中,一個人的性格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體系,想要將這個體系推倒重建,無疑是讓個體經歷一次「死亡」,然後脫胎換骨的過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有這個決心和必要。今天的文章,將從認知和信念出發,為你改變自我找尋新的思路。為什麼性格難以改變?口語中的性格,在心理學中稱之為人格,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自我體系。
  •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的首要前提是:自我認知更重要
    傾聽→引導→討論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認知還有愛情觀,比學習什麼的重要多了,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一定要引起重視。那麼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當孩子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開始針對孩子表達的觀點或想法和他一起討論了。
  • 《2013中國職場人自我認知報告》發布 內向性格適合當領導
    自己在職業團隊中處於什麼樣的關係?什麼樣的人更適合做領導呢? 1月16日,由天際網發布的《2013中國職場人自我認知報告》,通過150餘萬樣本的積累,破解了與同事朝夕相處就會知己知彼、南轅北轍的中外職場人、男性員工抗壓能力強、外向性格才能當領導、熱門職業只與市場需求有關等職場五大謠言。謠言粉碎一:朝夕相處,知己知彼?
  • 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方法論)
    探索自我是一個反覆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在細節上,需要我們去反覆的思考和總結,再結合實際加以驗證。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末期思想家曾參,就如何認知自我給出了一個最基礎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論語》。其核心就是「內省」。
  • 心理學:為什麼認知層次越低的人,對自己觀點越深信不疑?
    心理學家建議:不要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去,人們沒有辦法理解超越自我認知的事情。這很好理解:你模擬一場跟古人的對話,告訴他們地球和太陽都不是宇宙的中心,他們會感到可不思議,甚至會認為你愚昧無知。於是你跟他們吵起來,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類似的爭論有很多,其中大多都是因為認知層次問題,導致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因為擁有著良好的自我認知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這類的孩子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辦法聽那些消極的話,或者是沒有辦法聽那些批評的話,因為他們更善於去傾向前者,以此就會形成一些心理暗示,因此認知上就會出現以偏概全情況。不過當孩子擁有著良好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能力之後,他們就會變得情商更高,更容易成功。
  • 認知突圍 發現更廣闊的世界
    有大格局者,大多有著更開闊的視野和思維模式,而決定視野開闊度的,便是認知。1 我們有多少認知盲區扎克伯格常年穿顏色單調的T恤牛仔,李嘉誠幾十年穿一套西裝,於是得到這些碎片信息後就草草得出成由儉、敗由奢的結論,卻忽略了扎克伯格曾經花一億美金給自己買下了海島來獨家,不知道李嘉誠曾花六億臺幣來建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