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疫情反思:認知自我 摒棄差異

2020-12-17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拉美中心主任 陳濤濤


自2019年12月初中國出現首例新冠病毒肺炎以來,病毒已經席捲全球。這場始料未及的全球性災難,暴露了人類在大自然的巨大挑戰面前的脆弱性,也考驗了各國政府在公共衛生危機面前的應急能力。反思當前事態、清醒認知自我,是未來攜手共進的基礎。

反思一:對未知病毒的反應遲後:映射人類對「未知病毒」的認知缺憾

從中國來看,當病毒在中國武漢初次顯現的時候,我們對其傳染特性、危害程度的認知都是不充分的。雖然《柳葉刀》雜誌研究披露,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是2019年12月1日出現病症,直到2020年1月20日,我國科學家才確認,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存在人傳人現象,由此才有了武漢封城和全國隔離的緊急措施。

再從世界來看,在真實目睹了中國艱苦卓絕的「抗疫戰爭」的情況下,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反應更是滯後的!儘管武漢封城震驚世界;儘管世界衛生組織1月30日就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構成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後續各國出現的疫情情況來看,幾乎所有國家都沒有做好應對疫情在本土爆發的準備。

以上事實充分暴露了人類在未知病毒面前認知的遲後性,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反應的滯後性。然而,這種人類認知的遲後性和反應的滯後性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它是人類智慧的有限性所決定的。正視人類智慧的有限性,承認人類在應對自然災害時脆弱和遲緩的一面,是人類能夠客觀地認識病毒的危害性從而攜手共同抗擊病毒的認知基礎。

反思二:各國防疫差異:是制度、文化的差異嗎?

人類對於「病毒」的認知與反應雖然存在普遍的滯後性,但不同國家對於疫情的控制局面仍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種差異是否是制度與文化差異造成的?

從最早出現疫情的中國來看,當科學家確認病毒會人傳人之後,中國政府果斷採取了武漢封城、其他城市嚴格隔離的應對政策;武漢及全國人民積極配合政府政策,即使是在傳統的走親訪友的春節期間,仍自覺居家隔離,外出佩戴口罩。最終在兩個多月後,終於取得了抗擊疫情的初步勝利。

再從韓國和德國的實例來看,在2019年12月31日中國向世衛組織通報疫情後不久,兩國政府均在1月初國內尚無確診病例時就有所警覺和準備;即便如此,其嚴格的隔離及管控措施也是在本土出現大規模聚集感染事件後才真正得以實施;在此關鍵時刻,文在寅和默克爾兩位領導人高度重視、不斷喊話,兩國民眾的意識在政府領導人的呼籲下、在政府隔離措施不斷升級的狀況下由弱漸強,最終對政府的政策予以了理解和配合。由此,才使兩國的抗疫結果可圈可點。

然而,美國的情況則大不相同。雖然在新冠病毒被宣布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後的2月2日就決定關閉了中美邊境,但在美國本土新冠病毒開始迅速傳播的過程中,美國總統無視本土醫學專家的反覆勸諫,仍在大肆宣揚「樂觀」情緒,沒有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於此同時,美國民眾的防護意識也非常薄弱,在川普政府「樂觀」情緒影響下,2月底仍大型聚會不斷,出行不帶口罩,各州政府採取的居家政策也難以實施,最終導致了5月中確診人數超150萬、死亡人數超過9萬的慘劇。

以上各國防疫結果的差異充分說明,政府的應對態度、應對策略的及時性以及民眾的響應與配合,是最終控制住疫情蔓延的關鍵因素。儘管世界各國存在著制度、文化的不同,但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要素,這一點從韓國、德國和美國防控結果的巨大差異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場人類罕見的災難,無論病毒的源頭起自那裡,給人類的重創已經釀成,並且仍在持續。人類智慧的有限性不只反映在初始認知的遲緩和對應政策的滯後上面,迄今為止,有效的藥物還未發現,疫苗也並非指日可待;而當前病毒的防治,都只能以切斷傳染途徑的「隔離」為基本措施,與制度、文化乃至意識形態的差異全然沒有干係。以當期疫情的蔓延情況,抗疫的勝利還遙遙無期,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取得抗疫的勝利。在此強大的病毒面前,就只能像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所提倡的那樣,要跨越黨派、信仰、意識形態等各種分歧,全球團結一致,共同應對病毒的挑戰。  

