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什麼是哲學

2021-02-13 反思與奠基

馮友蘭(1895.12.4—1990.11.26)

研究哲學史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所謂反思就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思之。人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認識,所以也可以說,哲學是對於認識的認識。對於認識的認識,就是認識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認識之,這就是認識的反思。

哲學並不等於認識論

有人認為,哲學就是認識論。這是看見了事情的一部分。認識的反思是認識反過來以己之見為對象而認識之。認識論也有這種情況。但哲學並不等於認識論,不就是認識論。

認識論講的是認識的一般形式,其中包括認識的能力、認識的對象、認識的程序、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等問題,但不包括認識的內容。講認識論的人也有偶爾談到認識的內容的。像貝克萊那樣的主觀唯心論的認識論就認為,一個桌子如果不被感覺,它就不存在。在這個辯論中,桌子就是認識的內容,但這裡提到桌子,僅只是舉以為例,以為說明。他要說明的是「存在就是被覺知」。他舉別的例也可以,不舉例也可以。

認識的內容叫知識。知識這個詞,有時也兼指認識的形式。例如認識論也叫知識論,但是它主要的是指認識的內容。例如物理學是一種知識,不能說是一種認識。如果說它也是一種認識,那指的就不是物理學中的原理公式等,而指的是認識這些原理公式的能力和方法。那就是認識論而不是物理學。

認識論是不問認識的內容的,而對於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思則必包括這些認識的內容。例如,科學研究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對於這部分精神生活做反思,那就必須包括科學研究在不同科學中的內容以及一門科學在不同時期的內容。

列寧說:哲學史,「簡略地說,就是整個認識的歷史,全部知識領域的歷史。希臘哲學已指示了所有這些環節:各門科學的歷史,兒童智力發展的歷史,動物智力發展的歷史,語言的歷史,心理學,感覺器官的生理學。認識論和辯證法應該從這些領域中建立起來」。

列寧在這裡說:哲學史是「整個認識的歷史」,又說是「全部知識領域的歷史」。這兩句話好像重複,又好像分歧,其實不然。第一句話是就認識的一般形式說的;第二句話是就認識的全部內容說的。第一句話說的是認識;第二句話說的是知識。認識和知識是不同的,所以這兩句話並不重複。照上邊所講的,人類精神的反思,本來是包括認識的形式和認識的內容,包括認識和知識,所以這兩句話也不分歧。列寧的兩句話是從兩個方面說明了哲學史是什麼,也就說明了哲學是什麼。

所謂知識的全部領域,包括什麼呢?列寧說:看看希臘哲學吧!希臘哲學已指示出來了這些環節,那就是引文中所列舉的那些知識。然後列寧總結說:「認識論和辯證法應該從這些領域中建立起來。」怎麼樣從這些領域中建立起來呢?那就是從對於這些領域的反思中建立起來。認識論和辯證法不是超乎這些科學之上的太上科學,也不是從這些知識中拼湊出來的科學大綱,而是對於這些知識的反思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個反思就是人類精神的反思,就是哲學。

所謂精神的自覺,也就是精神認識了它自己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說,都是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他講的確切就是精神的反思,不過他顛倒了自然和人類精神的關係,以致成為頭腳倒置的唯心主義哲學。唯心主義本來都是頭腳顛倒的,但因為《精神現象學》的形式明顯、旗幟鮮明,所以這種顛倒就更加突出了。這個突出,只說明它是唯心主義,並不說明它不是哲學。作為一個哲學體系,《精神現象學》講了人類精神發展的全部過程。人類精神經過了艱苦的鬥爭、曲折的道路,最後達到了自覺。好像玄奘往西天去取經,在路上經過了許多艱險,戰勝了許多妖魔,終於到了雷音寺,見了如來佛。可是如來佛就是他自己,見了如來佛就是認識了他自己。所謂精神的自覺,也就是精神認識了它自己。如果黑格爾把他所說的精神確定為人類的精神,《精神現象學》不失為一部人類精神發展史。但他把他所說的精神說成是宇宙的精神,把自然界說成是宇宙精神的「異化」,那就頭腳倒置了。這種倒置是可以再顛倒過來的,馬克思就做了這樣的工作。

