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二戰老兵最後的戰爭

2020-12-24 青年參考

兒子追問真相

德國二戰老兵最後的戰爭

本報記者 高珮莙 《 青年參考 》( 2013年04月10日   16 版)

    92歲的浮士德

    浮士德(左)和兒子彼得,身後是兩個孫女。

    二戰期間,德國老兵海因茨·奧託·浮士德目睹了種種慘狀,他不願回想。

    但這不是他生命中最難熬的時光。

    戰後,這位高中教師寄希望於未來,兒子卻開始追問,他的手上是否沾滿罪惡和鮮血。

    那聲慘叫在他腦海中迴蕩了72年

    「啊!」可怕的慘叫又響起來了。過去的72年裡,它始終在海因茨·奧託·浮士德的腦海裡迴蕩,只有他自己能聽到。

    每當浮士德在窄巷深處安靜的小房子裡獨處,無論坐在餐桌前,還是花瓶裡插著鬱金香的客廳,這聲尖叫都像不期而至的訪客,打破他難得的平靜。

    它將浮士德送回72年前,送回2240公裡之外蘇聯卡裡基諾的一條戰壕裡。恍惚間,他又成了那個年輕的小戰士,在充滿暴力的世界中奮力掙扎,尋找可供生存的夾縫,苟延殘喘。

    整個連隊蜷縮在戰壕裡,戰士們緊緊地互相靠著,浮士德旁邊是好友埃克哈德。戰壕是他們惟一的庇護。

    突然,連長衝著身後的戰士們吼道:「浮士德這隊,到前面來!」

    浮士德沒有動。這時候聽從指揮,只會讓自己變成死人。

    「別說話,埃克哈德。」他悄悄對身邊的朋友說。但埃克哈德大聲答道:「我們來了!」

    這個8人小隊的目標是攻下前方的村莊,在他們之前,已經有無數戰士倒在路上,每一步前行,都要從屍體殘軀上爬過。

    蘇聯人的炮彈像雨點般攻過來,3位戰友哼都沒哼一聲,當即死亡。特裡茨勒朝浮士德跌滾過來,左手跟胳膊之間只剩一條肌腱連著,他一咬牙,將肌腱扯斷。

    埃克哈德被擊中,浮士德試圖去救朋友。到處都是蘇聯人和德國人,每個人都一邊奔逃一邊開槍,努力活下來。浮士德沒子彈了,被迫撤回。

    「啊!」埃克哈德的慘叫不斷傳來,一聲比一聲弱,帶著無比複雜的含義:乞求、希望、絕望。這聲音縈繞在浮士德耳邊,他卻束手無策,直到它戛然而止。

    最後的戰鬥,竟是為沉默而戰

    浮士德在萊茵河畔的辛齊希鎮安度晚年。這個晚上,他眼裡浸滿淚水。來勢洶洶的記憶碎片打破了他在現實與過去之間築起的高牆。

    儘管已經92歲,浮士德依舊清楚地記得發生了什麼。談起那場戰爭,他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使命感,就像所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一樣。

    「都過去了。」浮士德告訴德國《明鏡》周刊。還活著,讓他感到「難以置信的幸福」。他沒有時間回顧過去。這個「正常」的世界裡,沒有撕裂的腹部和掉落的人頭。

    戰爭過後,浮士德回到德國,完成學業,建立家庭,然後在辛齊希鎮高中做校長兼美術老師。他很少與妻子談及自己的過去,儘可能地朝前走。

    在兒子彼得的童年記憶中,家庭聚會是惟一一個會喚起父親回顧過往的場合。西奧叔叔和尤普叔叔坐在父親身邊,講起當年在蘇聯的戰鬥。彼得守在一旁,不厭其煩地傾聽:「你還記得嗎,那時候……」

    彼得16歲時,這些老套的故事不再能滿足他。他意識到,父輩的談話中從未有過質疑,質疑曾經發生的一切和他們自己。

    之後的幾年,德國ZDF網絡電視的二戰紀錄片《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父親》,讓這些問題被一再提出:父輩在戰爭中究竟做了什麼,他們是否是納粹、殺人犯或大屠殺的兇手,他們是否願意公開自己的罪孽。

