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而行||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2021年元旦獻詞

2021-01-09 澎湃新聞
向光而行||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2021年元旦獻詞

2020-12-31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尊敬的家長們、海內外的校友們: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再過幾個小時,我們就將與2020年作別,迎來嶄新的一年。在萬象更新之際,我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向大家致以誠摯的新年祝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中國和我們每個人,都留下了特別的年度記憶。這一年,充滿艱辛、曲折和挑戰,也蘊含轉折、新機和突破。「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我很欣慰地看到,國科大師生在這場非同尋常的「壓力測試」中,經受住了考驗,展現出「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堅韌和勇毅,學校各項工作穩健推進,整體辦學實力穩步提升,總體實現2020年工作目標,進入到全球有影響力的一流研究型大學行列。

回顧這一年,我們在全民抗疫的戰場向光而行,這光來自堅定的抗疫必勝信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所說,「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根本就在於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百折不撓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鬥。」疫情發生後,學校黨委快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並迅速分步實施,打響疫情防控校園保衛戰;2月17日,77門課程實現線上教學,近4000名研究生「雲端」開課,拉開「停課不停學」的教學大幕;這一年,我們12333名博士、碩士、學士學位獲得者,經歷了特殊的答辯季、畢業季、求職季,開啟人生新徵程;萬餘名2020級新生,用「強國一代有我在」的青春誓言,為靜寂數月的校園帶來勃勃生機。這一切,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在此,我向每一位忘我投身科研攻堅的師生、向每一位在平凡崗位耕耘奉獻的教職員工、向每一位篤學不怠的同學,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

回顧這一年,我們在創新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向光而行,這光來自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召喚。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索如何用一流科研帶動一流教育、一流教育反哺一流科研。今年7月,五名平均21歲的2016級本科生實現了首期「一生一芯」計劃,他們帶著自己設計的處理器晶片畢業,我們成功實踐了「矽上做教育」理念;半個月前,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進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月球樣品實驗室,多名國科大研究生活躍在月壤研究團隊。我們努力為學生培養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創新實踐平臺,更期待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們,能取得更多引領性的原創成果,為實現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做出獨特的重要貢獻。

回顧這一年,我們在邁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徵程中向光而行,這光來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責任和擔當。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我們聚焦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需求和關鍵技術,著力培養關鍵技術領域和前沿交叉學科領域的高層次人才。今年7月,我們公布了2014級、2015級、2016級三屆本科生畢業深造情況,深造率最低90.5%,這符合我們的本科生培養目標。我們的博士畢業生,約80%進入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校,已有11位畢業生通過華為「天才少年」遴選。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許多國科大畢業生在國家「精準扶貧」戰線上,書寫著服務人民的青春篇章。學校為你們自豪!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這一年,我們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策略;我們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催生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教育教學成果,五門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我們持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完善激勵保障機制,首次設立「領雁獎章」和「拾光奉獻紀念獎」;我們努力開拓國際合作新局面,迎來中丹項目合作十周年;我們加速行政辦公重心向雁棲湖校區轉移,積極參與構建新型科教創產融合發展聯合體、深度融入懷柔科學城建設,懷柔科學城產業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已入駐懷柔科學城創新小鎮。眾力並則萬鈞舉。學校的每一步向前,都是屬於奮鬥者的集體榮耀!

老師們、同學們,即將到來的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徵程萬裡風正勁,學校將充分發揮科教融合優勢,務實功、出實招、求實效,全面推進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深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向率先建成國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宏偉目標闊步邁進。

「抬頭仰望,越向上越有光。」願大江南北、世界各地的國科大人,在新的一年,都能堅定初心、無畏出發,為理想向光而行!

祝大家新年快樂!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

李樹深

2020年12月31日

看官可有什麼想與國曉薇分享的?