黑格爾的《邏輯學》是《精神現象學》的更抽象的縮本。列寧論黑格爾所講的邏輯說:「邏輯不是關於思維的外在形式的學說,而是關於『一切物質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即關於世界的全部具體內容及對它的認識的發展規律的學說。換句話說,邏輯是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

這段話的最後一句,英譯本作「是對於世界的知識的歷史的全部結論」。「對於世界的知識的歷史的全部結論」就是人類精神的反思的全部結論,這不是認識論,因為認識論不講認識的內容。

關於「真」「善」「美」這三個方面的批判,就是對於人類全部精神生活的反思

康德的三個「批判」聯合起來也是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它也是一個完整的人類精神的反思。「批判」這個詞表明反思的意思。現在很有些人把批判當作否定,批判一個什麼東西就是否定它、打倒它。這不是「批判」的原來的意思。這個詞的原來的意思是思考、分析、審查。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是對於「純理性」的思考、分析、審查,就是「純理性」對於自己的反思。康德的哲學和黑格爾的哲學,其內容是不同的,康德的哲學是主觀唯心主義,黑格爾的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但都是對於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思,不過反思的方法也有不同。黑格爾的方法是從歷史的角度講人類精神的發展所走過的路程、所經歷的階段。康德是從問題的角度,就人類精神生活中所有的重要問題加以分析和發揮。有三個重要問題:一個是關於「真」的問題,這是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所討論的;一個是關於「善」的問題,這是他的《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所討論的;一個是關於「美」的問題,這是他的《判斷能力的批判》一書中所討論的。關於「真」「善」「美」這三個方面的批判,就是對於人類全部精神生活的反思。

《周易》、王充《論衡》、周惇頤《易通》等,都可以說是「精神現象學」

在中國哲學史中,《周易》這部書可以說是一部「精神現象學」。不過這一部「精神現象學」不是一個人作的,而是經過許多年代,通過許多人的發揮才完成的。歷代為《周易》作傳、注的人,都是對於這部「精神現象學」有貢獻的。不過,在戰國時期出現的易傳中,這部「精神現象學」之為精神現象學的面貌,就已經確定了。《周易·繫辭》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就是說,《周易》這部書,包括了宇宙間的各方面的事物,了解貫通於其間的道理(「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又能用各種公式把這種道理表示出來,可以應用於自然、社會和個人的人事而不陷於死的條條框框(「神無方而易無體」)。

王充的《論衡》也是一套人類精神的反思。「論衡」兩個字有康德所謂「批判」的意思。他自己說:「惟人性命,長短有期。人亦蟲物,生死一時。年曆但訖,孰使留之?猶入黃泉,消為土灰。上自黃唐,下臻秦漢而來,折衷以聖道,析理於通材。如衡之平,如鑑之開。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詳該。命以不延,籲嘆悲哉!」(《論衡·自紀》)這是《論衡》的最後一段話。這一段話概括地說明了《論衡》的內容是一套精神的反思。最後四個字說明了精神於反思後的感嘆。

不一定長篇大論才可以成為精神現象學。短篇小說也是可以的。例如周惇頤的《太極圖說》和《通書》,不過幾千字,也可以成為一部「精神現象學」。他的這些著作也名為《易通》,他也講到了自然、社會和人事各方面,是一部簡明的《周易》,也就是一部簡明的「精神現象學」。