    許多父親保持沉默。他們沒想到,自己最後的戰鬥,竟是為沉默而戰。

    在浮士德家,父親沒有諱莫如深,兒子也並不想毀掉父親。幾十年來,他們一次次交談。

    浮士德總是告訴兒子,德國人發動的戰爭是古往今來世間最大的犯罪。60歲的彼得想知道,為什麼父親會參與那場戰爭,在蘇聯的那些年裡,他是否像失去了右腿那樣,也丟掉了自己的良知。

    「如果不是他,我肯定無法活到戰後」

    害怕嗎?「不,我沒有。」

    想過死亡嗎?「我意識到了這種可能性。」

    有沒有期待成為狙擊手?「當然希望如此。」

    在那個和平只是下次戰爭喘息之機的時代,浮士德相信,他是為了家庭和祖國而戰,這是他的責任。在一生中經歷至少一次戰爭,太過平常。

    1921年,浮士德出生在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電氣工程師。全家加入納粹黨看起來沒有什麼壞處。

    1939年高中畢業後,浮士德工作過一段時間,在大學裡讀了幾個月書,學習德語和地理。

    1941年6月21日,浮士德參軍,到了蘇聯邊境。他曾向德國《圖片報》這樣描述戰爭:「大炮的怒吼震耳欲聾,撕心裂肺,蘇聯人的陣地瞬間變成一片火海。無數炮彈奪膛而出,從我們頭頂呼嘯而過,水銀瀉地般傾瀉在蘇聯人的陣地上。天空中到處都是轟炸機。爆炸和火焰將地平線燒成了紅色。」

    兵臨列寧格勒城下時,浮士德的部隊對著蘇聯人不間斷地掃射一個小時,消耗了18000發子彈和手榴彈。只要他們的槍聲一停,蘇聯步兵就震天動地地吼著「萬歲」,潮水般地湧來。

    在一個被遺棄的蘇軍陣地,浮士德擊斃了第一個敵人,那是個歲數跟他差不多的小夥子。他開車經過一輛幾乎被炸毀的蘇聯坦克,能聞到皮肉燒焦的味道。一個戰友的內臟從腹部流了出來,高喊著「殺了我」,死在浮士德的懷裡。

    目睹過無數悲慘的死亡,浮士德「習慣了戰爭的恐怖」。

    1943年,一枚炸彈的碎片讓他丟掉一條腿,在美軍戰俘營中一直待到1945年年底。

    回想起這一刻,浮士德心中只有感激。他告訴《圖片報》:「那個向我射擊的蘇聯士兵,如果他還活著,我會請他到家裡做客。他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他,我肯定無法活到戰後。」

    「我們無法選擇時代」

    回想往事,浮士德覺得,他沒做過任何值得懺悔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罪惡從未發生。

    列寧格勒路旁,一個穿黑色制服的德國兵站在一個蘇聯老農面前,指了指他腳上的靴子。老人搖了搖頭,德國士兵於是掏出槍將他打死,然後把他的靴子據為己有。

    「一些朋友覺得,知道父親開過槍就夠了,因此將他們視為罪人或兇手。」彼得告訴《明鏡》周刊。他已經能夠設身處地地為父親著想——他被丟進角鬥場,不開槍就活不下來。

    這是真的嗎?如果父親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他能否原諒?

    彼得怎麼也擺脫不了這種不確定的感覺。他害怕得知真相,更怕父親因為這種恐懼而向他隱瞞真相。

    戰後,浮士德參加過一個老兵會議,試圖將失敗的戰爭描述為德國英雄主義的勝利,不過只參加過一次。上世紀70年代末,他拒絕接受德國人對希特勒的爭議和批評,今天,他的態度有所改變。

    彼得在幫父親寫一本戰爭回憶錄,其中有一個標題是「我們無法選擇時代」,這並不是藉口。

    「我是一名優秀的士兵。」這是浮士德最喜歡用的開場白,直到今天他依然堅信這一點。但他也承認:「我只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罪惡政體中,一個不錯的工具。」

