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沒見孩子,作為父親的幾點嘮叨

2020-12-23 瑞曉心學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發生了很多的事情。當很多人還未從元旦假期過渡到年關時,疫情又突然闖了進來,讓很多人都措手不及。上半年,各行各業都隨著疫情的衝擊踩了急剎車,都需靜下來考慮考慮,哪些是該需要的、哪些又是自己需要追求的。今天以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為原型,剖解一位年輕父親想給一年未見到的女兒的內心想法,談談今天的心學話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王堯,是一位剛成為父親的國企員工。由於工作原因,他和妻子商量將快滿一周歲的女兒放在老家進行照看,以便兩人都能在外好好工作。兩人於2020年正月初八離開家鄉赴京工作後,每天堅持抱著手機和孩子視頻,要讓自己的面孔儘快讓孩子記住。待北京疫情還未全面放開時,王堯又被臨時接到通知,不能回家的他又直接遠赴國外進行常駐工作。這樣一來二去,作為父親的王堯近一年的時間未見到自己的女兒。經過多次談及這方面的感受,王堯慢慢地吐露他自己的想法。

「想,能不想嗎?有時候獨自一人在外鬱悶的時候,就只想喝喝酒談個其他的話題敷衍自己而已。」「這麼大的孩子正是培養基礎感情最好的時候,可是現在又怎麼辦呢?」初次見王堯時,他的這兩句話久久讓人不能反過勁來,直接被帶入到想孩子、想家的氛圍中去。因為一帶一路項目的原因,有許多在外打拼的父母都不能第一時間回國進行休假;又加上今年的疫情、項目趕工,多方面的因素在今年疊加。父母在外,其子女就經常拜託給家中老人照看,當然,這也許是比較好的辦法。畢竟具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成員照看孩子,要比社會上招聘的保姆要好得多。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是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接觸社會人員的機會,正在有樣學樣的孩童就應該必須養成家庭的氛圍然後再去坦然地接觸社會。這個觀點可能不被大家所認同,但是要放在王堯的身上,可能就很恰當不過了。父母的關愛沒有盡到位,孩子只好先接受老人的關愛,以便形成一個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教育得以傳承。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每當傍晚時,王堯掐準時間點趕在孩子睡覺之前和孩子嘮上幾句。有時候只是默默地看著她,看她的一舉一動的表現、玩玩具的動作表情、咿咿呀呀背唐詩的神態,使得王堯自己更加地欣慰、也更加的愧疚。當王堯在同事面前顯擺自己的女兒時,也多少地流露出一絲絲無奈。不過看得出來,他故意壓制自己的情感,不願釋放出來罷了。

當問及王堯有什麼話要對女兒說時,他似乎顯得異常激動。他說道,「首先來講,對不起孩子,沒有做好父親的角色,只能以後去彌補;再就是對家裡人的感謝,感謝這種情況下家裡人對他的支持;還有……」沒有等他說完,感覺著語氣就很不對,看他的表情似乎凝固掉,陷入沉思……的確,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現在就感覺是三地兩國演義一般,各自都照顧不了誰,只能默默地祝福。

記得前段時間,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華姐對外媒說的一樣,正如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的艱辛付出,才換回來新中國的偉大成就。王堯這類群體是幸運的,因為正好趕上中國飛速發展的步伐;當然,也是不幸的,他們需要拋家舍業遠離妻兒、割捨小家。

當問及王堯最想要給孩子有什麼寄語時,他說道,「我想她首先能理解父母,知曉父母的不易;同時,也希望她成為一個快樂、健康、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要虛度光陰。」後來,他想了想說道,「不說了,剛才說的也不對,不能強加於孩子理解我們。」是的,有時候作為父母做的事情不想讓孩子去理解,一直認為是他應該做的。

如唐朝王維在《雜詩》中寫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明代範飛在《滿江紅·律轉黃鐘》中提到「律轉黃鐘,堯蓂尚、零星一葉。人盡道、當年此日,誕生豪傑。我是君家門下士,三年屢獻陽春雪。更此行、騎鶴上揚州,恩稠疊。君有子,文章伯。君有女,誇才色。更風流醞藉,東床佳客。婿祝長生兒祝壽,玉杯舉罷金杯接。願年年、長醉臘前梅,梅梢月。」

