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曾國藩是最滑頭的官場老油條,卻不知他原本是個典型的憤青。
在他經歷了一生3次「為眾人所唾罵」及3次軍事大失敗後,正好回鄉奔父喪的丁憂期間,痛定思痛後的蛻變。
最艱難的是他在長沙「打脫牙和血吞」:
在面臨五無境況(1無辦公場所;2無名正言順的職權;3無經驗;4無朋友幫忙;5無制度保障,最突出的體制矛盾就是沒有軍餉來源。)
正是這次挫辱打擊,讓他赤手空拳,硬是把不可能的事情、屢屢困難重重沒有任何支持想放棄的事情,變成了不爭的現實,創立了軍紀嚴明,戰鬥力卓絕的湘軍。
可以說,沒有長沙之辱,就沒有曾國藩後半生的功名事業;也沒有他在自我反思後,愈挫愈奮、百折不饒的性格。
曾國藩說,對於有志者而言,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
你贊同曾國藩的觀點嗎?
這也是我們常常討論的一個話題:
究竟是順境還是逆境更能成就人才?
反正在曾國藩這裡,他咬緊牙關,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他意志和決心的營養,也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
究竟是挫折成就了曾國藩?還是曾國藩本就不是一個簡單普通的人?
你怎麼看曾國藩的挫辱經歷及其對待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