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四十年,中國科幻撒點野

2020-12-17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鎂客網

5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空軍戰士駕駛聖地牙哥KKJH號飛機,在北達科他州法戈市執行飛行任務時,突然遇到強光和不明物體的幹擾,在追逐的過程中飛機出現控制失靈。

之後美國空軍派出了麥可上尉,邀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教授艾倫·海尼克搭檔組成了調查組,他們要做的就是查清楚藍皮書計劃中的那些未解案件。

農曆新年《流浪地球》在中國刷爆社交平臺的同時,大洋彼岸最著迷於科幻的國家,則推出了一部全新的懸疑劇《藍皮書計劃》。以上就是這部劇集開篇的故事,它打出的宣傳語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1947年美國歷史上最神秘的羅斯威爾事件後,杜魯門要求美國空軍制定藍皮書計劃,找來艾倫·海尼克作為唯一科學顧問加入調查組,目標直指UFO。這個計劃1952年成立,一直進行了18年才放棄,雖然曾經有部分報告內容對外公布,但至今也沒有完全揭開面紗。

藍皮書計劃推行的時候,適逢冷戰期間,而這兩件事,歪打正著地開啟了美國的科幻時代。

1

二戰結束後,邱吉爾的「鐵幕演說」以及杜魯門主義相繼出臺,長達44年的冷戰在1947年正式開始。美蘇都想爭奪世界霸主的位置,但又不願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於是雙方將主戰場搬到了科技軍備競賽、太空競賽以及外交競爭這些方面。

冷戰前十年,勝利方是屬於蘇聯的。

1957年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成功放入軌道,四年後尤裡·加加林代表蘇聯成為了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成員,而美國直到1969年才憑藉阿波羅11號的人類首次登月,在太空競賽中扳回一局。

這裡有個小插曲。不管是蘇聯還是美國,太空競賽的成功某種程度上需要感謝德國。美蘇之間的競賽,除了技術還有人。這其中很多都是來自德國的技術專家,包括二戰初期出逃的猶太科學家,以及戰爭結束後以馮·布勞恩為代表的火箭科學家。

漫威就曾在《美國隊長》中,展示過人類歷史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那個就是二戰時期來自德國的黑科技——GO-229戰鬥轟炸機。

而在登月的前幾年,軍備競賽讓美國進入到了戰後經濟最鼎盛的時期。以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為代表的新科技開始崛起,IBM、摩託羅拉這樣擁有電子技術的公司成為了市場的寵兒。科技的發展帶給了世界無限的想像力。這個時期, 《2001:漫遊太空》正式推出。

在這部電影推出前,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拍了一部黑色幽默片《奇愛博士》。這部電影把美蘇之間的關係嵌成背景,科幻元素不多,倒是給後期好萊塢災難片中救地球的設定拋了磚引了玉。而那之後,庫布裡克就迎來了這部封神之作,它也是劉慈欣公開表示最想致敬的作品。

冷戰最劍拔弩張的時期,在太空競賽中略輸蘇聯一籌這件事,帶給了甘迺迪很大的挫敗感。他在加加林飛出地球的43天之後,立刻宣布批准「阿波羅登月計劃」。而這個項目的出現,可謂正式打開了美國電影對太空的想像。

「阿波羅登月計劃」啟動幾年後,庫布裡克推出了《2001:漫遊太空》。他一反常態使用了無聲電影時代的逐格拍攝手法,全片毫無對白僅有恢弘的音樂,呈現了真實的太空狀態。同時庫布裡克幾乎扮演了預言者的角色,讓科幻走在了科技的陣列前端。人機棋局大戰、語音交互、平板顯示器這些有如蟲洞再現,壓縮了時空。

60年代末,藍皮書計劃漸漸退出美國空軍的視野,但卻讓庫布裡克之後名垂影史的喬治·盧卡斯找到了新類型科幻電影的靈感,並在1977年推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戰》電影基本上,這兩套電影給日後的美國科幻片定了基調,一類是太空類、以科學為基礎的硬科幻,另一類則是超級英雄、前沿技術這樣的軟科幻。

在劉慈欣創作《三體》之前,無論小說還是電影,中國是沒有真正意義的科幻IP。大多數人對本土科幻片最初的記憶,來自1988年兒童電影製片廠推出的《霹靂貝貝》,以及1990年馮小寧執導的《大氣層消失》。

