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觸配合中醫穴位撫摩對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2020-12-17 百度經驗

       新生兒黃疸是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起,其原因複雜,特別是核黃疸可導致患兒的死亡或出現運動或智力障礙等嚴重後遺症。目前國內外預防和治療新生兒黃疸多採用藥物療法、光照療法、換血療法。近年來國外內均有報導撫觸有利於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有減輕新生兒黃疸的作用。能否通過撫觸配合中醫穴位撫摩促進新生兒的排便,縮短胎便排出時間,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和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筆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現將結果報導如下。

       按出生順序隨機分對照組、撫觸組、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各40例。胎齡37~42周,體重2500~4000g的足月新生兒,新生兒出生時Apgar評分8~10分,無窒息史,母嬰健康,無合併症。

撫觸時間      撫觸組新生兒出生24h後,每天2次撫觸,每次15min,均在新生兒進食1h後進行,連續5d。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每天撫觸同時配合穴位撫摩。對照組不做撫觸和穴位撫摩。

撫觸方法按頭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順序的正規國際撫觸標準法進行。

穴位的選擇上肢:內關、合谷;下肢:足三裡、陽陵泉;背側:肝俞、脾俞、胃俞、膽俞;足:隱白、內庭;腹部:天樞、中脘。

穴位撫摩方法輕頁有力,穩當有序,力量適中。以手掌掌面或食、中、無名指著力於選定的穴位上,以腕關節連通前臂做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摩,頻率為80~90次/min,每穴位上撫摩15~20次。

     用日本產美能達1M-102黃疸皮測儀,檢測新生兒黃疸指數,取新生兒前額正中為測定點,每天9:30、16:30測定2次,取平均值,直到母嬰出院。

       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40例,新生兒未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撫觸組40例,有2例發生高膽紅素血症,發生率5%;對照組有4例發生高膽紅素血症,發生率10%。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例數明顯低於撫觸組,更低於對照組。

      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新生兒在操作過程中有41%的新生兒邊操作邊排胎便,撫觸組有32%排了胎便,對照組只有8%排胎便,對照組明顯低於撫觸組,更低於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比較複雜      肝細胞內Y 、Z蛋白缺乏,肝內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DPGT)不成熟,膽紅素生產相對較多,腸道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較高及腸道缺乏使膽紅素變為尿(糞)膽原的菌叢等均可行起新生兒黃疸。特別是新生兒腸腔內1克胎糞含膽紅素1mg,胎糞排出延遲可使腸肝循環明顯增加。

撫觸配合穴位撫摩可明顯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與其內臟器官系統存在著密切的對應關係,通過手法作用特定穴位或部位,來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態,可以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驅邪等療效,所以撫觸配合穴位撫摩可解除便秘,增加新生兒進食量。

撫觸配合穴位撫摩可明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        新生兒攝入不足,進食量較少,腸蠕動減少,腸道正常菌群建立晚等原因均可使經腸道結合膽紅素排出減少,而新生兒腸黏膜內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含量是成人的10倍,它可分解結合膽紅素為未結合膽紅素,使血膽紅素增高。撫觸配合穴位撫摩過程中有41%的新生兒邊操作邊排胎便,而同時間,撫觸組有32%,對照組只有8%排胎便。撫觸組是對照組的4倍(P<0.01)。撫觸組有2例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2例均為母乳不足;對照組有4例新生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症(P<0.05),其中有3例為母乳不足。結果說明撫觸配合穴位撫摩可促進新生兒排出胎便,明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由於撫觸可明顯增加新生兒體重和進食量,縮短胎便排出時間,從而加快了胎便和結合膽紅素排出,減少了小腸對膽紅素的重吸收,因此預防和降低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

