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代,天下尊崇易學,周王室及各諸侯都經常舉行易學演講,聽講的人非常入迷,常常有人忘了自己的職責。一次,有大臣向周王報告,每到聆聽道學演講的時候,都城北門就無人把守,這是非常危險的。周王知道北門守將太崇信易學,沒有令其返回崗位,而是選派了擔任殿前大將的太子前去鎮守北門。
本來外敵早就摸清了凡是周王室朝堂演道之時,北門便空虛無人把守,是偷襲的極好機會,這天就來從北門進攻周王都城,周王太子拼死抵抗,殺敵無數,無奈防備不周,勢孤力單,北門很快被攻破,太子重傷之後,被敵斬首,並遭破腹。
太子身形魁偉,武功高強,雖能力敵千軍,戰死後卻無頭敞腹,其心不明,怨恨難平,魂靈奔於九重天界,聲聲呼叫玉皇,向玉皇面訴心中委屈:把守都城北門本不是自己的職責,都城疏於防範也不是自己的責任,實在死得有屈。
玉皇仔細審視,知道這人本是太上老君第八十次變化之身。
真武大帝
道門盛傳「一氣化三清,四世九族修飛身」的說法。「老君一氣化三清」,見於文字的是《封神演義》中太上老君與通天教主鬥法時,太上老君用一氣化出三個法身的故事。
道教三清原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也稱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稱太上老君。相傳他是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氣化生的,為此構成了三清尊神的等級序列。
事實也是這樣,道教在漢代確立之時,就尊奉老子為教主,進而說他上處五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就是說,老君一身化生了很多神。
三清先後化身四世,又化身於九家王族,轉為九姓皇太子,修造真身,修煉得道。故有「老君修得氣分身,一體玄功各揚名;同拜鴻鈞修道德,原是一氣化三清」之說相傳。甚至傳說玉皇大帝也是三清之化身。
在儒家孔孟典故中,也有「小小男童主上蒼,孔子禮賢七歲童」
的傳說,是說孔子在東遊時,路遇七歲童項橐,問答中得出「吾師在其童,身懷萬千言」的結論,遂拜項橐為師。據道門記載,孔子為日月精華滋養的萬靈之首,是地藏畢始投世來育化眾生的,道門稱為孔雀明王。
而這七歲神童項橐也是道門童真天尊的化身,是傑出少年成聖者的代表。童真天尊執掌上天曹運等司位。
玉皇乃三才主宰,總執天道,掌天地人之均軸。此次,玉皇但見老君化身的王子,其形威武剛正,其性靈慧過人,就說:我賜你頭顱,長相與我相像,你原身的心肝虛化成龜黿大將,腸和心虛化成蝮蛇之形,此次降於人間後,足踩龜蛇,手持寶劍,威鎮北門,擊退攻城的敵方將帥。
同時玉皇心中默念:太上老君屢次化身於人間,曾有八次託生為太子,但每次都是專心修煉,沒有繼承王位,而且還應有第八十一次修煉之身,也是要託生為太子,但須等待時日方能降生人間,觀其修行,若得正果,當敕封此身此形為玄天上帝。
一日,玉皇高坐凌霄,看見凡間有七顆耀眼寶珠,白晝光芒不息。
玉皇心想:這類寶物,只應在天宮,為何出現在人世間?七顆寶珠光彩四射,變幻神奇,玉皇看得十分沉迷。當夜幕來臨,玉皇其魄出體,下遊凡間。華夏大地當時有數千個「國」,玉皇在西岐至伏羲的故鄉成紀一帶(也就是在今陝西岐山和甘肅天水一帶),察得寶物在一個名叫淨樂的美麗的國家,玉皇之魄降於淨樂國上,在王室御花園看見了那七顆神奇的明珠,細賞把玩,認出是周王太子殿前將軍的真魂修煉之晶,越看越喜歡,愛不釋手,竟忘了返回天庭。翌日,國王與王后來到御花園,拈香獻果,膜拜上蒼,玉皇恍然心悟,指尖輕輕一點,只見七顆明珠拔地而起,飛上天空託住紅日,與紅日烘烘騰滾,漸漸化作一紅球,直向花園落下。