南海劃下改革開放那個圈之後,美蘇冷戰還在繼續,太空競備又上升到新的層面,而80年代的中國正在嘗試摒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解決「地面」問題是最緊迫的。打開電視,《芙蓉鎮》、《少林寺》以及《牧馬人》才是彼時的主旋律。

2

比庫布裡克和盧卡斯更早打開科幻世界大門的,是Marvel Comics(最早叫Timely Comics),還有羅伯特·海因萊因以及艾薩克·阿西莫夫。前者以漫畫的形式創造了科幻世界裡無數的超級英雄,後兩位則是與英國的阿瑟·克拉克並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上世紀30-40年代,二戰的出現,促成了美國物理學發展的黃金年代。柏林科研人員在核裂變領域的發現令愛因斯坦寫了封信給時任總統羅斯福,直言鈾元素的重要性。這封信寄出後的一個月,二戰爆發。羅斯福為此緊急召集了一批頂尖物理學家,組成了核裂變可能性諮詢委員會。可能這個細節啟發了漫威,在後來推出的《美國隊長》漫畫中,傑克·科比專門設計了一個納粹反派——紅骷髏。

物理學的空前發展、數理邏輯形式化思想以及圖靈提供的人工智慧相關的自動機理論,直接促成了以海因萊因為代表的小說家開啟的硬科幻創作。對於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後來二戰時期在費城海軍航空試驗所擔任工程師的海因萊因來說,《星船傘兵》這樣以星際戰爭為核心的硬科幻無疑是他最擅長的。

和海因萊因不同的是,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創作更偏向浪漫派,他著名的「銀河帝國三部曲」呈現的就是「星辰大海的徵途」,而影響力最大的「機器人三定律」不但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對人工智慧的影響也是極具創造力的。

科幻對科技的想像,對世界的想像,有時候是驚人的。

圖左:羅伯特·海因萊因,圖右:艾薩克·阿西莫夫

而令阿西莫夫成名的,是1926年創刊的一本科幻雜誌《驚奇故事》。它的創始人是雨果·根斯巴克,而這也是「雨果獎」的由來。雖然遲到了50多年,但是1979年《科幻世界》這本雜誌的出現對中國而言,重要程度堪比《驚奇故事》。毫不誇張地說,《流浪地球》能在2019年被稱為「中國硬科幻的開創者」,40年前的這本雜誌以及它埋下的科幻火種,功不可沒。

80、90年代西半球的矽谷扶搖直上,冷戰帶來的結果是美國在科技上成為了當時世界最強的國家,投射到科幻領域,《終結者》、《侏羅紀公園》的相繼推出完美地實現了軟科幻世界中拯救地球的夢想。

與此同時借鑑美國波士頓 128 號公路以及矽谷的發展,改革開放中的中國也開始啟動硬科技的建設,覆蓋面從計算機到量子物理、核聚變工程研究等等。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出現,則為全民科技奮起拉開了序幕。

那個時候中國文壇的主流力量是莫言、蘇童、王安憶等作家,風靡全國的期刊是《長江文藝》、《讀者文摘》,寫實文學、土地文學備受推崇。然而《童話大王》、《奧秘》、《科幻世界》、《飛碟探索》這些「獨樹一幟」雜誌的出現,卻以不可阻擋之勢為80後年輕人打開了想像的大門。

「想像力」這三個字前所未有地席捲了整個中國。

《科幻世界·譯文版》讓中國讀者知道了海因萊因、賽博朋克、尼爾蓋曼、特裡普拉切特等等,而《科幻世界》則和《驚奇故事》一樣接受投稿,這才有了王晉康、劉慈欣、韓松等一批重要的科幻作家。

圖源:來自網絡

90年代末,中國迎來了網際網路浪潮,騰訊、新浪、阿里巴巴、百度相繼成立。網際網路的興起讓想像的觸角,一日千裡。佔據中國科幻史裡程碑意義的劉慈欣,也在此時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向《科幻世界》投了第一篇稿子,第二年又憑藉《帶上她的眼睛》獲得了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這篇作品還入選了初中語文教材。而銀河獎的存在,成為了中國科幻發展最重要的旗幟。

1999年計算機WINE2誕生了,運行速度達到每秒10萬億次;日本實施了首例腦死亡者器官移植手術;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製成功當時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電晶體,這一年瘋狂的沃卓斯基兄弟(現在叫沃卓斯基姐妹)推出了經典的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人工智慧成為科幻照進現實最好的伏筆。