相關焦點

  • 什麼情況的新生兒黃疸要就醫?
    1-2醫生解析這種情況屬生理性黃疸。黃疸是指因血液中紅細胞破壞過多使膽紅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及鞏膜(白眼球)黃染。新生兒黃疸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理性黃疸,一種是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 足月兒在出生後第2—3日出現黃疸,第4—6日最重,隨著肝臟功能的逐漸健全,黃疸通常在出生後的10—14日消退。早產兒可以延至21日後消退。
  • 早期護理幹預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分析
    關鍵詞:早期護理幹預;新生兒;黃疸;臨床效果黃疸是新生兒疾病中最常發生的症狀以及體徵,以鞏膜、黏膜和皮膚黃染等為主要表現。在確診黃疸後,需立即採取臨床治療措施與幹預,以免病情發展而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1]。基於此,文章將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闡述早期護理幹預在其中的應用價值與效果,希望有所幫助。
  • 新生兒黃疸的觀察和護理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
  • 發揮中醫優勢 打造產科護理服務新特色
    為解決這一難題,縣中醫院護理團隊潛心研究,大膽創新,將中醫的各項護理技術融入其中,採用艾條溫和灸、穴位按摩、手法通乳、中藥溼敷等綜合方法治療產後乳汁淤積,通過上百例病例的研究,效果顯著,並撰寫了相關論文發表。現在,在婦產科病房裡,伴隨著清香的艾條,護士溫和的話語,輕柔的手法,很多產婦愉快地接受通乳治療,這已成為該院婦產科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與護理知識
    寶寶出生後通常2-3天會出現全身皮膚、鞏膜、小便發黃的現象,這便是新生兒黃疸。醫學上定義:新生兒血中膽紅素超過5mg/dl時就會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現象,如果新生兒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狀一般會在10~14天內消退如果黃疸能在預期時間內消退,則屬於生理性黃疸;否則可能是病理性黃疸,需進一步治療1.生理性黃疸的特徵為:
  •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黃疸寶寶怎樣護理
    新生兒經常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有的是很好解決的,有的讓廣大的家長朋友很煩心,那麼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是什麼呢?黃疸寶寶怎樣護理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新生兒黃疸的原因1、膽紅素生成多紅細胞破壞多:胎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紅細胞代償性增多,但壽命短,出生後血氧含量增高,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後7天內含量高,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 新生兒黃疸應對有訣竅
    原因:因為初乳有輕微通便作用,有利於胎便排出,減少寶寶體內的膽紅素含量,減輕新生兒黃疸。多觀察勤測量在自然光線下,觀察寶寶皮膚黃染程度。輕度黃疸:只是面部染黃,可在家觀察;中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重度黃疸: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這時需要到醫院化驗。
  • 新生兒黃疸別大意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是指在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使得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從而使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指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出現,4~5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一般不超過兩周。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可延遲到3-4周消失。黃疸部位局限於面頸部,也可波及軀幹,呈淺黃色,但新生兒情況好,無其他特殊症狀。
  • 新生兒黃疸症狀 這些方法可以護理黃疸寶寶
