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篇

2020-12-16 滄瀾悅讀

自古以來,不乏對人生意義的探求者。

許多有識之士和有大成者對於人生意義的解讀,大多立意高遠。對於他們來說,但凡意義,必然涉及人類的幸福和發展。這個觀點離常人太遙遠,或者說常人根本無法企及。即便剩下的人也有個人看法,但無奈都逃不過成功者的影響。這樣的觀點,或導致人為了意義而追隨成功者的腳步;或導致人一生渾渾噩噩,昏昏沉沉,結果是臨到死誰也不明白為何過這一生。

……不白活一回,活他個拼命三郎才有滋味……-《不白活一回》毛阿敏

我敢說,毛阿敏的《不白活一回》是對人生意義的最好詮釋。

對於人生的意義,曾有大學生向畢淑敏提問,畢淑敏說:「人生本沒有意義,沒有人會替你確定人生的意義。但是你無法確定人生的意義,你將一輩子活在無意義狀態裡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一件事,你都會感到無名的痛苦,因為你不知道往什麼地方走。所以,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意義。」對於這個回答,我個人還是非常認可的。原因是這個回答很實在,因為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確定的答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所謂的「成功者」,沒必要追求「成功者的意義。」

但是,說到底,意義這個詞還是太過抽象,如果換個說法也許會好一些。我們來探討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在我看來人生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認知自我,二是產生影響及價值。

認知自我

《大學》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思就是說,我們只有搞清楚事情的先後順序,才能更加接近「道」。我們首先得認清自己,認清自己是誰,認清自己有什麼,認清自己要什麼,才有可能確定自己的目的地。

佛說:原本具足。就是讓我們意識到「我」才是一切的本源,所有的問題都要向我們的內心尋找答案。「諸事不順反求諸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中庸》開篇第一句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裡的「天命」說的就是我們的自然稟賦,也就是我們的本性,順著本性做事就是「道」。我們的「本性」也就是「人性」,所謂「人性」,即是所有人之共性。所以說認識自我也是認識「人性」。而人性都是一樣的,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天下烏鴉一般黑,誰也不用笑話誰。

對於人性的解讀,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人的本性是,一是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魯迅先生說的這句話我認為很到位,簡明扼要,一針見血。除此之外,無非是生存的方式方法不同,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不同。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的是「明心見性,知行合一」。說白了還是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說到這裡,我們再看「悟」怎麼寫?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我」,合起來就是「我心」。大多數能夠覺悟的人大約都是在臨死前,同樣還有很多人到死也未必覺悟。所以說,「覺悟」本質上還是認知自我。當我們完全認識了自我,也就覺悟覺醒了!

稻盛和夫也說過:「人類活著的意義和價值就是提高身心修養,磨練自己的靈魂。」

其實,在我們傳統文化裡,講的最多的也是對於自我的認知。所以說人這一生躲不開的就是認識自我,人一生所經歷的事都是對自我的建立和磨練,而這整個過程就是認知自我的過程。

