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丨爭議社區團購:「價格戰」下的「新業態」,誰動了誰的奶酪

2020-12-22 騰訊網

來源:證券時報網微信

一般而言,一件商品從出廠到送達消費者手中,會經過批發商、零售商等環節,然而,這一傳統的商品流通過程,正在被社區團購這種新業態蠶食。

近年來,社區團購以產地直銷、集體拼單、合力團購為名,以減少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得實惠的模式深受廣大小區居民的歡迎,也吸引了眾多玩家入局。其中,今年以來加速入場的網際網路巨頭,將社區團購推向了輿論的漩渦。

一方面,社區團購有效對接供需兩端,在降低商品成本和提升流通效率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平臺因以低價傾銷的方式擠壓其他市場主體的生存空間、擾亂市場秩序而備受詬病。

一時間,有廠家發文抵制社區團購,也有零售商成立「反社區團購」聯盟。已經發展了兩年多的社區團購為何突然惹來爭議?誰在受益誰在受損?各方究竟在抵制什麼?社區團購是破壞市場秩序還是商業創新?為此,證券時報記者走訪各個市場主體,解讀社區團購背後的爭議。

動了誰的「奶酪」?

所謂社區團購,即以社區商鋪店主或小區居民作為「團長」,收集社區內居民的訂單,當商品達到一定數量後,即可以優惠價格團購商品,平臺將在下單後的第二天將商品送達團長,最後由團長在小區分發,或者消費者自行提貨完成銷售。

(圖中為小區門口的社區團購團長正在發貨 卓泳攝)

這種模式本身沒有問題,但讓社區團購遭受詬病的,是平臺商品的銷售價格低於市場價,因此有觀點認為,線下菜販和商超的生意被搶走,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記者走訪了深圳寶安和南山多個菜市場和社區生鮮零售店。

「影響不大,一個月可能就少三五百塊錢。」寶安一菜市場菜販王先生對記者表示,自己賣菜很多年了,每天進的蔬菜基本都能賣完。

多位菜販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今年影響生意最大的因素是疫情,而來自社區團購或者生鮮電商的影響不明顯,對於這種新興業態,他們大多持樂觀的心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客戶群體,他們做他們的生意,我們也有多年的積累了,做好我們自己就可以了。」菜販吳女士表示。

此外,記者分別於上午和下午傍晚時分走訪多個社區生鮮店鋪發現,這些店鋪在上午10點之前的生意都非常火爆,消費者絡繹不絕,銷售員忙得不可開交。到了10點半左右,店裡的商品就已銷售過半。而到了下午6點左右,這些店鋪裡的商品基本售罄。

(小區居民在樓下生鮮店買菜 卓泳攝)

事實上,這些線下實體店對自己銷售的商品都頗為自信。「我每天早上都要把蔬菜修理一下,挑好了才賣,網上賣菜做不到這點。」上述菜販王先生說。而同時經營線下生鮮便利店和接了兩個社區團購平臺自提業務的劉先生告訴記者:「我店裡的黑毛豬價格比社區團購平臺貴3倍,但每天還是能輕鬆賣完。而我接的團購平臺豬肉訂單很少。」

記者調查了解到,零售商的上遊企業批發商也並非完全是大眾所認為的、社區團購的直接「受害者」。「我們主要靠送貨,送餐館、送公司飯堂。」南山農批市場蔬菜批發商蔡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有個大客戶是專門給深圳一大型工廠飯堂做飯的,每天都要過來批量進貨,「我們供給零售商的業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怕的不是社區團購,而是餐館經營不下去欠帳跑路了。」蔡先生說。

(批發市場批發商正在發貨 卓泳攝)

記者走訪發現,像劉先生一樣同時經營自己的店鋪和接社區團購自提業務的零售商並不在少數,他們非但不抵制社區團購,還對其持有寬容和開放的態度。「周邊的小店都在做,我不做別人也會做,接團購業務又不耗費成本。」經營零食店的唐先生對記者表示,他今年以來接了4個社區團購平臺的自提業務,之所以增加這個業務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第一,可以藉助提貨業務增加門店的人氣和客戶黏性;第二,幫助平臺推廣商品可以適當增補一些經營收入。而對於是否擔心團購平臺的商品會與自營商品形成競爭,唐先生認為,商品品類不同,客戶群體不同,需求也不一樣,因此不太擔心。

