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挫辱打脫牙和血吞,才有湘軍和一代偉才曾國藩

2020-12-13 鹿雅柒七

有人說曾國藩是最滑頭的官場老油條,卻不知他原本是個典型的憤青。

在他經歷了一生3次「為眾人所唾罵」及3次軍事大失敗後,正好回鄉奔父喪的丁憂期間,痛定思痛後的蛻變。

最艱難的是他在長沙「打脫牙和血吞」:

在面臨五無境況(1無辦公場所;2無名正言順的職權;3無經驗;4無朋友幫忙;5無制度保障,最突出的體制矛盾就是沒有軍餉來源。)

正是這次挫辱打擊,讓他赤手空拳,硬是把不可能的事情、屢屢困難重重沒有任何支持想放棄的事情,變成了不爭的現實,創立了軍紀嚴明,戰鬥力卓絕的湘軍。

可以說,沒有長沙之辱,就沒有曾國藩後半生的功名事業;也沒有他在自我反思後,愈挫愈奮、百折不饒的性格。

曾國藩說,對於有志者而言,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

你贊同曾國藩的觀點嗎?

這也是我們常常討論的一個話題:

究竟是順境還是逆境更能成就人才?

反正在曾國藩這裡,他咬緊牙關,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他意志和決心的營養,也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

究竟是挫折成就了曾國藩?還是曾國藩本就不是一個簡單普通的人?

你怎麼看曾國藩的挫辱經歷及其對待態度?