淨樂國富足強盛,國泰民安,人們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淨樂國的善勝王后,為人和善,心地善良。此時,善勝王后與國王在花園擺案焚香,祭拜天地,忽然覺得天色格外明亮,樹木格外青翠,花草也分外的芳香。國王王后正在驚異,忽聽得空中一聲巨響,只見天空開了一個門,一尊神仙捧著一輪紅紅的太陽,向下一扔,一道金光閃爍,那太陽就變成了一個珠子般大小、通紅透亮的果子,飄著異香,落在了善勝王后的口中,王后滿口清香,來不及品嘗,珠子便滑落到了肚子裡。善勝王后頓覺周身發熱,渾身清爽舒暢,這時天上又出現了美麗耀眼的霞光,照耀得整個大地通明鮮亮,善勝王后從此就有了身孕。太上老君第一次化身人間是在黃帝紫雲元年三月初三,其後屢次化身大都是同一日子。湊巧的是這一年淨樂國國王也將紀元冊定為紫雲元年,三月初三的正午時分,已懷孕十四個月的善勝王后突然感到就要臨盆,這時天光一縷,直達床前,善勝王后左肋裂開一個口子,跳出一個又白又胖的王子。王室喜得太子,舉國上下即驚異又高興,慶賀了一月有餘。
善勝王后的太子天性聰慧,讀書能過目成誦,而且練就一身好武藝。
可是,他一點也沒有繼承王位的想法,總是想著求仙學道,一心要剷除天下妖魔,翦除一切邪惡,開創善良美好世界。有一天,太子在花園中遇到一位紫衣道人,紫衣道人對他說:「你要想得道成仙,就必須遠離紅塵世界。」紫衣道人指點太子,東方有仙山,是修道的好地方。
說罷,就消失在了花叢之中。原來這是玉清聖祖紫元君的化身,她被太子的決心所感動,奉玉皇敕令,特來指點太子。於是,太子決定拋卻王室優裕生活,毅然離開父母,獨自向東,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紫元君所指的仙山。那年太子才十五歲。淨樂國王與善勝王后捨不得兒子離開,日夜思念。王后決心要親自去尋找兒子,國王選了五百武士,令他們跟隨王后去尋找太子。王后一行艱難跋涉,一直追到仙山。兒子在前面走,她帶人在後面追,追著追著,看到太子正往對面的山坡上爬。
「兒呀,你快回來吧!」王后哭著聲聲呼喚太子。
「娘啊,兒決心修煉,不想回王宮。」太子連連答應,只是不肯回頭。
善勝王后心急如焚,拼命追趕,一把抓住了太子的衣角,懇求兒子返回王宮。太子看見母親歷經千山萬水,身心俱已憔悴,心痛不已,連忙跪倒在地,叩謝母親養育之恩,懇求母親答應讓他去繼續修煉。
善勝王后緊緊拽著兒子不肯放手,太子愛母情深,心有所動,連忙閉上雙目,堅定意念,情急之下,拔出寶劍,在衣角上輕輕一划,割斷了衣角。
怎麼能眼見著兒子就這樣再次離開自己呢?善勝王后繼續拼命追趕,她決心要把兒子拉回來。太子眼看著母親緊追不捨,自己已無計可施,揮起寶劍照身後的大山劈去,一聲巨響,山峰劈成了兩半,山谷中湧現出一條大河,母子倆被分隔在大河的兩岸。太子匍匐在地,隔河連連向母親叩拜,請求母親寬恕,請求母親轉身速回,遂起身向前跑去,不再回頭。善勝王后見追不回兒子,痛哭不止,淚下如雨。
真武大帝
太子終於登上了山頂,但他總是忘不掉苦苦追趕自己的母親,仍不時思念父母,思念家國,總感到難以靜心修煉,不免有些灰心動搖,有時也想回國侍奉父母繼承王位。有一天,想著想著,竟不知不覺地向山下走去。
走到半山腰,突然看見前面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正坐在一口水井旁邊,雙手握著個鐵杵,不緊不慢地磨著。太子覺得很奇怪,上前問老人磨鐵杵做什麼?