(南山農批市場 卓泳攝)

被動捲入的價格戰

零售商不急,上遊的廠家倒是首先起身抵制。據報導,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近日發布《關於禁止給社區團購平臺供貨的通知》,稱近期公司收到眾多投訴,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銷售現象,甚至個別品項遠低於出廠價,損害客戶利益。而除了華海順達,包括益海嘉裡(烏魯木齊)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天潤乳業銷售公司等企業也都發布類似通知與公告。

「大的廠商有一套自成一體的分銷體系,這是他們主要的出貨渠道,如果這個體系亂了,流向市場的商品價格就會亂,既損害廠家自身的利益,又沒法向原有的分銷商交代。」宣城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總經理郭智勇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稱。而這一切都禍起於正在上演的價格戰。

社區團購平臺商品的價格有多低?記者打開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發現,自己已自動被平臺抽中了一張40元的新人全額返券,12小時內可以在該平臺免費選購40元的相關商品。而從每個平臺相似品類的價格對比來看,互相之間咬得很緊,以各大社區團購平臺都在賣的當季廣西砂糖桔為例,十薈團賣2.69元/斤,多多買菜2.89元/斤,橙心優選3.18元/斤,美團優選6.57元/公斤,興盛優選7.99/公斤,而在記者所在小區的水果店裡,該品種即使打完特價,也要4.99元/斤。

需要注意的是,原本商品價格只是略低於實體店價格的老牌社區團購平臺,也不由自主地捲入這場價格戰中。「我們平臺現在的新人專項價格也很低,上架了很多小份量商品,整體價格比以前略降。」娟子(化名)是某頭部社區團購平臺在深圳的首批團長之一,目前已經做了兩年多的團長,經營著一個近500人的小區微信群,生意相當紅火,對於平臺商品價格的變化,她最有發言權。

「我們平臺上的一些商品是平臺派團隊到產地直接採購的,因為採購量大,所以價格談判和物流成本上都有很大優勢,而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所以比零售便宜。」娟子進一步介紹,一般季節性的商品,比如夏天的新疆哈密瓜、寧夏西瓜,現在當季的阿克蘇蘋果、丹東草莓等,都會走產地直採的模式。

娟子對記者表示,雖然平臺上的商品低於市場零售價格,但經過兩年的發展,平臺已經有正常合理的利潤了,這就證明,平臺並沒有過分地進行補貼和低價傾銷。在她看來,只要平臺合理定價,是不會影響小菜販的生存空間,畢竟實體店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個性化的服務,可挑撿的空間,即使貴一點,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去菜場買菜。「但是如果巨頭瘋狂補貼,有的東西相當於白送,那肯定會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力,進而壓縮菜販的生存空間。」娟子表示。

(圖中為小區門口的社區團購團長正在發貨 卓泳攝)

華南區一家規模靠前的社區團購平臺的大團長陳芳(化名)也非常反感巨頭貼錢打價格戰,「他們現在是在砸錢搶客戶,我們勤勤勉勉做了幾年,也積攢了較好的口碑和客戶群體,但最近好幾個團長跟我說,客戶覺得我們平臺的價格太高了,其實不是我們高,是別人太低了,比成本還低。」陳芳表示,網際網路巨頭沒進場之前,社區團購平臺和菜市場是和諧共存、各有千秋的,但如今的價差達到了一定的距離,就會破壞這種和平的生態關係。

巨頭的「算盤」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網際網路巨頭開始攜巨資前赴後繼地湧進這條賽道。而實際上,從上述團長的表述中不難發現,各市場主體真正抵制的不是社區團購這種新興業態,而是由網際網路巨頭掀起的價格戰。

