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當前面臨困境的晶片、光刻機等光電信息領域核心技術以及其他『卡脖子』技術等,大都根源於工程科學。」12月8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在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主辦的「2020中國工程科學高峰論壇」上表示,在當代中國社會所處特定歷史條件下,工程科學尤其具有獨特戰略意義,它是未來各種戰略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搖籃。
12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在該論壇上致辭。中國科學院大學供圖。
李樹深指出,工程科學不是傳統的工程技術,而是適應現代工程發展的要求從現代科學中分化、獨立出來的一個全新的科學研究領域,是關於人工物的科學,是現代工程技術的思想源泉和概念基礎。「沒有電晶體、半導體、材料和計算機等基礎科學一定程度的優先發展,就沒有晶片的設計和製造。正是這些以人工物為核心的工程科學發展相對滯後,使得我們難以產生像英特爾、高通這樣一些由實驗室成果直接驅動的高科技企業」。
「未來的中國工程對科學體系的全方位需求,尤其是對於原創性科技成果的需求,和中國科學體系本身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成為制約和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需要全面繁榮和發展基礎科學,特別是工程科學。」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胡文瑞院士也認為,工程科學是根本解決關鍵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的關鍵,未來科技發展需要中國自己的科技人員自力更生,開創出一條屬於中國科技自身的獨特的發展道路。只有以工程科學為基礎和先導,大力發展原創性工程技術,才能夠根本擺脫國際制約,真正成為工程強國。
此外,胡文瑞指出,要想從工程大國走向工程強國,必須首先從裝備大國走向裝備強國。裝備是人類工程實踐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保障,決定工程實踐的成敗得失,在國家安全領域決定生死存亡。事實上,在現代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社會一體化的大科學、高技術、信息化時代,沒有現代裝備與現代工程作為支撐寸步難行。
李樹深也強調,裝備作為一種典型的人工物,既是工程與科技結合的產物,又是工程與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工具,從而在現代工程科技體系發展中具有核心地位。裝備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工程創新與科技創新的尺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程和裝備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由於受到基礎科學發展滯後的制約,許多核心技術尚不能自主可控。胡文瑞認為,以未來的可能裝備發展作為契機,大力發展工程科學,應當是必經之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