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婁長芳,在遵義市委黨校工作。2017年4月,組織派駐我到綏陽縣小關鄉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張應紅是綏陽縣小關鄉大寨村蔣家山組低保脫貧戶,自身患有聽覺和口語障礙,妻子則是一位智障人士,一家四口人,大女兒上初中二年級,二兒子兩歲,一家人主要靠低保金生活。 在幫扶前,我親眼目睹張應紅狠狠地在牆上打了一拳,拳頭上留下了血印。因為窮困的生活十分艱辛,他才有此舉動。而這一舉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第一次去張應紅家走訪時,家徒四壁,雞到處跑,滿院子的雞糞,院壩到處是髒水坑,進家門都很困難,屋裡更髒更亂,髒衣服、臭鞋、沒有洗的碗筷到處都是、垃圾到處亂扔……實在是不堪入目,無從下手。 通過多次與張應紅的妻子及周邊人的溝通了解,才深入了解了家庭貧困的實情。他家自身條件差是造成其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懶惰思想作祟,安於靠低保為生的現狀,依賴政府送錢送物。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先要扭轉「等靠要」的毒瘤,祛除「懶惰」頑疾、必須找到發展的路子。 我從周邊通過「苦幹實幹」脫貧致富的真實例子跟他們一家做思想工作,引導他們不能「等靠要」,為他們一家宣傳和解讀黨的惠農惠民政策,培養他家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首先是在日常生活方面,我經常到他家交流、談心,和他們做朋友,讓他們主動親近我們,願意同我講真話、講實話,帶頭示範打掃屋子、整理內務,教會他們日常生活的方法,使他們切身感受到講究衛生的重要性,養成講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
為了幫助張應紅一家改善生活環境,在我的積極爭取下,為其安裝了熱水器,打地坪、院壩、排水溝等。2019年12月走訪時,我發現其臥室樓頂有很大裂縫,存在安全隱患。積極向上級領導匯報,在幫扶政策與幹部的支持下,他家臥室樓頂得以整治,消除了安全隱患,屋裡屋外也整潔明亮了。 如今,張應紅一家養成了主動打掃的好習慣,家裡也知道擺放垃圾桶了,妻子孩子穿戴也整齊了,臉上也常常掛著笑容。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全家人也表現出不甘貧困的精神面貌。 張家人逐漸改變了以往「等」的思想,變得勤勞努力,積極主動發展農業生產,還主動養豬、養牛、餵雞、餵鴨等。除了天氣惡劣外,他們都在地裡幹活。農忙時自己種莊稼,農閒時就近打點零工,小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今年,張應紅一家發展了金銀花8畝,養雞30多隻,新增牛1頭,玉米能收2000多斤,辣椒500多斤,生活總體質量得到了穩步的提高。看見張應紅一家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家庭收入也有了提高,生活有了起色,我對自己開展的幫扶工作也有了滿滿成就感。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更加深入了解貧困戶需求,努力確保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國歡
編輯 潘樹濤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