今年6月中旬,滴滴上線橙心優選,正式殺入社區團購賽道;7月,美團對外發布組織調整公告,成立優選事業部,在3個月內加速擴容團隊;8月底,拼多多推出多多買菜;11月,阿里旗下盒馬在武漢上線盒馬優選;而在近期,京東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湖南興盛優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另一位社區團購元老十薈團也於11月底完成了1.96億美元的C3輪融資,領投方之一是阿里。

「社區團購之所以這麼搶手,是因為社區團購是後網際網路時代尚未被瓜分的一塊新鮮處女地。」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記者表示,網際網路巨頭先後入局社區團購,目的不在於賣菜,而是爭奪最後的C端流量。

天風證券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拼多多的獲客成本為153元/人,阿里為535元/人,京東為758元/人。但如果社區團購平臺推出1元秒殺訂單,平臺頂多補貼3毛、5毛,這樣即使5萬個訂單,最低花費才1500元,獲客成本堪稱地板價。

在巨頭的社區團購戰中,團長成為其重要的決勝「武器」。「巨頭不僅在虧錢賣貨,還在補貼團長。」娟子說,有些平臺的商品單價太低,團長的佣金也隨之變低,但平臺會給團長補貼,從而增強團長的積極性。

「他們現在獲取流量和數據,以後就不僅僅是賣菜了,可以向用戶推送其他商品,我們現在也開始上線一些其他生活類商品了。」娟子說。

社區團購的「碩果」

「瘋狂補貼」獲取流量,在某個領域掀起一場無硝煙的價格戰,實際上是網際網路企業慣用的「打法」。此前在打車領域也曾經上演這樣的一幕,但如今網約車和計程車依舊能共生共存,且網約車確實能方便大眾出行。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根本不必擔憂社區團購會搶了菜販和中間商的飯碗,反而,社區團購在有效對接供需兩端、降低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上的作用可圈可點。

「社區團購的子彈打完了,菜價八折、九折甚至比菜市場更貴,或者有了起送價配送費,買菜的老頭老太還是會回到菜販的身邊。」宣城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總經理郭智勇撰文指出,網際網路經濟發展這麼多年,絕大部分實物產品的線下交易額都遠大於線上交易額,生鮮農產品非標易損更是難以動搖。此外,社區團購的模式不會榨乾上下遊,因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

郭智勇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進一步指出,目前生鮮電商平臺年生鮮營業額大部分在200億元以內,即使以每家300億元來計算社區團購業務,10個社區團購平臺大概也就是3000億元的水平,但農產品流通總量大概有6萬億元,所以農產品流通總體還是按照傳統路徑運行。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20億元,同比增幅112%,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020億元。郭智勇認為,如果社區團購整體份額能做到萬億級,對整個市場影響就會比較明顯,目前這種千億級的份額,影響不大。但是,他也指出,在一些社區團購比較流行的城市,如武漢、長沙等,菜市場的商販多少會受到影響。如果社區團購是從上遊原產地採購,對批發商的生意有一定影響,不過這種原產地採購所能掌握的品類是有限的,因此大部分商品還是要通過批發市場補貨。

在郭智勇看來,社區團購最大的益處在於,藉助網際網路的方式收集產銷大數據,從而優化農業生產流通效率。「對社區團購來說,需求聚集以後,對單品的採購量大了,就可以往上遊追溯,與基地、合作社等源頭供應商合作。有了一個穩定的訂單,農業生產不會像目前這麼盲目了。」郭智勇說。此外,對農產品流通來說,以消定運還可以減少無效物流。

社區團購更應思考如何與產業生態共存

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近期,社區團購這種新興業態在社會上掀起了一陣輿論漩渦,由此也引發了大家對產業生態、供需關係和市場競合的思考。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在零售業已經可以做到網上下單一小時之內送貨上門的今天,為何還會熱捧這種需要自己去某個固定的提貨點提貨的零售業態?且這種「復古」的零售業態,還引發了如此多的爭議。

