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執拗不服管,用西方寬鬆的教育方式還是中式嚴格的教育方式?

2020-12-16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

家長提問:執拗的孩子用什麼方法溝通比較有效?孩子軟硬不吃時,只能放任不管或者用鞭子解決。嚮往西方寬鬆的教育方式,又跳不出自身受過的嚴厲教育方式,讓我無所適從。

家長提問:執拗的孩子用什麼方法溝通比較有效?我家孩子六歲,可能是我對孩子耐心不夠,孩子軟硬不吃時,只能放任不管或者用鞭子解決。小時候媽媽對我管教很嚴厲,當時很希望有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媽媽,現在我不自覺地會用嚴厲的方法對女兒,事後經常覺得愧疚。嚮往西方寬鬆的教育方式,又跳不出自身受過的嚴厲教育方式,讓我無所適從,希望老師能教我一些方法,給我更明晰的教育方式。

這位媽媽您好!從您的問題描述中,能夠感受到您現在的矛盾與焦慮。一方面您對執拗、任性的女兒束手無策,教育方式趨於兩個極端,放任或暴力解決;另一方面,您嚮往西方寬鬆的教育方式,想做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媽媽,但又不自覺地使用母親管教自己的嚴厲方式來對待女兒,很矛盾、內疚。我從中提取了幾個關鍵詞:執拗、溝通經常陷入僵局、西式寬鬆教育、自身受過的嚴厲教育方式。圍繞這幾個關鍵詞,從如下三個方面來提供一些信息供您參考,包括:

一、孩子任性、執拗、哭鬧的原因

二、孩子執拗哭鬧時,家長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三、家庭規則的制定

一、一個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哭鬧,必定是他內心某個訴求沒有被滿足,某種感受沒有被父母理解和關注。小孩任性執拗、哭鬧的原因很多,例舉幾個主要原因如下:

執拗、秩序敏感期

兒童在1歲半到3、4歲之間,屬建構秩序感的時期,育兒專家孫瑞雪把這個時期叫做「執拗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兒童會內心已經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並期待世界必須按照這種秩序感運行,儘管有時候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胡鬧。一旦他們被拒絕,就會煩躁不安,奮力反抗,大哭大鬧,難以平息。一言以蔽之,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喜歡胡鬧而且比任何時候都任性」。

溺愛導致行為界限模糊

很多孩子是由老人、保姆或者是溺愛的父母帶大的,他們對小孩的需求,甚至是無理的需求毫不節制地加以滿足,使孩子不清楚自己行為的界限在哪裡,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一旦孩子的父母、老師著手管教要求他時,他的習慣被打破,種種不適應導致撒潑、任性、哭鬧。

家長缺乏耐心

有些家長自己本身性格就有些急躁、嚴苛,加之不了解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認為孩子哭鬧是對父母權威的挑釁、是不懂事、是給自己添麻煩的表現而加以訓斥。家長的不穩定情緒和不耐煩使得孩子的感受不被理解和關注,變得無助、委屈而哭鬧。

二、那麼在孩子發脾氣、犯倔的時候,家長如何同孩子溝通呢?

家長的情緒最重要

我們經常擔心輕易滿足、縱容,會讓孩子養成更加任性的壞習慣,因此焦慮、易怒。 所以此刻最重要的是成人的情緒,平和的心態能夠緩和事態的發展。如果實在忍不住,可以對孩子說:「對不起,寶貝,我現在心情有點不好,我想自己進房間待一會兒。5分鐘之後我會出來,我的心情會好很多,那時我再和你談話。」(措辭以孩子年齡能接受和理解的範圍而定)

要了解和及時回應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四歲的兒子在拼樂高玩具,有個零件找不到了,就開始哼唧。我幫他找了會兒,也沒找到,就對他說「別拼樂高了,咱們玩別的玩具去」他就哭起來,把樂高扔了一地,說「就要拼完,就要拼完」。

