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亂語說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是個狠人啊

2020-12-20 皂莢樹下的一隻蟲

說起古人,孫子是要伸大拇指的,這種人,你不佩服真是不行。

讀了列傳,對孫子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孫子操練宮中美女的故事,在初中就學過,因為年齡的原因,對這個故事,只覺得「奇」。今天讀來,卻有了另一番感受。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這裡有個問題,孫子是齊人,他怎麼會去投靠吳王?後來百度一下,找到答案。「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齊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聯合欒,鮑,田三家反晏嬰,孫武參與其中,恐遭敗後株連,孫武奔吳,隱於穹窿中,著成《孫子兵法》十三篇。」要不說人無完人,孫武在反晏嬰這件事上,就不免讓人詬病。當然,這都是後話,不是當事人,我們可能不知道當初發生了什麼。說他遇人不淑,識人不清,還算比較客觀吧。孫武和司馬穰苴都生活在齊景公的時代,可能孫武比司馬穰苴略小几歲。晏嬰認不認識孫子,歷史上沒有記載。

不過,這麼多英才齊聚在一個時代,說不認識,好像有點牽強。齊國就這麼大,人才也就那麼幾個,在齊景公受到晉燕兩國威逼的危難時刻,晏嬰為什麼推薦的是司馬穰苴,而不是孫子。可能,那時候孫子已加入高昭子那一黨。還有,孫子是專才,比如用兵打仗很突出,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缺陷,不像穰苴文能服眾,武能威敵,是個全才。

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讀了孫子的兵法,闔廬雀躍之餘,還是有些半信半疑。孫子回答很簡短:「可。」從孫子回答上,多少能反應這人的性格,直來直去,是個地道的直男。這事要是放在司馬穰苴身上,他就不會這麼說,起碼會有些鋪墊什麼的,也不會讓後來的事顯得那麼突兀。

闔廬於是讓孫子操練宮中美女。闔廬這麼做,多少有些侮辱人。一般情況下,操練士兵,才在情理之中。可見初來乍到的孫子,在闔廬這裡不是很受歡迎,闔廬也不是傻子,你孫子為什麼遠遠地從齊國跑到吳國來,還不是得罪了人,想在吳國找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可你小子得罪的是晏嬰啊,那是個足智多謀且聲名顯赫的人,我為你這個無名小卒犯得上麼?吳王這麼做,其實是在下逐客令。

孫子是什麼人,他怎麼能猜不透吳王的小九九。要不說藝高人膽大,孫子接受了闔廬的條件。孫子是怎麼操練這班宮中美女的,我就不在這裡講述了,大家都略知一二。成果是很滿意,短短的時間內,孫子就將這班婦人操練得前後左右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的士兵。

讀完,大家有沒有發現,孫子和司馬穰苴的操作何其相似乃爾。在軍中,首先要幹的是立威。立威的直接手段,就是殺人。因為這種做法給人的震動最大,誰不怕死呢,古今皆然,因此殺人立威的效果是最快的。司馬穰苴殺的是齊景公寵臣莊賈,孫子殺的是闔廬至愛的妃子。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那意思說,在軍中,沒有國君,只有手握軍令的大將軍,不管你是什麼人,有什麼背景,大將軍都有生死予奪之權。

兵操練好後,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吳王不是狠人啊。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孫子也算是反將了吳王一軍。所幸闔廬也算識人,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史記堪稱完美男人的不完美結局 司馬穰苴#想像中的史記 之五 韓非子

