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不乏對人生意義的探求者。
許多有識之士和有大成者對於人生意義的解讀,大多立意高遠。對於他們來說,但凡意義,必然涉及人類的幸福和發展。這個觀點離常人太遙遠,或者說常人根本無法企及。即便剩下的人也有個人看法,但無奈都逃不過成功者的影響。這樣的觀點,或導致人為了意義而追隨成功者的腳步;或導致人一生渾渾噩噩,昏昏沉沉,結果是臨到死誰也不明白為何過這一生。
……不白活一回,活他個拼命三郎才有滋味……-《不白活一回》毛阿敏
我敢說,毛阿敏的《不白活一回》是對人生意義的最好詮釋。
對於人生的意義,曾有大學生向畢淑敏提問,畢淑敏說:「人生本沒有意義,沒有人會替你確定人生的意義。但是你無法確定人生的意義,你將一輩子活在無意義狀態裡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一件事,你都會感到無名的痛苦,因為你不知道往什麼地方走。所以,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意義。」對於這個回答,我個人還是非常認可的。原因是這個回答很實在,因為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確定的答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所謂的「成功者」,沒必要追求「成功者的意義。」
但是,說到底,意義這個詞還是太過抽象,如果換個說法也許會好一些。我們來探討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在我看來人生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認知自我,二是產生影響及價值。
認知自我
《大學》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思就是說,我們只有搞清楚事情的先後順序,才能更加接近「道」。我們首先得認清自己,認清自己是誰,認清自己有什麼,認清自己要什麼,才有可能確定自己的目的地。
佛說:原本具足。就是讓我們意識到「我」才是一切的本源,所有的問題都要向我們的內心尋找答案。「諸事不順反求諸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中庸》開篇第一句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裡的「天命」說的就是我們的自然稟賦,也就是我們的本性,順著本性做事就是「道」。我們的「本性」也就是「人性」,所謂「人性」,即是所有人之共性。所以說認識自我也是認識「人性」。而人性都是一樣的,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天下烏鴉一般黑,誰也不用笑話誰。
對於人性的解讀,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人的本性是,一是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魯迅先生說的這句話我認為很到位,簡明扼要,一針見血。除此之外,無非是生存的方式方法不同,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不同。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的是「明心見性,知行合一」。說白了還是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說到這裡,我們再看「悟」怎麼寫?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我」,合起來就是「我心」。大多數能夠覺悟的人大約都是在臨死前,同樣還有很多人到死也未必覺悟。所以說,「覺悟」本質上還是認知自我。當我們完全認識了自我,也就覺悟覺醒了!
稻盛和夫也說過:「人類活著的意義和價值就是提高身心修養,磨練自己的靈魂。」
其實,在我們傳統文化裡,講的最多的也是對於自我的認知。所以說人這一生躲不開的就是認識自我,人一生所經歷的事都是對自我的建立和磨練,而這整個過程就是認知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