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多語)失語症是指在發病前能夠熟練掌握雙語或多語的人由於腦出血、腦梗死或腦部手術等原因導致大腦語言區受損,從而使患者在雙語(多語)加工(聽、說、讀、寫等)各方面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現象。早在1843年,國外就出現了關於雙語(多語)失語現象的報導。1895年,Pitres撰寫了第一部現代描寫雙語失語症的著作,將雙語失語症歸咎於部分記憶障礙。我國學者於1938年發表了第一篇漢-英雙語失語症報告,被收錄於同期國外的研究專集中。一百多年以來,雙語失語症因其特殊的臨床表現、複雜的病理機制,使雙語失語症學家、神經語言學家、臨床醫生產生極大興趣。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就雙語失語症的雙語(多語)腦支配與單語的腦支配有何不同,遭遇腦功能與結構意外損傷時,會造成語言障礙的何種差異性,此差異對臨床評估、康復與治療有何影響進行探討。
1 雙語失語症語言障礙的特異性表現
1.1 雙語的非平行性損傷
雙語(多語)者大腦中存在兩個(多個)語言系統,雙語者的所有語言都受相同的大腦功能區支配,同一腦區受損,所有語言都應表現出相同的障礙。Penfield等認為雙語者的每種語言在大腦中是共享功能區的,都受同一經典語言區支配;當某一區域受損或發生病變時,所有語言均同時以同一方式受損。Zohar Eviatar等對俄-希伯來雙語的經皮質感覺性失語症患者的音系加工過程進行研究,其對音素和音系感知能力任務的研究結果表明,被試的雙語在音系表徵層面都受損,只是二語(希伯來語)受損更嚴重。同時,其對患者的對證命名任務研究結果也顯示,在所有類型的命名任務中,被試雙語的命名能力都受損,且受損的程度相同。
當雙語(多語)者大腦的某些區域受損時,其幾種語言障礙的表現並不一致,即表現出非平行性特點。Lyman等曾報導過一例漢-英雙語失語症病例。患者42歲,自小在國內學習英語,曾旅居英國2年,患病前漢-英均熟練。在接受左頂枕腦腫瘤手術後,患者的漢語水平受到損害而英語未受損害,英語的讀、寫水平比漢語好,而且在康復過程中一直如此。高素榮報導了朝鮮語-漢語失語症患者兩種語言非平行性受損的情況,並探討了造成這種不平行性的相關影響因素。雙語(多語)與單語存在不完全相同的腦支配機制,不同語言的腦功能區存在某種程度的分離,一個腦功能區受損可能只影響一種語言,而對另一種語言不構成影響或影響很小。
1.2 雙語轉換的病理性障礙
正常的雙語(多語)者能自主地操控所掌握的幾種語言,自由地進行語碼間的轉換(包括翻譯轉換)。他們既能根據需要有意識地抑制一種語言系統而對單語談話者只使用一種語言,也能根據表達的需要隨意地在表達中插入另一種語言系統的詞彙,即使用混合語言提高表達效率。當然,他們也能結合實際要求有意識地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雙向翻譯。然而,當大腦受損時,雙語(多語)者的幾種語言則可能出現特殊的交互障礙,表現為病理性的語言混合、語言轉換及雙向翻譯障礙。
一些雙語失語症患者無法自主地操控自己所掌握
的兩種語言,總是「身不由己」地在語音、形態、句法等各個層面混用兩種語言。高素榮提及混用英語、粵語與普通話不同語言形式的雙語失語症病例,並特別提及1名患者在混用中還說出多年前學過而從來不使用的英語詞彙;Paradis也報導過有以德語發音朗讀英語的德-英混用雙語失語者病例。
除了病理性混合外,雙語失語症患者有時也出現病理性的語言轉換,即患者在一段時間內失去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能力或不能隨意地在兩種語言間轉換。高素榮曾報導過這樣一個病例。患者是一名印尼華僑,母語為印尼語,曾在廣州居住多年,能講一口流利的廣州話。中年後回國,與照顧他的親戚一直講廣州話。後來發生腦血管病,在醫院醒來後,面對講廣州話及普通話的醫院環境,他卻對親戚及醫生只講印尼話,不講也不懂廣州話及普通話,以至無法交流。此外,Fabbro也報告了1例左前扣帶回及額葉、右前扣帶回邊緣發生病變的雙語患者,他只表現出病理性的語言轉換而無其他語言功能障礙。
