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探訪德國二戰老兵:勇敢的反思 不做歷史盲人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只有敢於直面歷史、正視自我的民族,才是一個擁有尊嚴、值得尊重的民族。」

  在尋訪和收集了數十位德國二戰老兵的反思、懺悔後,留德學者朱維毅博士發出如是感慨。

  當有些人還在竭力迴避歷史、粉飾曾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時候,德國政府和老兵們的深沉反思,尤顯意義悠遠。

  1988年,朱維毅赴德留學。

  第一次來到柏林,讓朱維毅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施普雷河兩岸的風光,而是市中心的一座殘破教堂。「教堂的鐘樓只剩底下一半。當地人告訴我,這座老教堂在二戰中受到了多次轟炸與炮擊。戰後,政府尊重市民的意願,對殘骸進行加固、保護,警示後人。」

  在柏林攻讀博士的日子裡,朱維毅感到,戰爭的記憶並不遙遠,相反,它時時刻刻存在於生活中。「我在我的房東和幾戶鄰居家裡都曾經看到他們年輕時著軍裝的照片。房東告訴我,我現在能見到的德國老頭幾乎全是當年的軍人。」這些白髮蒼蒼的老人當年究竟經歷過什麼?他們內心如何看待那場戰爭?朱維毅非常好奇。因此,只要一有機會和他們聊天,他總會想辦法從他們口中「掏出」一些對戰爭的感受。

  接觸的老人越多,朱維毅受到的震撼也越多。從2000年開始,他決心系統地尋訪這批二戰老兵,把他們的回憶和感受記錄下來。

  經歷過戰爭的那一代德國人常常提起一個詞,叫「零點」。就是說,從這個時間點起,總結教訓,重新開始

  一天,在德國讀書的朱維毅的兒子聽了一場題為《教育和戰爭》的報告。報告結束後,他找到主講人、二戰老兵羅迪:「您能不能和我爸爸談一次?他正在尋找像您這樣的老兵。」就這樣,朱維毅認識了羅迪。

  1941年,20歲的羅迪和三個哥哥先後踏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他被編入「大德意志」裝甲步兵師,那是當時德國裝備最好、專門用來打硬仗的精銳師。

  四年後,當他回到柏林時,一隻眼睛丟在了高加索戰場,另一隻眼睛重傷後看不清東西,右肺也只剩下三分之一。母親告訴他,兄弟四人,只有他一人回來了。

  「那塊打瞎我右眼的彈片至今沒有取出來,它常常會自己移動,現在,它在我的這個部位。」羅迪指了指自己的右腮說,「對戰爭的殘酷記憶,一直都在我身體裡。」

  朱維毅從羅迪那裡第一次聽到了一個詞——「零點」。「我們經歷過戰爭的這一代德國人常常提起一個詞,叫『零點』。就是說,從這個時間點起,總結教訓,重新開始。但這種總結並不輕鬆,因為我們的教訓太沉重了。」羅迪說。

  每個人心中的「零點」都不相同。羅迪的「零點」是1945年4月被關進戰俘營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曾經狂熱追逐的戰爭結束了,過去所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但令他的內心真正開始反省的,是那個在荷蘭度過的夜晚。

  羅迪告訴朱維毅,戰爭結束後他有一次去荷蘭,一場瓢潑大雨讓他的摩託車熄了火。正當他在雨中摸黑修理摩託車時,一位當地人請他到自己家中避雨。在與主人聊天時,他意外地發現,眼前這位幫助他的人是個猶太人。二戰時,這個猶太人的全家都被關進了集中營,只有他一人活著出來了。

  「我帶有幾分歉意地問他,你為什麼願意幫助我這個德國老兵。他冷靜地說,難道我們在經歷了這場戰爭後,還學不會和睦相處嗎?」

  說到這裡,羅迪摘下眼鏡,默默地擦拭眼角的淚水。

  必須讓年輕人理解什麼是罪惡的戰爭,這樣才能讓他們不再遭遇我們經歷過的命運

  當朱維毅見到奧克爾時,眼前的這位白髮老人是一位已經退休的聲樂教授,他說話的聲音特別洪亮。很少有人知道,二戰期間他曾是德軍的一名中尉。

  「1944年,我在蘇德戰場的一場戰鬥中被擊中了肺部,就此從戰場上被抬了下來。」

  「這一槍是戰爭留給你最深的傷害?」朱維毅問。

  「不,最深的傷在心裡。」奧克爾說:「1944年6月,一枚炮彈落在我的陣地上,我立即下令所有人後撤,但我身旁的傳令兵受了重傷,他的大腿動脈不斷地冒著鮮血,人已動彈不得。情況很危急,在不設防的陣地上,只剩下我和傳令兵,眼看著對方馬上要衝上來,我把手伸向了手槍套。我清楚地記得我的手在顫抖,但作為他的連長,我能為他做的只能是幫他縮短死亡的過程,然後儘快埋葬他。我永遠也無法忘記我用手槍指向他時,他注視我的眼神。」

