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筆者這些年對中國伊斯蘭手抄本的調查,在經堂教育的初創時期,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陝西學派的經師們就已經使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權威的詞典,他們主要使用的是從中亞傳入的權威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原典手抄本詞典,由此我們可以窺見經堂教育的先賢們在選擇教材方面的經典性原則。根據目前已知的有記載的歷史,先哲劉智在寫作他的著作《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禮》的採集經書目中。就參考了兩種權威的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波斯語雙語詞典。其中《天方性理》有一種《字正》(《索哈合》);《天方典禮》有兩種《字義類編》(《母格底墨額得壁》)和《字正》(《索哈合》)。兩種著作中出現的《字正》(《索哈合》),是同一種詞典。《字正》和《字義類編》什麼年代傳入中國,已無從考起。但根據筆者在中國穆斯林民間對中國伊斯蘭手抄本的調查,我們可以說,中國穆斯林在劉智之前,就已經在經堂教育中使用這兩部包含「風攪雪」詞典的工具書了。劉智在那個時代使用穆爾太齊萊學派學者宰邁赫舍裡的《字義類編》,可見經堂教育的優良傳統和經學大師寬廣的學術胸懷。這些早期的外來詞典,奠基了中國人編纂阿拉伯語詞典的基礎。
這個時期主要是指明代經堂教育從關中平原興起後,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陝西學派的經師們在學習和教授八大爾林中,逐漸意識到需要編纂一部自己的阿拉伯語詞典。為了服務於經堂教育,承上啟下,以上述的和其他的權威的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典原典為參考,按照阿拉伯語28個字母正常順序和原生詞順序編排的方法,自己編纂了簡明實用、兼顧知識性和科學性的綜合性文字詞典——《珠璣阿拉伯語詞典》(錄阿體·照海熱)。該詞典收錄詞條約50,000個,基本上滿足了經堂教育的需要。至今民間還流傳著成千上萬的此種詞典的明清手抄本。該詞典的問世,一方面標誌著中國文化和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史上中國人編纂的第一部阿拉伯語通用詞典編纂實踐和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發展階段的開始,另一方面為經堂教育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阿拉伯語漢語雙語詞典編纂的開拓創新和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創新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那就是消經誕生了。消經是經堂教育陝西學派的經師們在學習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經典時,為了理解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的漢語意義,創造的一種主要用阿拉伯語28個字母拼寫詞彙口頭譯義的拼音文字。通常他們在學習和講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經典時說:「把那個錄俄體消一下」,意即把那個詞彙的漢語口頭譯義用消經拼寫出來。消經是因什麼原因而產生的呢?消經正如民間的阿訇們所說的「消經是錄俄體的爾林」,那就是說「消經是關乎詞彙的學問」,是因口頭翻譯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而誕生的。因此,在《珠璣阿拉伯語詞典》之後,經師們用消經翻譯《珠璣阿拉伯語詞典》,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的雙語詞典《珠璣阿拉伯語消經詞典》,也就是「珠璣阿拉伯語漢語詞典」在經堂教育中誕生了,由此開始了雙語詞典的編纂和消經拼寫規範的歷程。緊接著八大爾林中的每一個學科的阿拉伯語消經詞典《賽熱夫阿拉伯語消經詞典》《滿倆阿拉伯語消經詞典》《白雅尼阿拉伯語消經詞典》《曼推格阿拉伯語消經詞典》《嘎最經注阿拉伯語消經詞典》《開倆目阿拉伯語消經詞典》《偉嘎耶阿拉伯語消經詞典》和《胡土卜阿拉伯語消經詞典》等雙語詞典誕生了,中國穆斯林先賢為經堂教育在全世界首創的四種語言阿拉伯語、漢語、波斯語和消經的詞典,在「中國,這片和平與和諧的土地」『China, the Land of Peace and Harmony』上也誕生了。