相關焦點

  • 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方法論)
    探索自我是一個反覆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在細節上,需要我們去反覆的思考和總結,再結合實際加以驗證。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末期思想家曾參,就如何認知自我給出了一個最基礎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論語》。其核心就是「內省」。
  • 幼兒園的意義是創造,而創造的意義,在於樹立孩子們的自我認知
    幼兒園的意義是創造,而創造的意義,在於樹立孩子們的自我認知 作者:爾瑞 發布時間:
  • 情商|你對自我的認知和別人對你的評價是否重疊?
    顯然的,這些都並非情商高的表現,因為在討好外界的時候,沒有兼顧到自己的內心情緒,而情商應該是兼顧內在和外在的一種能力。所以,在情商這門課中,對自我的認知和學習內省變成了非常重要的必修課。# 自我認知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外界對他的評價存在過大的差異,就會導致兩者之間的聯繫失去了平衡。
  • 自我認知的大智慧
    而錯估自己的這一類人,看上去整體上是被扯平了,但也意味著問題可能被掩蓋了,因為產生自我認知偏差的那個局部也會帶來相當的困擾和負面影響。 且看林林總總的自我評價,人們總是願意承認有些缺點,但不易坦承另一些毛病。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南哲思享|李承貴:「自我認知範式」的形成、意義與問題
    ……這樣子講『仁』講『愛』,為《論語》中的解釋所沒有,而在《中庸》篇中一度兩度解釋得清清楚楚!」就是說,如果無視《大學》、《中庸》、《易傳》等文獻中「仁」之詮解,就無法準確理解《論語》中「仁」的意涵。中國哲學思想必須由文字語言表達,而文字語言的結構、習慣和規則必然對哲學思想產生實質性影響,因此,文字語言及其規則的把握對於理解中國哲學具有基礎性意義。
  • 取消自我認知偏差
    看了今天面試者的應聘效果圖之後我才驚覺之前對自我的否定是錯誤的。陷入這種消極情緒很久,斷續持久,像一個打不出的噴嚏,令人生惱。誠然都應該用進步的眼光去對比,並非尋求所謂心裡優越感,這也並不能帶給我任何優越感,而是在這次偶然中我得知我本不必有的自我失落和批判。德魯伊說,自我的建立,人生的行進,說到底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對自我認知的缺失,不可能真正了解所面對的問題,解決任何的麻煩。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隱身」或影響自我認知
    然而,「隱身」如何影響人體感知和認知呢?這一問題尚未得到回答,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學院的Arvid Guterstam和研究團隊製造了一種讓整個身體被「隱身」的錯覺。 研究人員招募了125名志願者,他們給參與者頭上戴了顯示器,並用一種油畫刷子刷過參與者的身體,當他們低頭看著自己的身體時,顯示器上顯示的只有虛空。
  • 《自我發現與重塑》:自我認知與管理
    第一部分--第一章:人生三問第二部分--第二到第六章:經營自己第三部分--第七到第十一章:領導他人第一章是《創新者的窘境》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寫的,文章的名字叫《商業智慧: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篇文章教我了在思考之前先思考「我如何思考
  • 元認知訓練營系列專題(2)自我認知,發現內心深處的自己
    一個人真正的最大劣勢是:不能正確的認知自我!因此若想徹底改變客觀環境,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唯有客觀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激發進取的信心,從而不斷改變這些不良的現狀。 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腦之中,便產生了概念上及思維上的模糊性。
  • 【領導方略】領導者自我認知誤差與匡正策略
    當然,自我認知能力也絕不是簡單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滿足,而是一種基於控制主觀情感的科學評判和自我剖析能力,其核心要點在於敢於正視自我缺陷和不足。當前,一些領導者一味追捧功績、重視形象,只見光鮮不見短板,久而久之,沉迷於自我滿足中無法自拔,對於自身角色定位產生了嚴重的認知誤差。
  • 中美兒童不同的自我認知
    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個人在定義自己的時候,關注的是個體的特性,還是其社會角色和關係。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會受到文化觀念的影響。歐美文化強調個體自主性,自我由個體的內在特質所定義,不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對自尊心的強調則進一步促進了積極的對自我的看法。
  • 抑鬱症患者對自我產生負面評價,怎麼辦?改變認知歪曲並遷移思維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對自我的負面評價和對未來的一種失望。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就是面對未來抱有極其強烈的渴望,並且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它。而抑鬱症患者的情緒狀態是非常低落的,甚至是比較頹廢的。自己不能轉彎過來思考,那麼誰也無法去把他拉回來。
  • 為什麼要提升自我認知
    我們中有很多人都在迴避自我認識。我們試圖保護、維持和加強我們的自我認知概念以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我們並不想把自己的恐懼、不足、自我懷疑和不安,暴露在他人面前。如果我們敞開心扉地如實自我評估,我們可能會看到那些不想看到的。我們害怕讓人看到真實的自己,因為那樣會遭到他們的拒絕。
  • 積極的三觀,對人來說如何影響?自我認知對大學生的影響有多大?
    在心理上能產生自我認知,這已經算得到了一種高級的認知能力了。但是對於受教育程度較低,也或者智力水平比較低的人,他可能一生都不具備這種認識。一、自我認知的主要內容及自我認知對大學生成長與今後發展的重要意義自我認知就是客觀的評價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它能提升人對自己,對一些外界關係的認識,它能進行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尤其在大學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人格完善,甚至決定了其未來的職業和未來生活方式的選擇。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大學生群體中,自我認知水平個體差異性比較大。
  • 2020年書單,自我提升,認知、閱讀和寫作,一個都不能少
    在上一篇書單裡,我推薦的是育兒類書籍,這篇書單,我將推薦的是自我提升類書籍。我把自我提升分為認知、閱讀和寫作三個部分。我認為認知決定是一個人自我提升首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認知有誤,那麼必定會影響他的言行,而閱讀是提升認知的「超能力」。
  • 關於升級自我認知思維軟體
    這是抑鬱最可怕的地方,只要開啟就停不下來,越陷越深:我有了這樣的認知,就會產生相應的情緒,就開始自暴自棄的行為。這些行為導致更糟糕的現實,進一步強化了原來的認知。認知又產生情緒,情緒又導致行為,行為又塑造認知……很難從內部打破這個螺旋。 幸運的是,在最近 100 年中,心理學家探索了一些改變的方法。這門課不光會教你這些方法是什麼,還會告訴你方法背後的規律。
  • 夢的目的在於自我催眠和自我欺騙?
    感覺的殘留就是夢所帶給我們的收穫,這也是夢的一種目的。一個人所產生的感覺是和其生活方式相契合的。白天與夜晚的心理活動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它們沒有明顯的不同。簡單來說,差別僅在於做夢時是暫時脫離了現實的場景,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已經和現實脫離。夜間,我們依舊處於現實社會中。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文/遠方媽媽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她們總會對自己缺乏認知,以至於他們會變得自卑或者是自負。其實不論孩子變得自卑還是自負,都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扭曲他們的人生價值,引起一些自卑的性格。劉先生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優秀,但是他就發現自己的孩子又有著一個非常不好的性格,那就是過於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