50年代完成的小說《少數派報告》中提到的人臉識別,在1991年就已經開始應用,而電影中呈現的觸摸控制,則由谷歌在2013年發布了手勢識別技術的專利申請。《關鍵報告》中設定的虹膜識別技術,在2016年由三星Galaxy note 7進行了解鎖;《銀河系漫遊指南》中呈現的3D食物列印也確實在今天成為了成熟的技術;而《盜夢空間》裡的盜夢設定,已經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基於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大腦活動研究,成功地進行了解碼。在《她》這部電影中和AI談戀愛,如今已經成為觸手可及的真實。

軟科幻的世界,一直在被解鎖;而硬科幻,則是人類徵服宇宙最後的幻想世界。

3

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拿下雨果獎時,距離他在《科幻世界》上連載這篇小說,已經過去了9年。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時,距離它的原著小說被創作出來,過去了19年。

《科幻世界》和《奧秘》在80年代帶來的科幻浪潮,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激起更廣泛的浪花,按照王晉康老先生在知乎上提到的說法,「中國的科幻是90年代中期開始復甦,直到如今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出現,才有了初步的繁榮。」

80年代錢學森率先提出要研究人工智慧,之後數年中國相繼成立了人工智慧協會、開展人工智慧相關研究,並自1993年起將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動化等項目列入國家科技攀登計劃。從那之後,人工智慧科技建設逐漸發展成為如今的國家戰略。與此同步的,是中國科幻的一點一點破冰而出,形成了風格鮮明、觸角豐滿的創作陣營,除了劉慈欣,郝景芳也憑藉《北京摺疊》拿到了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

至此,中國的科幻土壤蓄勢待發。

1968的《2001:漫遊太空》之後,遙指星辰大海的硬科幻電影陸續推出,不論是早期的《阿波羅十三號》、還是近期的《地心引力》、《火星救援》,雖然都有較佳的口碑,但卻無一能超越庫布裡克這部「神級」之作。人類在面對宇宙浩繁之時衍生的哲學思考,也在《2001:漫遊太空》中一一呈現,《流浪地球》中的Moss就是向HAL9000最好的致敬。

硬科幻帶來的最終極「浪漫」,大概就是以渺小釋放巨大的想像與思考。

儘管無法超越《2001:漫遊太空》,但是《星際穿越》無疑是近十年來最好的硬科幻電影,它更符合21世紀人類對宇宙的幻想。蟲洞、五維空間、引力子等諸多天體物理概念,呈現的是關於時空命題的思考,同時這種思考藉由電影滲透到了更多的大眾中。

《流浪地球》與此異曲同工。

在科幻的荒漠上生出綠洲,就此意義而言,《流浪地球》擔得起「中國硬科幻電影開創者」的稱謂,和《星際穿越》一樣,它引入了天體物理的知識,呈現的是人類的歸宿與追逐。儘管在電影上映後,反向發動機、手動操控車輛、木星引力等諸多信息點成為了槽點,然而電影最大的價值是,它第一次如此大範圍點燃了中國科幻的火種。

儘管中國的科幻電影還未形成自己堅固的體系,但是這一小步,帶來的關於硬科幻的想像、關於中國人「拯救宇宙」的迤邐情懷,是不容忽視的。正如《紐約時報》認為的那樣,「中國電影業終於加入太空競賽了」。

對中國科幻而言,不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一切「尚早」,一切「還不算太晚」。

19年前劉慈欣創作《流浪地球》時,引力波與比鄰星b還沒有被發現,他不知道自動駕駛在今天幾乎要接近商業落地,機器人不僅能做簡單的微創手術甚至還能擁有情感上的交流,中國的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的軟著陸,而馬斯克已經開始售賣月球旅行了,而在愛因斯坦與霍金之後,天體物理學還在不斷刷新認知,宇宙的浩淼與驚奇始終如影隨形。