因我剛好看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於是我決定先傾聽,看他能不能說出原因來。當他說「就要拼完」,我知道了他發脾氣的原因是想拼完樂高。於是我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的感受,「哦,原來你要拼完樂高啊!」他說:「是啊。」接著我要說出他的感受,「找不到零件很生氣,是麼?生氣可以打靠墊,而不是扔東西」。感受可以接納,但某些行為要限制。最後一步我們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的願望,比如說「真希望我能變出一個零件給你按上!」來製造輕鬆幽默的氣氛。但我當時是和他一起把另一個零散的樂高玩具上的零件拆下來補了這個,也算是解決了問題。

所以在孩子執拗、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注意同他互動的這幾個步驟:傾聽------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們的感受-------說出他們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能解決掉的問題儘量幫他解決)

這些步驟要在實踐中不斷運用,以達到不加思考就能本能地進行反應。這也是人和人之間溝通的有效方法。

回顧複習當時事件

我們家有個習慣,晚上給兒子講完故事,在他回自己床睡覺之前,會摟著他一會兒,這段時間被我稱為「溫馨夜話」。我一般會用這個時間跟他聊天,問問他幼兒園的生活、講講我小時候的事、談談我學校裡學生的有趣故事,他十分愛聽。如果他白天發了脾氣,我會在這會兒他心情好的時候跟他回憶一下白天的事,對他說「如果你當時沒有扔東西,而是說『我不想玩別的玩具,只想拼樂高。』我會更明白你的感受。」

注意事項:

1、不是原則的問題,就隨孩子的意好了。例如小孩不想穿襪子,就可以不必須穿,等他心情好些,再給他穿就容易些。

2、有時候,孩子完全被負面情緒控制,什麼也聽不進去,只是哭鬧,家長可以給他一個枕頭讓他去砸以洩情緒,或者給他紙筆,讓孩子把情緒畫出來。

3、如果孩子說 「討厭媽媽」、「壞媽媽」,這些是不允許的,家長可以說「我不喜歡我剛才聽到的話,如果你對什麼事情生氣了,可以用別方式告訴我。也許我能幫你。」

網友說 「嚮往西方寬鬆的教育方式,又跳不出自身受過的嚴厲教育方式」。其實西方教育也並不想我們想像的那麼寬鬆,但在很多事情上西方人並不像中國父母那樣事無巨細地管教、阻止,以致使自己疲憊不堪、情緒急躁。我們要分清哪些事情是孩子必須做的,哪些是他們不能做的,和孩子一起制定出規則或家規,再根據這些規則規範孩子的行為。

例如:

關於規則的制定,筆者有幾個小建議: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規則的制定不是滿足成人的權威感,而是讓父母和孩子雙方都能接受的,達到雙贏目的的。(例如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父母能接受30分鐘,但孩子要看1個小時,那就可以折中,找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時間。)另外,孩子自己參與規則的制定,他也更願意配合、遵守規則。

有一定的獎懲措施

對好行為的獎勵,個人認為精神獎勵最好,例如:口頭感謝、感謝信、大大的擁抱、親吻、或者睡前故事多講一個。

關於懲罰,可以是罰做家務,或減少孩子喜歡做的事情的次數,如睡前故事的數量、去博物館、公園的次數。

希望以上建議有對您所有幫助!