相關焦點

  • 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一)《孫子吳起列傳》記敘了孫武、孫臏、吳起三個人的事跡。史遷的筆法,既是文學,又是歷史,可以用《論語》說的「文質彬彬」來形容。但是他在序中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云云,又大談孔子作《春秋》之意,可知《史記》紹敘《春秋》之意甚明,而史遷隱隱間也是以孔子的繼續者自居的,因此要想知史遷作《史記》之本意,此節不能不明。
  • 剝一剝戰神吳起的「皮」,看看都有哪些假戰績是司馬遷強加給他的
    《幼學瓊林》中所誇讚的「孫臏吳起,將略堪誇」,廣為世人所熟知。吳起打仗有多牛呢?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寫吳起先後在魯、魏、楚三國擔任大將,無論他哪一個國,都是戰無不勝,戰績驕人。齊宣公四十五年(公元前411年)那一次,《史記·六國年表》裡面說的是「伐魯取都」,《史記·田齊世家》說的是「取一城」,也都是齊國勝。這兩次也不應該是吳起指揮的,因為吳起不可能敗啊。再往回推推?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〇:高山仰止,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之後本應是伍子胥列傳第六,因為在前面《吳太伯世家》中已經詳細講述了伍子胥的事跡,所以此處從略,想了解伍子胥事跡的話請參看前文。本文為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世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 《史記 ●列傳》札記之五
    五、孫子吳起1
  • 【成語一則】殺妻求將:性格極端的吳起將軍,悲劇結局並不意外
    殺妻求將【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故事】吳起,那是可以和孫武比肩的軍事家,而且吳起一生侍奉魯、魏、楚三國,百戰百勝,無一敗績。從軍功上講,吳起可比孫武厲害多了。「殺妻求將」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人攻魯,魯欲起吳起。吳起娶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欲就名,遂殺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攻齊,大破之。」吳起原本是衛國人,但為了個人仕途,就去了魯國謀求政治上的出路。正好此時齊國攻打魯國,而魯國沒有可用之將,衛國投奔過來的吳起就成了一個不錯選擇。但由於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所以魯公不想用他。
  • 司馬遷《史記》中的十大名句,內含大智慧,值得收藏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史記》中那些富有大智慧的經典名句。
  • 這三個打仗牛人,其實是一家人(八卦史記86)
    這兩位孫子都是著作等身,一本《孫子兵法》,一本《孫臏兵法》,兩本書讓後世學習領會揣摩至今。 問題來了,孫武和孫臏都姓孫,他們是親戚關係嗎? 雖然有說法認為兩人之間沒有什麼關係,但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明確寫道:「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
  • 孫子兵法全球行:最新德語版《孫子》發行2萬成「搶手書」
    呂福克介紹說,德語版《孫子兵法》都是從俄譯本轉譯的,如1910年在柏林出版的由布魯諾·納瓦拉翻譯的,後來前民主德國國國防部出版社出版的,都是這一類,再後來是從英文版轉譯的。他研究發現,所有的德語版《孫子兵法》或多或少都有錯誤。而他2009年出版德語版《孫子兵法》,是直接從中國的古典原文翻譯的,相對比較準確。
  • 《史記》裡的經典名句,警世恆言
    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8、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譯文: 羽毛雖輕,堆積多了也可以把船壓沉;一大堆不重的東西,堆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眾人異口同聲的言論,能夠混淆是非;不止一次的毀謗,積累下來也足以致人於毀滅之地。 選自《史記 張儀列傳》。
  • 國防教育欄目|《孫子兵法》作者是誰?
    這是我們學習《孫子兵法》戰略思維課程必須首先了解的問題。大家知道,《孫子兵法》一書,當然是孫子所寫的書,而不是老子、孔子或其他什麼人寫的書。但歷史上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誰,卻有一段千古疑案。孫子究竟何許人也?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學習《孫子兵法》戰略思維課程,我們有必要簡要了解一下孫子是什麼樣的人?
  • 《史記》中10句經典名言,以史為鑑,看完受益匪淺!
    釋句:語出《史記·伯夷列傳》,指的是說天道平分,對於善良的人卻是一句空話。不信,你看盜賊們還那麼猖獗,而賢者卻先餓死了。所以,吉兇的依附和善惡的報應都沒規律可言。至於那些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者,也只能為他們嘆氣而已。5. 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
