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研究生研製出翻譯臂環 成為失語者與普通人溝通的橋梁
時間:2017-05-23 10:21 來源:網易新聞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名90後研究生發明翻譯臂環 能將手語轉化成語音來源:網易新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王娜娜,清華大學研究生黃爽,歷時兩年,為失語者群體研究出一款直接將手語轉化成語音的翻譯臂環。應用後,可以實現失語者與普通人的流利對話。她們說,團隊從沒想過賺錢
原標題:兩名90後研究生發明翻譯臂環 能將手語轉化成語音——來源:網易新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王娜娜,清華大學研究生黃爽,歷時兩年,為失語者群體研究出一款直接將手語轉化成語音的翻譯臂環。應用後,可以實現失語者與普通人的流利對話。她們說,團隊從沒想過賺錢,只想幫失語者朋友解決溝通障礙。
相關新聞
90後女學霸研發手語翻譯器 通過臂環捕捉肌電信號
演示者用手指向前方,又做出點讚的手勢,「你好」的文字快速地反應在App「手音」的界面上。捕捉手部運動的肌電信號的是演示者手臂上的黑色臂環,看上去像跑步時用的護腕。
「手音」是一款針對失語者的小眾產品,預計今年5月下旬上線。普通人可能難以想像這款產品的意義所在——手語是失語者彼此溝通的橋梁,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比所有外語都難的語言,「手音」將做潤物細無聲的溝通橋梁。
「手音」的創始人王娜娜和聯合創始人黃爽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級的學生,她們是同一個宿舍的閨蜜,兩個充滿活力的女生在2015年開始想為失語者做些什麼。
在一次活動上,王娜娜認識了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畢業的失語者張權,並成了好朋友。因為王娜娜不會手語,這兩位現實中的朋友相處更像網友,即便見面也往往會求助微信溝通。
回到宿舍,王娜娜把張權的故事告訴了黃爽。她們此後認識了更多的失語者,也愈發感到溝通的困難。「有時我覺得我說話是在 傷害 他們,一聊得開心就在想是不是忽略他們了,甚至有些自責。」王娜娜說。
兩個善良的姑娘一直在想,張權是失語者中的幸運兒,不僅可以上學還有工作,更多的失語者因為溝通一直是社會的邊緣人,她們假想:老闆開會聽不見,點外賣沒辦法和店家溝通,別人怎麼能接納他們?《新聞聯播》有手語同步翻譯,可其他直播節目如果沒有字幕,失語者就永遠無法享受它。
上網一查,數字更讓兩人咋舌:失語者(包含聽障人士、腦中風患者、腦癱患者和漸凍症患者)在中國的數量達到7000萬人,佔總人口的5%,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兩個人想起了參加「馮如杯」(馮如杯為北航校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時的圖像識別項目,當時這個項目獲得了一等獎,或許可以用這種技術幫助失語者。王娜娜回憶:「我們感覺發現了一個沒有人發現的需求,想成為第一個實現它的人,也讓我們所學的知識有價值。」
於是,她倆著手研究手語翻譯的可行性,開始查論文、做實驗、寫代碼,用馮如杯一等獎獎金5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行動起來。圖像識別被否決了,因為不能隨時攜帶攝像頭;手套被否決了,因為太引人注意,最終確定了通過臂環捕捉肌電信號的方法。因為智能手錶逐漸普及,失語者帶著臂環看上去並不突兀。
產品一次次迭代,為的是要保護失語者的尊嚴。黃爽記得,她們做過「體驗一天失語者」的活動。在便利店,因為結帳時需要了解價格,失語者只能通過手機和店員溝通,時間稍長排在後面的人開始不耐煩地催促。「如果別人知道我是失語者可能會體諒,但不知道就會埋怨,越埋怨我越著急。」一些失語者不願意別人稱呼他們為「聾人」,自己會寫成「龍人」。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