大哲學體系都是一套人類精神的反思

哲學史中的大哲學體系都是一套人類精神的反思。它們不必用「精神現象學」這個名字,也不必有「精神現象學」這種形式,但都是包括自然、社會、人事各方面的廣泛的體系,所以在內容上都是一套完整的「精神現象學」。柏拉圖的《對話》是一部「精神現象學」,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精神現象學」,朱熹對於四書、五經的註解,也是一部「精神現象學」。

近代的唯物主義哲學,整個的馬克思主義體系,也都是人類精神的反思,所以也都是「精神現象學」。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是人類精神對於人類宗教生活的反思。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人類精神對於認識及政治生活的反思。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人類精神對於自然科學研究的反思,都是「精神現象學」中應有之義。

每個時代的大哲學家的哲學,都是以當時的包括科學在內的、各方面的知識為根據而建立起來的。這個建立並不是駕於那些知識之上的太上科學,亦不是從那些知識之中拼湊出來的「科學大綱」,而是人類精神對於那些知識的反思。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以他當時的自然科學為根據的,但它並不是「太上科學」,也不是「科學大綱」,它是對於當時科學的反思,從反思中得出辯證法。「太上科學」是沒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科學大綱」是可能有的,但是沒用的。

哲學與科學是不同的。在歷史中,在許多大思想家的思想中,有一部分是科學,有一部分是哲學,這兩部分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例如康德的星雲說是講天體的起源,這是他的科學思想。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講主觀和客觀的關係。他的《實踐理性批判》的目的,是證明他所說的「上帝存在」「意志自由」和「靈魂不死」。這是他的哲學思想。這兩部分是各自獨立、不相混淆的。又例如朱熹看到有些山的巖石中有些蚌殼之類的東西,他由此得出結論說,這個地方原來是海的一部分。這是講地質的。這是他的科學思想。他所講的太極、陰陽、理氣等理論,是他的哲學思想,而二者也是各自分別、不相混淆的。如果看出來這些各自分別、不相混淆的特點,就可以看出來哲學和科學的不同。其所以不同,固然是由於關於星雲和海陸的學說,只涉及事物的一部分,而沒有涉及事物的全體。這固然是一個理由,但不是其主要理由。其主要的理由是,這些學說都是對於自然界的研究,而不是人類精神的反思。對於自然的研究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但這不是人類精神的反思。它所得到的結果是科學;人類精神的反思所得到的結果才是哲學。上邊已經說過,康德的那三個「批判」是人類精神的反思,這是他的哲學。朱熹的理氣說也是從分析人類的認識中得來的,這也是「批判」,這才是他的哲學。人類精神的反思是人類精神生活達到很高的階段的產物。對於認識的認識,即認識的反思,是人類認識達到很高階段的產物。能夠反思是人所以高於其他動物的一個特徵。其他動物都是有感覺的,都有感性認識,但大概不能把感性認識升高為理性認識。它們的認識大概不能有這樣的飛躍。它們大概不能有概念,因此不能思,至於反思,那就更不能了。黑格爾在《邏輯學》中說:「本能的活動分散在無限多樣的材料中。」相反地,「智力的和意識的活動」把「動因的內容」「從它和主體的直接統一中」分出來,使之「成為它」(主體)「面前的對象」,「在這面網上,到處有牢固的紐結,這些紐結是它的」「生活和意識以之作為依據和指導的據點」……列寧解釋說:「如何理解這一點呢?在人面前是自然現象之網。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就區分開來了。範疇是區分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人類和自然是對立的統一。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人類還不知道他和自然是對立的。他沒有把他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所以他和自然界的統一是直接的統一、原始的統一。在這個階段,人類精神還沒有自覺。人類不知道他自己和自然之間的對立,並不等於沒有對立。經過長時期的對立和鬥爭,人類逐漸把他自己同自然界分別開來。人類精神開始自覺了。自覺的開始就是認識世界。認識世界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認識這種「認識」,是人類精神更進一步的自覺。人類的精神生活是極其廣泛的。人類精神的反思必然要牽涉到各方面的問題,對於廣泛的問題做廣泛的討論。概括地說,有三個方面:自然、社會、個人的人事。人類精神的反思包括三方面以及其間互相關係的問題。這些都是人類精神的反思的對象,也就是哲學的對象。

