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起,其原因複雜,特別是核黃疸可導致患兒的死亡或出現運動或智力障礙等嚴重後遺症。目前國內外預防和治療新生兒黃疸多採用藥物療法、光照療法、換血療法。近年來國外內均有報導撫觸有利於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有減輕新生兒黃疸的作用。能否通過撫觸配合中醫穴位撫摩促進新生兒的排便,縮短胎便排出時間,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和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筆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現將結果報導如下。
按出生順序隨機分對照組、撫觸組、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各40例。胎齡37~42周,體重2500~4000g的足月新生兒,新生兒出生時Apgar評分8~10分,無窒息史,母嬰健康,無合併症。
撫觸時間 撫觸組新生兒出生24h後,每天2次撫觸,每次15min,均在新生兒進食1h後進行,連續5d。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每天撫觸同時配合穴位撫摩。對照組不做撫觸和穴位撫摩。
撫觸方法按頭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順序的正規國際撫觸標準法進行。
穴位的選擇上肢:內關、合谷;下肢:足三裡、陽陵泉;背側:肝俞、脾俞、胃俞、膽俞;足:隱白、內庭;腹部:天樞、中脘。
穴位撫摩方法輕頁有力,穩當有序,力量適中。以手掌掌面或食、中、無名指著力於選定的穴位上,以腕關節連通前臂做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摩,頻率為80~90次/min,每穴位上撫摩15~20次。
用日本產美能達1M-102黃疸皮測儀,檢測新生兒黃疸指數,取新生兒前額正中為測定點,每天9:30、16:30測定2次,取平均值,直到母嬰出院。
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40例,新生兒未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撫觸組40例,有2例發生高膽紅素血症,發生率5%;對照組有4例發生高膽紅素血症,發生率10%。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例數明顯低於撫觸組,更低於對照組。
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新生兒在操作過程中有41%的新生兒邊操作邊排胎便,撫觸組有32%排了胎便,對照組只有8%排胎便,對照組明顯低於撫觸組,更低於撫觸配合穴位撫摩組。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比較複雜 肝細胞內Y 、Z蛋白缺乏,肝內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DPGT)不成熟,膽紅素生產相對較多,腸道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較高及腸道缺乏使膽紅素變為尿(糞)膽原的菌叢等均可行起新生兒黃疸。特別是新生兒腸腔內1克胎糞含膽紅素1mg,胎糞排出延遲可使腸肝循環明顯增加。
撫觸配合穴位撫摩可明顯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與其內臟器官系統存在著密切的對應關係,通過手法作用特定穴位或部位,來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態,可以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驅邪等療效,所以撫觸配合穴位撫摩可解除便秘,增加新生兒進食量。
撫觸配合穴位撫摩可明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 新生兒攝入不足,進食量較少,腸蠕動減少,腸道正常菌群建立晚等原因均可使經腸道結合膽紅素排出減少,而新生兒腸黏膜內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含量是成人的10倍,它可分解結合膽紅素為未結合膽紅素,使血膽紅素增高。撫觸配合穴位撫摩過程中有41%的新生兒邊操作邊排胎便,而同時間,撫觸組有32%,對照組只有8%排胎便。撫觸組是對照組的4倍(P<0.01)。撫觸組有2例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2例均為母乳不足;對照組有4例新生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症(P<0.05),其中有3例為母乳不足。結果說明撫觸配合穴位撫摩可促進新生兒排出胎便,明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由於撫觸可明顯增加新生兒體重和進食量,縮短胎便排出時間,從而加快了胎便和結合膽紅素排出,減少了小腸對膽紅素的重吸收,因此預防和降低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