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漢書·劉向傳》有言「此皆以和致和,獲天助也。」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在困境中,不思索解決眼前困難的方法,而是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話,那最後必然難以收穫成功。同樣,這個道理對於國家來講也一樣。
曾經的新加坡作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存在的。1961年5月,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又作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李光耀舉行了全國投票,並獲得了71%的支持率。於是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英國的統治,加入了馬來西亞。
但是,由於治國理念上的矛盾,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政治衝突愈演愈烈。1965年,馬來西亞舉行了是否讓新加坡獨立的投票會議。在這次投票中,馬來西亞以128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讓剛剛脫離英國,加入馬來西亞的新加坡被獨立了出去。
剛剛邁入獨立的新加坡人口只有兩百萬左右,人均GDP只有450美元,而淡水資源也十分緊缺,甚至需要從國外進口來滿足人民的日常所需。
面對這個爛攤子,李光耀也十分頭疼,但是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他還是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承擔起兩百萬人的生存問題。
▲李光耀舊照
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上,在以前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時候,當地僅僅被作為一個貿易的中轉站使用,沒有任何的工業基礎,農業基礎也不算發達,經濟結構十分單一。在英國撤離的時候,人們普遍想的就是,今後的生活全靠馬來西亞的了。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
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這些政策中,有一條看起來是無比地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國語。要知道,在新加坡,足足有著70%以上的人口都是華人,就連李光耀他自己也不例外.使用漢語不是該更加方便嗎?
▲剛獨立時的新加坡
對此,李光耀沒有做任何解釋,他還是堅定地將這條政策推行了下去。下面的人民對於這條政策雖然感到詫異,但還是接受了,畢竟,這裡一個多世紀以來都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存在的,人民或多或少都會英語。
對於新加坡的國情,李光耀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新加坡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也並不豐富,想要拉動國民的經濟,就必須吸引外商來投資。為此,他更是親自前往發達國家,遊說各大企業入駐新加坡。
▲李光耀晚年近照
李光耀對於人才的培養同樣是相當地看重,他設立了高額的獎學金,選拔出優秀的人才,並親自將他們送往國外,希望他們在學成歸來後可以為新加坡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李光耀慢慢變老,身體也大不如從前了。1990年,他辭去了總理職務,不過保留了內閣資政身份,依然為國家的發展而殫精竭慮。2013年8月6日,他發布新書《李光耀觀天下》,從這本書中,我們終於知道了李光耀為何會將英語作為國語,而不是將漢語作為國語。
▲《李光耀觀天下》
在書中,李光耀提到,如果以漢語作為國語,可能在國內交流會很方便,但是外來人很可能聽不懂,所以他選擇了將全世界應用最為廣泛的英語作為國語。這樣一來,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還能夠更好地吸引外資企業,這對新加坡以後的發展是有絕對的好處的。
李光耀在採訪中曾經說過,他很慶幸以前統治新加坡的是英國,如果過去統治新加坡的是法國或是其他國家的話,他們就必須忘掉法語或是其他語言,轉而學習英語,這個過程是極為難熬的。
▲新加坡現照
以現在的目光來看,新加坡的成功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證明李光耀的做法是對的。到2011年李光耀卸任內閣資政一職的時候,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經翻了好幾十倍,高達53890美元,成為了亞洲東部僅有的三個發達國家之一。
結語
新加坡的發達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依賴於李光耀在建國初期定下的國策,而有些國策,時至今日也依舊值得我們去借鑑,例如對待人才的態度等。希望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的國家能夠愈加強盛。
參考資料:
《漢書·劉向傳》
《李光耀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