【以上內容來自「商務印書館」公眾號,小標題為原公眾號所加】

微信編輯:程漢

相關焦點

  • 《馮友蘭論人生》:人生哲學通俗化
    《馮友蘭論人生》:人生哲學通俗化 發表時間:2012-08-01   來源:  【內容簡介】  哲學是對人生底反思,故而馮友蘭所關切的哲學也就逃不了是人生哲學的範疇了。
  • 馮友蘭看待生死,哲學是人生意義的燈塔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提起中國的哲學研究,會想起馮友蘭,想起他寫的《中國哲學簡史》。」馮有蘭做中國哲學研究,相信中國哲學的價值,他對生死的態度,正說明了他研究的東西對他思想的影響,而這些反覆推敲和琢磨的「思維」也幫助他到達了不一般的思想境界。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解讀
    中國的哲學精神,大概已經有2000多年,但這個學科只有百年,應該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說起。他對中國幾千年來哲學了解是通透且深刻的,從他的部分文字中就能體會出來。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哲學的最高價值,不在於使人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在於「提高人的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以致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時間線簡介馮友蘭一生,這才是哲學大師
    1915年9月,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哲學訓練。1918年6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恰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京大學任教,馮友蘭幸逢其會。1919年,赴美留學,馮友蘭和胡適一樣,都是杜威的學生。
  • 那年今日 馮友蘭:哲學大師的智慧人生
    這是多年以前,中學教科書中的一段文章,其中的「人生四境界」是中國哲學界家喻戶曉的學說,它摘自《新原人》,作者是開創「現代新儒學」的哲學大師——馮友蘭。馮友蘭對中國哲學有著非凡建樹,他嚴謹的治學精神、執著的人生態度和豐富的人生經歷,是後代學人常說常新的話題。1990年11月26日晚,在北京友誼醫院的病房中,哲學大師馮友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 讀書會 推薦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論語》、《中國哲學史》都是無需急迫、慢慢讀、常讀的書。讀論語可參考《中國哲學史》之相關內容,可做一總體之了解。
  • 南陽名人篇之哲學大師-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13歲喪父,秉承母訓,發奮讀書。曾於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起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常務委員及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中,英文著作近500萬言。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謀求解決中西文化衝突的途徑。20世紀30年代,他編著出《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有英,日,朝文譯本),這是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確立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
  •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九
    這或者可以解釋,何以有相當一批在華的西方傳教士,用西方語言翻譯中國哲學典籍,或著書介紹中國古典哲學,而很少有傳教士把西方哲學典籍譯為中文,或撰寫關於西方哲學的中文著述,介紹給中國人。對一個哲學家,僅僅說他是個什麼「主義者」、什麼「論者」,所造成對他的誤解,會比對他增添的了解還更多。
  • 哲學小議(一)—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古之君子馮友蘭大師「三史釋今古,六經紀貞元」,其中《中國哲學簡史》堪稱中國哲學入門書,全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重塑精神家園所謂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著重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按馮友蘭大師所說,人分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怎麼樣?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影響了很多人,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要數前韓國總統樸槿惠了。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而言,能把一本書列為其讀書之最,肯定有它的道理。2005年以前,我讀過《中國哲學簡史》2遍,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說,一直在我頭腦中揮之不去。現在看來,他的這四境界說,也沒什麼特別的高深,我個人估計民間早就有人總結過,只不過是因為這個表達方式因為馮友蘭而出名了。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1911年至1915年,胡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先後學習農學和哲學,1915年9月,胡適進入到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學習,系主任為杜威,學至1917年6月歸國,8月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適《四十自述》P180)。而馮友蘭191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開始學習哲學(《中國哲學簡史》p259頁馮友蘭自述),接受哲學系統訓練。