投個稿告訴我吧~

原標題:《向光而行||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2021年元旦獻詞》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為國科大本科生上思政課
    12月14日晚,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在玉泉路校區禮堂為全體本科生上了一堂題為《當代科技發展與使命擔當》的《形勢與政策》思想政治理論課。李樹深結合中國半導體科技事業的艱辛歷程與輝煌成就,講述了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宣講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激發國科大學子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雄心壯志。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李樹深首先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科技發展與國家強盛的關係。
  • 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致2020級本科新生的信
    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致2020級本科新生的信 2020-08-11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樹深校長會見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
    7月12日上午,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副校長葉玉如院士、全球及大中華事務主任施天藝博士一行訪問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會見了來賓。國科大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王豔芬教授,校長特別助理胡中波教授等參加會見。
  • 李樹深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卸任
    2018年5月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領導班子個別調整宣布會議在玉泉路校區禮堂報告廳召開。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院士,副院長丁仲禮院士,副院長兼國科大黨委書記張杰院士,副院長李樹深院士,以及國科大校領導班子成員、黨委委員、紀委委員,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各學院(系、中心)黨政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 李樹深寄語國科大青年:做一名奮鬥的國科大人
    他們用鏡頭見證和記錄的是國科大自2012年更名以來第一次團員代表大會的現場,也許未來這將成為他們心中一段關於青春的回憶。本科生團代表在會前合影 於佳斌攝來自廊坊的列席代表陳挺在會前拍照留念陳挺供圖9點20分,團代會全體會議在順利完成預備會各項議程後,準時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出席大會並致辭。
  • 國科大黨委書記張杰會見法國索邦大學校長
    張杰書記與Chambaz校長合影  4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張杰院士會見了到訪的法國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國科大副校長吳嶽良院士、副校長王豔芬教授等參加會見。  張杰歡迎Jean Chambaz校長一行的來訪,向來賓介紹了中國科學院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國科大科教融合等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優勢,以及國科大對中科院的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支撐作用。張杰還向來賓介紹了北京懷柔科學城戰略定位、規劃前景,以及國科大在科學城建設中得天獨厚的發展機遇。
  • 國科大副國級校長卸任 繼任者是「老熟人」[圖]
    原標題:副國級校長卸任,繼任者是「老熟人」  日前,中國科學院大學更換了「掌門人」。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不再兼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職務。中國科學院院士、副院長李樹深接棒,兼任國科大校長、法定代表人。
  • 兼任國科大黨委書記
    據中國科學院大學官網消息,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杰兼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劉偉平同志不再兼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職務。在3月6日舉行的見面會上,中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劉偉平表示,院黨組決定由張杰同志兼任國科大黨委書記,這既是院黨組對張杰同志的信任,也體現了院黨組對國科大改革發展的高度重視。
  • 國科大材料學院院長李樹深給您拜年啦!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八, 距離除夕還有1天, 國科大材料學院院長李樹深給您拜年啦! 國科大官微 新春特別企劃 在家坐等大學校長和院長給自己拜年
  • 國科大2019年畢業典禮 校長李樹深與畢業生相約「30年後再相會」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 今日,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2019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校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在畢業典禮上發表致辭,代表學校與畢業生鄭重相約:「30年後再相會。」  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由國科大常務副校長、學位評定委員會秘書長王豔芬教授主持。國科大副校長、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郭正堂院士宣布,授予5605名學生博士學位,授予5308名學生碩士學位,授予309名本科生學士學位。  「幾年前,你們正是從這目及長城之處出發,開啟人生進階之旅;今天,你們學有所成,將從這裡走向『家國天下』;未來,希望你們縱橫四海,歸來仍是少年。」
  • 國科大校長李樹深:「卡脖子」技術大都根源於工程科學