如果說中國的科幻曾經落於美國之後50年,那麼在如今人工智慧新賽道的大幕之下,也許科技帶給科幻的宏大繪製空間,將從這一刻起,有一個更為酣暢而自信的開始。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火了,而它背後還有這些中國科幻佳作等待搬上熒幕!
    今年春節,一部被稱為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的《流浪地球》火了!這部影片不僅在國內連創票房新高,更難得的是,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一致點讚認可。
  •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電影之崛起
    《流浪地球》,講的就是以為是主演結果是龍套的吳京,在中國農曆新年這一天,率領著地球人開著地球拋棄太陽,然後教唆兒子在木星上點了個超級大炮仗的勵志親子故事!其實對於筆者而言,這部電影給中國電影,尤其是科幻題材的電影所帶來的影響和意義,已經遠超這部影片存在的本身。之前看國產的科幻電影,諸如《未來警察》《機器俠》之類,都是披著科幻電影的外衣取了這麼一個冠冕堂皇的噱頭來賺觀眾的眼球,結果那些粗製濫造的特效水平和無聊的劇情,將觀眾對於國產科幻電影的信心一次次擊得粉碎。
  • 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真的要到來了麼?《流浪地球》點放映反響熱烈
    此行不是試水,此行不容失敗科幻不是那麼好拍的,《流浪地球》也經歷了撤資和再接盤,雖然一部部預告片讓國內科幻迷們充滿了期待,但誰也不敢期望太深,愛之深憂之切,「害怕毀了IP」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在這個背景下,《流浪地球》的點映結束了。筆者也是那「愛之深,憂之切」中的一員,筆者寧願讓腦海中畫面沉浸在大劉的文字中,也不願讓它變成拙劣的視頻來玷汙我的幻想,這一部《流浪地球》,說真的,我沒有抱什麼希望,然而點映後的評論……???這些歷來挑剔的影評人,不客氣的說,其中很多對國產電影都戴著莫明的高傲心態的。
  • 《流浪地球》被曝將拍第二部?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持續升溫
    而在今天(11月23日),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分論壇正式開啟,包括了6場亞洲科幻會議,9場科幻文化類論壇,9場科幻產業類論壇,4場科幻學術類論壇以及2場科幻教育類論壇。其中一場關於「科幻網絡影視的發展之路」的論壇受到了所有人的矚目。
  • 影評丨《流浪地球》會不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2019-02-07 13:2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評論員 石天星大年初一,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觀眾們一再確認,這是一部真正的中國硬核科幻片,甚至預測它在中國科幻電影史上將佔據裡程碑意義——"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什麼是硬核科幻片?
  • 小說《流浪地球》火爆 中國科幻文學能否迎來春天?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15日電(記者 上官雲)「現在是中國科幻文學發展的一個非常好的時期。」近日,《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在接受中國新聞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作出了上述判斷。  這些天,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使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原著知名度大增,也成功提升了人們對科幻作品以及中國本土科幻文學的關注。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產業向何處去
    剛剛落幕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流浪地球》熱度延續。這部上映於2019年年初、票房高達46.88億元的科幻電影橫空出世般,把中國科幻產業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會期間發布的《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科幻閱讀市場總值、周邊產品市場總值等均有大幅增長,全都不同程度得益於《流浪地球》的熱映。  但不可否認的是,之後的近兩年時間裡,《流浪地球》託舉起的科幻熱潮漸漸沉寂,科幻產業暫時沒有新的爆點。所有人都在關心,《流浪地球》的輝煌可超越嗎?中國科幻產業的前路又在哪裡?
  • 科幻電影的中國表達《流浪地球》人文精神引熱議
    電影《流浪地球》除了科幻和特效,更在人文精神層面觸動了觀眾,引發了業內人士的熱烈討論——科幻電影的中國表達《流浪地球》自正月初一上映以來,就一直熱度不減。截至2月21日,影片累計票房突破40億元。他甚至盛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由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一個標誌性的作品。「裡程碑」「中國硬核科幻開山之作」等等,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業內人士對《流浪地球》有口皆碑。所有的討論中,一個共識則是,依託於劉慈欣天馬行空的科幻文本,青年導演郭凡將其可視化的努力,讓多數走進影院的人「驚豔」了一把。
  • 票房奔40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進入主流視野
