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1895.12.4—1990.11.26)
研究哲學史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所謂反思就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思之。人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認識,所以也可以說,哲學是對於認識的認識。對於認識的認識,就是認識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認識之,這就是認識的反思。
哲學並不等於認識論
有人認為,哲學就是認識論。這是看見了事情的一部分。認識的反思是認識反過來以己之見為對象而認識之。認識論也有這種情況。但哲學並不等於認識論,不就是認識論。
認識論講的是認識的一般形式,其中包括認識的能力、認識的對象、認識的程序、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等問題,但不包括認識的內容。講認識論的人也有偶爾談到認識的內容的。像貝克萊那樣的主觀唯心論的認識論就認為,一個桌子如果不被感覺,它就不存在。在這個辯論中,桌子就是認識的內容,但這裡提到桌子,僅只是舉以為例,以為說明。他要說明的是「存在就是被覺知」。他舉別的例也可以,不舉例也可以。
認識的內容叫知識。知識這個詞,有時也兼指認識的形式。例如認識論也叫知識論,但是它主要的是指認識的內容。例如物理學是一種知識,不能說是一種認識。如果說它也是一種認識,那指的就不是物理學中的原理公式等,而指的是認識這些原理公式的能力和方法。那就是認識論而不是物理學。
認識論是不問認識的內容的,而對於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思則必包括這些認識的內容。例如,科學研究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對於這部分精神生活做反思,那就必須包括科學研究在不同科學中的內容以及一門科學在不同時期的內容。
列寧說:哲學史,「簡略地說,就是整個認識的歷史,全部知識領域的歷史。希臘哲學已指示了所有這些環節:各門科學的歷史,兒童智力發展的歷史,動物智力發展的歷史,語言的歷史,心理學,感覺器官的生理學。認識論和辯證法應該從這些領域中建立起來」。
列寧在這裡說:哲學史是「整個認識的歷史」,又說是「全部知識領域的歷史」。這兩句話好像重複,又好像分歧,其實不然。第一句話是就認識的一般形式說的;第二句話是就認識的全部內容說的。第一句話說的是認識;第二句話說的是知識。認識和知識是不同的,所以這兩句話並不重複。照上邊所講的,人類精神的反思,本來是包括認識的形式和認識的內容,包括認識和知識,所以這兩句話也不分歧。列寧的兩句話是從兩個方面說明了哲學史是什麼,也就說明了哲學是什麼。
所謂知識的全部領域,包括什麼呢?列寧說:看看希臘哲學吧!希臘哲學已指示出來了這些環節,那就是引文中所列舉的那些知識。然後列寧總結說:「認識論和辯證法應該從這些領域中建立起來。」怎麼樣從這些領域中建立起來呢?那就是從對於這些領域的反思中建立起來。認識論和辯證法不是超乎這些科學之上的太上科學,也不是從這些知識中拼湊出來的科學大綱,而是對於這些知識的反思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個反思就是人類精神的反思,就是哲學。
所謂精神的自覺,也就是精神認識了它自己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說,都是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他講的確切就是精神的反思,不過他顛倒了自然和人類精神的關係,以致成為頭腳倒置的唯心主義哲學。唯心主義本來都是頭腳顛倒的,但因為《精神現象學》的形式明顯、旗幟鮮明,所以這種顛倒就更加突出了。這個突出,只說明它是唯心主義,並不說明它不是哲學。作為一個哲學體系,《精神現象學》講了人類精神發展的全部過程。人類精神經過了艱苦的鬥爭、曲折的道路,最後達到了自覺。好像玄奘往西天去取經,在路上經過了許多艱險,戰勝了許多妖魔,終於到了雷音寺,見了如來佛。可是如來佛就是他自己,見了如來佛就是認識了他自己。所謂精神的自覺,也就是精神認識了它自己。如果黑格爾把他所說的精神確定為人類的精神,《精神現象學》不失為一部人類精神發展史。但他把他所說的精神說成是宇宙的精神,把自然界說成是宇宙精神的「異化」,那就頭腳倒置了。這種倒置是可以再顛倒過來的,馬克思就做了這樣的工作。
