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
搭配體現了詞與詞的句法語義共現關係,而搭配也是二語習得中公認的難點,即使高水平二語學習者在搭配上也會錯誤頻出、使用欠妥。學習者更容易掌握語義完全對等的高頻整體搭配,但如果成分詞的頻率更高,則會影響對整體搭配的掌握。心理語言學研究通過加工實驗嘗試探究一語語義和詞彙頻率對二語搭配的影響,目前未有一致結論。
該研究通過對比本族語者與中國 EFL 學習者對不同頻率(成分詞和搭配詞)的搭配合理性判斷結果,考差了語言水平、詞彙頻率和語義一致性對英語搭配加工的影響。
2、 研究問題
該研究對比了不同英語水平的中國學生與英語本族語者在英語搭配加工中受詞彙頻率、語義同譯和語言水平影響的情況。具體問題如下:
1)不同語言水平的中國EFL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語義(不)一致的搭配加工是否存在差異?
2)不同語言水平的中國EFL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搭配加工是否受單詞和搭配頻率影響?
3)語言水平、語義一致和詞彙頻率是否交互影響中國EFL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搭配的加工?
3、研究設計
實驗採用 2 × 2 × 3 的混合實驗設計。其中搭配類型(2個水平:同譯搭配、異譯搭配)和二語頻率(2個水平:單個詞頻、雙詞共現頻率)為被試內變量;被試的英語水平(3個水平:英語母語者組、EFL高水平組、EFL低水平組)為被試間變量。因變量是被試的反應時和準確率。
4、被試
英語母語者20人(11男9女,平均年齡26.5歲),均為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學生或教職人員,他們在接受實驗前都沒有學習漢語的經歷。
中國EFL學習者共79人參加實驗,實驗結束後填寫個人信息和語言水平自評問卷及VLT詞彙量測試。剔除了準確率低於75%的7名中國學生後,將其餘72名學生的VLT成績從高到低排序,選出最高和最低分段作為EFL高低兩個水平組,其中EFL高水平組30人(4男26女,平均年齡22.4歲),低水平組30人(4男26女,平均年齡20.6歲)。
所有受試的校準視力正常,無色盲,實驗後收到禮物作為報酬。
5、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選取了動-名、名-名和形-名3種搭配,每種搭配的同一個節點詞會有兩個不同的搭配詞,構成翻譯對等的同譯搭配和不對等的異譯搭配。例如,動-名搭配中的節點詞 break有一個同譯搭配 break a record(打破記錄)和一個異譯搭配 break a law(違法)。
實驗材料均經過英語專業學生的英-中翻譯測試和熟悉度評定,最終選出同譯搭配以及異譯搭配各60對,用交叉平衡法組建了2套實驗材料,另添加30對語義無關的單詞組合作為填充材料,受試隨機使用其中1套材料進行實驗。同譯、異譯、無關三組材料在節點詞詞頻、詞長、搭配詞詞頻、詞長、雙詞搭配詞長上均無顯著差異。
6、實驗程序
實驗開始後首先呈現一串紅色「*」注釋符,呈現時間為800ms,接著呈現66ms的空屏,然後目標詞組出現,持續4000ms。被試判斷英語詞組搭配是否合理,若合理按 J 鍵;否則按 F 鍵。之後進入下一個試次。中國學生實驗結束後完成個人信息填寫及詞彙量測試,本族語者在實驗結束後只填寫個人信息問卷。
7、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採用R語言混合效應模型為統計分析方法,反應時和準確率為因變量,分別用lmer()和glmer()函數建模。語義同譯、語言水平、節點詞頻、搭配詞頻和雙詞共現頻率為固定效應(自變量),受試和測試項目為混合效應模型的隨機因素。先分別構建反應時和準確率的簡單模型,再構建涵蓋所有因素及交互效應的複雜模型,最後採用LMERConvenienceFunctions軟體包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獲得擬合度最佳的模型。研究結果表明:
1) 本族語者和二語學習者對語義一致的同譯搭配的判斷更為準確,在反應速度上與判斷語義不一致的異譯搭配沒有顯著差異;
2) 學習者在搭配判斷上表現出隨語言水平提升,從對單詞詞頻和共現詞頻敏感到僅對共現詞頻敏感的趨勢,但兩種頻率的交互一直存在;
3) 學習者判斷無關搭配的反應速度顯著受到單個詞頻影響;判斷語義不一致搭配的準確度受單個詞頻制約但反應速度還受共現詞頻制約;低水平組只對單個詞頻敏感,而高水平組同時還表現出與搭配共現詞頻的顯著相關,語言水平、詞彙頻率與搭配的語義一致性存在交互效應。
8、總結
該研究對比分析了英語本族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搭配加工中的詞彙頻率、語義一致和語言水平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二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的短語加工機制不存在質之別,而是量之差,且是從依賴單個詞的分解式與共現詞的整體加工的交互、共存與過渡;整體加工是終極目標,但由於心理詞庫中不同詞頻的共存,基於規則的分解與搭配組合的整體加工將攜手共進,此消彼長,交互制約著學習者的搭配習得與加工。
引用
張萍,方南(2020)詞頻、語義和語言水平對英語搭配加工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52(04):532-54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