清華新聞網5月27日電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認知與調節自我差異提升幸福感
    個體對自我差異的意識會引發對負性刺激的注意加工偏向,這會消耗更多的認知資源。事件相關電位的研究表明,抑鬱個體會有更高的理想—現實自我差異,對信息的加工具有自動的負性偏向,傾向於過度的自我捲入。當個體意識到自我差異時,記憶中消極的自我模式會被啟動和激活,從而觸發對消極自我過於關注的沉思狀態,由此增強自我對消極情緒的易感性。
  • 疫情在家被「裸辭」?不要氣餒,三個步驟,幫你提升自我認知
    老闆:「由於疫情原因,假期延後,2月1日上班。」老闆:「由於疫情原因,假期延後,2月10日上班。」老闆:「由於疫情原因,假期延後,2月14日上班。」老闆:「在家安心抗疫吧,不用來上班了,公司沒了!」同時,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在家抗疫,更需要我們在心理上調整自我,等待疫情過後,用更好的精神面貌進入職場,重新再出發。
  • SPOC 學習者認知行為及序列模式的差異性分析
    為了確保認知行為分類的精準性,研究者需篩選和剔除無實際意義的討論帖。蔡今中等(2005)將前三種認知行為(定義、描述、比較)歸為低階認知行為,將推斷或解釋歸為高階認知行為。高階認知行為意味著學習者結合實際案例解釋整合的知識、表達觀點、評估共享信息並反思自身的理解等。
  • 認知與反思
    所以從「知行合一」的觀點來看,認知永遠是第一位的。只有徹底地解決思想上的認識問題,才有可能將事物拉回正確的方向。反之,當你被一些事情困擾,或者幹事進展得不順利的情況下,還是要首先從認識上來破解。當然,提高認知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這需要大量的學習和積累,要通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來實現。因為只有格局高了,認知水平才會提高。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3)能獲得有效的反饋,想方設法得到外界的反饋,無論好壞,才能讓自己不斷精進,自我反思。4)始終在拉伸區練習,做讓自己感到有些困難但又可以通過努力來完成的事情,讓自己跳出舒適區,避開困難區。
  • 認知偏差:為何別人看我們和我們看自己差異這麼大
    為何別人看我們 和我們看自己差異這麼大處於風口浪尖的新聞人物總是會受到熱議,有意思的是,當事人對自己言行的看法,總是和吃瓜群眾大相逕庭。再比如前段時間,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受眾,均對「基因編輯嬰兒」相關的科學或倫理問題提出質疑和批評。但當事人研究人員卻不以為然,非常肯定自己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情。對於這些事件本身,我們不作評論。我們關心事件中的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別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為何存在那麼大的差異呢?
  • 《烏合之眾》:群體時代的自我生存策略反思
    ,對比一下米國在面對新冠疫情時手足無措、錯漏百出甚至好笑至極的應對措施就能看出,我們靠文化本能和組織本能就能輕鬆做到的事,在米國卻成了不可思議的神話。在勒龐的分類中,種族是長期間接的影響因素,我們的思維認知結構,它的基礎便是來自於民族的思維結構。而它的直接因素,則是來自於我們日常所接收的信息,所接觸的人,所學的思想,所處在的圈子文化,是它們在逐步構建我們的思想認知,進而被裝進無意識這個「容器」裡。
  • 自我確證與公民擔當:疫情中的德育反思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教育不能只言「技」而不言「道」,不能僅重「實」而不顧「虛」自我確證與公民擔當:疫情中的德育反思疫情突如其來,人們的工作、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斷裂狀態。同時,這場危機也展現出人性的真善美、假醜惡。
  • 觀點|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更配哦
    聊聊今天的課堂互動今天的就業課講職業認知,在互動環節上劉老師請小夥伴們分享一下自己熟悉或希望的工作,參與互動的同學講到了公務員、戰地記者、水利局工作人員、遊樂場工作人員。這些都很好,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
  • 疫情下的自我成長路徑
    在國家或組織的宏觀層面,可能我們很難依靠一己之力來改變和解決這些複雜系統問題,但是在個人的微觀層面,我們除了響應國家的政策做好自我防護等措施外,還可以對當下和未來進行反思並做出一些改變。也就是說,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做到自我管理的,才是真正的自律!有的人天天刷劇、刷抖音、玩遊戲,而有的人則利用這些「寶貴」的時間,反思、讀書學習、提升自我甚至拓展新領域。
  • 疫情衝擊下網民社會心態差異及優化對策 - 人民論壇