黑格爾的《邏輯學》是《精神現象學》的更抽象的縮本。列寧論黑格爾所講的邏輯說:「邏輯不是關於思維的外在形式的學說,而是關於『一切物質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即關於世界的全部具體內容及對它的認識的發展規律的學說。換句話說,邏輯是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
這段話的最後一句,英譯本作「是對於世界的知識的歷史的全部結論」。「對於世界的知識的歷史的全部結論」就是人類精神的反思的全部結論,這不是認識論,因為認識論不講認識的內容。
關於「真」「善」「美」這三個方面的批判,就是對於人類全部精神生活的反思
康德的三個「批判」聯合起來也是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它也是一個完整的人類精神的反思。「批判」這個詞表明反思的意思。現在很有些人把批判當作否定,批判一個什麼東西就是否定它、打倒它。這不是「批判」的原來的意思。這個詞的原來的意思是思考、分析、審查。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是對於「純理性」的思考、分析、審查,就是「純理性」對於自己的反思。康德的哲學和黑格爾的哲學,其內容是不同的,康德的哲學是主觀唯心主義,黑格爾的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但都是對於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思,不過反思的方法也有不同。黑格爾的方法是從歷史的角度講人類精神的發展所走過的路程、所經歷的階段。康德是從問題的角度,就人類精神生活中所有的重要問題加以分析和發揮。有三個重要問題:一個是關於「真」的問題,這是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所討論的;一個是關於「善」的問題,這是他的《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所討論的;一個是關於「美」的問題,這是他的《判斷能力的批判》一書中所討論的。關於「真」「善」「美」這三個方面的批判,就是對於人類全部精神生活的反思。
《周易》、王充《論衡》、周惇頤《易通》等,都可以說是「精神現象學」
在中國哲學史中,《周易》這部書可以說是一部「精神現象學」。不過這一部「精神現象學」不是一個人作的,而是經過許多年代,通過許多人的發揮才完成的。歷代為《周易》作傳、注的人,都是對於這部「精神現象學」有貢獻的。不過,在戰國時期出現的易傳中,這部「精神現象學」之為精神現象學的面貌,就已經確定了。《周易·繫辭》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就是說,《周易》這部書,包括了宇宙間的各方面的事物,了解貫通於其間的道理(「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又能用各種公式把這種道理表示出來,可以應用於自然、社會和個人的人事而不陷於死的條條框框(「神無方而易無體」)。
王充的《論衡》也是一套人類精神的反思。「論衡」兩個字有康德所謂「批判」的意思。他自己說:「惟人性命,長短有期。人亦蟲物,生死一時。年曆但訖,孰使留之?猶入黃泉,消為土灰。上自黃唐,下臻秦漢而來,折衷以聖道,析理於通材。如衡之平,如鑑之開。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詳該。命以不延,籲嘆悲哉!」(《論衡·自紀》)這是《論衡》的最後一段話。這一段話概括地說明了《論衡》的內容是一套精神的反思。最後四個字說明了精神於反思後的感嘆。
不一定長篇大論才可以成為精神現象學。短篇小說也是可以的。例如周惇頤的《太極圖說》和《通書》,不過幾千字,也可以成為一部「精神現象學」。他的這些著作也名為《易通》,他也講到了自然、社會和人事各方面,是一部簡明的《周易》,也就是一部簡明的「精神現象學」。
大哲學體系都是一套人類精神的反思
哲學史中的大哲學體系都是一套人類精神的反思。它們不必用「精神現象學」這個名字,也不必有「精神現象學」這種形式,但都是包括自然、社會、人事各方面的廣泛的體系,所以在內容上都是一套完整的「精神現象學」。柏拉圖的《對話》是一部「精神現象學」,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精神現象學」,朱熹對於四書、五經的註解,也是一部「精神現象學」。
