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人,孫子是要伸大拇指的,這種人,你不佩服真是不行。
讀了列傳,對孫子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孫子操練宮中美女的故事,在初中就學過,因為年齡的原因,對這個故事,只覺得「奇」。今天讀來,卻有了另一番感受。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這裡有個問題,孫子是齊人,他怎麼會去投靠吳王?後來百度一下,找到答案。「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齊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聯合欒,鮑,田三家反晏嬰,孫武參與其中,恐遭敗後株連,孫武奔吳,隱於穹窿中,著成《孫子兵法》十三篇。」要不說人無完人,孫武在反晏嬰這件事上,就不免讓人詬病。當然,這都是後話,不是當事人,我們可能不知道當初發生了什麼。說他遇人不淑,識人不清,還算比較客觀吧。孫武和司馬穰苴都生活在齊景公的時代,可能孫武比司馬穰苴略小几歲。晏嬰認不認識孫子,歷史上沒有記載。
不過,這麼多英才齊聚在一個時代,說不認識,好像有點牽強。齊國就這麼大,人才也就那麼幾個,在齊景公受到晉燕兩國威逼的危難時刻,晏嬰為什麼推薦的是司馬穰苴,而不是孫子。可能,那時候孫子已加入高昭子那一黨。還有,孫子是專才,比如用兵打仗很突出,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缺陷,不像穰苴文能服眾,武能威敵,是個全才。
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讀了孫子的兵法,闔廬雀躍之餘,還是有些半信半疑。孫子回答很簡短:「可。」從孫子回答上,多少能反應這人的性格,直來直去,是個地道的直男。這事要是放在司馬穰苴身上,他就不會這麼說,起碼會有些鋪墊什麼的,也不會讓後來的事顯得那麼突兀。
闔廬於是讓孫子操練宮中美女。闔廬這麼做,多少有些侮辱人。一般情況下,操練士兵,才在情理之中。可見初來乍到的孫子,在闔廬這裡不是很受歡迎,闔廬也不是傻子,你孫子為什麼遠遠地從齊國跑到吳國來,還不是得罪了人,想在吳國找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可你小子得罪的是晏嬰啊,那是個足智多謀且聲名顯赫的人,我為你這個無名小卒犯得上麼?吳王這麼做,其實是在下逐客令。
孫子是什麼人,他怎麼能猜不透吳王的小九九。要不說藝高人膽大,孫子接受了闔廬的條件。孫子是怎麼操練這班宮中美女的,我就不在這裡講述了,大家都略知一二。成果是很滿意,短短的時間內,孫子就將這班婦人操練得前後左右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的士兵。
讀完,大家有沒有發現,孫子和司馬穰苴的操作何其相似乃爾。在軍中,首先要幹的是立威。立威的直接手段,就是殺人。因為這種做法給人的震動最大,誰不怕死呢,古今皆然,因此殺人立威的效果是最快的。司馬穰苴殺的是齊景公寵臣莊賈,孫子殺的是闔廬至愛的妃子。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那意思說,在軍中,沒有國君,只有手握軍令的大將軍,不管你是什麼人,有什麼背景,大將軍都有生死予奪之權。
兵操練好後,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吳王不是狠人啊。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孫子也算是反將了吳王一軍。所幸闔廬也算識人,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史記堪稱完美男人的不完美結局 司馬穰苴#想像中的史記 之五 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