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特別喜歡在家滷雞爪、雞翅等滷菜,但每次滷出來的都是黑乎乎的,難以引人食慾,最後多半是她自己吃掉,除了醬油,婆婆並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調色。儘管如此,但這並不代表滷水中不能加入醬油,我婆婆之所以滷出來的食物難看,其主要原因是醬油用量過度和沒有撐握好滷製的技巧。
滷水有多種分類,按地域特色主要分為川滷、北滷、潮州滷,其中北滷中的醬滷和潮州滷都是加入了醬油,所以按照題主滷水中不能加入醬油的說法是不對的;滷水按顏色又分為白滷、黃滷、紅滷;按口味分為辣滷,麻辣滷,香滷等。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川滷、北滷和潮州滷中醬油的運用情況。
川滷
川滷是滷水的開門鼻祖,歷史悠久,在全國享有很高的盛名,正宗川滷最大的特點就是滷出來的食物,具有回味悠長的透骨香,讓人恨不得將骨頭也吮吸進肚。川滷以紅滷為主,其色澤為鮮亮的棕紅色。口味以麻辣為主調,五香為主旋律,麻辣與透骨香融為一體,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食客痴迷川滷的根源。
川滷是不加任何醬油的,包括生抽。這是滷和潮州滷的重大區別,用糖色來調色,所以炒糖色成了川滷的重要基本功。滷水用糖色不僅可以使食材顏色鮮豔比較正,而且還可以提升滷菜的鮮味。川滷以陳滷為佳,越陳越香。由於川滷鮮香爽口,沒有油膩感,人們常常將它當開胃的一種零食享用。
潮州滷
潮汕滷是滷水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屬於後起之秀,雖然不及川滷名聲大,但在滷水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潮州滷總體上用料比川滷輕,講究本味,擅用南姜,以味濃香軟而著名,相對於川滷清淡溫和,細細品味卻不失一款獨特風味,符合廣東人飲食習慣。潮州滷是根據粵式滷鵝演變而來,所以潮州滷的配方基本與滷鵝的配方相似。
潮州滷,基本上以原色為主,有時為了需要也會將食物做成金紅的鮮豔色,這個金紅色就是由老抽+糖色合成,但要注意老抽的用量,加醬油「稱為」打滷,具體醬油和糖色的比例視滷製要求而定。另外,潮州滷除了植物香料外,會利用豬油成為其重要調料,不僅有增香的效果,而且還有除腥祛異的作用。
北滷
北滷又稱「醬滷」,是在北方流行的一種具有北方特色的滷製方法,把原料放入加了醬湯的鍋裡,然後開火慢慢地醬滷至8成熟,再關火燜制幾個小時,口感以醇鹹多汁的醬香為主,五香為輔。其特點是滷水用量較川滷、潮州滷少,而且基本上不會採用陳滷,滷水的特點是越用越香,川滷比較鍾情陳滷,而北滷的醬湯從來都是現用現調,但因為在調製過程中加入了北方的黃豆醬,所以醬出來的滷品照樣有濃鬱的香味。
北滷調色離不開醬油,醬湯是用黃豆醬(或面醬)、醬油等原料熬製而成,滷品以發亮的醬紅色為主。有的滷水老師傅也會用紅曲粉和糖色代替部分醬油,從而減少醬油的用量,讓色澤看起來更漂亮。
滷水中的兩大誤區
誤區一:有人喜歡不管什麼食物都放在一個鍋裡同滷,認為這樣高效省時。正確的做法是異味重的牛、羊、鴨等,一定要分開單滷,並且湯汁不要反覆使用。相反,雞和豬肉因香氣濃,可以一同滷製,並留做老湯。
誤區二:滷水因為越用越香,往往有些老師傅將用了十幾年滷水當寶貝。從健康的角度出發,過度的加熱與翻煮可能發生對人體不利的重金屬超標現象。現在新派的滷水採用十多天換一次,最多留剩20%~30%作為味引,再加以烹製,而且滷水的口味也逐漸由鹹向淡的方向轉變。
總結
並非所有滷水不能加入醬油,醬油在滷水中主要是起調色作用,若是掌握不好很容易發黑,特別是滷出來後存放時間長了,另外醬油加多了,還會破壞滷水食材中原始的鮮香味。所以在滷水中加入醬油,一定要控制用量,學會巧用,與糖色和紅曲粉混合用效果會更好。
大家好!我是筱雅美食記,一個廚藝愛好者,傳遞一日三餐的美食溫暖,共同探討美食話題,讓美味和健康陪伴你的生活。歡迎關注、點讚、轉發、收藏、評論,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