雙語(多語)失語症患者對雙語(多語)的失控制障礙也表現在翻譯障礙上。正常情況下,雙語者能夠自覺的將兩種語言進行雙向翻譯,而且一般是將欠流利的語言翻譯成較流利的語言時更輕鬆自然,反之表現稍差。當然,一般雙語者的雙向翻譯相比受過翻譯訓練的人專業水平要低。然而,雙語(多語)失語症患者則可能發生以下明顯的翻譯功能障礙。第一,矛盾性翻譯(paradoxical translation)。有研究發現,一些雙語失語症患者在進行雙語翻譯時與正常人的表現相反,他們能將較流利的語言翻譯成為欠流利的語言,而將後者流利的講出來,但卻無法將欠流利的語言翻譯成為流利的語言講出來。第二,強迫性翻譯(compulsive translation)。有些雙語失語症患者不由自主地對別人的話進行翻譯,哪怕自己並不理解其意。Veyrac報導了2例患者,他們不受自我控制式的自動對其不理解的短語進行翻譯。第三,不能互相翻譯。林谷輝曾報導1例經皮質感覺性失語的粵語-普通話雙語患者在恢復區講兩種語言都很流利,但卻不能兩語互譯。
對於以上3種特殊性的語言轉換障礙,Green提出了雙語腦的內外抑制說加以解釋。該假說認為,雙語腦有兩類抑制,一種是語言自身系統的內抑制,一種是對抗的外抑制。當一個人將語言乙翻譯為語言甲時,語言乙需要自我抑制本語言內部的各種競爭項目以選擇當前的項目,同時也需要外部抑制語言甲的各種競爭項目。當抑制機制發生不同障礙時,便會導致上述3種特異性語言轉換現象。
2 雙語失語症的特異性評估方式
與單語失語症評估一樣,雙語失語症評估的目的旨在確定語言殘餘以及受損的溝通能力,並為幹預治療提供線索。然而,雙語(多語)失語症患者涉及對多種(至少兩種)語言的殘餘能力及溝通能力進行評估的問題,因此其評估涉及特殊問題。第一,收集患者各種語言的習得年齡、習得方式、發病前語言水平、使用頻率信息;第二,選取、構建文化適應和語言等效的測試工具,如向患者本人或家人發放以發病前語言溝通狀況為重點的社會語言學問卷等;第三,選擇切合患者文化背景、具有跨語言共享特徵的(評估用)圖像刺激等。完整的雙語評估方案必須便於臨床醫生在幾種語言中確定保留較好溝通能力的語言,並且能為不同患者設計高效的幹預、治療方案提供線索。
當前,各國學者對單語失語症評估的設計已漸趨成熟,但是針對雙語失語症的評估方法卻很少。目前,國際上最流行的雙語失語檢測法是雙語失語症檢測法(bilingual aphasia test,BAT)。該檢查法由Paradis等開發,是一種綜合考慮語言特異性以及跨語言等效的測試工具。它能夠對失語症患者掌握的兩種語言進行系統和完整的評估,量化每種語言的損害程度,使不同語言對之間進行直接比較。該檢查法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針對病人雙語歷史的評估(50項);第二部分針對失語症病人掌握語言中存在的語言障礙系統、比較性的評估(每種語言472項);第三部分針對每種語言對的翻譯能力及幹預偵查的評估(每對語言58項)。BAT目前適用於65種語言(第二部分)以及160種語言對(第三部分)。該檢查方法中的第二、三部分並非簡單的翻譯為不同的語言,而是跨語言適用的。例如,當採用BAT言語聽覺辨別測試評估弗留利語時,並不是簡單的將英語測試項翻譯為弗留利語,而是針對每一項,找出4個首音素不同又能容易地通過圖片展示的弗留利語單詞。因此,英語刺激「mat,cat,bat,hat」就要變為「cjoc,coc,poc,toc」,也就是英語中的「drunk,log,chicory,piece」。BAT包含廣泛的不同語言任務,它能夠區分失語症、阿爾茨海默病、輕度認知損傷和正常老化。
目前,BAT應用廣泛,不僅被用於語言病理學、心理語言學的實驗,而且還與現代神經成像和神經生理學技術結合併用於檢查患者在各種神經科學實驗情況的語言水平。此外,它還被用於研究受家族特異性語言損傷(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SLI)、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以及杜氏肌營養不良症影響的患者。
3 雙語失語症特異性治療方法
相對於單語失語症,雙語失語症的臨床表現更加複雜多變。除了大腦左半球損害造成語言表達和理解障礙外,還有前述兩(多)種語言的病理性混合、切換和翻譯障礙等特殊表現,合併有右側肢體不同程度的偏癱。因此,雙語失語症治療除了對單語失語症患者採取的有效傳統治療方法(如刺激促進療法、失語症促進交流效果法、旋律語調治療法、阻斷去除法、計算機輔助治療等)外,還有認知治療、跨語言轉移、同源詞和補償策略等特殊治療方法。
3.1 認知治療法