本文轉載於網絡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育兒方式,你覺得西式好還是中式好?
    單純的說是中式的好還是西式的好。中式的育兒方式,有它的好處和弊端,西式的育兒方式也有它的長處和弊端。育兒方式是由育兒思想決定的。有什麼樣的育兒思想、育兒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育兒方式,育兒方式,受育兒理念的指導。1,中西方教育家、教育思想浩如煙海,眾星璀璨作為一個曾經的教育工作者。
  • 西式教育vs中式教育,哪個更利於孩子發展?其實各有各的好
    隨著年輕一代逐漸成為社會的主力軍,這些思想開明的新手爸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部分都選擇較為寬鬆的西式教育,而不是嚴厲的中式教育。有些家長十分嚮往西方的教育體制,於是不惜花重金將自家孩子送出國門去留學,感受一下國外開明的教育氛圍。
  • 日本的「填鴨式教育」與「寬鬆教育」
    【一、日本的公立與私立】BBC這部紀錄片一開始就刻意渲染中式教育的特點:老師權威、課堂規矩、分數競爭,甚至連體育也要算分數——這些「中式教育理念」都令英國學生感覺不可理喻。但我家小朋友、一個從小在日本出生成長、並接受日本教育的中學二年級學生,卻對「中式教育」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因為她現在日本的私立學校所接受的教學方式,除了沒有愛國升旗之類的政治思想教育,其他許多地方,與5名中國老師的中國式教學大同小異。甚至在禮節禮貌、體能訓練、規矩紀律方面,日式教育比起中式教育,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
  • 日本寬鬆教育造就了「平成廢物」,西方早已推崇精英化教育
    在日本,一直存在兩種極端化的教育方式,寬鬆教育和精英化教育,其實不僅僅是日本,歐美也都是如此,出身社會中上階層家庭的孩子,從一出生就接受了精英化教育,他們無論是上升到哪一個階段,家長都會不惜血本為他們搜索與之匹配的教育師資和資源,各種家庭教師教育和課外補習班教育多到讓人踹不過氣來。
  • 虎媽PK貓爸:何種方式更適合教育孩子?
    中美教育界的一場大轟動:「虎媽」PK「貓爸」,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教出了比較成功的子女,引發了眾多父母關於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的爭論與自我反思。參與討論:蔡美兒女士認為嚴厲的中式教育要優於寬鬆自由的西式教育,她為了使女兒熟練彈奏某首鋼琴曲,要求女兒彈鋼琴從傍晚一直彈到夜裡,中間不許喝水,不許吃飯,不許上衛生間,在這種苦苦訓練之下,最終,女兒登上了卡內基音樂廳的舞臺。另外,還制定了十項禁令,比如不許看電影,考試成績不許沒有達到「A」,不許不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除了體育和戲劇以外的其他科目都不許不是第一名,等等。
  • 西方「快樂教育」的真相: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更圓
    大多數剛到歐美發達國家生活的人,都會感嘆「快樂教育」:隔三差五的放假、兩三點日常放學、遊戲娛樂式的課堂教學、接近於0的課後作業……(本文提到西方教育特指以英美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環境,也適用於與英美文化發展類似的其他文化體系。)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實在是太寬鬆了、太容易了!
  • 國外的教育方式,和國內傳統教育,有哪些差別,各有什麼好處?
    中國與西方各個國家不僅僅在飲食習慣與長相方面存在差異,在教育問題方面,中式教育與西方教育也有很大的區別。在很多中國家庭裡,父母都認為把孩子送出國去學習是最好的,他們認為國外的學校相較於國內是較好的,師資條件也是比較強大的,基礎設施也比較完善,學習環境也是很好的。
  • 該不該寬鬆教育?
    該不該寬鬆教育?當前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就是寬鬆自由。講的是現在孩子壓力過大,父母應該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視頻的結論是: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的方式度過一生。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得,管又管不得,說又說不得……寬鬆教育下的孩子成了「土皇帝
  • 評論:中西方教育方式究竟孰優孰劣?
    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肯定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應該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結合。  近日,有關中國教師在英國開展「中國式教學」遭遇文化衝擊的報導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場由BBC導演、在英國中學上演的「中國式教學秀」遇到文化衝突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 寬鬆教育的孩子無法無天,壓迫教育不可取,如何掌握好「鬆緊度」
    太過寬鬆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玩性大發,喪失基本的學習能力,以後在嚴格的社會競爭中,就很可能遭遇被淘汰的現實。當然,太過「高壓」的「壓迫教育」也不可取,這會壓迫孩子的身心健康。01過度的「寬鬆教育」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一.
  • 中英教育PK,中式教育難說勝利
    而作為中式教育的參與者,我們也能夠以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接受過的教育。現實中,中式教育等同於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基礎教育目的簡化為在考試中拿高分。對每個家庭來講,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對孩子學習效果最有效率的判定就是學習成績;對學校和學生來講,雖然大學在擴招,但優質的教育資源依然非常稀缺,人多,資源少,競爭力自然就大。
