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任何事情我們都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解決孩子做作業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首先家長要真正明白孩子不集中的原因!
下邊我從四個方面對這個問題做出分析,家長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去觀察孩子,思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深層次原因。
首先,注意力的穩定性,就是孩子專注做某項作業的時長,看孩子在哪項作業上具有更好的時長,進而對孩子進行肯定與認可,激勵孩子更加專注,並且引導孩子把這個優點應用到其他的科目上。
科學證明,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孩子的注意力時長在15-20分鐘左右,高年級的孩子也就是半個小時左右,因此我們在對孩子做出要求時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特點。
此外,孩子的專注力時長是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得到一定的改善的,當然不包括先天性的注意力缺陷比如髓鞘發育不良等生理髮育問題。
其次,注意力的廣度。當孩子注意力廣度存在問題時,他可能會經常會犯丟三落四、偏旁部首寫反、加號看成減號等低級錯誤,而往往家長看到孩子出錯就著急,對待孩子的態度會不佳,造成孩子對寫作業的興趣喪失,因而看到的孩子的表現就是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
第三,注意力的轉移性。當孩子注意力的轉移性不夠時,孩子會特別容易分神,哪怕是輕微的風吹草動,可能也會讓孩子注意力分散。最要命的是,一旦孩子的注意力被動轉移,由於轉移性不足,他很難回過神來,這就是為什麼孩子上課走神了,「神」回不來了,老師講到哪裡了不知道,新知識也無法掌握,沒掌握寫作業必然遇到問題,感到難,越難越不願意寫,越難越慢!
第四,注意力的分配性。我們經常說,學霸上課的效率好高,而自己的孩子呢,東瞅瞅西望望,筆記做不好,課也無法聽好,知識自然也掌握不好,最後導致作業當然寫不好!為什麼呢?或許是注意力的分配性不夠。
我們說,五感的協調發展很重要,視覺聽覺體覺再加上腦子,注意力需要全盤兼顧。我們可以想一想,孩子上課的狀態,老師講課,需要眼睛看,耳朵聽,手還要記筆記,大腦還要高速運轉,理解消化記憶同步進行,那如果孩子不能將注意力及時地適當地進行分配,不管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孩子聽課都不會高效,聽課的效果不好,也就意味著輸入會不好,回家做作業對知識的輸出自然也不會好。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好的做作業的體驗,沒有成就感,再加上父母的催促,訓斥,孩子的情緒就會不穩,沒有穩定的情緒,孩子就毛躁,也就是我們父母們所看到的寫作業的狀態了。
此外,孩子的注意力是否能夠集中還受情緒、態度以及心理因素等的影響,比如劇烈運動以及剛剛挨訓的孩子情緒的穩定性一定不會好;對作業的責任感的缺失導致作業做完做不完無所謂的態度;對父母依賴性特別強的孩子,當看到量大以及難度大的作業時,他的心理素質較差,這些也都會影響到孩子學習的專注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以上角度出發去觀察孩子一周,去看看孩子到底注意力不集中的深層次原因在哪裡,而後結合一些科學的方法或者專注力訓練的工具對孩子進行訓練,比如舒爾特方格,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以及水平選擇適合孩子的舒爾特方格。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專業的工具,都很有效,我們說,好的方法是可以提升能力的,好方法可以給到你,但注意力的訓練離不開父母的用心與堅持。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因此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想要得到改善要的更多的是父母的學習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