宋代詞人黃公度在《次方諮謀韻賀鄭宋英弄璋》中談及,「渥窪產龍種,筦簟兆熊禧。木星光芒舒紫焰,玉出崑山珠出隋。徐卿憂何有,於門高可期。啼聲已識是英物,成立行看少壯時。瓦盆盛酒醺四座,我獨不許陪宗支。眼穿難望蔥牙鏹,吻燥不沾荷葉卮。涓滴於人甘分絕,枯腸強索祝兒詩。祝兒效張良,熟讀韜鈐為帝師。祝兒效陳平,磊落胸中吐六奇。天驕捧首遁漠北,豈容郊壘尚累累。」

宋代詩人洪諮夔在《示諸兒》中,說道:「道大兩儀小,身寡萬物眾。此心能砥柱,斯文即隆棟。書從羲孔來,字字濟世用。愈窮理逾邃,如探無底洞。有書不勤讀,惰農失春種。如何望秋成,箕杵日簸弄。一經勝籯金,萬帙供洛誦。所願器業進,增益門戶重。兒童悟易玄,奴婢曉詩頌。而況以士名,經史懶條綜。古來天目下,誰識三歲貢。吾翁破天荒,教子斯命中。顧我肋已雞,望汝毛猶鳳。詩書氣脈續,聲價天壤閧。毋學韓家符,燈火照睡夢。毋學陶家雍,文檔付遊縱。光明發勤苦,奇雋出餓凍。四壁瓢腹空,一檠鐺腳共。人情易喘筒,世事難算甕。」

的確,近一年沒有見到孩子,身為父親的王堯內心肯定是各種不舒服。但是,又能怎麼辦呢?路還是需要往前走的,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去邁。如果不是和王堯一樣的人,估計體會不到其內心的掙扎。據不完全統計,在2019年,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8.7萬人,2019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99.2萬人。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業務累計派出各類人員951.4萬人。世界銀行的報告稱,中國的海外務工人數可能將近1000萬。正是這樣龐大的境外工作人員群體,舍小家為大家,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相關焦點