    二戰期間,德國老兵海因茨·奧託·浮士德目睹了種種慘狀,他不願回想。

    但這不是他生命中最難熬的時光。

    戰後,這位高中教師寄希望於未來,兒子卻開始追問,他的手上是否沾滿罪惡和鮮血。

    那聲慘叫在他腦海中迴蕩了72年

    「啊!」可怕的慘叫又響起來了。過去的72年裡,它始終在海因茨·奧託·浮士德的腦海裡迴蕩,只有他自己能聽到。

    每當浮士德在窄巷深處安靜的小房子裡獨處,無論坐在餐桌前,還是花瓶裡插著鬱金香的客廳,這聲尖叫都像不期而至的訪客,打破他難得的平靜。

    它將浮士德送回72年前,送回2240公裡之外蘇聯卡裡基諾的一條戰壕裡。恍惚間,他又成了那個年輕的小戰士,在充滿暴力的世界中奮力掙扎,尋找可供生存的夾縫,苟延殘喘。

    整個連隊蜷縮在戰壕裡,戰士們緊緊地互相靠著,浮士德旁邊是好友埃克哈德。戰壕是他們惟一的庇護。

    突然,連長衝著身後的戰士們吼道:「浮士德這隊,到前面來!」

    浮士德沒有動。這時候聽從指揮,只會讓自己變成死人。

    「別說話,埃克哈德。」他悄悄對身邊的朋友說。但埃克哈德大聲答道:「我們來了!」

    這個8人小隊的目標是攻下前方的村莊,在他們之前,已經有無數戰士倒在路上,每一步前行,都要從屍體殘軀上爬過。

    蘇聯人的炮彈像雨點般攻過來,3位戰友哼都沒哼一聲,當即死亡。特裡茨勒朝浮士德跌滾過來,左手跟胳膊之間只剩一條肌腱連著,他一咬牙,將肌腱扯斷。

    埃克哈德被擊中,浮士德試圖去救朋友。到處都是蘇聯人和德國人,每個人都一邊奔逃一邊開槍,努力活下來。浮士德沒子彈了,被迫撤回。

    「啊!」埃克哈德的慘叫不斷傳來,一聲比一聲弱,帶著無比複雜的含義:乞求、希望、絕望。這聲音縈繞在浮士德耳邊,他卻束手無策,直到它戛然而止。

    最後的戰鬥,竟是為沉默而戰

    浮士德在萊茵河畔的辛齊希鎮安度晚年。這個晚上,他眼裡浸滿淚水。來勢洶洶的記憶碎片打破了他在現實與過去之間築起的高牆。

    儘管已經92歲,浮士德依舊清楚地記得發生了什麼。談起那場戰爭,他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使命感,就像所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一樣。

    「都過去了。」浮士德告訴德國《明鏡》周刊。還活著,讓他感到「難以置信的幸福」。他沒有時間回顧過去。這個「正常」的世界裡,沒有撕裂的腹部和掉落的人頭。

    戰爭過後,浮士德回到德國,完成學業,建立家庭,然後在辛齊希鎮高中做校長兼美術老師。他很少與妻子談及自己的過去,儘可能地朝前走。

    在兒子彼得的童年記憶中,家庭聚會是惟一一個會喚起父親回顧過往的場合。西奧叔叔和尤普叔叔坐在父親身邊,講起當年在蘇聯的戰鬥。彼得守在一旁,不厭其煩地傾聽:「你還記得嗎,那時候……」

    彼得16歲時,這些老套的故事不再能滿足他。他意識到,父輩的談話中從未有過質疑,質疑曾經發生的一切和他們自己。

    之後的幾年,德國ZDF網絡電視的二戰紀錄片《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父親》,讓這些問題被一再提出:父輩在戰爭中究竟做了什麼,他們是否是納粹、殺人犯或大屠殺的兇手,他們是否願意公開自己的罪孽。

    許多父親保持沉默。他們沒想到,自己最後的戰鬥,竟是為沉默而戰。

    在浮士德家,父親沒有諱莫如深,兒子也並不想毀掉父親。幾十年來,他們一次次交談。

    浮士德總是告訴兒子,德國人發動的戰爭是古往今來世間最大的犯罪。60歲的彼得想知道,為什麼父親會參與那場戰爭,在蘇聯的那些年裡,他是否像失去了右腿那樣,也丟掉了自己的良知。

    「如果不是他,我肯定無法活到戰後」

    害怕嗎?「不,我沒有。」

    想過死亡嗎?「我意識到了這種可能性。」

    有沒有期待成為狙擊手?「當然希望如此。」

    在那個和平只是下次戰爭喘息之機的時代,浮士德相信,他是為了家庭和祖國而戰,這是他的責任。在一生中經歷至少一次戰爭,太過平常。

    1921年,浮士德出生在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電氣工程師。全家加入納粹黨看起來沒有什麼壞處。