即買即走或者坐等上門不香嗎?歸根結底,能讓人不計較時間成本和購買體驗感的,只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商品品質好到無以替代;第二,商品價格足夠低廉。首先,從品質上來看,由於社區團購的商品大多數是生鮮的肉菜水果和柴米油鹽等糧油副食類商品,除了柴米油鹽這種標準化產品之外,蔬菜水果肉類都屬於非標準化產品,非標準化的商品對供應鏈的要求特別高,因此到達消費者手中時的品質總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

其次從價格來看,記者走訪時了解到,各大社區團購平臺商品的價格的確不同程度低於市場上同款商品正常的零售價格。而低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商品採用全國直採的模式,從原產地直接達到消費者手中,期間不經過任何中間商,從而減少了中間環節產生的成本,因此商品價格比較接近於原產地出產時的價格;另一方面,是因為新入駐的網際網路巨頭採用撒幣補貼用戶的策略,寧願自己虧損也要「讓利於民」,商品價格甚至低於老牌社區團購平臺的價格,也因此在業內發起了一場無硝煙的「價格戰」。

後者的「價格戰」正是使社區團購被推向風口浪尖的原因。實際上,在這場戰爭中,最受傷的並不是中間的批發商,因為社區團購平臺的許多商品依然需要依靠中間商進貨,批發商依舊有非常大的存在價值。但對於上遊的廠商來說,由於部分社區團購平臺的商品銷售價格甚至低於出廠價,使得商品在社會流通中存在不同的價格,價格體系因此變得混亂,不利於商品價格的穩定和品牌的聲譽,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此次風波中,首先站出來抵制的是上遊的廠商。此外,由於商品價格過低,實體零售商的客戶也會因此被分流。

但不能忽略的是,任何不盈利的商業模式都走不了多遠,團購平臺取消補貼之後,消費者也會用腳投票。網際網路巨頭用如此激進的方式進駐社區團購,可以看得出其對C端流量瀕臨枯竭的焦慮。眾所周知,流量是網際網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但經歷了多年的發展,網際網路世界的流量入口已經基本被瓜分完畢,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則要進一步挖掘新的藍海。

從此意義上來看,我們並不反對網際網路巨頭用技術的手段來推動內部業務的創新和變革,其加速行業的升級迭代也值得肯定。但是,如果通過補貼等方式來擠壓市場中其他主體的生存空間,甚至擾亂市場秩序,不僅不會受到認可,其目光短淺將使其最終出局。

回到零售的核心要素:合理的商品庫存、有力的供應鏈體系、豐富的商品品種和形態、較強的客戶粘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今的社區團購還不是最終版本,仍需要圍繞上述核心要素繼續發力。而無論是老牌的社區團購平臺,還是新來的網際網路巨頭自建的平臺,都需要沉下心去思考,如何重構高效的供應鏈模式,與產業鏈上下遊搭建起互信互利的供需關係,畢竟,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完善的生態。