  • 與孩子交流,別一味地嘮叨
    ,大寶的媽媽在溝通技巧上還有待學習與提高:乾巴巴的道理嘮叨個沒完沒了、講話的語氣咄咄逼人,這都會讓孩子覺得你很煩,自然不願與你繼續交流。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孩子畢竟還小,需要我們家長的呵護,尤其是處於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時期,一不小心,孩子就可能學習成績下滑或者結交一些不良朋友等,因此,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對孩子的一舉一動相當敏感,總是擔心他們這個弄不好,那個弄不好的。 其實作為父母應該相信孩子,給孩子獨立的空間。有的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父母不認同。其實只要不是原則上的錯誤,不如讓孩子自己去碰碰釘子。
  • 嘮叨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請停止對孩子的嘮叨
    當時我就在想,以後和孩子相處,話真是不宜太多,容易攪亂孩子的心智。那天下班很晚回家,女兒因為貪玩好多作業沒寫,要是以前,我馬上就會大發雷霆,但理智告訴我,事已至此,多說無益。我只平靜的說:「這麼晚了,你也困了,快去睡覺,明早再說吧。」她看我沒責怪她,馬上就睡覺了。第二天早上,她自己定的鬧鐘響了,自己起床就寫作業,心平氣和的完成了剩下的好多作業。然後歡呼,終於完成了。
  • 作為孩子的父親,請你每周至少抽出一個小時來陪伴你的孩子
    許多父親都明白,只有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才能端正他們的品行,並且認同「偉人的培養離不開父母的共同努力」這一說法,但是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何處下手。那麼,沒能成為好父親的原因是什麼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將父親的責任想得過於沉重。
  • 嘮叨,打罵的孩子為什麼更加不聽話
    生活中嘮叨、打罵的例子我們生活中會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每天提醒孩子要好好吃飯,這樣身體才能長得好,從還沒開始坐下吃飯就開始對孩子嘮嘮叨叨:怎麼又沒洗手,講一堆不洗手的壞處,接著開始糾正坐姿,反覆提醒不應該挑食、吃飯要專心,不可以東張西望。
  • 嘮叨是愛還是控制?你的無限嘮叨,是孩子成長的絆腳石|媽媽雞湯
    本來媽媽以為小新只是鬧小脾氣出門和鄰居小夥伴一起玩,沒想到過了兩個多小時了,孩子也沒回家。周邊鄰居也都問過了,都不知道孩子哪裡去了。隨後,小新的媽媽報警,民警在一所幼兒園的牆外發現了一個小孩子蜷縮坐在那裡,經過辨認,這就是小新。民警教育小新不能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反對媽媽的嘮叨,需要跟媽媽理性溝通。並囑咐小新的媽媽平時要多注意對孩子的溝通方式,不要過分指責孩子。
  • 父母的嘮叨讓孩子厭煩?換個「嘮叨」的方式,孩子會更加積極主動
    「孩子,你看都幾點了,還不寫作業?」「這點兒事都幹不好,你還能幹什麼?」「早點兒睡,明天還要上學呢!」「玩遊戲時間長了傷眼睛,戴眼鏡多不方便啊!」……怎麼樣?父母們有沒有耳熟能詳的感覺?這些「至理名言」,無一不是出自父母的「發明創造」,只不過無緣斬獲諾貝爾金獎。
  • 爸爸媽媽們,若想讓孩子好好的,就請拜託不要再嘮叨了
    於是為了孩子的情緒,心理醫師讓媽媽在休息室等候,我朋友陪著他進諮詢室。朋友告訴我,這以後有了孩子啊,千萬別對著他嘮叨,原來他外甥告訴醫生,媽媽很嘮叨,一件事情說很多遍,做什麼事情都要數落他,沒見停過,這才產生了厭惡感,各種逃避回家,然後沉迷網吧打遊戲,還經常逃課,這和她以前那個乖巧懂事的外甥完全變了一個人。
  • 不要急著訓斥孩子,孩子的怒氣裡,藏著父母的嘮叨
    文 | 文茵媽媽輕點右上角,歡迎關注,育兒那些趣事,我們一起聊你在孩子的心裡,是否是一個愛嘮叨的人?嘮叨一般指批評多,指責多,抱怨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子成龍,女成鳳,是生活中不少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高期望,秉著為子女好的原則,揣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想法,總希望孩子凡事都順著自己的心願辦。孩子一旦不順著自己的心願做,便不停的說教,見什麼說什麼,想到哪裡說到哪裡,沒有目的和要求,並且翻來覆去地說。這樣的嘮叨只會讓孩子感覺無所適從,倍增反感,嚴重的甚至荒廢學業。孩子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有思想,有主見,有屬於他個人獨特的氣質。
  • 關於嘮叨的說說 形容嘮叨的說說
    然後他狠狠的對我們說:你們誰見了我,敢不鞠躬問好,我就讓你不及格,態度好的還可以酌情加分。3、媽媽的嘮叨是世間最美的情話.19、又是一個非要見你的日子,別來煩我,你麻煩,我更麻煩,兩個人在一起更麻煩。可是2月14日一個人在家聽爸媽嘮叨好像更麻煩。唉!等你吧。20、朋友一個電話,讓我知道,你在想念我;家人一句嘮叨,讓我知道,你在擔心我,成長路上,有朋友和家人,我可以永往直前,謝謝你們21、老師的嘮叨,壓抑的學習,無盡的作業,現在的你還想寫作業嗎?A、想 B、不想 (?
  • 換個方法「嘮叨」孩子,就不會被氣哭了
    這樣大的孩子了,一點正事都幹不了,讓你拿個杯子,這樣簡單的事,都不能做好。接著就是一大堆嘮叨,涉及到孩子的各種缺點,主要是不愛學習,壞習慣太多,懶,不講衛生,還抱著電腦玩……還沒等她嘮叨過癮,孩子那裡就急了,「只是抱出來,我說喝了嗎,我拿著玩不行嗎?」
