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初中了,我想著要尊重他,儘量不吵他。
他幹啥都要我催、要我提醒,可是每星期忙著偷閒看動漫卻從來不忘,我忍著不說他。
他每星期的作業都是做到準備出發去學的最後一刻才做好,我忍住不吭。
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理解他,一個星期休息還不到一天(星期六下午放學、星期天下午到校),回來家就開始做作業,看會動漫只當腦筋休息了。我忍著不吭。
可是上個星期學校放了兩天假,語文就一篇對拓展的心得體會,數學就是查漏補缺,英語沒有作業。心裡想這次不用趕作業趕到最後一刻了。可當我星期天中午下班回家,一看,他還在廢寢忘食地寫作業,終於我沒有忍住,恨其不爭,大吵了他一頓。
還記得小時候老師讓用「廢寢忘食」造句,兒子直接寫了:明天就要開學了,小明在廢寢忘食地寫作業。句子裡的小明就是兒子寫作業的情景寫照。每次放學,不管多少作業,兒子總是寫到最後一刻;星期天的作業做到星期天晚上11點;暑期的作業,寫到暑假的最後一天。每次這個時候,除了數落孩子,我會督促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我會陪孩子一起做好計劃,可是,即使有計劃,結果還是照舊,時間都去哪裡了。
孩子的拖延症讓我對時間很在意,可看了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後才頓悟,我把重點搞錯了。
《把時間當作朋友》裡講:人是沒有辦法管理時間的,時間也不聽任何人的管理,它只會自顧自一如既往地流逝。管理的焦點不應該是時間,應該是人。
突然想到了稻盛和夫在《心》裡講到當年日航宣布破產,稻盛和夫臨危受難,接手日航的重建,期限三年。企業的再生資源機構很快就擬定好了重建計劃,對做什麼、如何做都做了規劃。照平常人,肯定是快馬加鞭開始照計劃行事,因為真的是沒有多少時間。可稻盛先生接手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全體幹部,不緊不慢地每周召開幾天學習會,名曰「領導者教育」。當時反對的聲音一大片,好多人有牴觸情緒,可是稻盛先生卻一次次強調此事的重要性,並親自講課。他不講組織管理方法、也不講技巧、手段,他講人的理念和行動規範、講利他之心、感謝之心、謙虛坦誠之心·····因為他相信,「心不喚物,物不至」。不改變員工的「心」的狀態,不管採用什麼方法,策略,日航的重建工作都無法奏效。只有讓每個員工從心裡認定日航一定會走向強大,企業才會蒸蒸日上。
同樣,對待孩子的拖延症,每次我只知道催,只會提醒孩子沒有時間了。其實我需要認知覺醒:從根入手、從心入手。
根源一:
孩子看動漫不需要提醒,可做作業總是拖到最後一刻,這個問題的原因也許是孩子對這些作業沒有興趣,「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沒有興趣也許是因為不擅長,這個問題就不是拖延時間的問題了,我要關注的焦點是孩子有哪些不會做的題或不清楚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為孩子查漏補缺。
根源二:
如果孩子會做就是不想做,那麼需要關注的重點就是幫助孩子實現學習上的認知覺醒。
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裡,主人公「小哥白尼」去了同學浦川家裡,看到浦川因為需要幫父母做豆腐店的生意因此耽誤的學習,看到了浦川家裡的夥計生病卻不願休息,小哥白尼第一次想到了貧窮。舅舅藉機給小哥白尼上了一堂關於貧窮的認知課:如今這世上,最怕身體垮掉的人正生活在身體最容易垮掉的境遇中······對他們來說,連希望能消除當天的疲勞都是奢侈的。一天又一天,他們就像被追趕般不斷工作。在這個社會中,能像你們能夠不受打擾的學習、隨心地發展才能,是多麼值得慶幸。當然你今天所有的付出,都是在為將來的生活買單。而學習就是一個認知階梯的搭建,站得高你會看不到不一樣的風景。
當然,認知覺醒之前要讓孩子知道事物發展的底層邏輯,規律。
只要做事情就會遇到困難,困難正是我們進步的起點,遇到困難心平氣和地解決就好了。所有的成功人士或者學習優秀的人他們只不過是多遇到了一些困難、多解決了一些困難。這些困難才是我們進步的起點。
另外:
周嶺在《認知覺醒》裡指出,行動力不足的真正原因就是模糊,當我們沒有足夠清晰的指令或目標時,就很容易選擇享樂,放棄那些本該堅持但比較燒腦的選項。
讓心清明起來,消除模糊,設置清晰的目標,孩子才有改變的動力和方向。
總之,對待孩子的拖拉、拖延,家長不要再給孩子貼錯誤的標籤了,我們要撥開迷霧,看到問題的本質;當好領航人,引領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如此,才能《把時間當作朋友》,才能不荒廢屬於自己的時間,才能讓時間幫自己增加生命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