相關焦點

  • 實探社區團購:價格戰下的新業態 誰動了誰的奶酪
    來源:證券時報網微信號 作者:卓泳 唐維   一般而言,一件商品從出廠到送達消費者手中,會經過批發商、零售商等環節,然而,這一傳統的商品流通過程,正在被社區團購這種新業態蠶食。  一方面,社區團購有效對接供需兩端,在降低商品成本和提升流通效率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平臺因以低價傾銷的方式擠壓其他市場主體的生存空間、擾亂市場秩序而備受詬病。  一時間,有廠家發文抵制社區團購,也有零售商成立「反社區團購」聯盟。已經發展了兩年多的社區團購為何突然惹來爭議?誰在受益誰在受損?各方究竟在抵制什麼?社區團購是破壞市場秩序還是商業創新?
  • 爭議社區團購:"價格戰"下的"新業態" 誰動了誰的奶酪
    (原標題:實探丨爭議社區團購:「價格戰」下的「新業態」,誰動了誰的奶酪)
  • 實探社區團購:當新業態遇上「補貼大戰」
    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唐維通常,一件商品從出廠到送達消費者手中,會經過批發商、零售商等環節,然而,這一傳統的商品流通過程,正在被社區團購這種新業態改變。近年來,社區團購以產地直銷、集體拼單、合力團購為名,以減少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得實惠的模式深受廣大小區居民的歡迎,也吸引了眾多玩家入局。
  • 社區團購、到底誰動了誰的奶酪……
    坐標成都,我想問一下、社區團人家賣0.99有沒有利潤(只是薄利多銷)、老百姓該不該享受0.99一斤的水果、可我們去菜市場水果店最便宜的都是10塊錢三斤、那麼幹嘛不要人家來賣0.99一斤的、本來就爛地裡沒人收了、你們自己看一下價格、到底誰動了誰的奶酪、可以0.99買的東西為什麼要老百姓花三塊錢一斤去買
  • 社區團購誰在支持誰又在抵制?
    「社區團購,以社區為中心,居民在線上下單參與團購,再由團長進行商品管理和分發。」在2019年幾乎歇了菜的「社區團購」,因為2020年的一場疫情,培養了百姓網上買菜的習慣,變得炙手可熱,引得資本們爭相下注。熟悉的味道,不一樣的配方。價格戰,1元錢6個獼猴桃,你買不買?
  • 社區團購動了誰的奶酪?最難不是小菜販,有生鮮超市銷量跌20%
    賣菜這個古老的行當,突然被衝擊的不知所措,但這些衝進來的野蠻人,顯然不是奔著賣菜來的——這也是備受輿論爭議的地方。「狼」來了當大把的錢撒向社區團購,性質開始發生變化。巨頭們慣用的補貼戰,進入到買菜這個民生領域時,被指搶走底層民眾謀生的飯碗。
  • 社區團購火爆,「賣菜革命」苦了誰樂了誰?
    受疫情影響,加之天氣寒冷,讓生活緊張的人們迅速接受了社區團購,網際網路新技術的應用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消費者「薅羊毛」樂在其中「我們是新小區,因為入住率不高,周邊配套還不完善,買菜是個難題,社區團購解決了我們的日常需求。」北中環橋西小區的劉女士對記者說。
  • 社區團購,究竟是割誰的韭菜?
    最先,是一種真實居民團體的一種購物消費的行為,流程也很簡單,商鋪通過社區團購的發布平臺,不必繳納任何費用就可以發布自己的團購信息,而居民在平臺上選取自己心儀的物品之後,直接電聯商家進行預訂,預訂成功之後,到商鋪進行消費,商鋪可以直接收錢。這是真實社區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一種團購形式。
  • 社區團購還能走多遠?
    於是在疫情催化下,生鮮零售的主流模式開始轉向較好打開下沉市場的社區團購這一業態。作為今年下半年競爭姿態最火熱的賽道,社區團購從資本熱捧到多個網際網路巨頭相繼入局;從官媒點名批評到供應商相繼禁止供貨再到人民日報再發聲,這一路潮起潮落,走得跌宕起伏。
  • 特斯拉「交付門」背後:誰動了汽車直營模式的奶酪
    然而這則聲明並未阻擋消費者的熱情,7月26日團購活動如期開始,五位車主成為「幸運兒」。隨後宜買車工作人員向車主索要身份信息,幫助進行帳號註冊、下訂單、付款。其後的十多天裡,事件在特斯拉的系列表態,及被特斯拉拒絕交付的武漢「準車主」的各種動作中不斷被反轉,直至8月18日晚,拼多多宣稱該此前被特斯拉拒絕交付並取消訂單的團購車主已成功提車,並已為車輛上險。
  • 起死回生,誰會是社區團購的最大玩家?-虎嗅網