    12月8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在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主辦的「2020中國工程科學高峰論壇」上表示,在當代中國社會所處特定歷史條件下,工程科學尤其具有獨特戰略意義,它是未來各種戰略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搖籃。12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在該論壇上致辭。中國科學院大學供圖。
  • 40年培養108位院士 國科大40周年校慶獲贈同名小行星
    國科大40歲生日獲贈同名小行星  30餘位院士到場,「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李佩先生雕像揭幕;建校40年培養108位院士40年來,國科大所培養的學生有108名當選為兩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有25%是國科大的畢業生。  30餘位院士為母校慶生  建校40周年紀念大會上院士雲集,30餘位院士到場。記者注意到,為傳達向大師致敬的理念,嘉賓席前幾排座位絕大部分都留給了國科大的知名院士、校友。
  • 「國科大進入到全球有影響力的一流研究型大學行列」
    據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9月1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大學「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專家評審會於9月17日召開,專家組對照學校「雙一流」建設的整體方案,在對學校2016-2020年期間建設工作進行評審後一致認為,國科大 「雙一流」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成功達到預期建設目標,進入到全球有影響力的一流研究型大學行列
  • 國科大領導班子個別調整宣布會議召開
    5月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領導班子個別調整宣布會議在玉泉路校區召開。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副院長丁仲禮,副院長、國科大黨委書記張杰,副院長李樹深出席會議。  中科院人事局局長孫曉明主持會議,並宣讀了院黨組的決定:李樹深同志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兼,法定代表人),丁仲禮同志不再兼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職務。
  • 李書深任國科大校長 丁仲禮不再兼任
    原標題:李書深任國科大校長 丁仲禮不再兼任新京報快訊(記者王俊)今天,據國科大官網,國科大迎來新校長。中科院副院長李樹深任國科大校長(兼),丁仲禮不再兼任。據官網,李樹深,1963年生,河北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曾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
  • 國科大建校40年:累計授予16萬餘名研究生碩、博士學位
    校長李樹深表示,1978年研究生院的成立,成為我國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標誌,當年報考者超過萬人,中國科學院66個研究所共錄取研究生1015名。40年前的今天,首屆研究生開學典禮在北京舉行,883名研究生參加了典禮。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也是學校最艱難之時。
  • 李樹深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圖/簡歷)
    會上宣讀了中國科學院黨組的決定:李樹深同志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兼,法定代表人),丁仲禮同志不再兼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職務。 李樹深同志簡歷 李樹深,男,漢族,1963年生,河北人。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曾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
  • 這兩所雙一流大學很不一般,校長書記均由院士擔任
    在雙一流大學中,校長是院士並不是新鮮事,但主管黨務的書記也是院士的卻沒有幾所。目前在雙一流大學中,校長和書記均為院士的,只有兩所。據中國科學院大學官網信息顯示,目前國科大擁有專任教師3090人,研究生指導教師11257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3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5人。目前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由李樹深院士一肩挑,這也是雙一流高校中少有的行政一把手和黨委一把手由一人擔任的情況。
  • 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李樹深致2020級本科新生的信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智)據了解,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李樹深發布致2020級本科新生的信。親愛的同學:你好!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2020年寫滿艱難和不凡。對於世界,全球各國因公共衛生安全而休戚與共;對於中國,無數逆行天使和平凡英雄無聲守護生命安全;對於你,站在成長的關鍵路口,經受了嚴峻考驗,成功突圍。丹桂飄香的九月,我們期待和你一起翻開人生的嶄新篇章。去年,我們將一枚「龍芯3號」處理器晶片嵌入本科新生的錄取通知書,希望同學們從中讀懂家國使命。
  • 國科大成立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1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今天,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正式成立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據悉,國科大這一新學院將圍繞應急管理數位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需求,大力推動以 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實踐的融合創新,打造防災減災救災實戰型科研基地; 同時,還將聚焦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積極探索以「政產學研用」和產教融合為核心的創新培養模式,在教育部、工信部、應急管理部等單位的支持下,與產業界共同打造國家應急管理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國際一流的應急管理產教融合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