  • 你對孩子嘮叨了嗎?假如有,現在改還來得及!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可以說無事情不嘮叨。面對未知時,孩子還沒做事,先招來了一大堆嘮叨。那孩子的心裡自然會犯嘀咕。想做又怕出錯,畏首畏尾不敢向前,或者乾脆就讓別人拿主意。這樣的行為其實是自信心缺失的表現。自信心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高爾基說過,一個滿懷自信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他們會沉浸在生活中並堅定自己的意志。
  • 漢文帝恨自己的父親漢高祖劉邦嗎?劉恆:8年沒見一年,沒有父愛
    導語:漢文帝恨自己的父親漢高祖劉邦嗎?劉恆:8年沒見一年,沒有父愛。「薄姬,明日你就帶著代王劉恆去代國吧!」沉寂的氣氛中,大老婆呂雉主持了一個靈前會議,作為皇后她實際上此刻已經成為大漢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確保兒子劉盈這個少年天子的帝位不被其它兄弟們構成威脅時,她在老公死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這些已經有威脅或者潛在威脅的妃子們和兒子們進行打壓,以鞏固兒子的帝位。呂雉冷豔看著眼前的這群穿披麻戴孝的女人和孩子們,突然對著薄姬和代王劉恆說出了這麼一句話。
  • 作為父親的竺可楨
    桂下漫筆胡一峰竺可楨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善於傳遞暖意、啟沃孩子的父親。竺家老二過12歲生日時,竺可楨送的禮物是「少年化學實驗室」。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禮物中,不但包含著竺可楨對孩子好奇心和興趣的循循善誘,而且飽含著一位父親的舔犢之情。人們都知道竺可楨的日記可謂是一部物候學的百科全書。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翻看他的日記,還會發現這是一部父愛「行動指南」。竺可楨一年數次親自給孩子逐個量身高、稱體重,並且把這些數字記在日記裡,密切「監測」孩子們的身體成長情況。
  • 作為父母,總不能嘮叨孩子一輩子吧
    「世界上沒有比養孩子更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了,你傾盡全力付出一切,結果孩子壓根不領情。」前陣子,vicky在閨蜜群裡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她說,疫情居家隔離後,本以為可以在家可以多陪陪孩子了,沒想到比上班還累。
  • 育兒路上,你嘮叨了嗎?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
    而有的嘮叨像孫悟空頭頂的緊箍咒,欲擺不能:清晨不厭其煩的叫你起床,催促你上學要遲到了,怎麼還沒刷牙洗臉,沒時間吃早餐了;飯桌上拼命給你夾菜:這個吃了維生素好、這個吃了補鈣、那個吃了有助消化……;你還玩,再不好好學習,以後你只能掃大街;天冷了,總是讓你多穿衣服,裹得像個粽子一樣才讓你出門;寫作業時,總是不停的提醒你:這個字寫歪了、那道題思路不對、你怎麼這麼笨啊……
  • 教育孩子,切忌嘮叨!
    實際上父母過多的叮嚀,並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因為過於「嘮叨」使孩子感到不耐煩而聽不進去,或者聽得太多感到麻木。父母的嘮叨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沒有照顧到孩子的自尊,所以往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溫順的孩子會假裝傾聽,極端一點的孩子就會表現出討厭,甚至逆著幹。
  • 丈夫去接同學的妹妹,帶她去吃飯,妻子回家見沒人,接電話就吃醋
    不僅如此,還對著丈夫,每時每刻都在嘮叨。女兒小駱認為,父親駱先生的行為沒有問題,是母親陳女士太多疑了,因為每一次看見父親與其他異性走在一起時,比如駱先生廠裡的老闆娘和樓下的女鄰居,母親陳女士總是有很多的疑心,小駱認為母親的思想比較封建。每一次遇到父母吵架打架,小駱和朋友、鄰居都多次勸架。
  • 愛不是「嘮叨」,那些愛「嘮叨」的人孩子最終怎麼樣了?
    我想每一個做媽媽的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可是,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是否得當呢?我們的孩子是否能夠沿著我們的教育方向健康成長呢?我的孩子已經上小學六年級了,在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這六年裡,我覺得我的教育方式比較失敗。在聽過很多優秀家長的報告後我總結出自己教育孩子失敗的原因之一便是——嘮叨。
  • 請珍惜嘮叨你的父母,因為你真的很賺
    要不是父母的整天嘮叨,我也就不能自律,如果不是自己能夠自律,也就考不上大學。董卿很小的時候,就是在「虎爸」父親嚴格教育下,每天抄成語和古詩,並大聲朗讀和背誦,後來又開始抄古文,再後來就是讀經典名著。要不是父親每天的嘮叨,她也就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最終也不能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綻放異彩。周杰倫四歲的時候,在母親的嚴厲教育下,每天都要坐在鋼琴前練兩個小時。看到窗外奔跑著那些風一樣的少年,周杰倫也非常的羨慕。
  • 嘮叨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每個家長一定都或多或少的嘮叨過孩子。一項針對小、初、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都會遭遇家長囉嗦」的學生佔90%以上。那麼,孩子樂於接受家長的囉嗦嗎?孩子為什麼會嫌父母囉嗦,原因有以下幾點:1、生理方面的原因科學研究發現: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事物,孩子大腦會比較活躍,第二次接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