上述這些雙語詞典和多語種詞典為20世紀初經堂教育阿拉伯語漢語詞典的發展繁榮,尤其為經學大師王靜齋阿訇翻譯在阿拉伯世界享有盛譽的《伊利雅斯氏現代阿拉伯語英語詞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靜齋阿訇繼承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詞典編纂的優良傳統,在矢志弘揚先賢詞典編撰學的道路上,於20世紀30年代依據英國學者哈烏的《亞英字典》,並參考《伊利雅斯氏現代阿拉伯語英語詞典》的最新版本,編譯出版了《中亞字典》;40年代將《伊利雅斯氏現代阿拉伯語英語詞典》翻譯為《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收錄詞條45,000條,於民國二十三年出版,引領了阿拉伯語漢語詞典的發展方向,成為中國阿拉伯語漢語雙語詞典史上不朽的豐碑之譯作,標誌著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詞典發展繁榮,承前啟後的時代的到來。 二、王靜齋阿訇翻譯《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的歷史背景1. 伊利雅斯的《伊利雅斯氏現代阿拉伯語英語詞典》伊利雅斯·安東·伊利雅斯(Elias Antoon Elias 1877—1952),黎巴嫩裔的埃及人,20世紀埃及著名的語言學家,詞典編撰家,翻譯家。安東·伊利雅斯精通英語、法語和多種外語,編纂了在阿拉伯世界流傳最廣的重要詞典《伊利雅斯氏現代阿拉伯語英語詞典》、《伊利雅斯氏現代英語阿拉伯語詞典》等多種詞典,並將一些英語和法語的文學作品翻譯成阿拉伯語。他自己還在開羅創辦了伊利雅斯氏現代出版社。「1922年出版了《伊利雅斯氏現代阿拉伯語英語詞典》的第一版,收錄詞條45,000條,693頁。」「1928年印行了第二版,收詞50,000條,731頁。對於說英語的學生和研究阿拉伯語的學者來說,這本可靠的工具書仍然享有與1920年第一版同樣的尊重和欣賞。」 「1962年出版了第9版,收詞64,500條,872頁;至1999年出版了第24版的修訂版,收詞約65,000條,872頁。」第一版問世後,受到了阿拉伯世界和外國使用者的普遍好評, 成為當時阿拉伯世界公認的阿拉伯語英語雙語權威詞典,「以阿拉伯語為母語學習英語和以英語為母語學習阿拉伯語的學生發現,這是迄今為止出版的比任何一部阿拉伯語英語詞典更好的詞典。」王靜齋阿訇以一人之力,嘔心瀝血翻譯的正是他的經典權威的廣受歡迎的第一版。 2. 王靜齋阿訇翻譯《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的歷史背景如上文上述,明初清末以前在經堂教育中一直使用的是阿拉伯語、波斯語,或者阿拉伯語、波斯語消經的詞典,或者用的是八大爾林的雙語詞典,但沒有一部體現時代語言特點的阿拉伯語漢語的詞典問世。民主共和國的誕生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也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時代需要多方面多語種的外語詞典,以適合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時代也要求在經堂教育中有新的阿拉伯語漢語詞典的產生,王靜齋阿訇正是順應了這種社會發展的需要,從海外帶回了當時在阿拉伯世界最權威和最受歡迎的《伊利雅斯氏現代阿拉伯語英語詞典》,立志翻譯,弘揚經堂教育的詞典編撰學,為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服務,為文明的交流服務。正如當時他指出的「人群進化,皆從爭聞,若學爭,術爭。爭之得法,則爭也勝。吾國,尤其我教,事事落伍,若夫各國文字,其義訓有傳自數千年者,而字書之輯,則月異而歲不同。阿文在華,已有千餘年歷史。然一反觀英法等邦文字之入中國,遠不過百年, 坊間字典之附以漢譯者,已如過江之鯽。而我則墨守舊傳,不知深討。際茲人事日繁,學術進步,新字新義,隨時事而增多,豈舊式字典所可應用。」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這一歷史性的重任落在了王靜齋阿訇的肩膀上。王靜齋阿訇將當時在經堂教育中流行的幾種阿拉伯語詞典,尤其黎巴嫩著名的詞典編撰家路易斯·麥阿儒夫編纂的阿拉伯語詞典《蒙吉德》與他從埃及帶回的《伊利雅斯氏現代阿拉伯語英語詞典》進行了比較,雖然前者是享譽阿拉伯世界的權威語言工具書,且在經堂教育中流行廣泛,但他最終選擇了在阿拉伯世界享有盛譽的這部適合阿拉伯語不是母語的外國人學習的權威雙語詞典,憑著他與時俱進的學術思想和紮實過硬的經學學術素養,以及他在非洲和亞洲遊學的經歷。在「原來本著英人哈武氏的《亞英字典》」而翻譯的《中亞字典》的學術經歷基礎上,花了數年的時間,著力進行「備料」,為《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的翻譯做了充分的準備,最終在他講學任教的清真寺,將其翻譯成漢語,「自著手迄於竣事,數易寒暑,彈精竭慮,幸觀厥成,今值出版,不得無一言以志顛末,非敢曰爭,聊以適應新時會之需要,期有補於同道耳矣。」 成為當時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的標誌,中國文化新的碩果。王靜齋自少年時代就接受了經堂教育的阿拉伯語語言學詞法、語法、修辭學、邏輯學的教育,又系統地幾乎畢生都在學習和教授伊斯蘭文化——阿拉伯語的《古蘭經》注釋、教義、教法、聖訓、詞典、文學和天文學等。在他長達六十年與經堂教育結伴的學術生涯中,幾乎每天都在閱讀阿拉伯語經典原典,仔細品讀其中的每一個詞彙,每一個詞組和每一句的中文意思;幾乎每天都在翻譯《古蘭經》等阿拉伯語的伊斯蘭教經典著作,長年累月浸滲在阿拉伯語詞彙和伊斯蘭文化的海洋裡。