  • BBC紀錄片永遠不會說的現實,西方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這也讓很多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基礎教育充滿了好奇。 而這部紀錄片,則將這一實驗性的過程拍了下來。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來看,都非常有趣。 節選幾個片段,從片子裡看起來,好像西式教育和我們的教育蠻大的。
  • 中式「填鴨教育」與西方「快樂教育」相遇,如何選擇???
    有了兩個孩子之後,更加關注教育,希望帶著她們一起去看看世界,用筆記錄下一路的所見所感。初次來德後,感受著這個與中國不一樣的歐洲發達國家,寫下了這一系列的歐洲雜記.這裡無論是學前,還是小學和中學,都非常重視實踐性的教育。但是,他們也沒有像國內宣傳的那麼妖魔化,簡單的就把「快樂教育」等同於有些知識和才藝就不用學,最典型的就是數學。其實他們從託班,孩子一歲左右也開始教孩子數數,而且每天重複,主要是讓孩子們在當天考勤人數的時候練習;三歲以後開始以遊戲的方式教孩子十以內的加減法;上小學以後,這裡也有各種數學興趣班和數學競賽。
  • 教育方式太難抉擇?用合作式管教,家長孩子都不迷茫
    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通常有三種,寬鬆、嚴格、合作。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3種方法的各有利弊。寬鬆的管教是指,父母從來不和孩子談任何期望和要求。這種不太管孩子的家長,通常是因為他們對親子教育感到焦慮而不想去冒險。又或者和他們以前的經歷有關,在他們的童年是在嚴格管教下成長的。當孩子不知道家長對他有什麼期望時,孩子其實是迷茫的,會沒有安全感。當父母決定不採取上一輩的管教方式時,有可能變得太寬鬆,完全不給孩子設限定。但寬鬆的管教方式也不完全是壞事,有時候有可能是解決當下情況的最佳方式。
  • 日本孩子的「獨立教育」,和「中式教育」對比,真不是崇洋媚外
    有的家長會參照自己父母教育自己時候的樣子去教育孩子,也要的家長會參加一些國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然後再稍作改動的實施在自己家的孩子身上。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式,大家應該都略有耳聞,西方國家最崇尚的就是自由,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給對方足夠的自由。
  • 對孩子適當的嚴格教育,比寬鬆要好
    對孩子適當的嚴格教育,比寬鬆要好,原因並不是這樣能使孩子聽話;而是能使孩子形成自制力。
  • 英推行中式教學法 中國教育憑什麼徵服西方?
    2014年,英國教育和兒童事務部副部長莉茲·特魯斯訪問上海一所中學。 圖/東方IC  去年,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引起了中西教育方式大討論。片中幾名中國老師被安排在一所英國中學中用中式教育方法授課,學校也根據中國學生的作息時間給孩子們安排了課程表。  紀錄片中的「試驗」如今成為現實。  英國教育部上周宣布,根據改革計劃,將在全英8000所小學推廣採用中國傳統數學教學方法。負責改革的國務大臣尼克·吉布稱,這種數學教學方法應該成為英國學校的固定標準。
  • 中式教育將會走向何方?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談被「妖魔化」的中式教育
    中式學校》再次把中西教育差異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BBC大費力氣邀請了5位中國的中學老師到英國的漢普郡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甚至被中國老師訓哭。「究竟是中國式教育太嚴苛,還是英國學生太懶散」,一時引爆輿論,成為熱議焦點,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大討論。
  • 教育孩子不同的教養方式!
    總體來說,教養方式可以分成三類:1、嚴厲性這種教養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家庭中所有的規則都是由家長制定;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但要絕對的服從,否則會受到懲罰。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下,孩子的行為會處在一個父母框定的規則框架中,比較規矩,但得不到自由,有的甚至會自卑,不敢去做創新的事,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2、放養型在這種環境下教養的孩子,父母不給其制定規則,不給孩子限制,完全放縱,孩子自己選擇,這類孩子長大後會肆意妄為,很自由但是沒有規矩可言,甚至會非常叛逆,無人可管。
  • 中西方教育理念區別,教育方式不同,正確引導你家的孩子就是天才
    中國人民歷來重視小孩子的教育。而大多人都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優異,孩子就是佼佼者。但是你知道嗎?外國人的教育方式與中國人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下面小編就詳細介紹下國外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區別。中西方教育方式最大差異是否從學生的本能出發,不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產出的是合格產品,教育之中的學生遵循「學習是不可以犯錯的」的規律。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課堂上從小培養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和思維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