  眼淚順著奧克爾的眼角流了下來,他哽咽著說:「每當我想起那一刻,心就會發抖。」

  幾十年來,他都不願意對任何人提起這一幕。

  直到他鼓足勇氣走進布萊梅的一所中學,給孩子們講述二戰經歷時,他才第一次把這段痛苦的經歷說了出來。

  「我告訴他們,我曾經寫過一本二戰回憶錄,但我的兒子把它藏了起來,因為他不想讓我的孫子知道自己的爺爺是個殺人兇手。」

  然而,奧克爾還是向這些孩子坦陳了自己的過去:「我之所以選擇在這些年輕人面前敞開我帶傷的心,是因為他們現在只能在教科書或者電影裡看到所謂的二戰,這樣下去,我擔心人們對那場災難的認識會變得越來越膚淺,甚至會因為小說或者電影的視覺刺激而產生娛樂效果。長此以往,真正應該記取的東西就被遺忘了。所以我們必須讓年輕人理解什麼是罪惡的戰爭,這樣才能讓他們不再遭遇我們經歷過的命運。」

  朱維毅忘不了奧克爾對他說過的一句話:「我曾經醉心於軍人的榮譽,渴望在戰鬥中證明自己,但我現在反對一切戰爭。這種轉變對我來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一直都正視歷史,不躲避、不否認、不美化、不沉默,我想這是我能從『零點』上再次站立起來的基礎。」

  一個民族如果必須用無辜生命的鮮血才能擦亮眼睛,看清自己和別人,這是很悲哀的

  在布蘭登堡州的一個小村莊裡,朱維毅從83歲的雷曼口中,再一次聽到了「零點」這個詞。

  二戰期間,雷曼隨部隊一直駐紮在荷蘭。1941年,德國在東線的戰勢需要增兵,雷曼所在的連隊被抽走了50名士兵,他的名字被排在候選名單的第52位。

  「我那50名戰友後來全部在蘇聯戰死,無一生還。」老人深深嘆了一口氣。

  1945年,雷曼加入了自己一生中的最後一次軍事行動,一個星期後,他被投入戰俘營。「我永遠也忘不了我離開戰俘營的那天,我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從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完好地活了下來。那一天就是我的『零點』。」

  從此,雷曼對於戰爭的反思從來沒有停止過,曾經的信仰和觀念時常在他的頭腦中不斷碰撞。他告訴朱維毅,「我們這一代德國人之所以選擇希特勒,大多是出於改善經濟的需求,而不是因為他『反猶』;但是我們在跟隨他的過程中慢慢接受了他的『反猶』立場。戰爭結束了,我們從錯誤中學到了很多,但卻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價。我很贊成豪斯總統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無論是今天還是以後,這段歷史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

  訪問老兵凱斯訥時,凱斯訥給朱維毅看自己1944年拍的照片:一個年輕英俊的軍人,帶著些許靦腆的笑容。

  「這就是我,不到18歲就穿上軍服了。年輕人好像都有一種喜愛軍服和武器的潛意識,小男孩從小喜歡把槍作為玩具,這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但那場戰爭使我變得憎恨軍服。」

  凱斯訥向朱維毅講述自己的「零點」:「那是在一次行軍途中,我們遭到伏擊。一個戰友心臟中彈,一頭栽倒在我駕駛的汽車的前面。他的軍服上衣被汩汩流出的血全部浸透染紅。那場面永遠留在了我的心裡。所以戰後我發誓不再穿任何制服。」