    1939年高中畢業後,浮士德工作過一段時間,在大學裡讀了幾個月書,學習德語和地理。

    1941年6月21日,浮士德參軍,到了蘇聯邊境。他曾向德國《圖片報》這樣描述戰爭:「大炮的怒吼震耳欲聾,撕心裂肺,蘇聯人的陣地瞬間變成一片火海。無數炮彈奪膛而出,從我們頭頂呼嘯而過,水銀瀉地般傾瀉在蘇聯人的陣地上。天空中到處都是轟炸機。爆炸和火焰將地平線燒成了紅色。」

    兵臨列寧格勒城下時,浮士德的部隊對著蘇聯人不間斷地掃射一個小時,消耗了18000發子彈和手榴彈。只要他們的槍聲一停,蘇聯步兵就震天動地地吼著「萬歲」,潮水般地湧來。

    在一個被遺棄的蘇軍陣地,浮士德擊斃了第一個敵人,那是個歲數跟他差不多的小夥子。他開車經過一輛幾乎被炸毀的蘇聯坦克,能聞到皮肉燒焦的味道。一個戰友的內臟從腹部流了出來,高喊著「殺了我」,死在浮士德的懷裡。

    目睹過無數悲慘的死亡,浮士德「習慣了戰爭的恐怖」。

    1943年,一枚炸彈的碎片讓他丟掉一條腿,在美軍戰俘營中一直待到1945年年底。

    回想起這一刻,浮士德心中只有感激。他告訴《圖片報》:「那個向我射擊的蘇聯士兵,如果他還活著,我會請他到家裡做客。他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他,我肯定無法活到戰後。」

    「我們無法選擇時代」

    回想往事,浮士德覺得,他沒做過任何值得懺悔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罪惡從未發生。

    列寧格勒路旁,一個穿黑色制服的德國兵站在一個蘇聯老農面前,指了指他腳上的靴子。老人搖了搖頭,德國士兵於是掏出槍將他打死,然後把他的靴子據為己有。

    「一些朋友覺得,知道父親開過槍就夠了,因此將他們視為罪人或兇手。」彼得告訴《明鏡》周刊。他已經能夠設身處地地為父親著想——他被丟進角鬥場,不開槍就活不下來。

    這是真的嗎?如果父親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他能否原諒?

    彼得怎麼也擺脫不了這種不確定的感覺。他害怕得知真相,更怕父親因為這種恐懼而向他隱瞞真相。

    戰後,浮士德參加過一個老兵會議,試圖將失敗的戰爭描述為德國英雄主義的勝利,不過只參加過一次。上世紀70年代末,他拒絕接受德國人對希特勒的爭議和批評,今天,他的態度有所改變。

    彼得在幫父親寫一本戰爭回憶錄,其中有一個標題是「我們無法選擇時代」,這並不是藉口。

    「我是一名優秀的士兵。」這是浮士德最喜歡用的開場白,直到今天他依然堅信這一點。但他也承認:「我只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罪惡政體中,一個不錯的工具。」