相關焦點

  • 曾國藩一生信奉的十大處世哲學
    曾國藩聽完這首古劍銘後,明白嶽父的深遠用意,十分感激地站起來說:「國藩牢記在心。」對待部屬,大哥有兩句話,望弟切記。」國華望著大哥,誠懇地說:「請大哥賜教。」「這兩句話是: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國華點點頭,輕輕地重複一遍。6、「打脫牙和血吞」出處曾國藩對洋人的堅船利炮,以及諸如千裡鏡、自鳴鐘、機器等,由衷地佩服。三十年前慘敗于洋人的教訓,他記憶猶新。
  • 解析曾國藩、蔣介石之八字
    一般命格要有印,生於月令,命好。這樣的命,可謂一帆風順,心想事成。然而,特殊的時代,特殊的命格,腥風血雨,成就了非凡的人才。曾國藩年輕時六考秀才而不中,第七次考才中。後來考進士又是三考才中。大運,6戊戌16丁酉26丙申36乙未46甲午56癸巳。
  • 曾國藩十句名言,蘊含十大處世哲學
    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便都在此中獲得。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覆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馨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2、「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 曾國藩:人生每一個階段,必然有不同的感悟,這3句話暗藏玄機
    28歲那年,經過3次落榜錘鍊,曾國藩終於考中了進士,在封建官場裡不算晚,但也絕不算早,至少他自己是這樣認為的,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留京任職,從此開始了一生的宦海生涯,一呆就是10年,這10年對於曾國藩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10年的積累,才促成了日後的功勳卓著譽滿天下。
  • 湘軍創建伊始,曾國藩給皇上的奏摺,玩了一個移花接木的文字遊戲
    就在這個決定帝國生死存亡的時刻,一支來自湖南的地方軍一戰得名、迅速崛起,人們稱其為「湘軍」。這支地方軍,歷經了11年的殊死徵戰,最終剿滅了這場農民起義,改寫了中國一段歷史。「湘軍」,在小編腦子裡大名鼎鼎,可是又撲朔迷離。小編記得作家流沙河的《可怕的曾國藩》裡有這樣一句話:厲害啊,曾國藩這個人。
  • 曾國藩做事有始有終,把是否有恆心作為成敗的關鍵來看待
    諸弟若能有恆此,則雖國系中等之責亦當有所精進,況六弟、七弟上等之責子…請弟試活課。雖走路之日,到店赤可看書;考試之日,出場亦可看也。兄日夜懸望,《朱子岡目》經筆圖點,定漢有恆,不過數月即因完矣。若看注,每本不過數月中完。切勿漢家中有事,而即間斷看書之課,又弟以考試將近,間斷看之有恆二字告弟,伏願諸弟刻刻留心,甚幸甚。
  • 解讀《曾國藩傳》5、練就「神兵」,一雪前恥
    當時鹹豐手上已經無兵可調,於是想起了曾國藩,雖然他對湘軍從來沒有報什麼太大的希望,但起碼現在可以拿來救救急,於是命曾國藩增援湖北。當時曾國藩練兵才到一半,湘軍羽翼未豐,他只要找各種藉口搪塞,拖延不去。好在形式很快發生了變化,戰事離開了湖北,曾國藩才算鬆了口氣。可沒過多久,太平軍又進攻安徽。鹹豐再次下令讓曾國藩出兵。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通過堅持讀書,曾國藩不僅改變了氣質,更磨練了他持之以恆的精神,同時也增長了他的才幹,懂得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也讓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個好習慣就是寫家書,據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通過寫家書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曾家後人人才輩出。
  • 解讀:曾國藩湘軍編制,營、哨、隊各有多少人?
    曾國藩雖然多次拒絕了鹹豐皇帝的旨意,但對於練兵,他一直有一套自己的看法。鹹豐年間,過去被朝廷仰仗的綠營、八旗,都已衰敗無能,不堪再戰。它們的風氣極差,平素忽視訓練,臨到戰時,才匆忙披甲上陣。遇到險情時,只會退縮。弓馬射箭的本事,早已丟得一乾二淨。武器盔甲也有各樣的問題。
  • 不要把曾國藩看得太粗淺了
    看到某自媒體大咖說曾國藩成功主要是靠時運,其本人沒有多少出彩之處,這這麼說要麼是刻意為之,要麼就是把曾國藩看得太粗淺了。曾國藩如果只是因為換了個皇帝、老闆才能成功,那曾國藩的成功也太容易了一點。「打脫牙和血吞」,曾國藩從一介憤青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肯定不是一個「時運」可以抹殺的。批判一個人,要儘量客觀,曾國藩也曾幼稚可笑過,但我們不能因為他年輕時候的幼稚可笑就否認他的轉變,以及他的偉大之處。抽取某個人生的片段或言語來定義一個人是誰,給他貼上主觀性的標籤,這既不客觀,也不公道。
  • 曾國藩的最高官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曾國藩祖父曾玉屏擁有一百多畝土地,他要求家人:男子耕讀,女必紡織。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43歲才考取秀才,同時兼顧著私塾。 由於受到道光帝和穆彰阿的垂青,曾國藩仕途順暢。
  • 好的高中教育,一定會傳遞一種務實精神和人格力量
    是年,欽州起義失敗,黃岡起義失敗,孫中山和黃興領導的突襲鎮南關進攻廣西的起義也歸於失敗…… 同年,在湖南長沙一所師範學校,發生了一件「大事」: 一位青年男子在這所學校作時事報告時,痛感於清政府不作為,講到激憤之處,淚如泉湧。接著,他竟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動作:拿出一把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著血寫了抗議書。
  • 湘軍創立者曾國藩和淮軍創立者李鴻章,誰對晚清的功勞更大?
    下面我們就從不同方面來比較一下,湘軍的創立者曾國藩和淮軍的創立者李鴻章,到底誰強誰弱?一、湘軍的創立者曾國藩功勞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14年,曾國藩的湘軍就是為了打太平軍而創立,湘軍和太平軍的戰鬥就持續了13年。
  • 一個人,只有身處逆境的時候,成長和進步才會最快
    史玉柱想了想,回答道:就看什麼時候回答,如果你是98年問我,我說那把我搞慘了;如果你是99年問我,我覺得對我有傷害;如果你現在問我,我說我幸虧有這一段經歷,因為如果沒有這段經歷,我現在還不知道在珠海的哪一個小公司,在一個很小的事情這上面摸爬滾打。
  •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身為封疆大吏,為何會被曾國藩鄙視?
    在曾國藩的推薦下,他被朝廷提拔,當上了廣饒九南道道員,負責廣信、饒州、九江、南康防務和湘軍部分軍需供應。在道臺任上,沈葆楨一方面盡力保證湘軍軍餉,一方面用鐵腕手段治理地方。清朝規定,要處死抓獲的盜賊,必須上報省城,核准後才能殺人。沈葆楨認為特殊時期要特殊辦理,就命令屬下的縣官,對那些要犯、慣犯,可以在當地直接處死。
  • 曾國藩: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印光法師文鈔裡面有段話如是說: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 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這段話就是要告訴我們大家要戒驕戒躁,慎始慎終,萬事有因必有果,當行樂天知命,不怨不尤之事。曾國藩也說: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 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 背叛湘軍的下場是慘痛的,對那些懷有異心者,曾國藩絕不手軟
    對此,曾國藩是有切身體會的。我們知道,清代的八旗和綠營是國家的經制兵,而湘軍是另一外一個陣營。八旗、綠營都想拉攏湘軍將領為己用,尤其是湘軍就要打下金陵時。比如李元度在徽州打了一個大敗仗,他感到無臉見江東父老,也不好向曾國藩交差。
  • 歷史人物故事:湘軍拿下小池口和湖口
    曾國藩出山前,李續賓部剛拿下九江,為曾國藩去了一塊大心病。李續賓平生最大的功勞就是攻克九江。早在鹹豐三年,太平軍佔領九江,幾度頂住湘軍攻擊,塔齊布病死九江城下。羅澤南在九江城下攻過一陣,攻不下,戰死在湖北。對湘軍來說,九江簡直是一根粗大的肉中刺。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湘軍之父」羅澤南
    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也是湖南湘鄉人,曾讀於長沙城南書院,和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並稱湖湘學派代表,也是程朱理學的鐵桿擁躉。和那個時代的所有經世派一樣,鑽研洛閩之餘,他還究心匡時濟世之略,天文地理,「無不探其原委」,「百家述作,靡不研討」。羅家世代耕讀,卻無一人仕達,其祖父羅拱詩也沒讀過什麼書,「生平深以不學為憾」,清苦自勵,勤勞重教,對澤南影響最大。
  • 《冰鑑·挺經》真是曾國藩寫的嗎?
    有人說,在曾國藩的著作中,影響最大、傳播最深廣的,莫過於《曾國藩家書》及《曾國藩家訓》。不過,估計也有不少人是通過《冰鑑·挺經》才認識曾國藩的。那麼《冰鑑·挺經》究竟是不是曾國藩所寫,跟曾國藩有何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謎影重重的《冰鑑·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