從認知的角度,失語症被認為與患者的一般認知加工效率的下降有關,因此,這種觀點認為提高患者的注意力、觀察力、模式鑑別、分類、問題的解決和記憶等能力,將直接改善患者的語言水平,或至少為其語言康復打下必要的基礎。Kohnert曾對1名患有嚴重非流利性失語症的62歲雙語失語症患者採用非語言性認知治療方法。這名患者為西班牙語-英語雙語者,他在美國居住長達25年,在工作和社會交際中說英語,在家裡說西班牙語和英語。Kohnert推測,患者認知加工效率的提高也許會促進其語言水平的提高。認知訓練分為14個部分,每次1小時,主要是注意任務,如視覺掃描、尋找字母等。認知治療後,患者訓練後的認知任務準確性和速度均有改善,未經訓練的語言理解能力(如句子理解)和輸出(如圖片描述)表現也有較大提高。
3.2 跨語言遷移治療法
對於雙語失語症患者,同時治療兩種語言通常是行不通的,即使對兩種語言同時治療,其直接治療效果也主要表現在一種語言上,然後再通過患者的努力轉換到另一種語言。因此,為了使雙語失語者達到最大程度的康復,使治療後已恢復的語言向未治療語言的遷移顯得尤為重要,跨越語言遷移治療方法正是立足於此。有研究表明,跨語言治療的遷移建立在神經生理和語言結構基礎上,其治療效果依賴於詞語類型、語言間結構的相似和差異程度以及發病前和發病後兩種語言的水平等。
Goral等描述過1個患有輕微慢性失語症的三語患者案例。患者接受了針對其二語(英語)的治療,先是形態句法技巧訓練,然後是語言輸出速度訓練。每一階段治療後,治療人員就會對經治療的二語英語以及未經治療的母語希伯來語和三語法語進行評估測試。結果發現在接受形態句法技巧訓練後,在人稱代詞與性別一致(如男人問他的妻子)方面,患者英語和法語能力均有提高;在接受語言輸出速度訓練後,患者英語和法語的語速均有提升,但是希伯來語沒有改變。可見二語和三語間的選擇性跨語言遷移源自英語和法語結構間的相似性,而英語和希伯來語的結構由於缺少相似性,因此沒有發生遷移效果。
患者發病前和發病後兩種語言的水平也會影響跨語言遷移的治療效果。大量研究表明,治療效果的跨語言遷移出現在從已治療的低水平二語到未治療的高水平母語。Kiran等曾對1名俄語-英語雙語患者實施治療。他們對二語英語採取了語義治療,同時對母語和二語進行詞語(包括經訓練和未經訓練的詞語)命名測試,患者在經治療和未經治療的詞語上均完全準確,已治療的低水平二語向未治療的高水平母語似乎進行了成功的跨語言遷移。當然,也有證據表明平衡的雙語水平更容易產生治療效果的跨語言遷移。在病變前和病變後語言水平誰最能促進治療效果的跨語言遷移問題上,一直存在不同爭論。Edmonds等與Kurland等認為,病變前的語言水平決定治療效果的跨語言遷移,並且更容易發生在從低水平語言向高水平語言的遷移;相反,Goral則認為,病變後的語言水平決定治療效果的跨語言遷移。綜合來看,對雙語失語症患者進行治療時,著重訓練發病前水平較低的語言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3.3 同源詞治療法
同源詞治療方法是基於雙語者的雙語詞彙在功能
和神經系統中連通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允許跨語言或語言之間的康復。不同於非同源詞,大量證據表明,同源詞和同音詞有明顯的跨語言治療效果。多項研究結果表明,神經系統完整的成年雙語者在完成朗讀單詞、詞彙選擇和翻譯任務時,處理同源詞比非同源詞的速度更快且更準確。因此,單詞形式間的跨語言關係可以被用於雙語失語症治療。例如,Kohnert從同源詞語音學的角度考察了10個同源詞及10個非同源詞的目標詞彙命名的治療後的跨語言泛化情況。被試為西班牙語-英語失語症患者,在試驗中患者先接受西班牙語的同源詞治療,然後接受英語的同源詞治療。結果發現,在接受英語的同源詞治療後,患者在同源詞和非同源詞方面都出現了二語到一語的跨語言泛化效果;但是在接受西班牙語的同源詞治療後,只有同源詞出現了跨語言泛化效果。
3.4 補償策略(語碼轉換)法
患有失語症和未患失語症的雙語者經常能夠成功地用一種語言給另外一種語言暗示,絕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自我校正都會有意無意地用非目標語裡的詞彙給予目標語詞彙暗示。基於此,Goral等假設自我暗示對失語症患者來說是一種成功的詞彙檢索策略,那麼自我校正手段的運用、強有力的同源詞的聯繫或者兩者,對雙語失語症患者來說,都可以成為有效的語言補救策略,尤其是當患者生活在雙語環境中時,效果將更加明顯。因為即便患者的自我校正嘗試不成功,其對同源詞的使用仍然能夠被人理解,甚至被不說非目標語的人理解。儘管這種無意的語碼轉換可能會干擾交流的內容,但它仍不失為一種補償策略,在雙語環境中對患者更是如此。