相關焦點

  • 德國二戰老兵:不認識歷史就沒有未來
    對話人物  迪思爾·華納克,85歲,德國二戰老兵  對話背景  二戰從開始到結束,距今天已非常遙遠,當年的參戰老兵已紛紛離世。在二戰結束70周年之際,為了不忘卻那段給全世界帶來災難的日子,華商報記者聯繫到迪思爾·華納克。
  • 學者探訪德國二戰老兵:勇敢的反思 不做歷史盲人
    在尋訪和收集了數十位德國二戰老兵的反思、懺悔後,留德學者朱維毅博士發出如是感慨。  當有些人還在竭力迴避歷史、粉飾曾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時候,德國政府和老兵們的深沉反思,尤顯意義悠遠。  1988年,朱維毅赴德留學。  第一次來到柏林,讓朱維毅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施普雷河兩岸的風光,而是市中心的一座殘破教堂。「教堂的鐘樓只剩底下一半。
  • 俄羅斯將首次為中國二戰老兵頒偉大衛國戰爭70周年紀念獎章
    同時,俄駐華使館將授予40名中國二戰老兵「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 據俄新社報導,傑尼索夫1日還說,在二戰勝利70周年之際,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將授予40名中國二戰老兵「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這是俄駐華使館的中心事件之一。授章儀式將於4月15日舉行。目前,中國共有60名戰爭期間曾在蘇聯工作過的老兵,初步估計其中的40人可以到場接受授章。
  • 二戰結束後,德國老兵和蘇聯老兵相遇,他們的對話讓人淚流滿面
    今天咱們來講一個德國二戰老兵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名叫羅迪。羅迪14歲的時候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後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進入德軍,被編入了「大德意志」機械師。對於羅迪而言,這個數據是讓人難以置信的,在他接受採訪的時候,他不斷重複:「你能夠想像到在戰爭一開始法國或者英國一下子就被俘虜了300萬士兵嗎?我想,放在任何一個國家身上,在這300萬士兵被俘後,戰爭也就結束了!」
  • 91歲日本老兵稱還想打中國?被問為何執著戰爭,老兵說出3個原因!
    上個世紀30年代爆發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經濟損失,而這場幾乎涵蓋了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的戰敗而宣告結束。在戰後軸心國的主要參戰國都被同盟國分兵佔領而進行思想改造。
  • 德國老兵寫信給美國導演:你的電影搞錯了我們的髮型
    就比如1998年,美國上映了一部二戰電影,名叫《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由著名導演史匹柏執導,因影片重現了諾曼第登陸的慘烈場景,得到了很多電影愛好者和軍事發燒友的一致好評。從影片的口碑來看,這應該是一部優質電影,但事實上,這部影片也存在著諸多不符合史實的情節。
  • 二戰各國的軍糧對比,戰爭勝負不言而喻
    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二戰各國的軍糧。 軸心國的人體石油 如果說各國在二戰時期最重要的戰爭資源之一——石油,是工業血液的話,那麼各國的軍糧就堪稱是人體的石油,為了能夠推動戰爭機器的最重要構成部件——人類的運轉。
  • 二戰德國「戰馬」行動,北極圈秘密氣象站與世隔絕,德軍最後投降的...
    當然,作為一部小說,《北極光下的幽靈》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多少有些虛構的成分,但在二戰時期德軍為了獲取關鍵的氣象信息,的確多次向北極地區派出秘密氣象隊,並建立了多個秘密氣象站,它們有的被盟軍發現而遭到摧毀,有的因為補給困難而被撤銷,而在1944年夏季建立的代號為「戰馬」的氣象站卻一直堅持到戰爭結束,直到第三帝國覆滅四個月後才向盟軍投降,堅守在這座氣象站的11名德軍官兵成為二戰中最後一支投降的德軍部隊。
  • 《我們的父輩》:透過電影看戰爭下的德國!
    《我們的父輩》在2013年由德國電視臺播出的一部反戰題材的「電視劇」共三集,每集在90分鐘左右的超長時長的電視劇足以稱之為電影。這三部迷你劇在德國創下驚人的收視率。由於這個原因,一本刊報將《我們的父輩》稱作德國電視劇的轉折點。讓我們從這個超大「電視劇」中領略二戰的風雲變幻與殘酷戰鬥。
  • 駐英大使與英二戰老兵往來書信共批日軍國主義罪行
    中新網1月16日電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外交部網站近日公布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與英國二戰老兵往來書信,共批日軍國主義罪惡行徑。  2014年1月3日,英國二戰老兵弗瑞德·塞克先生致函駐英國大使劉曉明,高度讚賞劉大使在《每日電訊報》發表的《拒不反省侵略歷史的日本必將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一文,並以其二戰期間作為遠東戰俘的經歷痛斥日本軍國主義殘暴罪行,提醒世人永不忘歷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捲土重來。塞克先生隨信還寄來根據其親身經歷寫成的《永遠不能忘記》一書中、英文版本。
  • 英國二戰老兵致信中國駐英大使批日軍國主義罪惡行徑