  「一個民族如果必須用無辜生命的鮮血才能擦亮眼睛,看清自己和別人,這是很悲哀的。」凱斯訥說。

相關焦點

  • 德國二戰老兵:不認識歷史就沒有未來
    隨著1945年5月8日德國的戰敗投降,二戰歐洲戰場和平降臨了。德意志民族終於嘗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戰後的德國掀起了一場深刻的反思運動,力圖與過去的納粹主義劃清界線。這個勇敢的民族,他們沒有否認歷史。
  • 二戰後:德國反思很徹底
    我們知道二戰後的國際關係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對德法西斯的處理,我看過兩照片,一張是1970年12月7日,西德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給大殺紀念碑寫跪。濛濛細雨之中,也沒人給他打傘就直接跪在那兒了。碑上的遇難者不是勃蘭特殺的,他是一個堅定的反納粹戰士。
  • 德國二戰老兵最後的戰爭
    兒子追問真相德國二戰老兵最後的戰爭 本報記者 高珮莙 《 青年參考 》( 2013年04月10日   16 版)
  • 德國學者:日本應銘記歷史教訓,認識戰爭錯誤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我們回顧歷史,從傷痛中汲取那場人類浩劫帶給我們的教訓;我們凝視現在,在發展中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我們展望未來,在希望中找尋中日兩國關係友好發展的契機。中國日報網8月24日電(劉婧)眾所周知,在深刻反思二戰歷史教訓、勇於擔當侵略戰爭罪責這方面,德國的做法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也為自身帶來了與世界各國和平友好發展的時代契機。
  • 二戰結束後,德國老兵和蘇聯老兵相遇,他們的對話讓人淚流滿面
    今天咱們來講一個德國二戰老兵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名叫羅迪。羅迪14歲的時候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後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進入德軍,被編入了「大德意志」機械師。到了二戰的後期,德軍已經抵擋不住蘇軍的攻勢,部分失去戰鬥力的德軍部隊從東線拼命往西線衝,不是為了戰鬥,而是為了不被蘇軍俘虜。也就是在德國投降的前夕,羅迪所在的部隊在西線想英軍投降,成為了英軍戰俘營裡面的戰俘,後來德國投降的五個月後,羅迪被釋放回家,當他的母親擁抱住他的時候,只說了一句話,這句話便是「只要活著就好」!
  • 91歲日本老兵稱還想打中國?被問為何執著戰爭,老兵說出3個原因!
    上個世紀30年代爆發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經濟損失,而這場幾乎涵蓋了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的戰敗而宣告結束。在戰後軸心國的主要參戰國都被同盟國分兵佔領而進行思想改造。
  • 二戰後期,德國人為何看到蘇聯人就膽戰心驚?學者:不害怕都不行
    二戰時,德軍先在歐洲戰場橫行過後,又轉戰到亞洲戰場企圖攻陷莫斯科一舉吞併蘇聯。可是蘇聯領導人誓死不從,發動焦土戰爭,把全國勞力資源全部投入進來把德軍的強勢消磨殆盡,最終德軍逐漸從勝勢轉入敗勢。到了二戰後期,德國遭到了蘇軍的慘重報復,導致後來的德國人談到俄國就會驚慌失色,其主要是因為蘇軍做了以下的這些事情。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均自稱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所以自然不會輕易輸給德國。德軍在希特勒的激進思想影響下,不斷對外侵略,本身就受到國際的強烈譴責。
  • 德國老兵寫信給美國導演:你的電影搞錯了我們的髮型
    就比如有些電影中,會出現很多不符合邏輯,甚至不符合史實的情節。這樣的電影,如果遇到非常懂行的觀眾,難免就會遭到差評。當差評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對影片的總體評價,甚至票房產生不利的影響。就比如1998年,美國上映了一部二戰電影,名叫《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由著名導演史匹柏執導,因影片重現了諾曼第登陸的慘烈場景,得到了很多電影愛好者和軍事發燒友的一致好評。從影片的口碑來看,這應該是一部優質電影,但事實上,這部影片也存在著諸多不符合史實的情節。
  • 德國如何通過設立大屠殺紀念日來反思歷史?
    對此,本文將首先簡要回顧德國社會對大屠殺的接受史,然後在其基礎上聚焦1996年確立紀念日的前因後果,最後以國會議長在紀念日的歷年演講為分析對象,探討德國官方在二戰記憶文化建構中的態度變化。莫衷一是的大屠殺正如美國歷史學家諾威克(Peter Novick)所言,大屠殺記憶是歷史文化現象中的特例。
  • 豆瓣8.5《你的奧爾加》:德國反思文學中「小人物」的溫柔力量
    《你的奧爾加》是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繼《朗讀者》之後的又一重磅力作。小說延續《朗讀者》作為德國反思文學承上啟下之作的寫作手法,以戰爭年代「小人物」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在看似輕鬆的故事中,將二戰的時代背景融入其中,以「小人物」樸素的愛情和家庭的願望的破滅,表達一代人對戰爭的反思。奧爾加出生在波蘭屬地一個貧窮的家庭,父親是碼頭工人,母親是洗衣婦,「她學會在貧窮中長大」。
  • 俄羅斯將首次為中國二戰老兵頒偉大衛國戰爭70周年紀念獎章