    不同社會階層、社會群體由於所處社會角色不同、位置不同、利益不同,其認知社會重大事件的視角和能力存在差異。同時,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網民的社會心態也在隨之變化,呈現出多樣化、複雜化特徵。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天津大學新媒體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依託智慧星光CII等技術,對事件持續關注,為了解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差異性,課題組對大數據進行歸類、篩選、追蹤、分析,根據不同媒體主要用戶群,以網民主觀社會階層分類為線索,以反映社會心態內容結構的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觀、社會行為傾向四個維度入手,總結出網民社會心態的差異性表現。    第一,青少年群體。
  • 從迷茫到成功,如何自我認知?
    這些都是自我認知缺失或者錯誤的問題,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和諧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甚至自己與整個社會的關係。成功人的都是不斷在尋找自我,調整自我,自我實現的艱難道路上前進的人。尼採曾經說過,聰明的人只要能夠認識自己,就什麼也不會失去。自我認知能力絕對算得上是21世紀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 自我反思與自我管理
    行為能力是指個人的行為方面和社交方面的能力,共定義了10個行為能力要素:自我反思與自我管理;誠信與可靠;人際溝通;關係與參與度;領導力;團隊工作;衝突與危機;謀略;談判;結果導向;本文主要介紹自我反思與自我管理環境能力要素。
  • 認知語言學:反思與展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認知語言學研究者開始對認知語言學理論及其應用進行反思與批判,但遺憾的是,這些質疑和批評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甚至還存在不少誤解。因此,只有釐清認知語言學發展脈絡,了解認知語言學研究現狀,才能更有針對性和建設性地對其進行反思和批評。
  • 【大會快訊】疫情時期的心理治療、社會文化及兒童心理援助反思
    李孟潮老師的演講主題為《死亡焦慮與感性轉化——疫情時代的心理治療反思》。李孟潮老師講述了疫情對心理治療界的影響:疫情使遠程治療變成標配,這無疑是對注重面詢的治療師的衝擊,同時也對治療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帶來死亡威脅,遠程斷線等問題使死亡焦慮被頻繁激活,諮詢師要面對各種身體訊號喪失的焦慮感。
  • 美國專家學者反思疫情應對問題(深度觀察)
    核心閱讀   當前,美國疫情仍處於高位平臺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數仍在持續攀升。美國專家學者開始從深層次進行反思,指出美國一些政客將疫情政治化,以及經濟上過度注重資本利潤,都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
  • 人到中年,困頓、焦慮,《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兩個南方人去北方賣傘。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要想讓我們有一個清晰的大腦,就要不斷地提升我們的認知。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元認知,反思是自我改變的開始我們從《認知覺醒》的開篇就知道了,一個清晰的認知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那麼這個清晰的認知從何而來?
  • 自我認知的大智慧
    提升自我認知的「動靜」之道 在我看來,準確了解自己是一種「靜態」的自我認知,而我們還可以做一些「動態」的努力,通過不同方式提升自我認知。善於自我認知的人,還能做到:不斷提醒自己要清醒、客觀的看自己;不斷自我反思,持續內省,從內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歸因於外);主動徵詢別人的反饋,從別人那裡了解真實的自我;願意挖掘真實的自己,尤其是深層次的自己,了解自己行為和特點背後的動機和根因;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懂得發揮優勢,也能坦然面對和管理好自己的缺憾和不足。
  • 疫情肆虐引發英法德三國自我反思:我們必須吸取教訓,反省幾十年來...
    央視新聞客戶端訊連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此前表示,「歐洲已經成為大流行疫情的中心」。作為歐洲核心國家的英、法、德三國在全力抗擊新冠病毒的侵襲,疫情的肆虐也引發他們的自我反思。
  • 創意攝影:You Got Me Wrong 表達另類的自我認知
    她採用一種怪異另類的方式,試圖去表達外界誤解和自我認知之間存在的差異。這組名為《You Got Me Wrong》的攝影作品來自奧地利維也納攝影師Olivia Felix,她採用一種怪異另類的方式,試圖去表達外界誤解和自我認知之間存在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