    劉慈欣憑藉三體摘得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之後,中國科幻元年在2016年成為熱詞,國產科幻電影立項超過歷史總和。「它成為某些電影公司的噱頭,但沒有一部擔得起名頭的作品被創作出來。元年喊了很多年,變成了一個笑話。」陳楸帆說。
  • 《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中國科幻電影得與失
    當年無論是「阿波羅」「禮炮號」,還是「東方紅」,都是以民族國家為背景,美式科幻文學和蘇式科幻文學也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然而今天,我國現在已經一再成為全球年航天發射次數第一的國家,的確對於美國來說,新一輪太空競賽已經開始了。而且,包括中國航天也在搞「捷龍」這種經濟實用型的商業小火箭,直接和以馬斯克為代表的SPACE X等美國商業航天競爭。
  • 《流浪地球》與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五部經典
    《流浪地球》將於4月30日在Netfilx首《流浪地球》被標榜為中國科幻的一次突破。由於地球陷入了木星的引力中,片中的中國主人公不得不出手,承擔拯救全人類的使命。改編自雨果獎得主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在中國院線至今收得6億美元(合4.64億英鎊)的票房,被《金融時報》形容為中國「科幻大飛躍」。它的網絡版權已經被美國視頻點播網站「網飛」(Netflix)購得,將於4月30日在該網站上首發。
  • 《流浪地球—求生之路》:宏大的科幻類桌遊,純正的本土科幻佳作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2019年被稱為中國科幻元年。
  • 國產科幻《流浪地球》曝預告定檔大年初一
    時光網訊 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今天在中國航天發祥地——北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的中華航天博物館舉辦發布會。導演郭帆、原著作者劉慈欣、特別出演吳京,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等主演全陣容亮相。
  • 《流浪地球》一部中國電影宣言,但似乎無關乎科幻電影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領銜改編自己同名小說拍成的影片《流浪地球》在北美小範圍上映卻因為幾乎上座率百分之百而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度然而,要是沒有讀過劉慈欣的短篇原著,確實很可能就著影片本身質疑其科幻的成分,因為裡頭的假設實在過於幼稚,而科學家們的做法也確實值得懷疑。
  • 《流浪地球》票房破31億 電影局:科幻電影裡程碑
    從前好像只有好萊塢可以拍科幻片,現在中國人也可以拍了,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流浪地球》不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端。」喇培康回顧了中影股份與《流浪地球》的結緣,「中影股份是一家全類型、全產業鏈的電影企業,早在2012年我們就買下了劉慈欣《流浪地球》等三本小說改編權。
  • 《今日影評》周黎明評《流浪地球》:「硬科幻」包裹柔情感
    《今日影評》周黎明評《流浪地球》:「硬科幻」包裹柔軟情感中新網2月1日電 2019年被稱作「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因為中國影壇將有三部大製作國產科幻片問世,分別是《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與《拓星者》。
  • 《流浪地球》IMDb評分狂跌,科幻出海還未成熟
    鋒芒智庫丨指月近日《流浪地球》在Netflix正式上架後,許多國外觀眾也通過流媒體觀看了這部中國科幻巨作。科幻電影的文化隔閡和情懷加持《流浪地球》是國產科幻商業片的裡程碑之作,好萊塢卻有著數十年的積累,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審美標準。因此換位思考的話,國外觀眾看待《流浪地球》,很像中國觀眾看好萊塢拍的功夫片。
  • 國產科幻電影的巔峰?還是國產電影的起步?深度解析《流浪地球》
    不得不說《上海堡壘》是一部很優秀的反面教材,而今天給大家解析的是國產最佳科幻片《流浪地球》!影片解析:在2019年的賀歲檔中,電影《流浪地球》取得了引人為傲的成績。鏡頭通過外化把一個小家文化逐漸蔓延引申到地球大家的思想內核,從而使得影片的主題晉升到國家層次的人文主義關懷,對於當今社會來說就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流浪地球》評論3:這只是一部中國語境下我們想看到的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不是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只是在中國電影的語境下,最接近我們想看到的那種科幻電影。今年的春節賀歲檔,出現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它顯然不是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只是在中國電影的語境下目前最接近我們想看到的那種科幻電影的一種形態。這是中國電影製作的一小步,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大步。但是比邁出這一步更難的,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下去。
  • 《流浪地球》火了,但中國科幻並未崛起:《三體》電影甚至不敢上映!
    ↑↑《流浪地球》的豆瓣得分遙遙領先在嗶嗶君眼裡,《流浪地球》值得被吹,因為它讓人看到了國產科幻的希望與機遇。但今天我並不是來吹《流浪地球》的,相反,我要揭一下國產科幻的傷疤和暗瘡。包括好幾年前就改拍電影的《三體》,2015年就拍完,可如今都9102年了還是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