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是有抓狂的情緒?7個方法教你調節情緒
方法 1:換個鏡頭看世界
同樣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釋方法。事實是任何人客觀檢驗都成立的;解讀則是人們創造出來解釋事實的產物。只是一般人通常太急於解讀,進而把解讀擴大成事實,在壞事通常比好事更有力量的狀況下,就會本能地從負面角度來建立認知。
打開反射鏡頭。當覺得自己出現情緒反應了,可以先自問:事實是什麼?我的解讀是什麼?了解兩者的不同,就能從更客觀的立場來判斷,而非靠直覺反應;使用反轉鏡頭。嘗試用被你視為對手的角度看事情。問問自己:對方可能怎麼想?因為那樣,所以他才這樣做?對方激怒你的行為,或許就不再那麼不可理喻;換成長鏡頭。回想你過去遭遇的逆境,當時像世界末日,事過境遷後都微不足道。把時空的距離拉長,改用長鏡頭看看當下的情境,就算是打擊,另一面可能也是學習、成長。
方法 2:檢視當下情緒象限
內心感受一定會影響外在表現,進而感染周遭的人。愈能清楚掌握自己當下的感覺,愈能有技巧的控制情緒,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可能有的感覺可分為4種:高效能、求生存、崩潰及復甦。 首先檢視自己,目前處於哪一種情緒狀態下。若在求生存區域停留太久,負面情緒會漸漸帶我們落入崩潰區域,這樣就是個警訊。
方法 3:補給正面能量
要避免落入求生存區域,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停留在復甦區域。獲得正面情緒的幾個簡單方式,例如運動,或是工作上完成挑戰性任務、跟同事開了場有意義的會議、休息時做了喜歡的事……,這些都可以提振精神,增加能量。建議你不妨列出各種自己最喜歡的活動,並每周至少安排一次。若是碰到激發情緒反應的導火線出現,正把你推向求生存區域時,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爭取幾秒鐘時間,理性思考怎麼適當回應。千萬不要馬上舉白旗,任情緒的狂潮淹沒。
方法 4:分析自己的怒氣和壓力等級
怒氣也有等級之分,先認知怒氣的等級後,就可以針對自己感受到的怒氣程度,判斷如何進一步處置。若是自己能做出判斷,處理怒氣自然相對容易。不只是怒氣可用量表分類管理,壓力也可以。根據重要性、能否改變,壓力可區分為重要/自己能改變、重要/自己無法改變、不重要/自己能改變及不重要/自己無法改變。將壓力分門別類,把心力集中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設法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就能脫離壓力的折磨,並把壓力轉為動力。
方法 5:導正核心價值
人類常根據自己的核心價值來認知事物,尤其在生氣失去理智時,更不知道自己篤信的核心價值,實際上可能有偏差,或根本是錯的。如果你失去理智的頻率太高,不妨填寫三欄表,回想過去因為發生什麼事大發雷霆,審視自我內心。請儘量在周末或時間充裕時,選擇安靜的環境填寫。判斷核心價值是否出現偏差的準則,有時不見得是實際上對錯與否,而是持續這樣想,是不是只會對自己和周遭帶來負面影響。之後,再依據修正過後的核心價值,思考該採取什麼行動,避免重蹈覆轍。
方法 6:打破發怒的固定模式
每個人發怒通常有既定的模式,例如為了同樣一件事生氣,或總說出同樣的氣話。這時候,可以在固定模式中,試著插入一個不同於過去的動作。打破固定模式的訣竅在於,即使是小事也無所謂,只要做一件不同於平時的事即可。安藤俊介舉例,如果你習慣早上上班前5分鐘到便利商店買咖啡,但大排長龍總讓你感到不耐,察覺自己老因此生氣後,就改變一下,像是提早一點去,或改到人少的商店買咖啡,心情會因為慣性被打破而感到新鮮,當然就不會心浮氣躁了。
方法 7:避免說我得去……了
我得去……了這句話帶有強烈的負面訊息。作者認為,說這句話表示你並非真正想做這件事,連帶地也會讓你興致缺缺,無法發揮潛力。你會說「我得過周末了」這樣的話嗎?。當轉換聲調說:我要去做……了!透過高昂的語氣,等於在潛意識中對大腦輸送訊息:今天一定會過得很不錯!負面情緒也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