在翻譯《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之前,就翻譯出版了「《回耶雄辯錄》(1914年12月)、《回耶辨真》(1922年3月)、《中亞字典》(1929年1月)、《選譯詳解偉嘎業》(第一集,1931年7月、第二集,1935年9月)、《古蘭經譯解》(1932年2月)。」使他具有了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尤其對《中亞字典》的翻譯,使他獲得了紮實和廣博的阿拉伯語詞典翻譯經驗,積累了深厚的阿拉伯語詞典翻譯和編撰方面的學術素養。他對阿拉伯語的精通,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也諳熟阿拉伯語語言的載體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王靜齋畢生潛心從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翻譯伊斯蘭經典,譯著極富,被譽為『現代中國伊斯蘭教經學大師』、『學通古今中外、品學兼優的伊瑪目』。」他本身就是一本活詞典,他掌握的阿拉伯語詞彙,至少不少於他翻譯的詞典條目數45,000個。他翻譯的《古蘭經譯解》的阿拉伯語詞彙包括77,034個,《選譯詳解偉嘎業》的阿拉伯語詞彙約40,000個。他對目的語中國文化的素養和對英語的掌握,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通過他自己的記載,我們可窺見他在翻譯《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的歲月中的艱辛、執著和嚴謹,「其所經過之困苦,良可概見,每因譯一漢解,思索終日,僅乃得之。」「苦心孤詣,兩易寒暑,始底於成。」正是他的廣博學識、深厚的經學素養、嚴謹的治學精神和一絲不苟的翻譯作風,才翻譯出了劃時代的豐碑之譯作——《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為經堂教育詞典編纂學的發展做出了時代的貢獻,成為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自1934年問世後,1952年和1955年又被重印,至今共有三個版本。第一,《中阿雙解中阿新字典》第一版,全一冊,不分卷,原著《伊利雅斯氏現代阿拉伯語英語詞典》,第一版,埃及學者伊利雅斯(伊洛雅氏)編著,天津王靜齋翻譯,山東米煥章校正。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阿拉伯語漢語詞典。收錄詞條45,000條。民國二十三年(1934)七月天津清真北寺前伊光報社總發行,北平永華印刷局韓紀雲製版兼印刷。草紙線裝,墨印,版面23×17cm,版框19×13cm。正文693頁,每頁60行,正文前有原著詞典阿拉伯文使用摘要、(譯者)自序和「述本書印刷經過(跋文)」,正文後有原著《伊利雅斯氏現代英語阿拉伯語詞典》第二版的廣告頁,「本書所用科符字等表」和「部首表」,有插圖、頁碼和版權頁,保存完好。參考書目:
1. Elias A. Elias, Ed. E. Elias Modern Dictionary English - Arabic, Elias Modern Press, 2nd edition, Cairo, 1921
2. Elias A. Elias, Ed. E. Elias Modern Dictionary Arabic - English, Elias Modern Press, 9th edition, Cairo, U. A. R. 1962
3. Rohi Baalalbki, Al-Mawrid A Modern Arabic - English Dictionary, 7th edition, Dar El-ilm Lilmayin, 1995
4. Munir Baalalbki, Ramzi Munir Baalalbki, Al-Mawrid Al-Hadeeth A Modern English - Arabic Dictionary, Dar El-ilm Lilmayin, 7th edition, Beirut, Lebanon, 2008
6. Al-kasimi, Ali M. Linguistics and Bilingual Dictionaries, Leiden, the Netherlands, E. J. Brill, 1977
7.Ladislav Zgusta, Manual of Lexicography, Academia,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zecho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 1971
8. [沙烏地阿拉伯]阿里·嘎希穆:《語言學與詞典編纂學》,阿拉伯文版,利雅得,利雅得大學出版社,1975年。
9. 姚喜明、張霖欣:《英語詞典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 黃建華,陳楚祥:《雙語詞典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11. 李興華,馮今源主編:王靜齋:《五十年求學自述》,《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