近代的唯物主義哲學,整個的馬克思主義體系,也都是人類精神的反思,所以也都是「精神現象學」。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是人類精神對於人類宗教生活的反思。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人類精神對於認識及政治生活的反思。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人類精神對於自然科學研究的反思,都是「精神現象學」中應有之義。
每個時代的大哲學家的哲學,都是以當時的包括科學在內的、各方面的知識為根據而建立起來的。這個建立並不是駕於那些知識之上的太上科學,亦不是從那些知識之中拼湊出來的「科學大綱」,而是人類精神對於那些知識的反思。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以他當時的自然科學為根據的,但它並不是「太上科學」,也不是「科學大綱」,它是對於當時科學的反思,從反思中得出辯證法。「太上科學」是沒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科學大綱」是可能有的,但是沒用的。
哲學與科學是不同的。在歷史中,在許多大思想家的思想中,有一部分是科學,有一部分是哲學,這兩部分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例如康德的星雲說是講天體的起源,這是他的科學思想。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講主觀和客觀的關係。他的《實踐理性批判》的目的,是證明他所說的「上帝存在」「意志自由」和「靈魂不死」。這是他的哲學思想。這兩部分是各自獨立、不相混淆的。又例如朱熹看到有些山的巖石中有些蚌殼之類的東西,他由此得出結論說,這個地方原來是海的一部分。這是講地質的。這是他的科學思想。他所講的太極、陰陽、理氣等理論,是他的哲學思想,而二者也是各自分別、不相混淆的。如果看出來這些各自分別、不相混淆的特點,就可以看出來哲學和科學的不同。其所以不同,固然是由於關於星雲和海陸的學說,只涉及事物的一部分,而沒有涉及事物的全體。這固然是一個理由,但不是其主要理由。其主要的理由是,這些學說都是對於自然界的研究,而不是人類精神的反思。對於自然的研究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但這不是人類精神的反思。它所得到的結果是科學;人類精神的反思所得到的結果才是哲學。上邊已經說過,康德的那三個「批判」是人類精神的反思,這是他的哲學。朱熹的理氣說也是從分析人類的認識中得來的,這也是「批判」,這才是他的哲學。人類精神的反思是人類精神生活達到很高的階段的產物。對於認識的認識,即認識的反思,是人類認識達到很高階段的產物。能夠反思是人所以高於其他動物的一個特徵。其他動物都是有感覺的,都有感性認識,但大概不能把感性認識升高為理性認識。它們的認識大概不能有這樣的飛躍。它們大概不能有概念,因此不能思,至於反思,那就更不能了。黑格爾在《邏輯學》中說:「本能的活動分散在無限多樣的材料中。」相反地,「智力的和意識的活動」把「動因的內容」「從它和主體的直接統一中」分出來,使之「成為它」(主體)「面前的對象」,「在這面網上,到處有牢固的紐結,這些紐結是它的」「生活和意識以之作為依據和指導的據點」……列寧解釋說:「如何理解這一點呢?在人面前是自然現象之網。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就區分開來了。範疇是區分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人類和自然是對立的統一。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人類還不知道他和自然是對立的。他沒有把他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所以他和自然界的統一是直接的統一、原始的統一。在這個階段,人類精神還沒有自覺。人類不知道他自己和自然之間的對立,並不等於沒有對立。經過長時期的對立和鬥爭,人類逐漸把他自己同自然界分別開來。人類精神開始自覺了。自覺的開始就是認識世界。認識世界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認識這種「認識」,是人類精神更進一步的自覺。人類的精神生活是極其廣泛的。人類精神的反思必然要牽涉到各方面的問題,對於廣泛的問題做廣泛的討論。概括地說,有三個方面:自然、社會、個人的人事。人類精神的反思包括三方面以及其間互相關係的問題。這些都是人類精神的反思的對象,也就是哲學的對象。【以上內容來自「商務印書館」公眾號,小標題為原公眾號所加】
微信編輯:程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