    原標題:英國近百歲二戰老兵致信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雙方共批日軍國主義罪惡行徑 人民網倫敦1月14日電(記者 黃培昭)英國二戰老兵弗瑞德·塞克先生1月3日致函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高度讚賞劉大使在《每日電訊報》發表的《拒不反省侵略歷史的日本必將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一文,並以其二戰期間作為遠東戰俘的經歷痛斥日本軍國主義殘暴罪行,提醒世人永不忘歷史
  • 日本二戰帶來無盡的災難,為何至今不道歉?日本老兵的話讓人心寒
    百家號作者獨家原創日本二戰帶來無盡的災難,為何至今不道歉?日本老兵的話讓人心寒日本給我們國家帶去了非常大的傷害,當然對於我們周邊的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情況,這一點是我們永遠不能夠忘記的事情,而我們在西方的報紙上或者是一些媒體上都是能夠看到這樣的一種情景的,那就是德國這個國家是能夠像曾經受到過他們傷害的國家進行道歉的,但是同樣都是給人類造成重大災難的日本,卻很少在公開場合進行道歉,僅有的道歉更多的都是來自於民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二戰德國三支威名赫赫的裝甲師
    這是對德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的一句著名的評論。(德國國父「鐵血宰相」俾斯麥)德國雖然在二戰中戰敗,從戰術上來說德軍幾乎完美無缺。德國在二戰中的失敗主要原因:第一德國發動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2,跟義大利結盟導致多次被義大利軍隊拖入次要戰爭,浪費了不多的資源。3,跟日本結盟,結盟之後又不能配合作戰,最後過早將美國拖入戰爭)。
  • 二戰揭秘:波蘭戰役裡德國是怎樣使用閃擊戰的
    此戰術的理論的提出要追溯到二戰時期德國的一位軍官身上,他叫古德裡安。這位將軍是二戰德軍的指揮官,全名是威廉?古德裡安。古德裡安的父親也是一名軍人,所以他從小就喜歡軍事,在他13歲的時候就在當地一所軍官學校學習,在他17歲的時候,他成了一名實習軍官。
  • 二戰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強大?
    但是在二十世紀,德國成為了一戰的失敗者,巨額的戰爭賠償讓德國的經濟發展舉步維艱,而在之後的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直接成為了壓垮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德國出現了數以萬計的失業工人,他們滿心不甘,希望自己的國家可以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整個歐洲都可以獲得其他國家的尊重。
  • 二戰後的德國究竟有多慘?看完這些不禁感嘆,戰爭的代價太大了
    二戰後的德國究竟有多慘?看完這些不禁感嘆,戰爭的代價太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爭,在以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國家的推動下,戰火蔓延到了全球,前後約有61個國家被捲入到這場戰爭中,戰爭中死傷的軍民約9000萬人。
  • 真正的百裡挑一,奧運選手和老兵油子組成的德國戰鬥蛙人部隊
    組建蛙人部隊對於德國海軍而言,是其深深捲入戰爭漩渦後,眾多無奈選擇中的一個。畢竟在開戰之前,甚至是戰爭爆發之初,心高氣傲的德國海軍,根本不可能看得上不起眼的蛙人部隊。二戰中帥氣的德軍蛙人形象然而隨著戰事的發展,無論是在歐洲大陸,還是在大西洋海空,德國軍隊逐漸顯出疲態。
  • 二戰時日軍很矮,這是真的嗎?老兵告訴你他們是不是真的只有1米5
    德國、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政府把戰火燒遍了歐洲大陸,而在亞洲,日本對以中國為首的多個國家進行了殘暴的侵略,雖然最後失敗了,但給被侵略的國家都帶來了無盡的苦難。我們在提起二戰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的時候,往往都會罵上一句「小日本」。
  • 駐英大使劉曉明與英二戰老兵通信:甲級戰犯就是日本的納粹
    國際在線1月15日報導,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近日與英國二戰老兵塞克互致信件,共批日本軍國主義行徑。塞克日前致函劉曉明大使,高度讚賞大使在《每日電訊報》發表的《拒不反省侵略歷史的日本必將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一文,並以自己二戰期間作為遠東戰俘的經歷為例,痛斥日本軍國主義殘暴罪行,提醒世人永不忘歷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捲土重來。
  • 戰地遊記:重返諾曼第——戰爭結束
    戰爭詮釋著生命的價值,戰地旅行增加了生命的維度。戰鬥和犧牲的故事成就了諾曼第一段悲壯的史詩,定格在泛黃久遠的軍事史冊裡,也定格在諾曼第這片土地上,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二戰紀念哲學」。這裡的海灘沒有南方藍色海岸的浪漫火熱,也沒有布列塔尼海角的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