    同時,俄駐華使館將授予40名中國二戰老兵「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 據俄新社報導,傑尼索夫在以總結二戰為主題的圓桌會議上說,「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慄戰書對莫斯科進行了訪問,這是兩國間少有的新合作方向。會談中的一個主要議題是為習近平主席訪俄做準備。我們目前已經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成為莫斯科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上的主要賓客」。
  • 德國法國共同紀念二戰的「指標意義」
    但跟亞洲的日本截然不同,德國在舉辦和參加二戰相關的各種紀念活動時,獲得的是其他國家的掌聲和鮮花、理解和認可。  在二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包括統一前的西德)一直在排斥在盟國的各種紀念活動之外,縱使德國加入了北約並與西歐諸國一起建立了歐共體/歐盟,也沒有改變它的西方盟友不給德國發邀請參加各種二戰紀念活動。
  • 日本二戰老兵:日中關係越來越壞 若再開戰還想去
    隨著時光流逝,參加過侵略戰爭的日本老兵在世的已越來越少,像東史郎那樣深刻反省和站出來講述加害歷史、揭露日軍當年暴行的更是屈指可數。按照日本二戰時的徵兵規定,志願參軍者必須年滿17歲。所以,即使按照參軍與戰爭結束的1945年來推算,最年輕的日本老兵也已經88歲,很快他們就將與那場戰爭一起成為歷史。然而,歷史的記憶註定不會消逝,他們給日本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像癌細胞一樣仍在擴散。
  • 日本二戰帶來無盡的災難,為何至今不道歉?日本老兵的話讓人心寒
    大家好,歡迎關注「小豆豆聊歷史」,記得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哦!百家號作者獨家原創日本二戰帶來無盡的災難,為何至今不道歉?日本老兵的話讓人心寒日本給我們國家帶去了非常大的傷害,當然對於我們周邊的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情況,這一點是我們永遠不能夠忘記的事情,而我們在西方的報紙上或者是一些媒體上都是能夠看到這樣的一種情景的,那就是德國這個國家是能夠像曾經受到過他們傷害的國家進行道歉的,但是同樣都是給人類造成重大災難的日本,卻很少在公開場合進行道歉,僅有的道歉更多的都是來自於民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二戰救世主美利堅?無恥顛倒歷史,美國還能多無恥?
    儘管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世界各地仍然舉行了紀念二戰勝利75周年的活動,連確診病例飆升的俄羅斯,也堅持沒有取消紅場閱兵。美國也搞了很大陣仗慶祝歐戰勝利日,大統領還攜夫人出席了紀念儀式,並接見了建在的二戰老兵。
  • 日本二戰老兵:隨政府推卸責任 借國家賠償領高額「恩給」
    隨著時光流逝,參加過侵略戰爭的日本老兵在世的已越來越少,像東史郎那樣深刻反省和站出來講述加害歷史、揭露日軍當年暴行的更是屈指可數。按照日本二戰時的徵兵規定,志願參軍者必須年滿17歲。所以,即使按照參軍與戰爭結束的1945年來推算,最年輕的日本老兵也已經88歲,很快他們就將與那場戰爭一起成為歷史。然而,歷史的記憶註定不會消逝,他們給日本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像癌細胞一樣仍在擴散。
  • 駐英大使與英二戰老兵往來書信共批日軍國主義罪行
    中新網1月16日電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外交部網站近日公布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與英國二戰老兵往來書信,共批日軍國主義罪惡行徑。  2014年1月3日,英國二戰老兵弗瑞德·塞克先生致函駐英國大使劉曉明,高度讚賞劉大使在《每日電訊報》發表的《拒不反省侵略歷史的日本必將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一文,並以其二戰期間作為遠東戰俘的經歷痛斥日本軍國主義殘暴罪行,提醒世人永不忘歷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捲土重來。塞克先生隨信還寄來根據其親身經歷寫成的《永遠不能忘記》一書中、英文版本。
  • 英國二戰老兵致信中國駐英大使批日軍國主義罪惡行徑
    原標題:英國近百歲二戰老兵致信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雙方共批日軍國主義罪惡行徑 人民網倫敦1月14日電(記者 黃培昭)英國二戰老兵弗瑞德·塞克先生1月3日致函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高度讚賞劉大使在《每日電訊報》發表的《拒不反省侵略歷史的日本必將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一文,並以其二戰期間作為遠東戰俘的經歷痛斥日本軍國主義殘暴罪行,提醒世人永不忘歷史
  • 畢競悅:德國如何反思納粹
    實際上,德國對納粹的反思經過了複雜的過程,這裡有文化、民族、制度、國際關係等的交互作用,反映出一個國家走向自強和文明的歷程。可以說,以希特勒為代表的納粹主義給世界帶來了災難,對這種納粹主義的反思成為戰後的重大主題。對於德國戰後的走向,盟軍起了很大作用,在反思納粹方面也是如此。二戰後,美國人立即在自己的佔領區啟動了再教育和去納粹化計劃,目的是在德國的公共生活中廢除納粹黨,粉碎其根基,播下民主和自由的種子。為此,佔領德國的美國軍隊組織了一群心理學家和其他領域專家對德國人進行研究。
  • 《勇敢的護士》一段震撼世界卻被遺忘的歷史
    接下來幾個月,4個中學生利用放學、周末、假期的時間,不斷往返於檔案館、圖書館查找各種二戰資料。..................................................她們甚至一一查看了二戰紀念碑的所有名單,希望找到艾琳娜最後的安息地,最終依舊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