    新生兒大多數都很嬌貴,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在這個時候,父母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在對於新生兒的問題上,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新生兒黃疸症狀是什麼?哪些方法可以護理黃疸寶寶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新生兒黃疸症狀生理性新生兒黃疸症狀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第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周。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家長也要注意密切觀察。
  • 新生兒黃疸護理
    新生兒黃疸原因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症狀,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
  • 新生兒黃疸護理注意事項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是指單純因膽紅素代謝特點引起的暫時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複出現或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
  • 新手媽媽認準了這家北京月子中心,因為寶寶的護理方式真的很贊
    兒科醫生定期查房;智慧科技全天候智能監控寶寶成長數據;專業護理人員每日進行新生兒護理、新生兒早教,育嬰指導等;並由幼教等學科專家及專業護理人員組成專業團隊,精研上百個嬰兒護理問題點,規範1500多個操作要點,為母嬰提供一體化專屬高品質健康服務。
  •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中醫:食療;西醫:光照;差別這麼大?
    許多寶寶在出生不久,會出現皮膚和眼睛漸漸變得暗黃,食量相對出生時減退的情況,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 黃疸」。這種病症通常並不嚴重,只要找對方法就能讓寶寶安然無恙。什麼是新生兒黃疸?黃疸,通常會在寶寶未滿月(出生不足28天)的時候發生,醫學上把這種病症稱為「新生兒黃疸」。
  • 新生兒黃疸該如何護理?有這三種臨床表現
    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疾病,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異常,血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的一種疾病。一般新生兒黃疸過一段時間就會消退,如果不能消退一定要及時就醫,那麼,新生兒黃疸該如何護理呢?那麼黃疸的臨床表現有哪些?該如何治療?
  • 新生兒常見病:新生兒黃疸,新媽媽該如何護理?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新生兒常見症狀:寶寶是出黃疸了,我們現在都知道這是黃疸,以前的人不知道,還不知道寶寶變黃後想成什麼呢。我家寶寶是第三天開始變黃的,持續了有大約兩周左右就好了,當時就是每天觀察看她有沒有恢復正常膚色。並沒有多緊張,因為她只是皮膚黃並沒有痛苦。【新生兒黃疸是怎麼形成的?】新生兒黃疸的時候,寶寶的皮膚、鞏膜,甚至口腔黏膜都變黃。
  • 2021年護士資格考試複習備考知識點:新生兒黃疸的護理要點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①生理性黃疸應密切觀察黃疸變化,根據皮膚黃染的部位、範圍和深度,估計血清膽紅素增高的程度體溫、脈搏、呼吸及有無出血傾向,觀察患兒哭聲、吸吮力、肌張力的變化,判斷有無核黃疸發生。③觀察排洩情況。大、小便的次數、量及性質,如有胎糞延遲排出,應給予灌腸處理。(2)保暖:低體溫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的結合。
  • 新生兒黃疸如何護理,為什麼新生兒大部分都會得黃疸
    橘子媽媽懷孕的時候肚子超大,每天腿和腳腫的都不行,又睡不好,很辛苦;好不容易熬過了40周,千辛萬苦把小橘子生出來了,哪裡知道考驗才剛剛開始,漫漫育兒路上的第一關就是新生兒黃疸。
  • 新生兒黃疸護理最常見的五個爭議
    新生兒黃疸護理最常見的五個爭議爭議一,多喝水能否幫助退黃疸。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喝水的確可以幫助寶寶退黃疸,但是我們並不建議在早期給嬰兒喝大量的水,特別是葡萄糖水。畢竟小便不是主要排洩渠道。寶寶此時無論是從營養還是排黃疸,更需要的是母乳,不適當的飲水極有可能影響奶量,進而影響糞便量。違背黃疸護理中的多吃多拉多排原則。爭議二,曬太陽能否幫助退黃疸。
  • 如何撫觸嬰兒
    父母每天都在撫摸小寶貝,但是很少父母知道應該如何撫摸小寶貝,下面介紹如何撫觸嬰兒。嬰兒撫觸很容易和日常護理結合起來,事實上,這種結合形式已經延續幾個世紀了。如沐浴後接觸,更換尿布時撫觸、睡前撫觸等。尤其在印度次大陸,撫觸已成為嬰兒日常護理傳統的一部分,母親的撫觸技巧是從自己的母親或婆婆那裡學來的。
  • 做撫觸寶寶不配合?那是因為沒掌握這十要點
    撫觸是母嬰護理員工作的重要環節,必須掌握正確的操作要領,才能達到撫觸的目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為新生兒做好撫觸。 3、避開寶寶敏感的部位: * 頭部注意不要按壓囟門 * 胸部撫觸要避開寶寶的乳頭 * 腹部撫觸要避開寶寶的臍部 4、新生兒背部撫觸在30秒內完成。避免俯臥時間過久引起新生兒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