  • 【京師哲學】許家星丨現代哲學視域下的經學——以馮友蘭為中心
    馮友蘭稱讚該書為「劃時代」之作,認可蔡元培評價該書的四大優點: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態度,系統的研究。他認為該書與傳統經學既缺乏發生學條理清楚的縱向論述,又沒有對具體內容橫向細緻分析形成鮮明對比。馮友蘭將胡適的成功歸結為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這一「金手指」的勝利,認為胡適是這一方法的早期成功運用者,「胡適是在哲學方面用那個指頭比較早的一個成功的人」。
  • 馮友蘭:講述人生和哲學的5句話,「人不一定是宗教的」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其主要作品為:《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讀書與做人》、《中國哲學史》、《三松堂全集》等。在有的時候,莊子的哲學就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了。所謂的聽天由命,應該放在竭盡全力之後才可以。二、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有很多人曾經反對,這些人是這樣說的:哲學誕生的時間比宗教誕生的時間要晚的多。但是我想說的是,哲學的定義出現的晚,並不代表哲學出現的晚。
  • 馮友蘭深信中國哲學蘊含珍貴寶藏 定會大放光彩
    這些非馬克思主義哲學,雖非主流,但同樣不可或缺。它們各有其特點和價值,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需要和解決所面臨歷史課題的方案。在諸多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馮友蘭是出類拔萃者。  ■「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這是馮友蘭對自己學術成就的概括和總結,研究馮友蘭哲學,自然要以此為綱  馮友蘭重要的哲學成就是創立了新理學。
  • 哲學很難懂嗎?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點也不難!
    到如今,它依舊被人們廣泛認同,可見哲學是廣泛存在的。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我深以為然,哲學是由於人的經驗累積而產生的對生活、對生命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四大境界
    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事的時候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因為這種覺解使他的所作所為有了意義,各種事情各種意義,合成了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為分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馮友蘭與「李約瑟難題」
    為什麼說馮友蘭提出了「李約瑟難題」要說明這個問題,顯然必須先弄清楚究竟什麼是「李約瑟難題」。然而這一難題的經典表述到底是什麼,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因為李約瑟本人在不同場合曾有過不同的說法。作為一個有著專業哲學背景並認為哲學是一種文化的根本的他,在對中國哲學史作了簡要梳理之後,寫下了《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後果的一種解釋》這篇文章。在文章的開頭,馮友蘭就寫道:「我們若把中國的歷史和若干世紀前歐洲的歷史加以比較,比方說文藝復興以前比較,就看出,他們雖然不同類,然而是在一個水平上。但是現在,中國仍然是舊的,而西方各國已經是新的。是什麼使中國落後了?
  • 當古今哲人都被畫進一本書裡 馮友蘭的「哲學三史」離你更近了
    「對」的哲學書也肯定不止一本,了解西方哲學,先去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走近中國哲學,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很多人的首選。馮友蘭(1895—1990)不僅被譽為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先具備哲學史家資格的學者」,而且對很多西方人而言,馮友蘭就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就是馮友蘭。
  • 哲學交流: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說起
    茲以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發微,接引大方、拋磚引玉。馮友蘭(1895-1990年)寫過兩本中國哲學的通史,即《中國哲學史》(以下簡稱《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以下簡稱《簡史》)。
  • 對馮友蘭形上學體系的改進和補充
    要回答形上學是什麼,首先要回答哲學是什麼。對此,馮友蘭的回答是:「哲學乃自純思之觀點,對於經驗作理智的分析、總括及解釋,而又以名言說出之者。」①在馮友蘭看來,雖然哲學本身是「純思之觀點」,但其目標卻是經驗,即「對於經驗作理智的分析、總括及解釋」,其結果則是以邏輯的和系統的語言將其陳述出來,即「以名言說出之者」。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純思與經驗之間的關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