  • 歷史上真正的渣男,不是陳世美,而是名將吳起
    自古以來,人們提起渣男,陳世美總是能率先入選,說他拋妻棄子,實在是個名副其實的渣男。其實,陳世美的所作所為,和歷史上真正的渣男——吳起,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拋妻"的陳世美,好歹只是變心,並沒有害命。而,吳起則是手起刀落間,直接把自己老婆給了結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新書推介 | 蘇芃:向宗魯《史記講誼》的發現與整理
    例如《司馬穰苴列傳第四》「晉伐阿甄」條下,「通典」二字旁有小字注「唐杜佑作」,「晏嬰乃薦田穰苴」條下,「梁曜北曰」旁有小字注「作《史記志疑》一書」;又如,《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條下,「錢竹汀曰」旁有小字注「名大昕,清人」,「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條下,「初學記」旁有小字注「類書,徐堅著」,等等,這類涉及古代典籍常識的旁註,顯然不會是「群經傳記,洽熟無遺」的向宗魯先生所記
  • 戰國四大名將都是誰,誰又最厲害,為何沒有吳起?
    首先說孫臏,孫臏的軍事思想和軍事謀略大家想必都知道,這裡小編就不說了,但是大家要記得,孫臏雖然帶兵但是他並不衝鋒陷陣,嚴格的說他是帥而非將,或者說是類似與張良諸葛亮的謀士。也正是因為如此孫臏沒有上榜。再一個就是吳起,吳起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改革家,政治家,通曉儒家,兵家和法家近乎全才,是兵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後世把他與孫武並列稱為:「孫吳」。其著有《吳子兵法》。
  • 海外教育領域與《孫子兵法》
    他們在孫子故裡山東濱州進行六大項目培訓,分別為孫子理念體驗、孫子文化展示、孫子學術講座、孫子應用案例考察、孫子策略實戰應用等。臺灣元智大學,採訪首個在臺灣將《孫子》列為必修學分的「推手」王立文博士,他是臺灣通識教育十大「推手」之一。近年來,該校陸續推出有新世紀領袖人才培育計劃,培育具國際觀之青年領袖人才、及增強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力等之人才培育重點。
  • 中國歷史中,兵家不可不讀的十部兵書,我猜你只知道《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兵策》、《吳孫子》、《孫子十三篇》等,為孫武所作。唐太宗李世民對《孫子兵法》推崇備至:"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早在唐代,《孫子兵法》就已傳入日本。《孫子兵法》有十三篇傳世,上卷: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中卷:勢篇、虛實篇、軍爭篇、雜變篇、行軍篇;下卷: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一共7000餘字。
  • 《史記》中10句經典名言,句句發人深省
    中國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 當我們讀《史記》時,不僅可以從中感受到古時歷代的興亡變化,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能做的人不一定會說,能說的人不一定會做。 【故事】司馬遷引用此諺語是用來感嘆孫臏、吳起有過人的才智,卻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難。
  • 大話成語:我們常說的「圍魏救趙」啥意思,背後的典故引人深思
    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2個成語,分別是孫龐鬥智和圍魏救趙,了解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才能讓我們對成語有個更加清楚地認識。那麼孫龐鬥智和圍魏救趙到底是什麼意思,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孫龐鬥智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 他怎麼不學曹操,研究一下《孫子兵法》呢
    在關羽看來,《左傳》的意義可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傳說《左傳》那是吳起所寫,吳起是出將入相的高人,尤其是訓練出了魏武卒,在軍事上的成就相當高,所以但凡是個武將,都希望成為吳起那樣的人。漢章帝酷愛《左傳》,他就把這本書當成了小說。
  • 《少年讀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今天,我將繼續引讀《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作者在每本書「寫在前面的話」中分別以不同的主題,講不同的歷史人物故事,談自己對《史記》的理解與感悟。這五本書中相對應的五個主題如下:《帝王之路》——成為「大器」《霸主的崛起》——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