    今天我們來聊聊社區團購,我先簡單介紹下我對社區團購的情況分析,然後再來回答一下大家的提問。 社區團購這個話題是之前我們在做直播的時候,有多位聽眾提到說希望我們研究一下興盛優選的社區團購,所以我們在這幾個月集中的研究了一下。 首先我們這樣看,社區團購在整個資本市場圈是2018年開始的,當時比較明星的項目有呆蘿蔔、松鼠拼拼。
  • 社區團購爭奪戰打響 菜市場的生意真這麼香嗎?
    作者 | 文笛 來源丨創投市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許多經濟場景,從而不斷刷新著人們的生活消費方式。2020年,在疫情的催化下,社區團購的導火索迅速引爆,成為眾多企業搶抓的新風口,隨著一眾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搶灘,社區團購似乎成為產業布局的新高地。
  • 社區團購更應思考如何與產業生態共存
    近期,社區團購這種新興業態在社會上掀起了一陣輿論漩渦,由此也引發了大家對產業生態、供需關係和市場競合的思考。首先,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在零售業已經可以做到網上下單一小時之內送貨上門的今天,為何還會熱捧這種需要自己去某個固定的提貨點提貨的零售業態?
  • 社區團購翻不起大浪
    社區團購既沒有擴大商品品類,吸納的用戶群也是低淨值的。生鮮(主要是蔬菜類)是拼多多既有的品類,如果說社區團購對誰影響最大的話,我認為是拼多多,社區團購的用戶與拼多多的重疊度高。至少城市用戶群基本被社區團購吸納乾淨了,以後只有轉向農村了。為什麼說社區團購用戶群是低淨值用戶呢?家庭主婦、退休老人的購物有三大特點:第一,有閒工夫,價格敏感。
  • 風口上的社區團購 誰的團長誰的團?
    像張良這樣的BD團隊,某大型社區團購平臺共有14個,BD人數多達上萬。這些人常年離家,遊走於全國各地,為的就是攻城略地、搶佔先機。「就像打遊擊,打完一槍換個地方。」「每個資本巨頭都想吃下這塊大蛋糕,搶人、搶地盤,怎麼快速出圈怎麼來!」據張良介紹,如今,長沙、武漢等二三線城市戰局已定。
  • 「社區團購」動了誰的奶酪?解決生鮮購買難題,幫你送到家不好?
    說在某寶上有個叫「某鮮達」,其實就是大家說的社區團購。叫我進這個入口,就可以買東西,首單要便宜12元,超市給你送到家,最後還對我說幫幫她。我的個娘額,我買東西,還便宜,還給我送到家,是我謝謝你吧,怎麼就成了我要幫幫她呢?原來詳細一問才知道,超市向職工下了任務,每個人每月必須要招攬5個客戶在這個手機app入口端購物。
  • 英語美文-誰動了我的奶酪
    英語美文 《誰動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 《誰動了我的奶酪》講的是一個關於「變化」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迷宮中,有四個可愛的小生靈在迷宮中尋找他們的奶酪。故事裡的「奶酪」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種人際關係,可以是金錢,一幢豪宅,還可以是自由、健康、賞識、精神自由,甚至還可以只是一項運動,如慢跑、高爾夫球等。
  • 他們為什麼要抵制社區團購?
    前幾天還是資本熱捧,巨頭們蜂擁進場,價格戰打得如火如荼,突然就被人民日報發表評論點名敲打,一些供貨商站出來旗幟鮮明地抵制,國家反壟斷的重拳砸下,一時間輿論發酵,社區團購好像成了洪水猛獸。深燃試圖站在一個客觀中立的視角,來解讀社區團購背後的爭議。先說結論:1、社區團購絕不僅是賣菜,這只是開始,所以被巨頭搶生意的,不只是賣菜的小攤小販。
  • 美團正加速社區團購布局 平臺2019新業態交易額近5000億
    10月15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團內部已將「社區團購」業務定為一級戰略項目。這是繼餐飲外賣、到店及酒旅兩大主體業務之後,美團內部新規劃的增長曲線,承擔美團下一個營收增長點。對此,美團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上述信息不予置評。「但是,社區團購確實屬於我們今年大力推的業務。」
  • 社區團購vs地攤經濟:誰來保護這團民間的「煙火氣」?
    隨後社區團購齊聚於此展開激烈的廝殺,可究竟這場如火如荼的社區貿易真的會給冬天的武漢帶去溫暖嗎?以下內容摘自@新浪湖北原微博:12月14日,剛下完雪的武漢,一位在百步亭擺路邊攤賣魚的老人為了吸引顧客,喊著「不要錢」、「不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