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個人的性格,其實主要是受遺傳和早年經歷這兩個方面的影響。
作為遺傳的部分,無需改變,也不可改變、也不必去改變,要像尊重人類的指紋特徵性一樣,尊重每個人的所遺傳的天然個性特徵。
但受經歷影響的那個部分,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並沒有明顯地壓抑這個人的各種技能、沒有太大的影響到Ta的成就和幸福,其實也是需要尊重的。
而我們更多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與先天遺傳無關、而跟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有著密切相關的孩子們的那些所謂的「毛病」。
第一種「毛病」——磨蹭
通常來說孩子出現這種所謂的「毛病」一般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你(父母或父母中某一方)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就經常存在著有磨蹭的這個不良習慣,而且已經把它投射給了孩子,於是孩子就代表著你磨蹭,然後你再對他的這種不良習慣進行指責批評;
你代表了孩子對ta磨蹭的後果負責磨蹭後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比如上學遲到、趕火車誤點、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而受到老師的批評等等。正是因為你有對ta的磨蹭後果負責,便使ta喪失了對自己的行為的整體感(意思是他並不知道有什麼後果),從而也使ta覺得事情並不是自己的事情,於是就會變得更加的磨蹭。
【解決的辦法】:
讓Ta直接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並要求ta必須對自己磨蹭的行為後果負責。
需要說明一下:對一個人的習慣或者是在人格層面的一些東西,在心理學上並沒有可以製造出立竿見影效果的招數。當我們太希望別人能夠去改變某個行為的時候,也許我們正在犯這樣的一個「錯誤」:攻擊別人的獨立人格。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太容易就被別人給改變了,那麼,這本身就是一個毛病,難道還有比這個「毛病」更大的「毛病」嗎?
孩子知道只要Ta一磨蹭,你就會表現出很著急,因此Ta就會逐漸的用他的磨蹭來調動你「上癮」。
或許ta只是存在一點點的磨蹭,但由於你的指責卻放大了或者固化了ta的磨蹭。而如果硬性的去改變這個習慣,就會讓ta覺得羞恥。
試著想想:如果在他人的指責下你去改變了自己的某種習慣,你是否就會感到有種羞恥感呢?如果第個人只要一被他人所指責就可以立即去改變所謂的「壞習慣」,那可能滿大街都是這種完美之人了。
第二種「毛病」——沉溺電子遊戲
是否有思考過,一個人為什麼會特別喜歡玩電子遊戲呢?其實TA主要是想通過操控遊戲來獲得一時的快樂和成就感,這是人之常情。問題是:沉溺於遊戲的孩子,他們那些多於人之常情的需要又是怎麼來的呢?據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分析可能有如下原因是:
孩子被「逼進」了遊戲的世界,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由於ta只是一個小孩子,不可能像遊戲裡一樣有操控權,因此TA也就無法獲得那種一時的快樂和成就感。從某方面來說,ta在現實的世界裡只是一個空有軀殼的傀儡;而在遊戲的世界裡,ta卻可以做自己和世界的主人。
遊戲成了孩子與父母進行權力鬥爭的工具:我們都知道,如果父母管得越多,孩子的反抗就會越多。在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本來孩子也許再玩半個小時就玩膩了,然後他就可能會想去幹點別的事情,但是由於父母的控制讓ta感覺到很不舒服,就要通過再多玩半小時以此來緩解自己的不舒服。
禁忌製造誘惑,往往很多的東西,你越是嚴歷禁止,就會越讓孩子會產生無形的引誘,很多家長就是採用的禁止孩子玩遊戲,殊不知,正是因為這種禁止卻反而增加了孩子對遊戲的誘惑力。
人人都有受虐的傾向,孩子玩遊戲時所遭受到的「懲罰」,更加會激活ta的受虐需要,並且,隨著這種懲罰的升級,ta的受虐癮也會隨之進行升級。
第三種「毛病」——注意力不集中
一般來說,孩子犯這種「毛病」可能是出於以下三種原因:
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所以你有意無意破壞了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換句話說,相對於孩子要注意的事情,你是一個更大更重要的存在。
記得曾有一次一位媽媽問到我說:
「我上初中的孩子總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我能夠為他做點什麼,才能使他的注意力能夠集中呢?」
我想了一下問她:「如果是你想集中注意力時,你覺得別人能夠為你做點什麼呢?」
她回答說:」當我想集中注意力時,我希望別人什麼也不要做,只需要讓我一個人靜靜的呆著就可以了。「
於是我又問道:「那請問當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呢?」
她說:「我就在他旁邊啊,要他不要亂想亂動,要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
孩子同時可以注意很多事情的能力,卻往往被誤認為是注意力分散。
我想這一點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是如此的,比如有很多孩子就是能夠同時做到寫作業和聽歌兩不誤,總是喜歡在他做作業時,來點平時喜歡聽的音樂,但是孩子的這種行為,常常會被誤認為是他們學習態度有問題,學習不嚴肅,不專心學習的表現。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就有孩子問父母:「你們不讓我學習時聽歌,對吧?」
父母說:「是的」。
孩子接著又問:「那我聽歌的時候學習,可不可以呢?」
然後父母想都不想就脫口而出說:「當然可以」。
其實,在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確實是可以做到同時專注地做幾件事情的:比如一邊抽菸一邊寫文章,一邊開車一邊聽廣播。
現實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同時做幾件事情注意力也許會更加集中,並且還是那種全身心投入的集中。
所以孩子在他們同時做兩件事情時,這並不是他們注意力不集中,從側面來說,他們只不過是沒有按照父母當時所希望的那種方式去集中注意力而已。
注意力集中就幾乎能夠做好任何事情,但這種成功也會讓父母心裡覺得有種被拋棄的感覺:覺得自己已經是沒有用了,孩子已經長大了要去那遠方尋找成功去了。
第四種「毛病」——挑食
曾記得在網上看到一句孩子們說過的好玩的話:
為什麼大人們不挑食?
——因為他們所做的飯菜都是他們自己喜歡吃的。
其實這只是一個玩笑話而已,不必當真。
孩子們為什麼喜歡挑食呢?
據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分析可能有如下原因是:
被暗示出來的
在我身邊,我曾見過好多次這樣的情形:一個外面的阿姨或叔叔對孩子說,你吃點這個雞肉(隨便舉例)吧,也許孩子自己都還沒反應過來,可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中的某一個人就會立即站出來並及時的代替孩子說,ta不吃這個的。
估計可能的原因是孩子曾經某一次或兩次拒絕吃雞肉,這就會被誤解的認為他永遠都不吃雞肉。當這個誤解一旦被固化以後,孩子再想要吃雞肉都會覺得「對不起」家人那種對自己的判定。
這要總結成一個原則:永遠不要僵化地去評判孩子,或者把孩子評論得僵化了。比如說:
「我孩子不愛說話、不愛運動、只喜歡看書、不喜歡吃青菜」等等。這些其實都是不應該替孩子去判定的。
也是權力鬥爭的結果
你要我吃,我就偏不吃,你不要我吃,我就偏要吃。
在有些家庭中,由於吃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不只是挑食的問題,而是吃不吃的問題時:孩子完全不會好好吃飯,即使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家裡也就會彌散著一種恐怖的氣氛,孩子的純生理需要,結果硬是被活活的弄成了家庭戰爭的導火線。
父母「需要」孩子挑食這個問題,來滿足攻擊孩子的需要
因為:父母自己小時候就是這樣被攻擊著走過來的;或者是在餐桌上融洽的氣氛,會讓父母覺得
「福兮禍所伏」,
不如乾脆的人為製造點「禍」,免得莫名其妙的禍從天而降。
小結:
有人可能覺得,依據我的觀點來說,這樣太攻擊父母了。我知道,其實,很多父母跟孩子的美好關係,正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所在。
但人世間所有的美好並不是用來進行分析的,而是用來欣賞和享受的!
所以我們不會在這裡提到。我們只分析那些可能會製造問題或者說已經是製造了問題的親子關係。而且,我們這些分析並不是為了攻擊誰,
而只是為了把那不美好變成美好。
我是《精彩源於創造》一位三個男孩的爸爸,也是一個重組家庭,在企業任職高層管理,很善於把在企業20多年的綜合職場管理經驗應用於家庭育兒,讓孩子贏在終點線,很願意和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經驗,歡迎大家一起相互學習、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