老太太頭不抬,手不停,回答道:
「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太子心想:「這怎麼可能!就是磨到什麼年月,也不會把它磨成繡花針。」
老太太似乎看出了太子的心思,輕輕地說:「我磨一點,鐵杵就細一點,只要不停手,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繡花針的。」
太子聽出了老人話中的玄音,心中忽然一亮,心想:「求道修仙不也是這麼個道理嗎?」他正要感謝老太太的點化,一轉身,卻見老太太已經坐在了雲頭,正向他點頭微笑呢!原來,又是紫元君前來點化。
不少真武道觀中都有磨針古蹟和殿宇,湖北武當山還有口「磨針井」,大殿門前插著兩根據說是紫元君留下的鐵杵。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典故,幾千年來一直激勵和教育著無數有志成就事業的人。
太子幡然省悟,回到山中,刻苦修煉。他端然靜坐,長年不食五穀,任憑飛鳥在頭上做窩,任憑虎豹咆哮吼叫,任憑蟲蛇糾纏叮咬,任憑烈日暴曬暴雨傾盆,任憑狂風怒號霜雪襲身,天長日久,腳趾縫中生出的荊棘都長得蓬蓬勃勃,他的眼中沒有這一切,心中沒有任何雜念,只是聚精會神地潛心參悟,一心一意地苦心修煉。太子整整修煉了四十二年,在他的周圍,漸漸地清溪潺潺,雲霧嫋嫋,暗香陣陣,仙樂飄飄,青松翠柏直聳雲天,鮮花繽紛鋪滿大地,狂風暴雨避之而去,虎豹狼蟲俯首貼耳,神龜為之銜花,長蛇為之納瑞,天清氣爽,萬物繁榮。
這一年的九月初九,天上布滿了祥雲,仙樂繚繞,異香撲鼻,太子頓覺心中明亮,渾身通透,身軀就像流雲一樣,飄飄欲飛,太子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就要升天成仙了,起身細細洗漱。
正在太子沐浴之後梳理頭髮之時,一個絕色美女突然出現在面前,手捧金盆玉杯,要為太子洗漱更衣。太子不為所動,喝道:「請莊重自愛!」女子受了呵斥,又羞又愧,無地自容,縱身一跳,撲下了萬丈懸崖。太子一看,覺得因自己言辭不慎,竟然逼出了人命,心想:
事已至此,別無它法,只有趕快救人。他緊隨女子縱身跳下懸崖,這時,山崖前出現了五條飛龍,託起太子騰躍起飛,徐徐升上了天空。太子抬頭,剛才跳下懸崖的女子,正立在雲頭,原來又是紫元君,聲言是奉玉帝旨意最後一次來考驗太子。紫元君帶著太子直上凌霄殿,玉皇大帝敕封太子為玄武大帝,天界的亞帝,坐鎮北方。
也有傳說說淨樂國跟隨皇后尋找太子的那五百武士,被太子的誠心深深感化,留居不返,亦隨太子修道學仙,太子功果圓滿乘龍飛升,上歸天界,玉帝使鎮北方總攝玄武,五百武士亦成正果,也被封為五百靈官。
自明代,尤其是嘉靖年間之後,傳說中直接將淨樂太子修煉的山說成是湖北武當山。
關於神仙修煉之地,因傳說中渺渺茫茫,故有不同說法是很常見的。如道家經典傳說黃帝問道於廣成子一事,相傳黃帝困於深山,千思萬慮不得其解,有一仙人突然出現在面前,對他說:「汝有刀槍兵刃等資,歷一統天下,國興民昌,載入萬年史冊。吾坐深山修鍊金身玉體,查得汝將困於此山之中,今來點化汝身,解困揚名。吾乃廣成子是也,贈汝一本社稷,將此留傳。」仙人告訴黃帝,你有雄厚的兵力,但面對如此困境你自己是無法解脫的。但你將會一統天下,使國富民強,你的功績將會永遠載入史冊。我在深山中修煉,查出你受困於此,特來點化你,使你解困而去完成你的使命。我就是廣成子,贈你社稷天書,你以此留傳下去。廣成子授完法後,進洞而去,突然,黃帝面前僅是蒼山莽莽,既不見洞在何方,也不見人在何處。
那黃帝問道於廣成子之事為何後世說是在崆峒山?「後世修道之人,採納於崆峒修宮造殿,故將廣成子傳法於黃帝於洞前之事,附於崆峒,意在標榜於後世人間。」
古淨樂國,有人說即今之湖北武當山附近的均縣,並說均縣樂都鄉雙冢屯有座古丘,就是淨樂王及善勝後之墓。湖北均縣距武當山極近,但武當山在均縣的西南方,根據玄武離家東行去仙山修行的說法,方位不一致。
其實淨樂國在伏羲的故鄉,即岐山與成紀一帶,也就是說在今陝西與甘肅相接處。明成祖大修太和山諸廟,敕建紫雲亭書中有云:「淨樂國之東,有紫雲亭,乃玄武帝降生之福地。」是說玄武降生之地在淨樂國的東部,也就是說紫雲亭本在岐山附近,是明時才把紫雲亭建在了武當山。
當年玄武自成紀離家東行,進入蒼山修行,蒼山是一大片峻岭群山,當以秦嶺為主,但玄武遍尋仙跡,也非定止一山一地。湖北武當山在陝西岐山的東南方,蒼山也有可能包括武當山。
明皇室大修武當山,或建或訪,傳說中與玄武修煉有關的太子坡、太子巖、飛升臺等,就先後都出現在了武當山。但有的道觀中也有這些仙跡,北武當山就有飛升崖,崖下的五龍閣始建於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