4 雙語失語症特異性康復模式與影響因素
4.1 雙語失語症康復的非平行特徵
大量研究表明,雙語(多語)失語症在遭受同一次腦損傷後,其熟練掌握的幾種語言並非以同樣的速度、同等的程度康復,而表現出遠比單語康復複雜的模式與特徵。基於Paradis[30]的相關總結,雙語失語症的康復模式可以分為以下8種。①平行性康復(parallel recovery):當兩種語言的抑制程度相同時,同等受損的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用同樣的時間平行康復,臨床上比較多見;②差異性康復(differential recovery):每種語言康復程度不一樣,一種語言康復好,另一種語言康復差;③選擇性康復(selective recovery):只有一種語言康復,其它不康復的語言可能是表達與理解均不康復,或是理解康復而表達能力喪失;④連續性康復(successive recovery):一種語言康復到一定程度後,另一種或多種語言才開始康復,也就是在一種語言康復到最大程度之前,一種或多種語言不康復;⑤拮抗性康復(antagonisitic recovery):已康復的語言隨著另一種語言的康復再一次丟失;⑥混合性康復(mixed/blended recovery):在相同的詞或句子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元素不可分的混為一體;⑦不同型失語症(differential aphasia):兩種(幾種)語言表現為不同的失語症類型;⑧選擇性失語症(selective aphasia):兩種(幾種)語言中一種語言表現為某種類型的失語,另一(幾)種語言未能檢查出有障礙。
根據高素榮統計,在138例非選擇性失語症患者中,平行性康復模式105例,佔76%;差異性康復17例,佔12.3%;選擇性康復6例,佔4.3%;拮抗性康復1例,佔0.73%;混合型康復9例,佔6.5%。
4.2 雙語失語症非平行康復的影響因素
關於雙語失語症患者的語言康復問題,Ribot與Pitres曾分別提出著名的Ribot定律與Pitres定律。前者認為雙語失語者的母語優先康復,因為母語最先獲得,在大腦中的表徵最牢固;後者則認為,患者優先康復的是在發病時最熟練的語言(通常是母語)。此外,Pick也提出,最自動化的語言最先康復。結合相關文獻,影響雙語失語康復的因素概括如下。
4.2.1 生物因素:患者的年齡、性別與利手等。年輕患者比年長患者康復較好,左半球病變引起的失語症患者中女性可能康復得較快,混合利手和左利手
比右利手康復的好。
4.2.2 神經病學因素:損傷部位、損傷程度、失語症類型等。一般來說,相同部位的腦出血比腦梗死康復的好且快;損傷程度較輕的比較重的患者康復的更快、更好;命名性失語症和傳導性失語症康復相對較好,經皮質性失語症和運動性失語症次之,感覺性失語症和完全性失語症康復較差。
4.2.3 環境因素:習得各語言的年齡、各語言在病前使用情況(每天、每周或每月使用等)、各語言的教育程度、各語言在結構上的距離、對每種語言的感情等。
4.2.4 母語因素:有腦成像研究表明,使用母語時,腦激活的區域較非母語小,由此推測母語在大腦中比較牢固,當母語與第二語言同等受損時,母語更易被康復激活,從而更易康復。
4.2.5 語種差異:雙語和多語失語症患者所掌握的兩種語種間結構的差異可影響患者各種語言的康復。一般來說,結構差異小的幾種語言之間,彼此更容易連帶康復。
5 結語
雙語失語症涉及醫學、神經學、心理學與語言學諸多學科,屬於典型的跨學科、跨界面的研究範疇。因其在臨床和病理上特殊的複雜性,雙語失語症研究獨具價值。然而,這一領域的研究總體上尚處在初始階段,認識非常有限。隨著雙語者或多語者人群的不斷擴大,雙語(多語)失語症患者的不斷增多,如何對雙語失語症患者進行科學有效地診斷、評估與治療,任務更加急迫。要真正深入地了解雙語失語症的發病原因與神經認知機理,提高雙語失語症患者臨床診斷、評估與治療的效果,需要各界專家學者的緊密協作,尤其需要推進對雙語(多語)現象的心理認知與神經認知等方面的基礎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對雙語失語症病理機制及臨床幹預治療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